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苕溪歸客
-
2 # 毛陽子
感謝邀請,說到這個問題就有點糾結了,不能懷疑古人的能力,也不能否定現在的科技,咱們中國洗衣服搗衣聲聲,那頭埃及人民同樣洗得熱火朝天,在數千年前的一幅壁畫上就刻畫著一群男人洗衣的場景。只見有人在用力搓洗,有人在使勁擰乾,反正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幹啥都得靠一雙手,還真是個費時費力的麻煩事兒。
手工洗累得半死不說,這水的清潔能力也夠嗆,要是衣服沾上了油漬或髒汙把手搓紅也收效甚微。雖然古埃及時期就已經發明瞭肥皂(這樣看來肥皂也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啊!),但由於產量稀少的原因,一直到十七世紀肥皂還十分罕見(一直要到工業化時代到來,肥皂才大量普及)。既然我們現代人用來洗衣服的清潔用品古代都沒有,那麼古人們是怎麼有效解決衣服的髒汙問題呢?
下面為大家隆重介紹中國最早的洗衣粉:草木灰(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汙)現在已經很難追溯到古人們是如何發現草木灰強大的洗滌能力(可能是祭祀或者是燒烤活動,百姓們發現沾上草木灰更容易清洗吧),但早在商周時期咱們老祖宗們就開始廣泛使用草木灰了,《禮記·內則篇》就這樣說:“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 ”。意思就是系帽子的帶子和衣服髒了就用草木灰洗。百姓們透過“淋灰水”來清洗衣服,方法就是草木灰放進籃子裡,在中間挖個凹坑並放進水,透過草木灰過濾所得到的水就含有大量鹼份,這樣的灰水是去除髒物的好幫手,算是草根版的洗衣粉了。即使是現在,有些比較偏遠的山村還是會使用這樣原始而有效的方法清洗被褥等大件用品。
在大規模普及草木灰的同時,咱們的祖先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加上了貝殼灰一起使用增強效果。按照《考工記》的記載:“實諸澤器,淫之以蜃。”這裡的蜃指的就是貝殼灰,為什麼貝殼灰摻上草木灰能夠獲得更強的去汙效果呢?從化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氧化鈣在水裡碰上碳酸鈣,透過化學作用形成強鹼。強鹼的去汙能力那可是槓槓的,不但效果超群還能增加光澤度,可謂一舉兩得。所以古人為了使絲帛柔軟潔白,往往將絲帛用草木灰水沾溼後放入貝殼燒成的灰後清洗,馬王堆所出土的麻布織品有使用過貝殼灰和草木灰的痕跡。
其實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強鹼去汙能力強?那是因為衣服上的髒汙以油類最難清洗,而油脂在鹼性條件下水解程度會加劇,能夠生成易溶於水的高階脂肪酸鹽等。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就是強鹼,對付油汙自然是滷水點豆腐,高效無比。
西方的老兄們同樣發現了草木灰的奇效,古羅馬人就鑽研出了一種奇葩的清潔方式:草木灰加尿!有點噁心啊,羅馬的洗衣人員每天早上挨家挨戶的收集尿液,並且把需要洗滌的衣物泡在盛滿尿液和草木灰的缸中(媽呀,想想都覺得噁心),而且在古羅馬時期尿液還是一項重要的資源……羅馬皇帝韋帕薌專門設立了“徵尿稅”……這尿稅還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收入之一!這樣奇葩的“尿液洗衣服”的操作模式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我就想問那些用尿洗衣服的老哥一句,洗完之後這衣服您還敢穿?沒味道麼?
除了老資格的草木灰,洗衣大軍們還發現了天然鹼(其實就是碳酸鈉,因為呈鹼性,洗起衣服來效果也好得很)。《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在漢朝百姓們在乾燥季節的鹼地上採到含有天然鹼的鹼土用來洗滌衣物,漢朝管這玩意叫“滷鹼”,而唐朝則稱呼為石鹼。可能是味道不太好聞,到了宋朝追求精緻的百姓們乾脆在鹼中加上香料和澱粉,做成塊狀出售,好傢伙,這可不就是肥皂的前身麼!
到了明朝鹼又完成了重要一步:人造石鹼,百姓們不用再跑到鹼地去挖掘提煉了,只要手工就能做出一塊上好的石鹼。
如果您想體驗一下老祖宗們是怎麼做鹼塊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無償教授您製作流程:採集蒿和蓼兩種植物後挖地窖浸泡,把它們曬開了再燒成灰用水淋,每一百斤澆兩三斤面加上香料,大功告成!
人工石鹼的面世迅速風靡全國,石鹼從早期送禮的佳品變成了普通百姓們都能用的日用品,明朝末年還出現了專門出售人造石鹼的鋪子,既有普通百姓的家用款,也有新增香料的豪華款。這些鋪子賣著賣著還賣出了品牌,成為了口碑的象徵,其中“合香樓”、“華漢衝”等出色的老店鋪一直頑強生存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您看看這些百年老店生產的桃形、葫蘆形玫瑰香鹼,真讓人難以相信數百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們就已經用上了這樣“現代化”的去汙神器。而且西方國家也公認在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石鹼提純度世界第一!
當然啦,在洗滌液如此發達的中國,區區石鹼怎麼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於是真正古代版的“肥皂”——皂角應運而生。
皂角學名皂莢,古人將其搗碎後在水中能生成泡沫,去汙效果非常好,所以古人也用它來洗滌衣物。從西漢開始,古人們就使用了這種獨特的“中國肥皂”,因為便宜好用易取得(皂角摘下來就能用,而且皂角除了洗衣服還能治面板病、促毛髮生長),皂角比石鹼要流行的多。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時期都城臨安就出售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周密給它取名為肥皂團。
富貴人家當然不會用這麼廉價普通的肥皂,人家可是有專門的豪華版肥皂——“胰子”!可能大家會奇怪,啥叫胰子?其實就是豬的胰臟……
您先別嫌髒,這玩意可大有講究,魏晉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就提出了可以利用豬胰去垢(豬的內臟富含消化酶和卵磷脂,所以能夠有效的增加去汙能力)。這“胰子”是怎麼做的呢?《千金方》寫明:把洗乾淨的豬胰臟磨成糊狀,再加入黃豆粉和十多種香料和藥材,精心調製後做成顆粒豆狀(所以又叫澡豆),您看看這每一步可都需要磨工夫,自然也精貴。以豬胰為原材料做的“胰子”在魏晉年間極為流行,還非得是宮廷貴人才有資格(而且就算是皇室也是用來洗澡洗手,都捨不得洗衣服),尋常的地主老財連見都沒見過!
這裡要跟您說個笑話,豪門出身的晉朝駙馬王敦娶了公主,這樣的土豪人物起碼也是見多識廣吧,結果這貨剛上完廁所侍女送來一碗水和一碗胰子,意思就是讓他洗個手,可王敦不知道啊,他還以為上完廁所還有小甜點,結果這貨把一盆澡豆吃了個乾淨……王敦這種鄉巴佬的行為自然受到了大家的恥笑。笑歸笑,但您想想連豪門望族都沒見過這玩意,可見澡豆是多麼精貴啊!
總之,歷史上各國遺留的和記載的資訊來看呢,各種手法是能工巧匠,至於說是不是全身髒兮兮的這個我估計,肯定是沒有現在的生活條件好,至於說正真的答案,可以等我穿越以後再來證實。
-
3 # 本草百曉生
眾所周知,洗衣服分兩種:第一種:洗了跟白洗一樣,照樣髒。第二種:將衣服洗乾淨。
洗乾淨又包含兩層含義:1沒有異味;2原來的汙漬沒了。若僅僅因為古人穿的是長袍,就認為衣服難洗,實在過於牽強。因為你隨便放水泡一下,也叫洗。這跟你穿長袍短袖又有什麼關係!
要想把衣物洗乾淨,起碼有三個主要因素在左右洗滌效果。
第一、跟洗滌劑質量,去汙能力有關;
第二、跟汙漬型別有關,如你用普通洗衣粉去洗墨汁,再怎麼努力也會在衣上留下汙點;
第三、跟清洗物件的大小面積有關,若其它條件都一樣,要洗乾淨一件長袍確實比短袖簡單。
我們就以漢代為例,看看現代與那會的洗滌劑對比。
現在我們可供選擇的餘地很多,什麼洗衣粉、洗衣液,價格不同洗衣效果也不盡相同。
在一千多年前的漢代,古人清洗衣物的清洗劑選擇餘地有限。一般有三種清洗劑,可供選擇。
第一種:草木灰,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用它來清洗。在《禮記.內側》就提到: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
第二種:用“冬灰”也叫藜灰。《神農本草經》就提到人們用它來浸泡,製造植物灰水,以便用來洗衣服。
第三種,用“滷鹼”,生“池澤”,其實是天然的碳酸鈉,《神農本草經》就提到用它可以“柔肌膚”。
這輪PK,自然現代我們獲勝。但考慮到今天,我們無論是吃的、穿的、用的,可供選擇的餘地遠超過一千多年前的漢代。而衣服“受辱”的機會自然也比古代多,汙漬型別也是多種多樣,如古人就不會碰到諸如:咖啡漬、汽油漬、奶油等一系列複雜汙漬。
第二輪PK中,其實難分伯仲。至於第三輪,單純比長袍和短衣自然我們要勝。但不要以為古人除了長袍就沒有短衣。
比如在大夏天,做事的漢朝農夫,就會光著膀子,只穿一條短褲,那褲子叫犢鼻褌。作為軍人,為行動方便會一身短裝,身穿“短襦袴”。
若單純比短衣,現代與漢代難分伯仲!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得出:雖然古人洗滌品選擇餘地要少,但不代表它們洗不乾淨衣服。在不借助機器的情況下,古人洗衣服也不比現在的我們要困難很多!
-
4 # zweifox
首先,穿漢服長袍的人是什麼人?
其次,這個人會自己洗衣服嗎?
再次,人力洗衣服很難嗎?
-
5 # 慢慢長大的慢小孩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到了唐朝,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上世紀。
-
6 # 雨柔2756
1962年,瀋陽日用電器研究所試製出新中國第一臺洗衣機。
1987年,製造出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小天鵝”洗衣機。自此洗衣機才走進千家萬戶。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難道一個洗衣服就能難倒廣大的勞苦大眾嗎?
洗衣服多普通的事呀!現在即便有了洗衣機,你到某些小河邊看看,還是會有不少人在洗衣服,他們明明有洗衣機,也還願意拿一堆衣服,到河邊去洗,那種場面好熱鬧,她們揉衣,搓衣,用棒槌打衣,把衣服甩在河裡漂衣,不要太爽。以前的人也一樣。唯一不同是洗衣劑的不同。
以前用鹼性洗劑,或者用什麼淘米水,皂角,當然還有豬胰子。其他的沒有考證過,現在我們衣服洗的勤,可是所用的化學洗劑就真的好嗎?科學在進步,但是好多古法還是要繼承的。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替古人擔憂,咱們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他們都用來洗衣服的。所以他們也不會髒兮兮的。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當然不是,古人沒那麼不講衛生。
首先說明一下,並不是所有的古代人都穿長袍,長袍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穿的,每天勞作的老百姓通常穿短打,穿長袍怎麼幹活?古代演義裡常有某某“一身短打”的描述,足以說明這一點。
通常長袍是用綾羅綢緞製成的,短打是用粗布製作的。
那究竟什麼人才穿長袍嗎?脫離了體力勞動的鄉紳、富豪、讀書人、官宦、貴族等等。這些人不幹活,衣服本來就不怎麼會弄髒,要是髒了如何清洗呢?
第一種方法,專人清洗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洗衣機很難清洗大件衣物。但對於古代穿長袍的人來說,這根本不是個問題。穿得起長袍的人,也就養得起僕役,洗衣、做飯什麼的自然有這些人負責,他只需要吩咐一聲就行,並不需要本人親自去洗。
其實最難的不是沒有洗衣機,而是沒有洗衣粉、洗衣液等洗滌用品,那用什麼清洗呢?皂葉、草木灰、皂角、澡豆、胰子等等。
皂葉、皂角是天然植物,可以搓揉出泡沫,草木灰也有去汙垢的作用,澡豆、胰子經過一定的加工,怎麼做的我不知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資料。
第二種方法,淘汰舊的換新的名著《紅樓夢》裡,經常有做衣服的情節,其它一些古典小說也會提到官宦人家每季要給家裡做新衣服,一做就是很多套。為什麼?因為由於染色工藝的落後,古代衣服很容易掉色,下過一兩次水看起來就舊了。
如果家庭條件不怎麼樣,繼續穿沒問題,但條件要是好一點,這些舊衣就被淘汰了,不會出現髒兮兮的情況。
上層人士如此,穿粗布短打的庶民就髒嗎?這得分人。粗布一般是本色或染成灰、黑、藍等色,耐髒。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勤快人和懶惰人,勤快人穿得再差也是乾乾淨淨,懶惰人穿得再好也是邋里邋遢。
總之,不用擔心古代長袍者穿髒衣服,不等衣服穿髒,人家很可能就換新的了。
-
8 # 眾裡尋TA千百度
前面二位祥列出發掘的資料,都寫得好。我只是說說兒時的生活經驗。
古代只有貴族富賈 能穿得起桑蠶真絲的長袍。一般黎民主要是穿麻紡的布。後來阿拉伯人商人從北非/埃及傳入種植棉花,才有棉紗紡布造衣。不論蔴或棉都特別易皺。為顯光滑如絲絹民間發展出用漿洗棉蔴,漿過的衣服像鍍上一層漠,用熱鬥熨後漿漠會把衣物變硬挺而且表面會顯出光滑似絲。而且漿過的衣物弄汙後較容易清洗乾淨。因為汙垢會隨表面的漿粉溶在水更易於沖洗。
這漿洗法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仍很流行。全棉布造的校服中國女傭多懂會漿洗才熨以顯光滑。缺點是不透風這讓有面板敏感好動的兒童出汗後易衍生汗癬。
順帶說說美國在六十年代初全球出口傾銷它創制出的-用石油提煉的人造化纖布,著名如"的確涼-Dacron"布 和"特麗玲布-Taderon",特別是化纖造的不透氣不吸汗的著名的原子襪,這些不透氣不索汗的化纖布流行一時,正是香港人穿出汗癬腳-香港腳的元兇。
回覆列表
古代人洗衣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漿洗,漿洗其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了,現在已經很少有聽到這個詞了,一部古裝電視劇——"知否知否"的時候。古代的漿洗其實就是將衣服洗乾淨並進行漿挺。古代也有洗衣店的,不過那個時候不叫做洗衣店,而是叫做漿洗房。那個時候,只有有錢的大戶人家才會把衣服拿到漿洗房去漿洗。大家可能就會有一個疑問了,既然是有錢人,不是都有專門的丫環會洗衣服的嗎?怎麼還會把衣服拿到漿洗房去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正因為是大戶人家,所以換洗的衣物是非常多的,有時候府裡洗衣服的丫環根本忙不過來,所以人手不夠的時候就會把洗不完的衣物拿到漿洗房去洗了。漿洗房在洗衣服的時候會先用漿粉漿過(有錢人家用的漿粉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澱粉,平常人家一般是用淘米水或者是米湯),再用熨斗熨過(大家不用覺得奇怪,熨斗其實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庭中比較常見的用具了),這樣穿上才整潔,人也顯得更加的精神、體面。
古代人在漿洗衣物的時候,一般會先將衣物用皂角洗乾淨放在一旁等待漿挺。然後將米湯或者是淘米水放在一口大鍋中用小火慢慢的煮,直至煮到沸騰,如果是有錢人的話,就會選擇用澱粉加水稀釋後再煮至沸騰,而不是淘米水。等煮開的漿水冷到一定溫度之後,再將洗好的衣服放在溫熱的漿水中,不斷的攪拌衣服,讓衣服完全被漿水浸透,再浸泡個三到五分鐘的樣子,然後直接撈出來用清水漂洗一遍,最後再晾乾就可以了。漿洗過的衣服會顯得更加的整潔、顏色看起來也更加的鮮亮,穿在身上服帖筆挺,讓人看起來就更加的舒服,而不像那些鄒巴巴的衣服,看著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