回覆列表
  • 1 # 稜鏡的精神生活

    和親歷來都是犧牲一個人,幸福一群人。另外這屬於政治婚姻,不要談愛情,黑和親的都是個人主義者。這個方面法國人比較明白,政治婚姻關乎財產,責任和地位,與愛情無關。所以法國貴族夫妻雙方普遍有情人,卻也不會離婚。中國有儒家文化,婦女講就從一而終,這就成了個人悲劇了。

  • 2 # 1234那些年那些事

    其一:明帝國開國皇帝朱元璋反元時所提出的口號即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元朝的統治,和親則是公主遠嫁異域,外部番邦,公主嫁給“韃虜”,皇帝自己不是相當於違背祖訓?

    其二:漢唐和親,因為周邊有一個當時強大的鄰居,匈奴,吐蕃,在國家利益佔絕對比重的前提下,犧牲公主婚姻的利益而使國家利益最大化,漢初更是和親是一種羞辱。匈奴王當時甚至連呂后都調戲,可想而知 匈奴根本沒有把漢初的政權放在眼裡。而明則不同,民初,朱元璋手下猛將如雲,打的元朝找不到北,哪還有什麼和親的必要,就算“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于謙還是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武力決定一切。

    其三:明朝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隊,火力配置全球第一,何須和親維護國體,有事出動軍隊即可。

    明一朝“不和親 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華夏所有朝代中最有骨氣的一朝。

  • 3 # 千百年前

    很奇怪,我們很難在史書上找到明朝和周邊國家和親的例子,反倒是它的“前任”元朝和親很是頻繁,這就比如說它的鄰居高麗。元朝和高麗世代通婚,如果沒有蒙古人的血統,高麗宗室甚至很難當上國王,恭愍王就是個例子。那為什麼明朝不和親,而元朝總是和親呢?差別出在外交政策上。

    元朝是一個軍事化帝國,長期以來致力於佔領土地、征服世界的偉業。從其對安南的詔書中,我們就不難發現端倪:

    祖宗定製,凡內附之國,君長親朝,子弟納質,籍戶口,輸歲賦,調民助兵,仍置達魯花赤統治之。此六事,往年已諭卿矣……

    其中所言六事,每條都體現了一個宗旨:元朝希望對藩國有著絕對的統治權。

    就比如高麗,每個世子幾乎都在元大都當過人質,每個高麗國王基本上都有一個蒙古名,而高麗王后基本上都是蒙古公主。也就是說,高麗國王僅僅是元朝的駙馬。而且,元朝公主可以干預朝政,權力比高麗國王還要大。

    除此外,元朝還在高麗設定官員,駐軍,高麗王稍有異心。在高麗的蒙古兵以及駐紮在遼東的”本土兵“就可以浩浩蕩蕩地進入高麗王宮。生殺予奪,也就在一念之間。

    再看看明朝。明朝和元朝完全不同,朱元璋也希望征服世界,但並不是以武力。他希望構建一個以明朝為中心、萬國來朝的世界秩序,他不希望藩國歸屬自己只是因為軍事實力,而是真正地歸順,認同明朝是唯一的宗主國。

    從這個角度,明朝更希望以德服人,而不是簽訂一個”城下之盟“。明朝政府不會干預國王的繼承,更不會要求世子進京當人質。總的來說,明朝以”不干涉、不徵“的態度對待藩國。在此基礎上,明朝保持一個”大國“的態度,只要你不造反,我也不會找你事。

    和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周邊的統治,而明朝奉行不干涉的態度,和親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 4 # 百勝軍節度使

    誰說明朝沒有想和親的?只是別人不答應而已。

    在李氏朝鮮《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中有明確記載 。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有意與朝鮮聯姻,由於朝鮮態度曖昧,後來發生“表箋事件”,兩國關係緊張,此事不了了之。 即位後,與朝鮮和親之事又重新提上議程。當明朝使臣向朝鮮國王提出和親時,朝鮮國王李芳遠居然對使臣說:“對不起,我的兒子已婚。” 實際上,這是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原因很簡單,不想和明朝和親,他曾親口大臣說:“世子未婚,而予汲汲於使臣言已婚者,正恐聯姻上國也。”

    原因很簡單,不想和明朝和親,他曾親口大臣說:“世子未婚,而予汲汲於使臣言已婚者,正恐聯姻上國也。”

    這著實令人費解,如果換做他國,不願意和明朝和親,還可以理解成瞧不上,朝鮮則斷然不可能。那麼,朝鮮為何不願意明朝和親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有3個字:娶不起。李芳遠曾對大臣說:倘若許婚,或非帝之親女,雖或親女,語言不通,非我族類,而恃勢驕恣,壓視舅姑,或因妒忌,片言支詞,私通上國,不無構釁。

    原來,李芳遠有幾處擔憂,第一,明朝公主和朝鮮王子言語不通,難以溝通;第二,明朝公主是上國貴胄,如果張揚跋扈,因明朝在背後撐腰,朝鮮也不敢管;第三,擔心明朝公主私通明朝。其實還有一點,李芳遠擔心朝鮮的大族與明朝公主結盟,顛覆李氏朝鮮的統治。

  • 5 # 微史春秋

    和親是一種外交手段,也是處理民族關係的一個手段,真正強大的王朝在外交、民族方面手段靈活且多元的。

    一、宋明以來,理學發展且華夷觀點突出,認為和親是屈辱的

    這個主要是受道德標準或價值觀束縛,使得宋明在處理外交和民族關係上完全被束縛住了,手段單一。

    事情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你的措施不跟著變化只能是悲劇了。

    明代,別說是和親了,就是與異族和談都是被士大夫千夫所指的。

    而有時候這些措施有利於緩和形勢,甚至是為大明爭取到時間。

    二、真正強大的朝代是自信而不一味自大的

    歷史和親的朝代很多,如漢、如唐。

    漢代初年的和親是屈辱的,但是換來了西漢休養生息的時間,使得漢代有十數年的時間來積蓄國力。

    和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時和親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甚至為解決問題贏得時間。

    這是靈活且務實的手段,而不是後世頑固迂腐的書生之見。

    漢代強大後仍有和親,這是自信,而不是一味自大,使得邊境保持和平,這也是靈活務實的的。

    靈活,知道變通,比一味地求死要面子更重要。

    三、現代人研究歷史不能離開當時的時代侷限,但是也不能一味侷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

    我一向不喜歡用“什麼粉”來形容歷史愛好者,這不是追星,一味捧或一味黑。

    以史為鑑是學習歷史的真諦,任何朝代都有可以借鑑的一面,經驗也罷教訓也罷,不能一味吹捧某朝代如何如何,這是腦殘粉。

    所以說明粉、宋粉的字眼還是不要動不動就提及,惹人笑話。

  • 6 # 看歷史圖一樂

    這個問題首先分為,明朝人把“和親”視為恥辱,明粉把“和親”視為恥辱。

    再往下分,強大的元朝照樣和親,那麼“和親”本身和國家強不強大有關係麼?

    明朝開國倆皇帝實在是太強了,一個好的皇帝一定是需要很多“文功武績”來襯托的,而朱元璋朱棣父子倆佔盡了“武績”,給人的人感覺就是後來的子孫們太不肖了,只能在“文功”上下點功夫,或者乾脆當個壞皇帝吧。

    朱元璋的崛起,是來自“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樣洋洋正大的口號,他也確實完成了這樣的功績,老朱我驕傲!老朱對他的孩子孫子們都是很好的, 可以看出是一個比較重情的人,把自己閨女嫁出去為了討好別國這種事兒,肯定是想都不用想,我老朱想要什麼,那肯定自己打下來!

    而從歷史上看,魏晉之後,隋代和親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22起(張正明《和親通論》)。站在漢民族的角度,五胡亂華之後,隋唐統治階級是有外族血統的,五代和元更不必說,以上各個時期外族人做為統治階級,做官,作威,作福。此前,華夏地區的鬥爭主要是內戰,和外族的矛盾衝突沒有那麼強烈,而元朝是建立在宋朝崖山之後,是建立在漢人的鮮血之上,是建立在幾十年被少數民族的奴役欺壓的“四等公民”南人之上。直到明朝驅除韃虜,大中華大漢人至此才得以翻身,民族主義達到一個巔峰。這麼長時間以來的民族矛盾,正是讓剛剛建國的強大的老朱決定不和親的理由,相信也是唾棄了南宋懦弱百年的漢族老百姓們所支援的。

    近代以來,從大清被洋人大炮開啟國門開始,中華民族受到了很多屈辱,所以明粉自然就願意把明朝的強大“不和親”拿出來對比,試問誰不想夢迴強大的明初,誰不願中華民族站起來呢?

    然而,我們要認識到,和親,戰爭,都只是達成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小孩子將對錯,國家麼,是要談利弊。

    就明朝來說,真的沒有“和親”麼?明太祖定下的國策,到後來成為了大明朝野上的“政治正確”“道德綁架”,和親政策與倫理道德變成了對立的兩端,“和親”的提出有風險,容易被人詬病,被人攻擊。但是隨著大明的國力日漸衰退,尤其土木堡之變後。殘酷的現實與祖訓,理想發生了背離。於是狹義上的“和親”沒有了,廣義上的“和親”出現了,互市,封王封土司。

    “和親”和國家強不強大沒有關係,弱小的時候,“和親”換來的是時間空間,休養生息。對等的時候,“和親”帶來的是資源的互換,慢慢裝備自己,強大的時候,和親帶來的是變相控制或者投資弱小的國家。

    強極則辱,政治的智慧最終都會化為兩個字“妥協”,“和親”只是眾多政治手段中的一種,我們應該正視它,還是那句話,國家要談的是利弊。

  • 7 # 天堂暴雨

    和親是不是恥辱還要看你和誰和親。明朝立國276年確實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外非常強硬不和親不納貢。受到了廣大明粉的稱讚,堪稱漢人政權的楷模。其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剛開始建都的時候是在南京,並不是什麼邊境國門。在北京建都是明成祖朱棣,為什麼在北京呢?因為朱棣是在北京起兵那是他的根據地。後來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有點水分了。不和親只能說明這個王朝對外強大不需要用和親來穩定國家。漢朝那麼強大還和親了幾十年能說是恥辱麼,只能是王朝統治的一種手段罷了。

    提到這裡元朝那可是強大無比呀,怎麼還和親朝鮮呢?那可不是元朝的恥辱,那是朝鮮的恥辱,奇恥大辱。咱們來看看元朝和親朝鮮是怎麼回事吧。

    元朝時候的朝鮮還不叫這名字,他還是另外的一個名字高麗。高麗在原來也是有過輝煌的歷史,在東北亞也是盛極一時。到了元朝時期,在被蒙元折騰的奄奄一息時被蒙元降服成為了附屬國。剛剛臣服就要求高麗出人出錢幫助元朝進攻日本當然全都是失敗告終。在這過程中高麗向元朝請婚,請注意這個請字多客氣,本來可能就是為了聯絡兩國感情,哪知悲劇開始啦。

    元世祖忽必烈應高麗要求將自己的女兒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給高麗世子王諶。王湛是為高麗忠烈王。此後的七代高麗成年國王中,都要娶元朝皇族女子,元朝公主在高麗享受很高的地位和權力。就是這位高麗忠烈王要會會小情人都要小心翼翼,要是被元朝公主知道了不但要訓誡,小情人還會失蹤掉。這位公主動不動耍點小脾氣還會對丈夫實行家暴。高麗大臣李齊賢以“公主性嚴明果斷,內外震懾,王濟之以柔,事無過舉”的春秋筆法來委婉描述。在古代男權至大的社會里讓女人管著實在是恥辱呀。由此高麗淪為了元朝的駙馬國。朝政完全的把持在以元朝和親公主為代表的蒙元貴族手中。國王和親都到這地步了,這是誰的恥辱呢?

    只要國家強大,和親有時候不是什麼恥辱反而會有更多的利益。所以說呢和親也不都是恥辱。

  • 8 # 羅志國2018

    根源在於:和親會帶走大量的人才和技術,會加速異族的發展!

    文成公主的遠嫁,為藏區帶去的陪嫁使得吐蕃在一段時間裡高速發展,也為後來吐蕃和唐的拉鋸戰爭埋下了隱患。

    歷朝歷代,中原漢文化優勢都是壓倒性的,漢地的人財物對異族都是致命的誘惑,能不能得到中原的支援,是一個部落、一個民族崛起的關鍵因素。

    蒙古前期是金國沒有注重壓制,變相輸了血,後期就靠各種掠奪,主動的吸收優勢力量發展壯大;宋朝兩個落地考生投奔西夏,就能為西夏的壯大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宋以後對人才的控制更進一步。

    元是沒有自身文化科技人才優勢的,沒有這種外流的擔憂,而且元崇尚的是武力,這和中原漢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

    明吸取了前幾個朝代的教訓,不和親、不談判、不輕易開放邊境交易,這樣在大多數時間裡都能遊刃有餘的控制少數民族的發展,是一種很科學的管理模式。

    到了清朝,因為滿族自身人口少,要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就需要聯合蒙古來一起統治,清朝實際上是滿族和蒙古族聯合體,對其他藩屬就沒有和親這樣的操作了,因為清自認華夏,對藩屬國有文化優越感,一樣的不希望人財物外流。

  • 9 # 少許715

    漢朝有昭君出塞,唐朝也有文成公主進藏,宋朝沒聽說有公主和親,可是靖康之變後全都擄去了,可見和親與強大與否無關。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和親之舉是否恥辱,這得看情況。

    如果是中原王朝主動接受的,或是周邊少數民族勢力主動請求的和親,那這並非恥辱。這類和親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一種恩賜。

    比如唐朝的和親,著名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都是在盛唐時期和親嫁予吐蕃的贊普。而唐朝這兩次和親的背景,都是唐軍取得了對吐蕃的軍事勝利,迫使吐蕃遣使入貢,主動向唐廷提出的請求。因此,這兩次和親,實際上是作為戰爭勝利者的大唐對吐蕃的一種恩賜,一種文明的饋贈。吐蕃透過與唐朝之間的和親,不僅能夠維持雙方在一段時間內的和平,還能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正因如此,文成公主進藏才會備受後世傳頌。

    又如元朝的和親,其實並不侷限於朝鮮。事實上,終元一代共有38位公主的和親記錄,其中汪古部(突厥)16位、畏兀兒9位、高麗9位、吐蕃4位。這些都是元朝的藩屬勢力,元廷不過是想透過和親來強化和維持與這些勢力的宗藩關係而已。

    再如清朝的和親,清朝為了有效維護自身的統治,始終堅持“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之策。其中的“北不斷親”就是堅持與蒙古各部的和親關係。

    歷史上,清廷與蒙古各部之間的和親整整延續了三百年之久。這極大的鞏固了滿蒙關係,從而強化了清廷對蒙古各部的統治。事實上,清朝透過不間斷的和親來處理與蒙古各部之間的關係,這比起明朝可是要出色多了!

    反之,如果是中原王朝在被迫的情況下接受或提出的和親,那還真是一種恥辱。這類和親就不用多少了,典型的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和金國末年的和親,這些和親舉動都是建立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失敗之上的,是一種迫於無奈的緩兵之計。

    其次,並非是所謂的“明粉”把和親視為恥辱,而是當時明朝上下都這麼認為。

    明朝是漢族飽受蒙元欺壓近百年後,在朱元璋“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的號召下,透過武力擊敗蒙元勢力所建立的。對於明朝而言,蒙元對漢族的統治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正因如此,明朝是自立國起,作風就十分的強硬。

    而這也就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說的由來!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明廷上下都不允許自身在對待外族方面有半點的軟弱和妥協。所以,和親這種事,在明朝特有的輿論環境之下,是很容易就遭致士大夫階級的口誅筆伐。別說和親了,明末時期都被滿清的八旗軍虐得半死不活了,但明朝上下卻還是死活不肯低頭。在當時的朝堂上,不光與滿清議和是禁忌,就是承認滿清都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三選擇考研還是實習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