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兔兔
-
2 # 咖咖爆米花
題主所問,《熔爐》和《嘉年華》相比,我個人覺得《熔爐》更加震撼人心。
有人拿《嘉年華》比作中國版的《熔爐》,我覺得二者雖題材相近,但《嘉年華》無論是在表現手法和情節及反應社會的問題影響力上,都比《熔爐》要差一些!
不過我還要為我們能拍出這類影片感到可喜!我們導演們越來越看重社會問題,如先前的《一個都不能少》觸及農村、貧困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盲山》將目光轉向了拐賣婦女,近年的《親愛的》、《失孤》則關注另一重大的社會問題——兒童拐賣。我們的電影不光要娛樂大眾,也要適時的反應社會現狀,揭露社會的灰暗,警示人們。
好了,言歸正題。
《熔爐》以真實事件為藍本,描寫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引起了社會上對弱勢團體保護的討論。這部影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悲涼和絕望!影片表面上看雖是講述了一場兒童性侵事件,將兒童遭遇性侵事件,重新擺在了觀眾的眼前,但更令我感到可惡的是,原本的正義、公平卻偏護於權貴,時時進行著腐敗的交易!可以是觸及了整個社會,從上層人物到媒體大眾,以及社會層面。我想,這也正是導演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吧!也正是這樣,才能讓觀眾更深刻的認識到發生這起悲劇的社會問題。
再來說說我們的《嘉年華》,雖不夠催淚,但卻也能觸及你的心靈深處!
12歲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當地商會會長強暴,而15歲的女服務員小米目睹了這一切。電影《嘉年華》並沒有直接表現小女孩受到侵害的過程,而是圍繞事件之後的劇情展開,圍繞著事件相關人群的反應和隨之帶來的事件,一次傷害也就夠了,為什麼還要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如果說一次傷害是身體上的,那麼二次傷害就是心理上的,這是更加可怕的!
其實,在我看來,《嘉年華》令人們感到悲傷的,遠不止是小文與新新兩個女孩的遭遇,更加令社會反思的是像小米和莉莉那樣的女孩,為了生存不惜出賣自己。這些就不值得我們反思,社會的反思嗎?
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永遠都不會有罪犯!
-
3 # 娛可樂吧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地去看了這兩部電影,哭的不行,憤怒的不行…到現在,《熔爐》裡校長趴在廁所門上露出眼睛的那一幕,還死死的印在我腦海裡…我這個暴脾氣…真的是……
先來的分別說一下這兩部電影吧。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孔劉、鄭有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
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故事開頭,男主角駕車去霧津應聘一所聾啞人學校,妻子早亡,8歲的女兒患有先天哮喘,所以男主仁浩不辭辛苦謀職養家。
這時鏡頭轉向了一個絕望,面如死灰的小男孩,他站在火車鐵軌上,一輛火車呼嘯而來,小男孩死亡。
男主也因為車禍認識了女主友真,友真是在人權維護中心工作的正直女孩,她答應送仁浩去學校。
男主來到學校後發現整個學校被一種壓抑的氣氛籠罩,剛開始就有恬不知恥索要賄賂的行政部長;辦公室被毆打的男孩名秀;半夜女廁所傳來的淒厲絕望的哭聲;還有被女老師溺水虐待的妍鬥。
仁浩把昏迷的妍鬥送進醫院,友真也來幫忙,並得知妍鬥被校長性侵未遂的事實真相,並瞭解到男孩民秀被男老師侵犯,他們偷偷去警察局報案,卻被收賄賂的警察送了回來,這也是男孩為什麼被毆打的原因。
友真向教育廳報案,教育廳向市政廳推卸責任,而市政廳又向教育廳推卸,友真來到警院,警長正是那個收了賄賂的人,他說:校長是本地教會的元老,聲名顯赫。拿人手短,貪官汙吏!
就在友真走投無路的時候,首爾電視臺打算採訪這件事。
男主本來打算賄賂校長,卻看到男老師和校長虐待男孩民秀,逼問倆個女孩的下落。男主救下的民秀,並承諾會讓壞人得到懲罰。
經過民秀的曝光,人們得知校長侵犯的事實,還有男老師侵犯民秀還害死了他弟弟的經過。
校長和行政部長終於被告上法庭了,但是所有人都在幫助校長,警長讓他找個退休法官當律師,好打贏官司。院外一群教眾在遊行示威訴說校長無罪。學校的校衛和醫生都做偽證,就連法官都不願意為陪聽的聾啞群眾安排翻譯,他們無法聽到審判過程。
當校長的判罪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時,孩子們的看護人都選擇的庭外和解。校長將在不久後被釋放。。。。。仁浩第一次被社會的醜陋擊潰。男孩明秀絕望心死,他將害死他弟弟男老師拉上鐵軌,一起死亡。
但是事情仍有轉機,仁浩找到了校長性侵的影片,並詢問律師,是否可以給校長定罪,律師說可以,並承諾一定會在校長釋放前將影片交給法官,仁浩和友真滿心歡喜,然而校長還是被釋放了,原來仁浩的律師在最後關頭被買通了。
最後孩子們被安排在一個溫馨的環境裡,他們的遇到很多好心人,幼小的心靈漸漸被撫慰。而仁浩也也離開了霧津。
我們一路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安排這樣的語言出現,影片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法律,人心,利益,權益改變了我們所認為的真相。在利益燻心下真相被硬聲聲的埋沒,最後勝利的“無罪人”邪惡的嘴臉依然死性不改,讓人憤怒但卻別無他法。如若看到那些逍遙法外的邪惡罪人,主角們就對社會喪失信念,喪失信心頹廢不堪麼?我們既然改變不了這樣的結果,卻也不能讓這樣的結果就把我們硬聲聲的打倒,該怎麼走的正義之路,依然要繼續下去。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義,別等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才後悔莫及!
妍鬥用她的心創造了大家認為的不可能,當她在法庭上清新的聽著音樂時,這一刻不知道打動著多少人的心。雖然她們是殘疾,但是她們卻創造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奇蹟。這或許就是正義的化身,正義的力量驅使她能還原事實的本生,任憑邪惡的勢力怎麼阻礙破壓。卻是奇蹟般的公義人心。
這個孩子,即聽不到聲音,也說不了話,這個孩子的名字,叫民秀。
孔宥大叔在雨中抱著民秀的相片,只有這樣簡單的語言,重複著“這個孩子,即聽不到聲音,也說不了話,這個孩子的名字,叫民秀。”法律給不了他公義,人們也給不了他公義,最後他用自己的方法給了自己個弟弟公義,他不能眼睜睜看著殘害自己的人卻能逍遙的活著,或許以後還會殘害自己,和自己一樣的其他的孩子。他只能用最原始也最傳統的方式和仇人“同歸於盡”就在弟弟死的地方,這樣才能給弟弟和自己帶來安慰吧。
對於民秀滿心期待想要在庭上好好的指證壞人時,姜老師卻告訴自己不能在為自己和弟弟討回公道了。民秀大哭,大叫著指著“他還沒有原來壞人呢”那種落寞無助憤怒的表現真的讓人心疼。明明可以靠著法律來替自己維護正義,卻由於法律空子而讓那些權勢之人就那麼輕易的逃脫指控。任誰都會感知社會帶來的殘忍,而他們弱勢的心聲誰又能聽的到呢?
看完整部片子,雖然對壞人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而感到憤怒。但是看到其中這些弱勢的孩子們在自己被欺負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能懂得保護自己(去報警),對於可以信任的人她們也願意敞開心扉,接受大家的幫助與關懷,而且病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念,而想用自己的力量,長大了去幫組需要幫助的人,或許是像自己一樣遭受過這種待遇的人。她們的心依然保持著純真與善良。這樣讓人很欣慰。
當這個世界被汙濁所侵蝕,而憑藉自己的力量並不能為之改變時,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保持初心,不被世界改變原本的我們,這才是一路奮戰和抗爭的最大意義。
霧津本來就是霧多的地方,當人們習慣在迷霧中生活,並把大霧當作視之自然如空氣般時。而我們可以把根紮在最黑暗的地方,而靈魂要更加嚮往並追逐高處的陽光和雨露。
好了,再來說說《嘉年華》
電影作為國內近年來首部講兒童性侵的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上映日期是24號。
哦,對了,24號正是某顏色爆發的日子。
兒童性侵,確實是極具全球性的問題。但《嘉年華》引入深思之處在於它的背景。文晏並未將筆墨著力於性侵前和性侵發生時,而是集中展示悲劇發生之後的人與事,從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人與事的表達中,倒推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從何來,為何如此結束?
首先是兩位受害者在性侵後的反應,兩個少女對自己遭遇了什麼並不清楚,在醫院體檢後,懵懵懂懂地問:“什麼是處女膜?”兒童性教育的缺位在這場悲劇中,顯露無疑。
然後是醫生冷漠的檢查態度,警察的粗暴詢問與不信任,在面對受害者時,專業人士不僅僅是給出專業判斷的“工具”,更應該是具備同理心的“人”,應該用專業態度避免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最後是父母在事後的反應,得知女兒被性侵後,兩個家庭對此的反應都非常典型。一個是母親給了女兒一耳光,然後扔掉女兒漂亮的裙子,剪掉女兒的長髮,斥責她“整天穿的不三不四”;一個是想接受侵害者的“私下解決”,拿了錢之後大事化小,正義的實現比不上名聲重要。“對待受害人太苛刻,對待侵害者太仁慈”,是普通人包括受害者家人常有的反應。
這些準確而鋒利的表達,讓《嘉年華》這部作品在主題立意、社會價值上幾乎立於不敗之地,也讓它在敘事結構、電影語言上的種種瑕疵可以被包容。畢竟,有審美、有態度、有風格都有可能是好電影,但有力量的電影,不僅僅有可能成為好電影,還是被時代亟需的電影。
情節殘忍,你也不得不承認,這很真實。性侵案件發生後,把問題歸咎到女孩自己身上這件事,在中國的很多地區依然在發生。你的裙子穿的太短,你化的妝太妖,你活該被強姦。
對受害兒童二次傷害的不單單是家庭,還有社會。旅館老闆明哲保身隱藏證據,警察隊長收受賄賂以權謀私,醫生和法醫鑑定作假……整個社會都在和孩子們對著幹,強姦小文的不止劉會長,而是整個光鮮亮麗的社會。
影片結尾,淪為妓女的小米從電視裡看到劉會長和造假的王隊長、法醫們被判決的訊息,穿著白紗裙偷偷逃離了被迫賣淫的小樓。她騎著電動車,在路上遇到了被拆掉的夢露的雕像。從光鮮亮麗到被貼滿小廣告再到被拆除捆綁,小米看到的夢露雕像任人擺佈的一生,何嘗不是她自己和片中每個女孩的命運。
「他說了,只要我們不追究,他來負責兩個孩子今後的學費。判了又能怎樣,他進監獄就幾年,出來後依然呼風喚雨,可咱們孩子呢,一輩子都要被人指指點點。」影片裡,想私了的小新父母把一臺 iPhone 拍在小文爸爸面前,說了這段話。
放棄追責固然不對,但強姦犯幾年後出獄依然正常生活,受到傷害的孩子卻被毀了一生,甚至要時時防止強姦犯的二次傷害,卻是很多被性侵家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看到這裡,整個人都難受到不行…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真的很難選擇…
值得慶幸,終於讓案件水落石出,讓壞人終於受到了懲處。
對於性侵案,《熔爐》直接把人帶到了現場,有很大的既視感,這一點大大提升了故事的煽情程度,商業價值立顯。而《嘉年華》選擇了賓館服務員的視角,使得整個案件有了旁觀的視角,這讓人在觀照整個案件的同時,也看到了社會上的種種,看到了各色人等不堪的生活,看到了不同階層之間的巨大裂縫,看到了官商勾結的骯髒,看到嘞基層腐敗的觸目驚心,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與扭曲,等等。
三色教育交織出來的黑幕,讓人心驚。加上之前爆出的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案,兩案相加,突然發現我們的孩子在幼兒教育中所處的環境,實在是太過於不堪了。再加上帝都清除低端人群的做法,讓人心寒。天寒地凍中,你讓人往哪裡去?不是每個人案子中都會有一個好心的律師的,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局,大部分人,只能無奈地選擇承受…
不過,相比起來,還是熔爐更加震撼人心…聾啞人本就是弱勢群體,但社會的“熔爐”,更是把他們踩在了腳底下…苦都在心裡…怎麼都說不出來…
-
4 # 娛木疙瘩
論內容和整體結構無疑是《熔爐》更好,它的整個基調起伏很大,有高潮有平鋪直敘,《嘉年華》更趨向於講故事,整體比較平靜。
《嘉年華》的拍攝手法很剋制,沒有大尺度的鏡頭,把所有的情景還原了一番,沒有大聲的控訴,透露出來的無力感反而更讓人絕望。
都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韓國電影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有經驗的無論是之前的《素媛》還是《蚯蚓》,他很清楚你的淚點在哪,輕而易舉就可以把你搞哭,《嘉年華》給我的感覺不是號召什麼只是告訴你,有這麼個事,你知道不公平,但是你沒辦法去改變什麼。這是最讓我覺得恐懼的。
就劇情而言,《嘉年華》有點虎頭蛇尾,結尾結束的很突然,可能是因為題材的原因,稽核機制不太一樣,所以也可以接受。
-
5 # Z夫人
素媛、熔爐、7號病房是韓國的催淚三部曲,我雖然知道大概情節,但是卻從來沒看過這三部電影,因為太真實了所以不敢看。他們一點一點絲毫不漏細節的展示的整個事件的發生和結局,結局並不是完全美好的。讓人感覺這個世界的殘酷。
嘉年華這部電影最近熱評很多,原諒我也沒有看過,只是知道大概情節。但是中國實在是極度缺乏這種教育的,記得我小的時候上生物課,課本講到生理這一課時,老師就會說這一章大家自己翻翻就行了,然後就是男生各種掃視覬覦的眼神,女生各種不好意思合上書本假裝什麼都不在乎的狀態,好像這一章真的講了什麼邪惡的東西,其實只是簡單的人體構造和生理期而已。因為家長會迴避,學校會迴避,整個社會的不重視,或許是因為近幾年來網路媒體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浮出水面,才引起社會的重視。所以在現在這種偶像劇、傻白甜劇大量佔據了所有頻道的時候,嘉年華的推出不得不說是社會的進步,畢竟解決問題的前提就是面對。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熔爐》更震撼人心,因為中韓兩國對於電影的稽核機制和稽核標準不同,中國上映的電影是不可能有太大膽的鏡頭刻畫的,所以就算是相同的型別,在表現手法上,《嘉年華》的畫面是不會像《熔爐》那樣震撼的。
電影 《熔爐》的熱映在韓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熔爐熱”,並進而發酵成“熔爐效應”。在民眾的高聲疾呼下,當年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甚至於,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一部電影的熱映而推動司法的改革,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而在韓國竟然成為了現實,《熔爐》作為一部偉大的電影,實至名歸。
《熔爐》本身的內容是關於一個殘疾人學校裡面,校長和老師對未成年的殘疾兒童長時間的進行性侵犯和虐待,被人告發卻最終逍遙法外的故事。整部影片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案發之後調查取證和法庭辯論的戲份,然而正是這些貌似正規的司法程式,最後卻得出了一個荒謬的判決結果。而《嘉年華》是聚焦在兩個少女的身上,講述了在一家旅店打工的小米,碰巧成為在旅店發生的一起案件的唯一知情者,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決定保持沉默,一番掙扎與挫折之後,她終於醒悟,說出事情的真相。
這些震撼人心的電影折射出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這些電影的存在才能讓我們知道這個社會總有一些看不見的隱藏在黑暗中的手,威脅著我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