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信大叔
-
2 # 鄂西小濃人
集約化養殖牛蛙具有養殖週期短、高產穩產、節地、節水、節省勞力等優勢,同常規養殖有實質性的區別,並可以有效地排除不利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改變牛蛙只食活餌的條件下,經5個月的飼養,每平方米可產成品牛蛙10千克左右。那要如何集約化養殖牛蛙呢?
一、集約化養殖的條件要求
(1)蛙池大小:集約化養殖的蛙池面積宜小不宜大,一般面積與成活成反比,每個池面積以3~6平方米較適合,蛙池以水泥磚混結構,池高0.6~0.8米,並具備有排灌水裝置和防逃措施。
(2)蛙池樣式:池中有懸浮式的飼料臺居中,飼料檯面積約佔池子面積的50%以上,可供蛙活動或攝食,以利於高密度養殖。
(3)超常的淺水飼養:蛙池內正常水位一般為0.2米,如果開展立體養殖,可在池上搭設葡萄架,既給牛蛙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又可利用空間差增加效益,在有遮陰條件下夏季的水位也不必提高。
(4)強化投飼:強化投飼是加快生長,滿足牛蛙營養需求的重要措施。
(5)水質要求:集約化養殖牛蛙的水質要求不太嚴格,一般酸鹼度為6.5~8.5均能適應,水體含有輕微的氯氣也不會影響牛蛙的生長,所以可以直接加註自來水。使用池水時應有過濾裝置,防止病菌和敵害的侵入。並且應有Sunny照進池中,Sunny是保證牛蛙骨骼正常發育的重要途徑,如果沒有Sunny照入也可採用白熾燈補充。
(6)蛙種要求:集約化養殖牛蛙宜投放20克以上的蛙種,20克以下的幼蛙可在常規池中培育,如採取接力式的養殖方式,也可在集約化池中投放蝌蚪,採用這種方法,每平方放養蝌蚪不應超過200尾,而且不宜過多投餵動物性餌料,以免變態幼蛙個體太小。
二、集約化養殖的管理
集約化養蛙的關鍵技術是馴化牛蛙食商品飼料,其基本方法是要做到方法適當,飼料適口,密度適合,溫度適宜。牛蛙有攝食活餌的天性,但這並非是因其眼睛部位過高的生理特徵所造成的,透過實驗證實,利用條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馴化牛蛙全部攝食死餌。(1)在集約化養蛙池中,採用定時、定位、定時、定人的方法,使群集於高密度環境中的牛蛙,別無選擇地接受人工投飼:根據試驗得出的結果,馴化牛蛙攝食死餌,不受個體大小的影響,而只是受飼料適口性的制約。20克以上的牛蛙適口飼料比較易得,故馴化牛蛙以20克以上幼蛙為宜。
(2)幼蛙投入池的初期,因對新的密集環境暫時性不適應,入池後一兩天可不投食,到第三天開始馴化:馴化時可選用新鮮小雜魚為飼料,飼料魚的大小,以長度(從嘴尖至尾尖)不超過牛蛙蹲伏狀體長的1/2,其寬度小於蛙的口裂為限。飼料臺上保持1~2釐米的淺水,使投入的小雜魚稍顯浮動,馴食的頭兩天飼餵量不宜多,可摻雜部分活魚蝦加以引誘,然後循序漸進地減少活餌量增加死餌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團爭食效果,全部攝食死餌,馴化時間一般為1周左右。
(3)馴化攝食死餌必須在高密度放養狀態下才能顯現效果:初期投放體重20克幼蛙密度為每平方米200只左右,個體達到50克時,密度為每平方米120只左右,個體達到150克時,密度為每平方米60只左右,個體達到300克以上時,密度則不超過35只,基本達到飽和密度。密度太稀,不利於馴化攝食,密度過大又會減少蛙的正常活動空間,造成蛙與蛙之間相互侵擾,影響正常生長。
(4)控制水溫:牛蛙是變溫性冷血動物,溫度對牛蛙的代謝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蛙攝食強度隨溫度的升降而增減。水溫低於18℃,不易馴化。馴化攝食死餌的最適水溫為20~30℃,當水溫低於15℃或高於33℃時,牛蛙攝食減少,甚至不食。
(5)靈活投飼:馴化投飼應視蛙體大小靈活調整日飼率,在6%~7.5%之間。幼蛙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可實行多次投飼,日飼率相對比較高,成蛙階段體重150~200克時生長最快。按季節順序,從4月份開始飼養到8月份收穫商品蛙,5個月時間,平均蛙體重量可達300克。
(6)飼料選擇:集約化養蛙的飼料若以小雜魚為主,每4.5千克鮮品飼料可長蛙肉1千克,幹品小雜魚也可餵養,但其質量不及鮮品好,每3千克左右乾魚才能長蛙肉1千克。在飼養過程中若中途由投餵鮮魚改為乾魚,須有5~7天的適應時間。
(7)分級管理:集約化養蛙,牛蛙的生長速度快,分級管理是一項重要措施,每一組池的牛蛙,間隔20~30天按大、中、小分級調整1次。長時間大小混養,個體懸殊過大,一旦飼料短缺,即可能發生大蛙殘食小蛙現象,在密集環境下,即使投飼量相當充足,弱小蛙在強大蛙面前也會表現出避畏、怯食。
(8)飼料多樣化:集約化養殖的飼料儘可能多樣化,以滿足牛蛙對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需求。鮮品飼料除魚類外還可投餵切成條狀的動物內臟、蚌螺肉、鱔魚頭尾等,幹品飼料除乾魚外還可投餵幹蝦、蠶蛹及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等。
(9)勤換池水:集約化養殖的牛蛙,飼料攝食量大,排洩物相對比較多,加之部分殘餌沉入水中汙染水質,因此養殖池水應該經常更換。春、夏季一般3~4天換1次水,夏季每天換1次水,盛夏氣溫達35℃以上時,中午就加註一些清水。
集約化養殖牛蛙的特點有哪些?牛蛙的野放或池塘散養情況下,具有穴居、晝伏夜出、攝食活動等習性,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牛蛙的一些生活習性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適應了高密度放養、人工投餌等。1、生態適應特性:集約化養殖池中牛蛙的活動限制在餌料臺與水域之間,不僅能量消耗少,有利於快速生長,而且極有利於對牛蛙進行馴化。當氣溫達到22℃以上時,牛蛙晝夜蹲伏在餌臺上,只是偶爾入水溼潤身體,氣溫升高到34℃時,牛蛙全部離開餌料臺,漂浮於餌料臺邊的水域裡,躲避高溫的侵襲。避開午間暑熱,在早晨或傍晚投餵餌料,牛蛙照樣能正常攝食。
①性情溫順:在池高不足0.7米的情況下,不加圍欄設施,在5個月飼養期內竟無一蛙跳逃。個體較大的牛蛙甚至可以任憑飼養人員用手觸控,拿一條餌料魚伸向牛蛙,牛蛙敢於爬過來張嘴咬而吞之。牛蛙具有一般蛙類的適應性。也許,這正是牛蛙成為養殖品種的優勢之所在。
②對光線極其敏聲音反應遲鈍:當牛蛙在曬太陽時,距離蛙池2米遠,用手稍一晃動,手在Sunny下的陰影投到餌臺上,即可使牛蛙受驚而紛紛入水,但是,同樣情況下距離蛙池2米遠敲擊鐵盆,牛蛙卻基本無大的反應。
③蛙色不同:池塘養殖的牛蛙,體色一般為綠褐色,集約化池中的牛蛙,體色多呈棕黃或棕黑色,這可能與水泥池壁和餌料臺的顏色較深有關。若將水泥池中的牛蛙放到池塘中,其體色可在數小時後漸趨變淡,變綠,反之將池塘養殖的牛蛙捉入水泥池,數小時後其體色跡逐漸變深,變黑。
2、攝食特點:一些資料的慣常說牛蛙具有夜間攝食的特殊視力。如推遲投餌時間,在能見度極低的黃昏時分投食喂蛙,牛蛙仍能正常吃食,餌料臺上剩餘的餌料,待第二天清晨檢查,已全部蕩然無存。集約化養殖池中的牛蛙,每天按照6%的日飼率投餵,可以達到滿足牛蛙攝食需求又無浪費的效果。如再增加投餵量,牛蛙一般不再留戀,即或是很適口的餌料,牛蛙也只是咬在口邊用前肢把它玩一陣,然後又吐出來。也有少數蛙勉強超量的,但第二天的攝食量則明顯下降,個別的蛙超量攝食後出現消化不良症狀,身軀脹若圓南瓜形,一連幾天趴伏餌臺不吃不動,數日後即造成死亡。
3、牛蛙生長特點:從幼蛙到成蛙5個月飼養期,均重可達300克以上,平均月增重可達60克。但是集約化養殖池中的牛蛙必須定期及時分級,否則大小之間的差距會拉大,從而影響到總體增重效果。集約化養蛙池所作的小面積設計,旨在便於分級管理。
4、牛蛙性成熟:集約化養殖池中常見一種脫膜現象,即蛙的全身蛻下一層透明的膜狀軟皮,脫膜時蛙靜靜的蹲伏在餌臺上或漂浮於水中,兩前肢慢慢地從背部開始往頭前抹扯膜皮,並依靠身體的伸縮,逐漸將軟膜脫至四肢的趾尖,直至全部脫下。這種脫膜現象,在生長旺盛的蛙群中連綿不斷地出現。進入冬季後脫膜現象減少直至停止。病蛙和瘦弱蛙不見有脫膜現象。經解剖發現,集約化養殖的雌蛙,體重達到350克時,其腹內左右兩上卵巢均只比蠶豆稍大一點,尚處於幼萌狀態。4月初入池的幼蛙,到6月下旬,少數長到250克以上的雄性牛蛙,即陸續發現鳴叫聲。
集約化養殖池中發生抱對現象時,被雄蛙箍抱在底下的雌蛙發出唔唔的叫聲,沉入水底後仍能從水底發出叫聲。在集約化養殖的高密度環境中,雌雄牛蛙只是有抱對動作,未發現有產卵現象。
-
3 # 鋒行天下予
主要分為兩種吧,簡單介紹一下:
一、池塘養殖
(1)產卵池又叫親蛙池,池水深度20-30釐米為好,水面約佔全池面積的1/3,靠水處應築成斜坡,以便於親蛙上岸棲息。產卵池的面積要大,為便於視察親蛙產卵情形和採卵,其面積一般為15-30平方米的方形池。夏日應留意遮蔭,水中有水草。
(2)孵化池一般為水泥池,不用太大,2-3平方米便可,水深20-40釐米,池底最好鋪上6釐米厚的沙子。面積小的養蛙場可以用蝌蚪池取代或在產卵池中放置網箱進行地孵化,或挖土坑鋪薄膜製作暫時性孵化池。
(3)蝌蚪池最好也建水泥池,也可建土池。蝌蚪在孵化池中稍養大後移入蝌料池。蝌蚪池的面積宜稍大,一般為20-30平方米,水深30-80釐米,此規格易掌握水質和便於管理,池太小水質易變壞。蝌蚪池的池壁坡度宜小些,池中可種一些漂浮性水生植物,水面下10釐米處設定餌料臺。
(4)幼蛙池可專門用來養殖變態後2個月的幼蛙,這個時候的幼蛙捕食能力較差,要加強關注,是人工馴食誘餌的好機會。幼蛙池製作面積不宜過大,要按養蛙數、管理難易來建設,水面佔1/4,池水深15-40釐米。
(5)商品蛙池主要用來養殖2個月以上的幼蛙和成蛙。蛙池規格大小因養殖數目和養殖方法而異,如果是野外散養,則不需要專門建設商品蛙池,只需將水庫、池沼、江河、稻田等略加改建,便可作為商品蛙放養基地。
如果是集約化精養牛蛙,就需要製作商品蛙池,外形多為長方形。且數目要多,以便於不同規格蝦分養。池的大小沒有特定的尺寸,水深保持在40釐米左右,夏季能達80-100釐米水深。一般水陸面積為3:2為好,若為流水養殖,水面面積可適當增添,以加大養殖密度。池壁應具有一定的坡度,池周應有窟窿,以便於牛蛙上岸和棲息。若在室外,養殖池還需要搭遮蔭棚。
(6)種蛙池主要用於高密度養殖產卵量高的壯蛙,待發情期再移入產卵池。種蛙池的規格可與商品蛙池一樣,不宜太大,以便於投食和視察發情情況等。
二、稻蛙模式
稻田是蛙類的自然棲息場所,適於牛蛙的生長髮展;蛙又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因此,稻田養蛙,既可淘汰水稻病蟲害,又能增添效益。
1.稻田選擇。養蛙稻田要求天旱不缺水,雨澇不吞沒的地理位置,宜選擇水源豐富,排灌水利便,保水性好,田埂寬而穩的稻田。面積以666~1300平方米為好。
2.稻田清整插秧前,稻田要1次施足肥。混養蛙種前,加高加固田埂,並在稻田挖“十”字形或“田”字形掩護溝,溝寬60釐米、深50釐米以上。也可在進排水口和稻田中央挖幾個2平方米以上、深80釐米的掩護坑,以便在曬田、臨時缺水或噴施農藥時,為蛙提供臨時庇護場合。
3.防逃裝置。蛙類擅長騰躍,尤其是牛蛙,跳高可達1.5米。因此,做好防逃是養殖成功的關鍵步驟之一。防逃設施包括防逃牆和防逃柵欄。
稻田周圍的防逃牆,可用自制的塑膠窗紗或塑膠薄膜搭成,底部埋入土中15釐米,全部防逃牆略向內傾斜為好。設定防逃牆時每隔1-2米打1個木樁,固定防逃牆。
4.蛙種投放。宜在插秧後2周,一般每100平方米放養20克/尾的幼蛙300只。也可同時混養一些魚苗,作為蛙種的鮮活餌料。
5.日常管理
(1)牛蛙屬於肉食性動物,食物範圍很廣。混養的種蛙沒有經過馴化,應投餵活餌。可用人工收集的一些蠅蛆、小魚蝦、蚯蚓等活餌料投餵,還可在稻田中裝置日光燈誘捕,以增補活餌。經過人工馴食的牛娃也可以攝食配合飼料,因此前期的馴化工作非常重要。
(2)養蛙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5釐米,以確保蛙的正常生長和運動。
(3)謹防敵害,稻田中蛙的敵害較多,如黃鱔、魚、泥鰍、蛇、老鼠等,需實時掃除。
(4)慎施農藥,稻田養蛙後,因為蛙能大量捕食害蟲,其他病害也較少,一般不噴施農藥。如需施藥時,宜選用低毒農藥。
-
4 # 聯合小逯
集中養殖牛蛙好處多,1.養殖場規劃好,2.土地挖坑方便,3.水坑深度一樣,4.人員勞動強度低,5.進苗多,買網子,喂料板價格低等。6隨時隨地觀察牛蛙生長,7.客戶需求方便集中出售這樣大單可以接受。8.可以在網際網路進行宣傳,不會錯過機會。10.面積大可以辦理牛蛙培訓基地,學習,參考。11.可以帶動當地牛蛙市場。
-
5 # Dusnxu53e58
我之前有參與過牛蛙的集約化養殖技術攻關。所謂集約化,其實就是儘量利用最小土地資源做到最大規模的產出。但事實上,牛蛙養殖的沒落就是因為不科學地一味追求集約化。我先說說牛蛙為何不適合做成集約化,這也是導致牛蛙被禁養的原因。
1. 牛蛙的病害多。作為兩棲動物,牛蛙既會感染陸生病原,也會感染水生病原,並且還是大量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此外,牛蛙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從南美引進國內養殖後,種源就基本沒再外入,所以種源退化非常嚴重,一代體質不如一代。加上一味追求利潤,高密度養殖,所以病害問題從三個層面疊加,牛蛙成為了養殖中病害最多的品種。病害多,又想高密度養,就只能靠藥物治療,所以抗生素基本停不下來,既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又汙染了周圍水質。
2. 牛蛙是外來物種。高密度養殖下,牛蛙的病害很嚴重,但牛蛙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很強,當從養殖池逃生後,會立即搶佔生態位,破壞中國本土的生態環境,導致我們本國的物種消退。
3. 牛蛙養殖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中國牛蛙養殖最早集中在福建一帶發展,前些年福建全省禁養後,廣東潮汕地區成為主養區,現在潮汕地區也實施禁養,牛蛙養殖就散佈在廣西,江西,湖南等地。整個牛蛙產業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大型龍頭企業,廈門曾經有一家企業做牛蛙飼料,但也沒幾年就轉向了。所以牛蛙一直是民間養殖戶經驗型養殖,沒有規模,沒有規範,所以才出現了上述兩條的問題。
現在國家的發展趨勢一是要保證食品安全,二是要生態友好,傳統不規範的高密度散養形式只會逐漸衰退。如果要參與牛蛙產業,先要有足夠的規模打底,再以生態健康養殖的理念來佈局,才有可能做好!
回覆列表
首先,現階段如海南,冬季養殖牛蛙採用搭大棚養殖,一般是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和五色布搭建,水池採用黑膜鋪地,留有排水溝,養殖苗種與飼料供應商合作,成品牛蛙賣給飼料供應商,賺取中間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