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竇國書法

    認為楷書出現最晚就不是根本的玩家犯了最根本的錯誤。楷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法的成熟,所有用筆的技巧都在楷書上得以體現。學會了楷書就基本掌握了中國書法的書寫技巧。就像你小時候用尿不溼,長大了就可以不用了。省掉了尿不溼的錢,多節約啊!

  • 2 # 關中老皮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主要原因應是如此:一,演變進化。從象形,抽象向具化的演變發展。二,規範使用。文字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規範和統一。三,實用性的需要。為了文字更好的推廣的普及。四,習慣性的作用。中國人喜歡和講究對稱美,統一美的觀念決定了最終楷書的形成。看了不少網友對此問題的回答,很多人都是在抬槓和辯論。看問題要看根本和原因始末,這樣才能正確的理解。

    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 3 # 手機使用者6479860463

    這是一個偽命題。漢字如鳳凰涅槃,一脈相承,多種形體各領風騷。近兩千年來,楷體是實用漢字的基本字形,其重要意義不容輕視。

  • 4 # 西鐵沒有城

    為什麼說學書法從楷書學起?這個問題可以放開思路去分析。

    我們知道,所有的科學定理,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最終得出來的,書法既然是法,必定有它的定理,那麼之前的所有書體,可以看做是對楷體的一種推導過程。就跟我們學習科學一樣,我們也是從定理開始學,而不會從頭去學習推導過程中某一個環節,起碼不會當成學習必須的一個環節。學習書法,我們從楷書入手,就可以從結果反推,勢必比從頭推論來得更輕鬆和有效。

    當然,如果是對定理推導的本身有興趣,直接從某一個環節入手學習也是可以的,但是請不要武斷地認為學書法從楷書學起是錯誤的。

  • 5 # 方圓居文化

    這個提法不知出處,肯定是錯誤的。但題中的說法也值得推敲。

    “所有字型中楷書最後才出現”這個說法不準確

    中國的書法按照古人傳統分類,有四大類,即:真、草、隸、篆“,這是人們最習慣的一種說法,學書法的人都能朗朗上口,這也可能是有人說“楷書是所有書法的根”的來源之一吧。

    按照書法四個大類的分類說法,順序應該是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楷書和草書基本是同時產生的,它兩個都是由隸書經過第二次隸變轉化而來,是一母雙生的“雙胞胎”。所以,不能說楷書是最晚的書體,如果一定要說楷和草誰更晚一些的話,草書應該是雙胞胎裡的弟弟或妹妹。

    現代書法分類其實是分為七種的,即在上述四大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細化,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行楷和行草。如果按照這個分類,楷書和草書就成為居中的書體,更不是最晚的了。

    楷書不是所有書法的根,但可以稱為書法的“主枝”

    如果一定要說誰是書法的根,那一定是篆書,但不能說是小篆。至於篆書再以前的甲骨文,本質上還是篆書的一種,如果非要把甲骨文說成一種書體,那就算是“根”裡的“細根”吧。

    由此,隸書是書法的“幹”,楷書和草書應該是隸書上面的兩個“主枝”,再後來出現的行楷是楷書的分枝、行草是草書的分枝。

    楷書雖然不是所有書法的根,但可以作為學習書法的本

    就像人們對一棵樹的認識,大概應該是先看到其乾和枝,所以,認識書法也應該先從其乾枝入手。楷書是現在日常最廣泛應用的書體,所有的官方正式文書、學校教課書、文學印刷品所用的書體均為正楷,所以,學習書法、尤其是零基礎學習書法的兒童,從正楷入手既有利於他們對漢字的認識,也利於他們於書法的入門。

    初學書法往往是從基本筆法和基本筆畫開始的,過快或者過草都不利於學習。從上述七種基本書體中,楷書因為書寫規範,筆畫提按頓挫明顯,基本節奏也最適合初學者,所以,楷書可以作為初學書法的首選入門書體。

  • 6 # 素清雲

    題主所示問題需要糾正一點,就是楷書並不是最後出現,最後出現的是行書。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只需清楚這個根到底是什麼根?這樣的概念是怎麼提出來的?這樣的概念是否合理?這樣幾個問題,自然就能夠清楚的明白為什有人說對楷書推崇備至了。

    書法的根可以拆為兩個部分理解,一是書法起源,二是書法學習的基礎

    根據文字的起源發展,最早的書法應該是甲骨文,其特點是象形意味重而抽象含義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工具也隨之改變,因此出現了金文。金文是刻在鐘鼎上面的銘文,多記錄歷史事件和歌頌皇帝的功績,金文是從甲骨文的發展。慢慢的到後面發展出了篆書,秦統一六國之後採取“書同文”因此就有了秦篆。後來古人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書寫量變大,因此有了篆書的刪減和快寫就有了隸書,隸書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名的“隸變”,將隸書快寫就有了章草,而將章草進行牽絲連帶就發展成了今草。

    金文

    大約在漢初民間開始出現了楷書,那時的楷書還是多存有隸意,如鍾繇的《宣示表》。隸書可以快寫,那麼楷書也是一樣,在快寫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行書,參以草法的稱為“行草”

    這樣一個書法字型發展脈絡下來,就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楷書和隸書的成書時間大體相同,而行書才是最後發展出來的。而書法起源的“根”很顯然不是楷書,而是甲骨文。

    另外一個“根”的解釋,就是書法學習的基礎,很多人都認為學書法,楷書是基礎,所以就會有“楷書是一切書法的根”的這樣的說法。

    這樣的說話並不是當代人特有的,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我們的古人總結的一些書法理論了,有不少書法家因為自身的實踐和知識閱歷都會下一個死定義:楷書是書法學習的基礎。如:

    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

    他在自己的著作裡及其推崇楷書,尤其是唐楷,並且還對宋代的書法進行貶斥。這樣的言論還不少,如:

    宋代歐陽修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古代擅長書法的人都是從楷書開始的這樣的話,其實他的這個觀點也是片面的,歐陽修為北宋文宗,主業是文學,書法只是業餘愛好,且其因為工作原因多使用楷、行書所以有這樣的見解。

    歐陽修書法

    這樣一代代相傳下去,人們難免會受其影響,如當代許多少兒培訓班都會給小孩和家長灌輸楷書是基礎的思想,當然也是因為當代人對楷書更具辨識能力。這樣下去就會造成人們認定楷書就是書法的根這樣的思想,尤其當人們不在深入瞭解學習書法時更是會藉著這樣的觀點大作文章。因為當代人們偏向於易辨識的書體,因此當有一些書法家寫一些不易辨認的書體的時候往往就會被人們預設為基礎不好才寫一些不認識的字。而一旦出現了楷字工整清媚的作品時,人們都會被其折服,如田英章楷書。因為這樣的群體少,所以人們更加認定楷書是基礎,是更難的,很多人不寫就是基礎不好。由此提出自己偏見:楷書是書法的根。

    這樣的概念是及其不合理的,會使人產生誤導,書法中並非只有楷書是基礎,相比楷書而言,篆書、隸書對於打基礎來說更加有效

    古代的許多書論作者都是文人,因此對於書法的全面修養上還是不夠的,對於他們提出的書論我們只能參考不能完全信服。在書法的學習方面,靜態書體都可以作為書法的基礎進行學習,靜態書體就是篆書、隸書,楷書。很多人認為學習草書一定得從楷書入手,這也是不對的,草書是從隸書發展而來,應該是從隸書開始學習才是最有效果的。有草書還需要以篆書為基礎來進行學習,如懷素的《自敘帖》,此貼用筆要求筆筆中鋒,多絞轉,正是有很強的篆書功底才可以做到。由此可見篆書、隸書對於書法的重要性,而楷書算是書法的基礎但也不是所有書法的基礎。

    懷素《自敘帖》

    當關於書法的基礎歸於楷書時,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書法學習發展就會變得單一,如宋代蘇軾和米芾,蘇軾多寫楷、行書,而米芾則是全面修養書法,因此兩人所能做的程度也不一樣。

    學習書法如果把楷書當作根除了會限制自己的發展外還會是的學習書法難以得法,首先要學會釋放自己,不能給自己設限,如:

    漢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就是說如果學習書法把某個概念看的太重(迫於事)就難以寫好字,同樣的如果堅持認為楷書是所有書法的根一樣不利於書法學習,因此這是極不合理的。

    總結,楷書並不是最後才出現,其出現時間與隸書大砥相同,出現“楷書是所有書法的根”這樣的概念鼓吹並不是當代人才有的,自古就有很多書家因自身書法認識程度和侷限提出片面觀點,再加之近代書法普及教育的不足使得人們產生楷書才是基礎這樣的觀點,最後楷書算是書法的一項“根”但不是所有,篆書、隸書的“根”比重完全不低於楷書。

  • 7 # 杉石

    首先我們來細緻分析一下提問者所說的這個問題:

    說楷書是書法中最後出現的書體,這個說法基本上不算錯。有人會指出說:行書才是各書體中最後出現的字型。事實上,楷書、行書都是在東漢時期產生的。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在史料的記載中認為是東漢時期的王次仲始創了楷書。唐代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著作《書斷》中說:

    “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中初,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宋宣和書譜記載:

    “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而在楷書形成的同時,出於實用書寫的需要,行書也隨之產生。據張懷瓘《書斷》說:

    “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

    所以說楷書和行書都是誕生於東漢時期,提問者問題中所說楷書是最後出現的字型,這個沒有問題。

    在提問者問題的後半句中,用“鼓吹”一同,我覺得欠妥。“鼓吹”有強行、惡意改變他人思想的含義,是貶義詞語。用在這裡並不合適。藝術本身具有開放性的屬性,藝術觀點各有不同是很正常的現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源動力之一,我們對各種藝術觀點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其他人,更不能以帶有偏見的態度對其觀點進行貶低。

    有人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書體,是學習書法的根。有人認為篆隸更適合打基礎,篆隸起源最早,篆隸才是書法的根。還有觀點認為喜歡哪種書體直接練就可以。這些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有人先練楷書,有人先學篆隸,還有人直接學起了古人的行草,這些書法觀點透過實踐,在一些人的書法學習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不必非得分個對錯。具體如何操作應由習書者自已作出判斷,並加以選擇。

    但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釐清的,那就是楷書是不是書法的“根”?

    我覺得分析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是從書法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來找“根”。二是從有利於書法學習的角度來找“根”。

    一、從書法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來找“根:

    從書法的起源及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筒木牘等先秦時期的大篆發展到秦代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又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出隸書,在東漢時期在隸書的基礎上又發展演變出楷書,在楷書出現的同時,因實用書寫的需要又產生了行書。從書法演變和發展的歷史來看,篆書才是書法藝術的“根”,而篆書之中又包括了大篆和小篆。

    事實上,討論什麼是書法各書體的“根”,就是在探究書法藝術的起源。有研究認為,中國的書法藝術的起源與漢字的產生幾乎是同時的,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其中包括象形文字和圖畫文字。所以從書法起源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筒木牘等先秦時期的大篆和秦代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在內的篆書才是中國書法的“根”,也是書法中各書體的“根”。中國書法發展和演變的脈絡非常清淅,所以這一事實不難探研,這個事實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從有利於書法學習的角度來找“根:

    儘管我們從分析書法起源及發展的角度已經找到了篆書才是中國書法的根,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學習書法時就必須從篆書入手。也就是說,篆書雖是書法起源及發展意義上的根,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不一定是有利於我們書法學習上的“根”。

    篆書發展到西漢時期就漸漸被書寫更實用簡便的隸書取代,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朝,由於楷書的逐漸發展,壓縮了隸書的發展空間,隸書也漸漸呈現出楷書的風格特點,以楷入隸漸成常態。在這個時期出土的碑刻上的文字都呈現出“楷隸”形式,甚至有的碑額乾脆以帶有隸意的楷書來書刻。比如:如《郭休碑》(西晉)、《謝鯤墓誌》(東晉)、《道憑法師造像記》(南北朝)、《太平寺碑》(隋朝)等。

    東晉《謝鯤墓誌》

    到了唐代以後,楷書已經發展成為書寫最為便捷實用、易識易辨性最好、最為人們所接受,最為科舉制度所推崇的一種書體。而篆書和隸書則漸漸向純文字藝術方向轉化。從這以後,楷書“基礎論”也漸漸興起。

    唐代的科舉制度促進了楷書的發展,唐代科舉無論是貢舉還是銓選都對應試者的書寫能力提出了“楷法遒美”的具體要求。這也是唐代楷書追求“橫平豎直、平正工整”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楷書是書法的“根”,這個說法是從學習書法的角度出發的。在唐代以後,楷書、行書漸成實用書體,這二種書體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成為學書者必須掌握的書體,而這二種字型技法相通,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由楷及行,所以人們認為打好了楷書基礎,就可以寫好行書,繼爾草書。而唐代楷書重規則,講法度的特點對初學書法者來說也頗為適合。唐楷用筆中的起筆收筆,中鋒行筆等基礎用筆技法;工整安穩、平衡勻稱的基本結構安排方法也都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書法基礎知識。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對學習行書、草書等其它書體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點確實是客觀事實。

    先學楷書,再學行草,進而向上追溯,感受篆隸書的古樸雅韻,這是近代和當代書者的一種普遍共識,也是比較實用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這不是什麼謬論,也不是什麼誤導,而僅僅是從有利於學習的角度,透過藝術實踐而得出來的一種經驗之談,是一種科學學習方法的介紹與推廣。也是現在青少年書法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將楷書視為書法的基礎書體,視先學楷書為有利於書法學習的“根”,這種觀點是成立的,也是受到普遍贊成的。

    所以我說:從起源和演變發展的方面來說,篆書是書法的根,而從有利於學習的方面來說,楷書是書法的“根”。

    回答完畢。

  • 8 # 子衿書法

    楷書並不是最後形成的書體。

    楷書,又叫真書、隸書。在秦始皇時期,程邈創隸書後,與程邈同時期的人王次仲,又創真書。所以真書和隸書,在唐代以前都合為同類書體。

    兩種書體分開,是王羲之所創新體,在鍾繇帶有隸意的楷書基礎上,精簡了筆法,使得書寫更趨便捷。有書評人就王羲之的新法提出批評,認為雖新奇可愛,而失卻古意,亦甚可恨。雖然楷、隸分開,有了區別的界限,但時俗仍舊把這兩種書體混稱。

    在《淳化閣帖》中,有程邈的字《道德經》片段。十分接近楷書的寫法。按年代算,比漢隸的時間還早。按書體的產生,都是先有規範性的正體,然後才有便捷的書寫體產生。隸書的便寫,產生了章草。楷書的便寫,產生了行書。不可能是先便捷,後規範。最後出現的書體是行書。

    文字發生最大變革的時期,就是在秦始皇時期,短短的幾十年間,先由李斯改革的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通行文字。廢除了其它六國文字。緊接著程邈的隸書,取代了小篆。而王次仲的真書,和隸書並行於世。而章草的出現,則是到了漢章帝的時候,史游所作《急救章》是最早的草書。行書為東漢劉德升所創。今草是從章草與真書相結合而產生的,它的創造者是草聖張芝。

    楷書到了唐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巔峰。這不表示楷書是最晚的書體。書體的產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書寫材料。在紙還沒有發明以前,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竹簡。在手指寬的竹簡上寫奔放的今草根本不可能。在紙出現以後,也使草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天下之人熱衷其中。東漢人趙壹對此十分不滿,寫了一篇文章《非草書》。對沉迷於草書之人進行批評。

    楷書雖然不是所有書體的基礎,但決不是最後才產生的書體。它是行草的根源,也不是鼓吹,而是事實。

  • 9 # 福新6

    傳承中國書法,就要學習中國文化;要有修養和文雅之德性。少做博人眼球之事;記住人間正道是滄桑。 今天早上有點涼!

  • 10 # 禿筆書生

    餘以為以書法出現的早晚評判哪個是書法基礎是不恰當的。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發展,成熟,高峰這個一個階段,楷書算是相對成熟高峰時期,透過對前人的總結提煉而出,有很高的嚴謹性和法則。

    以楷書為基礎學書可以事半功倍,但並不是是非得先學楷書或必須學楷書,也可以從篆隸,甚至行草入手,只是你得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而已。

    如今能寫好楷書的人了了。

    附練習帖,請各位老師指點!

  • 11 # 尉遲傑

    是否本末倒置要看具體情況。並非書體越早出現就越好,書法也有與時俱進的過程。之所以楷書目前受初學者推崇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辨識率高。離開藝術範疇,文字的首要用途便是記錄,而記錄的首要則是辨識。

    2、規範規整。楷書中的“楷”就是規範的意思,從楷書形成至今基本引領了書法的規範。

    3、大眾喜好。作為普通人,按照常人的審美標準會覺得楷書規整、漂亮。而行草的“草法”、“章法”、“行氣”等普通人群欣賞起來有一定困難。

    4、目前規範缺失。在當今書壇各類“醜書”橫行於世,其中不乏一些書法大家為了藝術追求而刻意追求古拙,而另一些人則投機取巧,胡亂塗鴉,對於這種情況一般受眾是很難分辨清楚其中好壞,初學者很容易迷茫。

    5、“田楷”現象。正如以上闡述在大眾眼中唯美的田楷則在書壇引起很大爭議,不要懷疑大眾的審美。二位田老師在書法的廣泛推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當今無人可以望其項背。

    我們應當放棄這種本末的觀點,引導大家學習和接觸書法,沒必要吹毛求疵,人的審美角度本來就各有不同,喜歡哪個就學哪個吧,畢竟楷書傳世名家名書眾多,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真正領悟一家書體的精髓。

    以上是初學者妄言,以下是劣作。請大家斧正。

  • 12 # 尚品書法552

    書法有篆、隸、草、行、楷五體,各種書體之間有一定的聯絡,但各有其相應的規範和藝術標準。個人認為學書可以先選擇靜態的字,即篆、隸或楷書來學。楷書容易辨認,實用性強,有些人就認為楷書是所有書體的根,學好了楷書,其他書體就可以學好,這樣的觀點我不贊同。有些人一生只寫楷書,但看作品板滯之極,寫其他書體更是顯得力不從心。

  • 13 # 第三條路正確的路

    並非本末倒置,而是不練基本功的醜書家們寫不了楷書,又要硬充書法家,才問出這樣的問題。好好長長見識吧!楷書雖出現較晚,但恰恰證明了楷書才是根本,楷書出現之前根本就沒有書法的概念,所有字型只是寫字,尚沒有實現從實用走向藝術的轉變。到魏晉時期楷書逐漸形成,寫字才開始形成了書法這種賞玩的藝術形式,書法的結體、用筆、章法規範才在楷書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古之大家不管以何體名世,童子功都是從楷書學起。如:張旭、懷素不僅以草書傳世,楷書也很好。可能有人會說篆隸出現早在楷書之前,完全沒必要以楷書為基礎。此言差矣!篆隸雖然出現較早,但魏晉以前都只是寫字,即使流傳下來的碑帖,其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書法,更不知道自己是書法家。只能算寫得漂亮的漢字而已。篆、隸、魏碑直到清朝才被重新發掘出來發展為書法,而推動這一程序的大家們,如:鄧石如、何紹基、吳昌碩們無一例外都是學童時代從楷書入門,之後才發展出了各自的成就。所以那些不想坐幾年冷板凳、不想練基本功,急功近利,想一夜成名的人還是省省吧。練楷書也是個磨練心性的過程,沒經過這道修行,即便其它字型外形寫得還可以,但很難寫出書卷氣、文人氣。代之的是滿紙浮躁之氣、江湖之氣、惡俗之氣、謬醜之氣!所以楷書是諸體的基礎,不會寫楷書的所謂書法家都是浮雲!(附本人習作)

  • 14 # 中州耕牛堂主

    楷書早於行書而晚於草書。這是漢字演變和發展的結果。怎麼能說楷書是最後才出現的書體呢?楷書不是所有書體的根!

    根據史料記載,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是這樣的:倉頡造字→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秦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做為一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對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一定要弄明白!記住: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可以學。萬不可當“南郭先生”。

    實際上,隸書才是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而篆書又是隸書的基礎。如果追根溯源的話,篆書才真正是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特別是隸書,她在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她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低估的。

    由於篆書早已成為裝飾性文字,現在好多人都不學篆書了,即便是學,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更是為了自娛自樂。

    實際上,初學書法還是先從隸書入手的好,把隸書學好後,再學楷書和行書。有人說草書難學,初學者可先不要學草書。如果初學者對行書有興趣,直接從行書學起也是可以的。初學行書,就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把這個碑帖學好了,再融入點自己的個性,成書法家就不是問題了。可能有人會說,沒學走,怎麼才能學會跑呢?其實,學書法沒那麼多清規戒律,只要自己喜歡,學哪種書體都是一樣的。

    我倒是主張初學書法者先學魏碑,如果大家都一股腦兒的學唐楷,那不成“千人一面”了嗎?“唐楷”是工作照,“魏碑”是生活照。生活照是莊重嚴肅的,而生活照則是平和自然的。所以說,還是先學學平和自然的好。我認為。學魏碑之前,建議先學學漢碑,因為魏碑的好多用筆大多源自漢碑。

    喜歡學楷書的書友,不妨撇開古人的法帖,先學學盧中南的楷書和田英章、田蘊章的楷書,他們三人的楷書都是師法歐陽詢《九成宮》,並有個性融入,且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為了追求時代書風,學學“盧楷”和“田楷”也是可以的。

  • 15 # 成功從調整開始

    一個論斷是不是有道理,還有看講話人所處的環境,或者顧及一下前提條件。

    不考慮前提條件的論斷,有時會帶來誤導,讓人摸不著頭腦。

    題主所提出的問題,跟各類書體出現的時代關係不大。拋開這些因素不談,從練字的角度來看,楷書是所有書法的基礎是有道理的。

    無可否認,從其他書體入手學習書法也無可厚非,從楷書學習書法是起步最快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歷來書法練習者的經驗之談。

    1、相對而言,楷行書較為實用,隸書、篆書、草書等其他書體觀賞性較強,有些書寫速度慢,有些較難辨認。

    2、從書寫法則來看,楷書較為嚴謹,往其他書體轉換較為容易。

    3、楷書經歷次簡化,普及較為廣泛。中小學基礎教育接受面廣。

    -----------------------------------

    秀墨齋-中小學硬筆書法啟蒙者

  • 16 # 十一魔術教學

    一個論斷是不是有道理,還有看講話人所處的環境,或者顧及一下前提條件。

    不考慮前提條件的論斷,有時會帶來誤導,讓人摸不著頭腦。

    題主所提出的問題,跟各類書體出現的時代關係不大。拋開這些因素不談,從練字的角度來看,楷書是所有書法的基礎是有道理的。

    無可否認,從其他書體入手學習書法也無可厚非,從楷書學習書法是起步最快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歷來書法練習者的經驗之談。

    1、相對而言,楷行書較為實用,隸書、篆書、草書等其他書體觀賞性較強,有些書寫速度慢,有些較難辨認。

    2、從書寫法則來看,楷書較為嚴謹,往其他書體轉換較為容易。

    3、楷書經歷次簡化,普及較為廣泛。中小學基礎教育接受面廣。

  • 17 # 狂喜淡墨a

    楷書在其它書體後,為何說楷書是基礎?

    從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順序,楷書是最後的一種法度嚴謹的書體形式。

    它的形成,東漢魏晉時期的楷則,還是一種比較活潑生動形象的景觀而出現,特別是在北魏的楷字,姿態千變萬化,沒有規範的書寫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每一個書者具有得情性才情其中。

    顯得自然又有多姿的樣子,特別是到了魏晉鐘王宣師表與黃庭經,非常神韻逸緻。

    到了唐朝變味了,科舉制度的實行,儒家獨尊封建社會文化思想大一統。有了書法楷則的統一化,楷則成了正統。把楷書作為仕人的尊崇。一方面對社會的進步起著了一個進步的作用。一如秦始皇的文字統一之意義一樣。但是從隋唐對於書法藝術的多樣性有著羈絆作用。

    感性是藝術的想象力的表現,而楷則的嚴謹阻礙了藝術的創造力。成了理性的書法藝術。也就是成了鐵通似的方圓緊箍咒,在此期間,楷書一直到了明清崇敬楷則達到了極致。

    楷書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積極的意義。而從藝術層面,多少有了絆石。

    這個從歷史時期可以感知到,宋代的意之創,就是書藝形式的變化掙扎。宋米芾元代趙孟頫的迴歸晉,以及清代的碑體的姿態形式的追逐,皆說明對於唐代的束縛書者的楷則的叛逆。時代賦予今天藝術理解,也是有了個性化的意識覺醒,出現了眾多的掙扎於藝術的邊緣,遠離羈絆的書之法度,創造屬於自己的情性的書法藝術語言形式,這從屬藝術感性才情的展示迴歸。

    但是依然有一種左右風氣,一則古法未成而遠離傳統,一則有古法基礎而尺度緯度過之而遠離漢字的我欣賞屬性。都是兩種極端的穿鑿附會書墨賦予的藝術文化語言形式。過分之與幼稚筆法的雙向出現,導致了書法界及大眾的亂像叢生。具有不本分與過之沉睡古人枕的景象。

    由此可見,遑論虛誕與妄自菲薄,是現在書界兩大弊端。真正具有辯證的思想極少數,看待歷史背景時期所賦予的使命。楷書的積極意義,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大一統的主要統治工具,為中國立命生息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

    而應該看待楷則嚴謹的真正歷史淵源。由此可見楷書雖有一定的規整欣賞性,都是幾千年儒家思想文化傳統所形成的習慣思維,喜歡正才是藝術的根本。

    故出現了兩派別,機械板正的楷字,一則欹側的不正的書體,在相互交鋒孰美孰醜的焦點中廝殺。殊不知,兩種都有一定的道理,偏頗哪一種都是不正常的,理解的不同,兩種合起來凝聚,就是學古人而創造。時代的筆墨。兩者都有堅持各自的觀念,則有少了問題的兩方面的一。

    大家應該讚美那種有楷字的精神境界又有創新的精神風貌。不可亂來,不可偏頗。

    既有守法又有脫法,目的就是在中華書墨藝術山頂造壘一塊巨大書墨奇石,完成時代賦予的藝術使命。使其更加燦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一個人緣不好的人變成一個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