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俺的眼不近視
-
2 # 逗不正經
謝邀!世人常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實乃三國時期第一軍師謀士。然而智力超群卻並不一定就適合做軍師。司馬懿曾高度評價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但同時也點出了他的幾個性格缺陷: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雖為大才,卻並不適合領兵打仗,這無疑就是在指出他並不適合做統帥和軍師的問題。
-
3 # 文仰山人
第一是諸葛亮出身,比較寒微。他在幾歲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就跟叔父依附劉表,後來叔父也去世了,他只得在隆中過耕讀生活,所以沒有身份勢力。不像曹操、袁紹都是有身份的人,孫策也是當時地方小霸王,劉備也有一個皇叔的身份;第二是他的交際很窄。叔父去世後,過著耕讀的生活,結交的都是謀士、書生,像徐庶、龐統等等,不像其他幾個都有很廣的一個交際,像劉備,他很早已經結拜關羽張飛了,孫策也結交周瑜等。第三是他沒有武功。其他幾個都有軍事才能,而且自身都有一定武力。第四,在當時,一介書生謀士,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夠有一個明主而擇,得以發揮他們的才幹,並
沒有一定要當王稱霸的野心。最後一點,是天份,每個人從命理上說能夠做什麼都是天註定的,哪是別話,在此不深論!諸葛亮作為通曉天文地利的人物,對自己的命運,應該是知道的!
-
4 # 劉坤忠120
感覺諸葛亮只做軍師,不做元帥。但諸葛亮比元帥大,是劉備集團的統帥,關羽獨守荊州,可稱為一方諸侯,也可稱得上元帥,但諸葛亮可以節制他。。。劉備時期,諸葛亮一出山即做軍師,又做元帥,他的謀略和軍事才能比劉備強,劉備全權委託,在火燒新野,諸葛亮發號施令。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派張飛、趙雲、關羽阻擊,關羽還立下了軍令狀。取西川劉備是統帥,諸葛亮是軍師,取下成都後,劉備任諸葛亮為統戰部長,財政部長,內政部長。劉備以法正為軍師,經諸葛亮的大力協助,取得了漢中之戰勝利。飽經滄桑的劉備終於可以稱王稱帝。221年,劉備建立季漢,拜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沒有參加先主劉備伐吳戰爭,與太子劉禪駐守成都,先主在彝陵之戰大敗後,重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主持蜀國軍政,一切都是諸葛亮說了算。但諸葛亮公正廉明,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為完成先帝遺志,諸葛亮舉行北伐,即是丞相,掌管全國政務,又是統帥,執掌三軍。諸葛亮為北伐事業竭盡全力,積勞成疾,在第五次北伐上與世長辭。諸葛亮是蜀國的締造者和卓越的領導人,位高而清正,權重而忠誠,為國操勞一生,他的精神和品德,值得後世學習與崇敬。
-
5 # 尊乾0808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階段來看。
據《三國演義》中描述,在諸葛亮出山早期,跟隨劉備爭天下,劉備是作為軍中統帥,諸葛亮是作為軍師,關張趙作為將軍,分工明確。此時的諸葛亮扮演的就屬於軍師角色,負責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而真正帶兵執行的關張趙等將軍。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朗將。入川后,又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雖掛將軍之名,實際上還是沒有統兵,更多隻是制度戰略、戰術,出謀劃策。
而到了北伐時期,諸葛亮扮演的則屬於統帥角色,雖然也自已運籌帷幄,但身邊多了馬謖等這樣的參謀來出謀獻策。所以,我認為此時的諸葛亮才是名副其實的統帥。
其實,在三國中軍師、謀士中有這麼二類人。第一類是單純拌演軍師、謀士角色,負責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如賈詡、郭嘉等。如果讓他們統兵,可能是無法勝任的。第二類不但智力超群,更有統軍能力,可以作為統帥,如諸葛亮、司馬懿等。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諸葛亮、司馬懿從能力上應該要勝過賈詡、郭嘉等人。其實,在正史中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遠勝過他的軍事才能,是傑出的政治家,治理國家的一把好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廣東軍少
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打二十軍棍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有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一個企業家這樣管理團隊,到最後肯定要累死。諸葛亮解釋他這種行為時說,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但是因為先帝對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託孤的重任,就不容許自己出差錯。
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太小心謹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事,因為他唯恐別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別人,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鍛鍊和施展,自然很難出人才。因為就算有人才,你不給他機會,他也被埋沒了。所以劉備在的時候,蜀國有五虎上將。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得讓原來在關公帳下做書記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去培養年輕人。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什麼才能。不同層次的人需要具備不同的能力,高層需要膽略,底層需要業務,中層需要人際關係協調。處在管理層,你就要學會授權。有句話叫“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衰”,就是說一個團隊要合理地分工。管理者不懂授權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把自己累死,一個是把人才埋沒掉。你累得要死,又沒有培養出人才,團隊就危險了。
-
7 # 二強哥阿
軍師 幕僚 負責謀劃 提出建議 強於策略
領導 元帥 負責決策 權衡利弊 強於管理
智力好的往往只能做為將才和智囊 因為他們缺乏做元帥的統御力
-
8 # 尋龍點金
說起能掐會算,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不出前五名(公認的排名是:1.姜子牙 2.鬼谷子 3. 張良 4. 諸葛亮 5.袁天罡 6. 劉伯溫,後五名都仔細研討過姜子牙的《六韜》)。
但由於蜀漢的宗親和氏族很不發達,採用大面積屯田的時間又較晚,加之諸葛亮本人忽視對眾將士及後生的培養,造成了後繼乏人又乏力的局面,而最終在三國當中第一個被滅。
這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眾將均衡策略正好相反,除了關羽可力圈可點之外,蜀漢既沒有云臺28宿(東漢開國28位名將),也沒有其他類如魏國的郝昭、張遼、鄧艾等能獨立成軍又能相互配合的悍將。所以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講,錦囊妙計對後輩來說,只能算是討巧的行為,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
諸葛亮博古通今,堪稱曠世奇才。然而,與曹魏的人才如雲,孫權手下帥才不斷相比,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實在是遜色至極,最終造成一個“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可悲局面。綜觀諸葛亮用人,其失敗的教訓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在人才的使用與培養上重使用輕培養
蜀國鼎盛之時,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自不必說,便是馬岱、魏延、鄧芝也絕非等閒之輩。
然而,諸葛亮在排兵佈陣之時,壓根兒就沒從培養人、鍛鍊人的角度出發。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奪取一時的勝利為最終目的。每每臨戰,必喚某某單獨入賬,耳提面命一番,然後大家各幹各的。更有甚者,對於長時間執行任務的將領,諸葛亮還要獨授所謂的“錦囊妙計”,並嚴格規定拆閱時間限和程式,像“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一節,循規蹈矩的趙雲依囑行事,自己根本不動腦子,依靠三個錦囊勝利完成任務。
最終,大家都驚呼“軍師真神人也”,但僅此而已,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誰也沒有從一次次勝利中學到點什麼,成了一個個機械、盲從的戰爭工具。
二、在個人能力與團隊精神上重個人輕團隊
恃才自負的孔明先生獨斷專行,事必躬親,遇事從不肯召開“商討會”,這與曹操、孫權等廣泛徵求意見,甚至逼著謀略之士談高見的做法截然不同,從初出茅廬到死而後已,諸葛亮肯垂詢下問的人少之又少,馬謖算一個,姜維勉強算一個。但此二人,一個事之若父,一個甘當學生,察言觀色,尤恐不及,又哪敢出口與領導相左之言?
就連主公劉備時常都是雲裡霧裡,不知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像劉備江南迎娶吳侯之妹時,諸葛亮大包大攬,極力攛掇,劉備雖“懷疑不敢往”,無奈還是稀裡糊塗地去了。只有一個魏延不識天高地厚,曾諫言諸葛亮不必過於謹慎,可出奇兵直襲長安,不僅被諸葛亮斥為弄險,慘遭喝退不算,還加深了與領導的矛盾,成了“腦後有反骨”的進一步印證。
事實證明,魏延並不是一個沒有頭腦的將領,非但魏延不是,就連猛張飛“給點Sunny也會燦爛”,像其義釋嚴顏,搶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證明,但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癢的“張將軍能用謀,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結,並未加以指點引導與發揚廣大,缺乏暢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協作氛圍和團隊精神,不僅侷限了自己的視野,更限制了屬下的發展。
三、在安撫鼓勵與警告誡勉上重安撫輕誡勉
激勵與約束相結合,這是古往今來智士仁人總結出的用人之道。然而,由於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一切以其使用之便為出發點,對屬下之間的矛盾不調解,對屬下的缺點不指正,重安撫輕誡勉,最終導致許多優秀人才走向沒落。
像關羽,諸葛亮早在赤壁之戰時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踞傲自滿的稟性,諸葛亮不加誡勉,甚至在誥封五虎上將時,關羽因不屑與黃忠老卒為伍,大放厥詞,諸葛亮還讓費詩專程趕去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像馬謖,劉備臨死前一再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不僅不在日常中對馬謖加以斧鑿,反而委以駐守街亭的重任,最終導致馬謖違約領死。
像魏延,作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知其“有反骨”不予嚴誡,反而任其發展,甚至利用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予以牽制,並於臨死前安排馬岱作殺手,最終置其於死地。凡此種種,怎麼能有人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的可能呢?
所以說,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好的帥才。
諸葛亮博古通今,堪稱曠世奇才。然而,與曹魏的人才如雲,孫權手下帥才不斷相比,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實在是遜色至極,最終造成一個“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可悲局面。綜觀諸葛亮用人,其失敗的教訓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在人才的使用與培養上重使用輕培養
蜀國鼎盛之時,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自不必說,便是馬岱、魏延、鄧芝也絕非等閒之輩。
然而,諸葛亮在排兵佈陣之時,壓根兒就沒從培養人、鍛鍊人的角度出發。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奪取一時的勝利為最終目的。每每臨戰,必喚某某單獨入賬,耳提面命一番,然後大家各幹各的。更有甚者,對於長時間執行任務的將領,諸葛亮還要獨授所謂的“錦囊妙計”,並嚴格規定拆閱時間限和程式,像“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一節,循規蹈矩的趙雲依囑行事,自己根本不動腦子,依靠三個錦囊勝利完成任務。
最終,大家都驚呼“軍師真神人也”,但僅此而已,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誰也沒有從一次次勝利中學到點什麼,成了一個個機械、盲從的戰爭工具。
二、在個人能力與團隊精神上重個人輕團隊
恃才自負的孔明先生獨斷專行,事必躬親,遇事從不肯召開“商討會”,這與曹操、孫權等廣泛徵求意見,甚至逼著謀略之士談高見的做法截然不同,從初出茅廬到死而後已,諸葛亮肯垂詢下問的人少之又少,馬謖算一個,姜維勉強算一個。但此二人,一個事之若父,一個甘當學生,察言觀色,尤恐不及,又哪敢出口與領導相左之言?
就連主公劉備時常都是雲裡霧裡,不知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像劉備江南迎娶吳侯之妹時,諸葛亮大包大攬,極力攛掇,劉備雖“懷疑不敢往”,無奈還是稀裡糊塗地去了。只有一個魏延不識天高地厚,曾諫言諸葛亮不必過於謹慎,可出奇兵直襲長安,不僅被諸葛亮斥為弄險,慘遭喝退不算,還加深了與領導的矛盾,成了“腦後有反骨”的進一步印證。
事實證明,魏延並不是一個沒有頭腦的將領,非但魏延不是,就連猛張飛“給點Sunny也會燦爛”,像其義釋嚴顏,搶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證明,但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癢的“張將軍能用謀,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結,並未加以指點引導與發揚廣大,缺乏暢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協作氛圍和團隊精神,不僅侷限了自己的視野,更限制了屬下的發展。
三、在安撫鼓勵與警告誡勉上重安撫輕誡勉
激勵與約束相結合,這是古往今來智士仁人總結出的用人之道。然而,由於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一切以其使用之便為出發點,對屬下之間的矛盾不調解,對屬下的缺點不指正,重安撫輕誡勉,最終導致許多優秀人才走向沒落。
像關羽,諸葛亮早在赤壁之戰時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踞傲自滿的稟性,諸葛亮不加誡勉,甚至在誥封五虎上將時,關羽因不屑與黃忠老卒為伍,大放厥詞,諸葛亮還讓費詩專程趕去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像馬謖,劉備臨死前一再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不僅不在日常中對馬謖加以斧鑿,反而委以駐守街亭的重任,最終導致馬謖違約領死。
像魏延,作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知其“有反骨”不予嚴誡,反而任其發展,甚至利用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予以牽制,並於臨死前安排馬岱作殺手,最終置其於死地。凡此種種,怎麼能有人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的可能呢?
所以說,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好的帥才。
-
9 # 木子是猴子1月29週年
第一是諸葛亮出身,比較寒微。他在幾歲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就跟叔父依附劉表,後來叔父也去世了,他只得在隆中過耕讀生活,所以沒有身份勢力。不像曹操、袁紹都是有身份的人,孫策也是當時地方小霸王,劉備也有一個皇叔的身份;第二是他的交際很窄。叔父去世後,過著耕讀的生活,結交的都是謀士、書生,像徐庶、龐統等等,不像其他幾個都有很廣的一個交際,像劉備,他很早已經結拜關羽張飛了,孫策也結交周瑜等。第三是他沒有武功。其他幾個都有軍事才能,而且自身都有一定武力。第四,在當時,一介書生謀士,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夠有一個明主而擇,得以發揮他們的才幹,並
沒有一定要當王稱霸的野心。最後一點,是天份,每個人從命理上說能夠做什麼都是天註定的,哪是別話,在此不深論!諸葛亮作為通曉天文地利的人物,對自己的命運,應該是
-
10 # 桃逃小小生
首先元帥的任務主要是統兵,兵代表什麼?那肯定是武力值啊,要讓兵聽元帥的命令,最起碼元帥你得讓兵服你啊,你武力值不行,他根本不服你。試想一下,士兵都是經過戰場上的刀口舔血,元帥缺沒有和敵人拼過刀,那士兵自然不服啊。
而且元帥的位置都是從站場上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期間士兵也見證了你的能力,自然聽你的。
諸葛亮是學文科的,身板也不行啊,躬耕南陽也只夠養活她一個人,不像張飛,關羽那些,身強力壯。所以諸葛亮只適合做軍師,如果做將軍的話,可能現在你都不知道他。
-
11 # 安康李家二少爺
諸葛亮,中華五千年的大智者,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之說,號臥龍,扶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後在北伐的路上病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史上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凡事比躬親,謹小慎微,可以說是最好的參謀長,而不是傑出的統帥
-
12 # 邊境故人
即是軍師,又是元帥!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請諸葛亮做軍師,開始為劉備出謀劃策,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劉備死後,諸葛亮寫下千古名篇《出師表》誓要恢復中原,統兵北伐,六出祁山,這和元帥有什麼區別?
-
13 # 浪飛天
做軍師只需出謀劃策!而作主公,需要的是膽識與全域性觀,更需下最後決心的勇氣!相比而言,諸葛亮成也在謹慎,敗也在謹慎!如魏延當丞相,子午奇謀後果未可知!但孔明絕不敢用!如劉備無孔明,只有魏延時,那一定會去幹!
-
14 # 強子熱點新鮮事
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打二十軍棍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有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一個企業家這樣管理團隊,到最後肯定要累死。諸葛亮解釋他這種行為時說,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但是因為先帝對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託孤的重任,就不容許自己出差錯。
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太小心謹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事,因為他唯恐別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別人,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鍛鍊和施展,自然很難出人才。因為就算有人才,你不給他機會,他也被埋沒了。所以劉備在的時候,蜀國有五虎上將。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得讓原來在關公帳下做書記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去培養年輕人。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什麼才能。不同層次的人需要具備不同的能力,高層需要膽略,底層需要業務,中層需要人際關係協調。處在管理層,你就要學會授權。有句話叫“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衰”,就是說一個團隊要合理地分工。管理者不懂授權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把自己累死,一個是把人才埋沒掉。你累得要死,又沒有培養出人才,團隊就危險了。
-
15 # 榆木疙瘩牌慧根
主要在於蜀漢政權軍事幹部不足而造成的軍隊人事結構現實。
比之曹孟德動不動就兵馬百萬、戰將千員,劉備在中級軍事指揮官這一層級上幹部奇缺,影響了作戰中對軍隊的集中、部署、編組;趙子龍在長坂坡砍瓜切菜一般殺曹將,曹操可以蠻不在乎,而劉備死後,這種情況更為突出。蜀漢方面死一張苞孔明都得"大慟";正是因為這一上情下達的重要環節缺失,不得不需要戰役總指揮親力親為 。
正是關鍵人才隊伍匱乏,諸葛亮不得不自己集中排程統一安排軍事將領的使用。針對本方系統最大短板,不但中層幹部奇缺,而且一直沒有獨當一面從軍隊中出身的統帥級人物,結果蜀漢只能採取這種軍事上軍師負責制的結構。
諸葛亮死後的繼承人是蔣琬,蔣琬死後是費禕,此二人皆與孔明一樣出身文職。
-
16 # 鄉野真人
一個人有用武之地要遇見明主
-
17 # 5004202192786
渚葛亮是千古名相,他的忠誠,謀略,是一流的。但作為帥只能算中上水平。
-
18 # 清茶一杯照月光
軍師只是一種叫法而己。軍師,元帥區別在哪!
-
19 # elva331
你是問小說裡的豬還是歷史裡的豬,還是影視神劇裡改編小說裡的豬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準確
一,從劉備三顧茅廬拉諸葛亮入夥,經過短暫的磨合,諸葛亮可以說就是元帥了。當然背後最高領導是劉備。
二,劉備死後,劉禪名義上是皇帝,但很像現在總統制下的國王。沒有實權,也就是在後宮是老大。這時候,諸葛亮大部分時間領兵在外,既是軍師又是元帥,還經常挑挑劉禪的毛病,對朝庭內的人事任免也有很大的發言權。劉禪恨的牙根疼,也只能忍著。
三,至於諸葛亮為何不取劉禪而代之,那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否則很可能造成混亂,也必然違背了他一直高舉的光復漢室的大旗。看看劉禪後來的結局,也不是諸葛亮自己希望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