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僅言
-
2 # 布衣閒人10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是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五十歲時遊學於齊魯,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任蘭陵令。
可以肯定地說,荀子是戰國時期最後一位大儒家,不是法家。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家學說,並且有所發展,同時還廣泛吸收其它諸學派的長處,因此,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一、荀子繼承了儒家“禮”的思想,重視“禮”在社會中的作用。他認為,人有生俱來就有滿足慾望的要求,如果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爭執,甚至發動戰爭,因此“人性本惡”。這與孟子的“人性本善”是針鋒相對的。荀子認為既然“人性本惡”,就需要聖王及“禮法”的教化,“化性起偽”,提高人的品格。
荀子還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認為治理國家應該“平政愛民”。他將君主比做舟,庶民比作水,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所以應當“禮法”兼用,“王霸”並重。他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把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看作是後天人為的結果,只有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不斷地塑造人的品格,人才能從“性本惡”轉變為“善”。這與孔子、孟子的“仁”和“仁政”以及性善論是有所不同的。
荀子以“禮法治國”、“王霸並重”的思想,被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所繼承和發展,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荀子強調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他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以及“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唯物主義觀點。他還提出了“制名以指實”,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在荀子這裡,“天”就是客觀存的自然界,人們應當在遵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即“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關於邏輯思維的文章——《正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形式邏輯的侷限,具有了辯證邏輯的萌芽。
荀子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荀子還涉及到了軍事領域的諸多問題。
三、荀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書中。《荀子》一書共收錄20篇文章,其中:《勸學》、《王霸》、《性惡》、《天論》、《解蔽》、《正名》、《禮論》、《樂論》是荀子的著作無疑。《荀子》一書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書中唯物主義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此解答,僅供參考。
-
3 # 苦茶庵
荀子名況,字卿,也叫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的生卒年代至今尚難考定。從記載看來,他的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他曾遊學於齊,在“稷下學宮”講學,被尊奉為老前輩。後來又做過楚國的蘭陵令,他還到趙國議過兵,去秦國考察過政治,晚年定居於楚國蘭陵,從事著作和教育。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韓非、李斯。
現存《荀子》三十二篇,除書末六篇是弟子附加的以外,大都可認為是出於荀子的手筆。荀子生活於戰國末期,當時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聯絡越來越密切,建立統一的國家,結束戰國以來“諸侯異政,百家異說”的局面,已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他的思想學說反映了這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荀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發展了前期法家主張變革的思想,認為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是一代勝過一代,他高度讚揚推行法治的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遠遠超過歷代“先王”。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進步歷史觀。
荀子在人性論上,他和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主張“性惡論”。他說: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裡好愉逸”。認為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故有“欲”必爭奪,造成天下大亂,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
荀子的“性惡論”重視後天的學習和積累,強調環境影響的作用。即他所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因此,荀子認為人們只要肯學習受教育,就有由惡轉善的可能。故他不承認有什麼“天才”。認為所謂的“聖人”也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積累的。“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因此,荀子的“性惡論”在重視後天學習,強調環境影響作用方面。
荀子政治上的“禮治”論,是以“性惡論”為理論基礎的。既然認為人性是“惡”的,故他主張“明禮義以化之”,“重刑罰以禁之”,以使天下都轉而為善,而趨於治。他認為人類是先天平等的,後來只是由於“君子”受教育能“積禮義”成為“善”者;而“小人”由於未受教育,“惡”的本性未改,遂成為“惡”者。
由此,他進一步提出雖是王公貴族的子孫,如不學習禮義,不符合封建制度的“禮”的標準,則降為庶人,而庶人的子孫如若學習禮義併合乎“禮”的標準,則可上升為士大夫。這種“禮”顯然是對舊的世卿世祿制的否定。
他認為“禮”的要求應是:作君主的要“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作為人臣的要“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作父親的要“寬惠而有禮”;作兒子的要“敬愛而致恭”作兄長的要“慈愛而見友”;作弟弟的要“敬詘而不悖”作丈夫的要“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作妻子的“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除此,荀子還進一步把“禮”的內涵擴大,把“禮”說成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即認為禮是法的基本條理,也是法的綱領,這就給“禮”賦予了“法”的內容。但荀子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不能等同起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荀子是將“禮”的作用放在刑法之上,認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主要是靠禮義道德教化,而不能完全依靠刑罰和獎賞。可他的“禮治”思想,也確是由“禮”過渡到“法”的一座橋樑。
-
4 # 閒看秋風999
"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竊以為對此話題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這段話是誰說的。對,這是荀子的《勸學》篇裡的第一句話。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典範。荀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也就是說自然界的執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儒法並用"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依法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改造才變善。當然人生下來,本無善惡之分,但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荀子的文學思想是注重實用,提倡質樸。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今存《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數為荀子的著作,少數出於門人之手。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治學方法、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著名的註釋有唐楊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
-
5 # 迎娶白富美94025918
荀子應該代表法家。因為諸子百家代表人物是同門。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道家、縱橫家、農家、雜家、文學家......法家以萬物為有法;儒家育世教人;墨家兼愛非攻,人稱墨俠;兵家以兵護道;道家天人合一;縱橫家縱橫捭闔;農家育民養生;雜家形形色色;文學家文章傳頌千古...還有堅毅果敢的革命家、強武魄體的武道家總之等等。
-
6 # 好玩的國學
酒後,且車上手機操作。簡單說一下,不對的地方,朋友們諒解。荀子是原始儒家思想的最後一位大師,肯定屬於儒家。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認為人性是善的,人要是能夠守住心中的良知,就可以成為聖人。而荀子的思想與此相反,他認為人性是惡的,必須用禮來制約,這個禮,已經不是孔孟的道德準則,而是已經有了法制的萌芽。荀子的弟子韓非子和李斯,後來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說明,荀子的思想中有法家的影子。整體上說,荀子肯定屬於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有閃爍著法家的影子。回答完畢,謝謝大家。
-
7 # 風雨無阻128155263
荀子是戰國末期,秦朝初期時趙國人,實名荀況,敬名荀卿。荀子的思想理論基本是繼承了孔子,孟子的學脈,主張孔孟之仁,義,禮之道,並把其發揚廣大,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思想,如他提出的《性惡論》,是針對《性善論》而言,也是一個人性之論,可和《性善論》並論。荀子認為禮是法之先者,法是建立在禮的基礎上,和孔子,孟子的思想理論可以說見同出一渠,所以,荀子也是一個儒家的代表者。
-
8 # 遊學者謙之
荀子雖為儒家,卻精通百家之學。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韓非雖為法家,卻又對道家認知深刻。
-
9 # 時代傻瓜李博士
我一直壓在心底的一句話是:“不要隨便給一個人的思想觀點貼標籤。” 什麼主義、什麼派、什麼儒家法家之類的標籤一旦貼到了某個人或其思想觀點上,偏愛走極端的國人就會要麼完全肯定並接受,要麼完全否定並拒絕。這會束縛人的思想,不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復興。我個人認為:在思想文化科技各領域,不管是我們老古人的還是今人的,不管是中國人的還是外國人的,凡是對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和偉大復興有價值的東西,我們都要認真挖掘和充分利用。
-
10 # 懷疑探索者
荀子雖然培養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等人,但他自己本身是儒家的傑出人物。我查詢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中國歷史簡編》,在第299頁的儒家代表人物一欄,明明白白寫著: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的“氣”構成的,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的結果。這裡面就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在裡面。至於天,那也是“自然”的天,沒有什麼神秘主義的成分在裡面,荀子認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非常進步的思想,意識是說大自然是不受社會政治好壞的影響的,這就反駁了玄學鬼吹噓的“天人合一”的荒誕學說。荀子主張,人民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即“知天”,並利用它來為自己服務,稱之為“勘天”,並且進一步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積極的強調了天人關係中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宗教一般就是強調消極的,是反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而荀子積極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非常具有進步的思想意義。更加不得了的是,荀子還提出了“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了身體,然後才有了精神,而精神必須是依附於身體的。這樣的唯物主義思想,在那個年代是很難能可貴的。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大膽的提出了新的主張,荀子主張人性是本惡的。由此,荀子主張後天的約束。荀子還說過關於君民關係的話,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是很值得歷代統治者借鑑的話。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的部分內容,還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思想。
韓非、李斯等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在歷史中大名鼎鼎。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學生,作為老師的荀子,其人的水平可想而知。只有優秀的老師,才可以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尊重老師。今天是教師節,我特別向天下的教師問一聲好。楊振寧也是一位老師,他替中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卻還在被某些國人謾罵,這真是教師節的悲哀啊。
-
11 # go明奇
首先須明確何為儒家。以荀子所處時代來說,其思想是否以孔子為宗師,以曾子、子思等為師承,以《大學》《中庸》《論語》等為經典,是判斷他是不是儒家的標準。
事實上,荀子思想和理論,不論是涉及天道(“有常”),還是人道(義、禮),都體現出他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宣傳,因此,荀子基本上屬於儒家。
為什麼要說“基本上”呢?主要基於他提出人性本惡,偏離了儒家前輩不對人性善惡作任何設定的原則。跟荀子對應的孟子則相反,認定人性本善,雖然也偏離了上述原則,卻被奉為儒家正朔。如果不把荀子視為儒家,那麼孟子的儒家身份也要打個問號;如果只承認孟子為儒而荀子非儒,也不客觀公正。可以說,孟子和荀子都是把儒家思想主觀主義化、片面化的始作俑者。
後人懷疑荀子的儒家地位,還因為他帶出了兩個著名的法家弟子韓非和李斯。更重要的是,董仲舒對儒學的闡釋又以孟子思想(仁和仁術)為主要依據(同時塞入了很多神秘主義的私貨,滿足君王需要,成為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依據)。這樣,孟董之流就“懵懵懂懂”地成為儒家正統,其他流派猶如旁支,地位尷尬。
漢儒學說到三國兩晉時期遭到了嚴重質疑,漢室的崩壞使得當時的思想家們(如竹林七賢之類)用各種方式表達失望。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佛學有了吸引力。唐朝崩壞令宋儒再次反思,遂有理學為儒學“復辟”,而“存天理滅人慾”多少顯現出“性本惡”的意思。再到明代,陽明“心學”所謂良知,實底裡又是性善。這時再用前文所列標準對照,儒已非儒。
這麼拉通一看,荀子是否儒家倒不重要了。我們看到的是,後儒的境界確實不怎麼地。老母豬下崽兒——一窩不如一窩。
-
12 # 雕刻歷史
毫無疑問,荀子當然是儒家。儒家最重要的三個代表,除了孔子、孟子以外,就是荀子了。那為什麼荀子會和法家扯上關係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荀子思想內部包含著許多法家的元素,二是荀子兩個最著名的弟子——李斯和韓非——分別是當時法家的實踐者和理論家。
荀子思想中的法家元素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荀子明確提出“重法”,二是他飽受後世儒者批評、詬病的“性惡論”。荀子非常強調法的重要性。他說:“隆禮重法則國有常。”“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同時,他透過論證直指人性之惡。這兩個方面都為韓非所繼承,成為了韓非法家學說的理論基礎。
那為什麼荀子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呢?這主要是因為荀子思想的理論宗旨和價值取向仍然是儒家的傳統。比如,關於成聖成賢。法家是強烈反對道德修養和所謂聖賢的,而荀子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也就是說普通人只要努力從事道德修養,都可以成為聖賢。他說得很明確,雖然人性是惡的,但先天之惡不影響後天之善。人在實際上是善是惡,取決於他所處的後天環境和主觀的努力。不論是聖人還是凡愚,先天本性並無差別,差別只在於後天,“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人只要積極從事於倫理道德的實踐,就能由惡轉化為善,使先天本性與後天人為統一起來,從而成為聖人。
所以,儘管荀子主張人性惡,但其價值導向仍然是為善,這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重要依據。撇開法家元素,荀子的思想繼承儒家傳統之處甚多,尤其是在根本的價值取向上與孔子是一致的。
-
13 # 陳超175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荀子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先賢,特別喜歡他的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荀子是正統的儒家傳承者,但是又不墨守成規,對於法治也非常有研究和造詣,培養出了韓非和李斯這樣千古留名的人。除了提出性惡論還提出了歷代君主和百姓的關係論,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正是一個王國興盛和衰敗的根本原因,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荀子,雖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一生的主要研究和功業還是儒家思想的發展上,所以,雖然培養出了李斯和韓非這樣的傑出法家人才,但是不管是傳承還是發展來說,荀子確是儒家無疑,只是區別於他之前的儒家思想。
回覆列表
荀子是儒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卻為法家,也因此,荀子被懷疑為法家。但是,弟子雖從師,卻不一定要完全照著老師的思想走,而可以發展自己的思想。所以,荀子為儒,弟子為法,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