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NGTANG俠
-
2 # 卓然影視
在三國演義之中,以少勝多最後決定了天下的戰役可不少。比如說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都決定了三國的局勢。但是有趣的是,在這些戰役之中,經常出現的戰術,就是利用火,對敵軍造成影響。官渡之戰曹操用火計將袁紹的糧倉燒滅,最後讓袁紹走向了滅亡;而赤壁之戰諸葛亮用火計,擊敗了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奠定了三國局勢的基礎。而在三國之中,最擅長用火的,當然就是諸葛武侯了。但是這位用火焰將數十萬人葬送的軍師,為什麼在燒死藤甲兵之後,卻說自己必定會損失陽壽呢?
自從諸葛亮一出山,就用火焰給劉備和曹操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這一場戰在博望坡的時候,讓劉備在軍力不及曹操一半的情況下,就讓夏侯惇率領計程車兵們幾乎全軍覆沒,糧草也全部都被燒完了。更使得曹操之後不得不親自帶兵南下對抗劉備,甚至連北方的袁紹都要先放下。而第二場戰,就是新野之戰,這場戰曹操帶著五十萬大軍南下,卻被諸葛亮再次設下了一個簡單的計策,留下了一個空城讓曹操入住。最後再來了一把火,讓曹操大軍潰敗,最後只好撤軍。
而他再次使用火計的時候,就是在赤壁了。當然這場大戰已經被無數人說爛了,具體的細節和各種情況,可以說是非常多的了。而在這場戰爭之中,又有多少曹軍在火焰之中喪生了呢?在此後的戰爭中,可以說無數人都因為諸葛亮的策略和計謀,最後喪生。但是為什麼諸葛亮用計火燒了曹軍數十萬人,都沒有表現過任何的愧疚和悲傷,卻在征服南蠻的時候,因為火燒三萬藤甲兵,就覺得自己要損失陽壽了呢?
其實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脫離不開關係。曹操和劉備在立場上,其實算是對立的。所以從道義上來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雖然名義上還是漢朝的人,但是實際上已經把控了局勢,讓漢獻帝成為了他的傀儡。而劉備作為漢朝的延續者,自然是需要將這個旗幟立起來的。立場上的不同,在戰爭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劉備面對曹操的大軍,可以說是抵禦這些侵入的敵人,那麼諸葛亮用有效的方法,將侵略者消滅,自然也是情理之中,有什麼好愧疚和悲傷的呢?
再其次,在佔據益州和荊州之前,劉備可以說是一直都是最弱的諸侯之一。無論是哪場戰役,劉備一直都是處於實力下風的。而在這種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諸葛亮作為軍師,自然是需要用各種計策,才能夠剿滅對面的敵人,然後讓自己的主公成為勝利者。在這種局勢下,為求得勝利,運用天時地利和各種計策,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而在面對南蠻孟獲的時候,他們的立場就不一樣了。對於諸葛亮來說,孟獲和他們一樣,都是蜀漢的人民,並不是漢賊。而且他之所以會去收服南蠻,就是要讓孟獲歸順,而不是再次叛亂。在征服南蠻之後,《三國志》也記載,諸葛亮也將這些戰爭的俘虜全部都按照他們的需求,要麼讓他們回到部落裡,要麼就是帶去成都定居。因此火燒藤甲兵這種事,對於諸葛亮來說簡直就是得不償失,違背了他的戰略目的。
並且在古代的戰爭之中,消滅有生力量,其實是一件很殘忍的事。魏國士兵雖然陣亡,但是在曹操穩定的後方裡,青壯年還是能夠透過人口基數逐漸填補上來的。可是藤甲兵這種情況就不一樣了,南蠻以部落製為主,再加上那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一個國家加起來又能有多少人呢?諸葛亮火燒三萬人,這三萬人很有可能就是這個部落國家的大部分青壯年了。一個青壯年幾乎全部消失的南蠻部落,最後會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幾乎不用想都能知道。
所以諸葛亮才會認為,是自己親手摧毀了一個國家。也因此在慶功宴上說,讓烏戈國的青壯年幾乎都沒有留下來,是我的罪過。所以諸葛亮火燒魏軍的時候心裡能坦然面對,卻沒法接受自己火燒了藤甲兵,正是因為他面對的敵人不一樣,而且主要的戰略目的也不一樣。這才造成了他在得到了同樣的戰果面前,有了不一樣的心情。
-
3 # 海豚勝天
諸葛亮也是人啊!
諸葛亮身為三軍統帥,不管用什麼方法打敗敵人,都是他身為統帥考慮的問題,只不過他沒有忘記自己終究也是個人,他也曾飽讀詩書,諸葛亮也是非常講究個人修養和品德的,說白了諸葛亮出山之前也是個修道之人,他不願意看見世間生靈塗炭,而身為三軍統帥又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戰勝敵人,赤壁之戰時當真以為諸葛亮沒有辦法對敵嗎?肯定不是,身為修道出身的他,不屑於做這種有傷天合之事,可以參考諸葛亮每次用兵參戰時的經過,可曾有過屠城或是大規模決戰的次數,大多數用兵是以少數人用計退敵,諸葛亮並不採用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策略,能退敵就行了沒有必要趕盡殺絕的時候從不出重手,這是策略也是懷仁之心,對於火燒藤甲軍之事為什麼耿耿於懷,可以參考前幾次用火退敵經過,前幾次用火退敵,大部分是恐嚇的成分比較多,畢竟諸葛亮沒有去直接去燒人吧!而是燒了房屋、糧草、城池,人的生存本能就會促使你或逃、或藏、或者投降,並不存在故意殺人,而火燒藤甲軍就不一樣了,藤甲軍個個身穿藤甲,任何冷兵器都不能對藤甲軍造成威脅,出於無奈選擇用計火燒藤甲軍,一把火下去多少人在你眼前灰飛煙滅,身為一個修道之人如何不產生感觸,以火退敵是策略,放火殺生就有違天合了,必然深感愧疚! -
4 # 歷史土豆包
《三國演義》裡火燒赤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妄圖重創劉備和孫權。面對曹魏的來勢洶洶,諸葛亮不僅毫無懼色,還想出了克敵制勝的妙計,以虛打實,草船借箭十萬支,又巧算東風,火燒曹軍幾十萬人,頃刻間輕輕鬆鬆就滅掉對方主力,使孫劉大獲全勝。
而在七擒孟獲的時候,也有這樣一出以火制勝的橋段。對方僅僅只有三萬人,諸葛亮還是採取火攻。但不同的是,火燒幾十萬曹魏大軍,他毫無懼色,火燒這區區三萬人,他卻說自己“必損陽壽”。
同樣是火燒敵方士兵,同樣是使人喪命,前者死傷更多,為何諸葛亮偏偏覺得自己對不起後者呢?
火燒魏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多方勢力割據,如北方梟雄曹操,佔據富庶江東的孫權等等。在這些人中,劉備絕對是個不起眼的。他雖身有漢室皇族之名,但卻並無多少地盤和兵力。而他最後能與曹魏、東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招納了大批人才,而其中被他“三顧茅廬”而來的諸葛亮又是最著名的一個。
杜甫在唐詩《蜀相》中這樣描寫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道盡諸葛亮一生為蜀的鞠躬盡瘁;陳壽在《三國志》中說他是“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十分肯定他的睿智與才能;就連身為其對手的司馬懿也說他“真乃天下奇才也”。
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諸葛亮的一身本領描寫得出神入化,仿若他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一般。
“躬耕於南陽”的他一出山就幫助劉備火燒博望坡,之後的赤壁之戰中,他更是功不可沒。面對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攻打自己的局面,諸葛亮向劉備獻計說此時正是和東吳聯盟的好時機。他前往孫權駐紮地柴桑,憑一己之力舌戰群儒,讓孫權心服口服,同意與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
之後,他更是算出何時要吹東風,指揮大家如何火燒曹軍,讓幾十萬曹軍死傷嚴重,成功令曹操大敗而走,使孫劉大獲全勝。
火燒藤甲兵
時間來到十幾年後,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喪命,劉備替他報仇不成,還身染重疾,不久也在白帝城病逝。臨終前,劉備將兒子劉禪和整個蜀國的江山社稷都託付給諸葛亮,將自己匡扶漢室的夙願也寄託在他的身上。面臨君主的信任與重託,忠心耿耿的諸葛亮不敢辜負。
為了達成先主光復漢室,剿滅曹賊的夙願,他決定北伐。而在此之前,他要先平定後方,解決南蠻的反叛。對於起兵反對蜀漢的孟獲,他打算走攻心計,收服這一員猛將為自己所用的同時,又安撫招納南蠻百姓的心,使之心甘情願地臣服蜀漢。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有了後來的火燒藤甲兵。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獲後,帶他參觀軍營,面對孟獲說要打敗他的言論,他只是笑著說,“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之後的幾次戰鬥中,孟獲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即便他請來了烏戈國的3萬藤甲兵,還是敗在了諸葛亮手上。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就描寫了諸葛亮火燒藤甲兵,七擒孟獲的細節。孟獲心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便去搬來了三萬藤甲兵做救兵。這三萬藤甲兵是烏戈國所有的精銳兵力,而身著藤甲的他們更是不懼水,再加上土生土長,他們也十分熟悉南中的地形,確實是個強勁的對手。
對此,諸葛亮想出了火攻一計,這一招不僅專制藤甲兵的藤甲,還能速戰速決,使他能儘快穩定後方,進行北伐。然而,在把這三萬藤甲兵引到盤蛇谷,將其火燒後,諸葛亮卻感嘆道,“吾雖有功於社稷,有損壽矣。”
誠然,這三萬人死得慘烈,但戰場上本就刀劍無眼,生死難料,更何況,諸葛亮曾經還火燒了幾十萬的曹軍,當時他可是眼都不眨一下,為何如今卻這般“多愁善感”了呢?
兩種態度的原因
諸葛亮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關鍵還是在於他面對的一個是曹軍,一個是藤甲兵。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實打實的亂臣賊子,作為劉備一方的諸葛亮自然是和他勢不兩立的。因此,對於曹軍,諸葛亮是沒有憐惜的,畢竟這些人都是追隨曹操的,都是盜漢之輩,死得再多,也是死有餘辜。
而這三萬藤甲兵則不同,他們都是南蠻人,而南蠻又是蜀國的附屬地,論起來,這些人算是蜀漢的臣民,是自己人。既然如此,站在自己人的角度,諸葛亮如何還能夠無動於衷呢?老話說,為官要愛民如子。勤勉為政的諸葛亮自然是個將百姓當做自己親人般的領導,活活燒死自己的親人,諸葛亮又如何會沒有憐惜呢?
再加上這三萬人都是烏戈國的精銳兵力,算是這個小國的半條命,將這些人都燒死在這個山谷中,就相當於活生生去了這個小國的半條命。雖然此舉確實能收服孟獲,確實能平定叛亂,但確實太過殘忍。也難怪諸葛亮要心生愧疚,說自己“必損陽壽”了。
-
5 # 2許雲輝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六擒六縱的蠻王孟獲羞憤難禁,請來東南七百里外的烏戈國藤甲兵三萬助拳。
蜀軍因藤甲兵的藤甲足以抵擋箭矢,且“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而“蠻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當,盡皆敗走。諸葛亮從土人口中得知“形如長蛇,皆光峭石壁,並無樹木,中間一條大路”的山谷名為盤蛇谷,頓生火攻之計。
三萬蠻兵被引入陷阱後,遭到猛烈火攻,“三萬藤甲兵,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居高臨下,“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
如此慘狀,令“孔明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故,戰勝後他告訴眾將:“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諸葛亮臨終前,曾採納姜維建議,以“祈禳之法”延壽。祝禱天地之際,諸葛亮雖隻字未提火燒藤甲兵之事,但從禱詞及遺言中都透露出為報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恢復中原、重興漢室”,不得不以武力征伐。
所以,諸葛亮對人燒藤甲兵三萬一事始終耿耿於懷:損陰德,折陽壽,將烏戈國滅國亡種,成為他終生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
6 # 夢迴大唐110163616
天下360行,行行都有規矩,更何況運籌帷幄用兵之神人諸葛亮,一定有自己的信條及準則!火攻在古代算是慘無人道兇兵之法,師從學藝之時都會以道法自然,天人感應為訓導!諸葛亮無奈火燒藤甲兵,雖取戰勝,但其內心已敗!因為違反了自已內心的行為準則!秋風五丈原的夜晚,星落時正是他內心的因果還願。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
-
7 # 小姜老薑
古人是迷信的,對因果報應看的非常重,害人性命就是種下了因,那麼在以後就會獲得相應的果,這叫因果迴圈,也可以說是報應。
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一次是在博望坡用計火燒曹軍,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大敗曹軍,讓不服自己的張飛和關羽改變了看法;第二次火攻是在聯吳抗曹的時候,孔明與周瑜的想法不謀而和,採用火攻,火燒赤壁,大敗曹軍,讓曹軍損失慘重;第三次就是火燒藤甲軍,也是死傷無數。
那麼為何孔明只是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呢?
博望坡和赤壁的火攻,用孔明的話說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只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出了一下計謀,沒有參與其中,也沒有親眼所見,所以沒有負罪感。但是火燒藤甲軍就不一樣了,孔明直接參與其中,並且親眼所見,看著那麼多鮮活的生命因為自己而消失,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在火中掙扎,卻不能解救。這種事情,只要是一個正常人看了,都會在心裡埋下深深的恐懼,讓自己為了此事而愧疚自責。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看到一條小狗因車禍而死,躺在路中間的時候,就會忍不住的一陣心悸,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然後自己就會不自覺的繞道而行,實在繞不過去,也不會從小狗的身上碾壓而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
8 # 色國丞相
這是為了日後上方谷那場大雨之後,青燈未能繼續點燃作的鋪墊。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為什麼漢室不能再興?《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主旋律,就是“天命不可違”的宿命論。正因為此,不管劉備多麼仁義,不管五虎多麼威武,不管臥龍鳳雛二者得兼,蜀漢終歸還是需要滅亡,被反派曹魏、司馬晉竊取天下。
這不是人的謀略武功不足,而是天意如此。
所以,諸葛亮這個縱火狂徒才會在把人燒得精光之後,再慨嘆,過分了,這麼做,要折壽的。這種慨嘆,在整本小說中,必須要有,但一次就夠。多了,就顯得虛偽,像劉備的哭那樣,令人反感。而這一次慨嘆,安排在仇恨和矛盾不算特別深的藤甲兵上,恰恰合適。
有了這一次慨嘆,讀者應該開始有預感,孔明最終將會迎來悲壯的結局。
然後,我們知道了,在他死之前的最後一把火,沒能把最該燒死的司馬懿燒死;
又沒能在五丈原的軍營裡,繼續長燃那盞續命的燈。
作者要讓讀者有這樣一個前後呼應,想明白這是冥冥中不可改變的命運。
-
9 # 伊耆角木
你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小說情節的漏洞,也可以這麼理解,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自己作出來的,本來不必要死這麼多人,所以他得承受代價。
首先先要明確一點,歷史上的諸葛亮可從來沒有火燒過什麼,所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那都是小說幫他燒的。所以這裡就只能從小說本身來分析,歷史上是找不出原因了。
從小說來說,之前的火燒,那是為了讓劉備脫險啊,為了逃避曹操的大軍啊,是為了宣揚正義啊,扶保漢室啊,你怎麼說都行,反正是打的曹操,那在小說中,曹操是奸臣代表,燒他的兵不算事。但是藤甲兵不一樣,他們是不服蜀漢管制,並不是窮兇極惡之徒,而諸葛亮本身也有機會避免火燒藤甲兵,殺傷這麼多人,因為自己的失誤才導致最後反而要殺這麼多人,所以要折諸葛亮的陽壽。這算是說的通的。
容我先折回歷史,歷史上諸葛亮平南中沒有七擒七縱這種事,甚至孟獲都不是蠻王,《三國志》裡都沒有孟獲的記載,只有在非官方的《漢晉春秋》中提到過,孟獲只是在南中有點威望,所以諸葛亮打敗了他,擒了又放,讓他心悅誠服投降,幫助諸葛亮勸說南中的蠻人歸順,之後孟獲也去蜀漢做官了,還是文官。所以沒有七擒七縱,只有一擒一縱這是對的。而小說為了刻意誇大戲劇化衝突,讓諸葛亮來個七擒七縱,其實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最後只好尷尬收場。
我個人一直覺得七擒七縱寫的不是很好,至少這段故事不合邏輯,把諸葛亮這樣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搞的婆婆媽媽,婦人之仁。設想一下,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平定南中。七擒七縱小說裡給出的解釋是諸葛亮要讓孟獲心悅誠服,可這代價也太大了吧?得不償失。首先,寒了將士的心,我們好不容易抓住孟獲,結果抓一次你放一次,累傻小子呢?其次,寒了那些真心歸順的蠻族首領的心,比如洞主楊鋒,擒了孟獲獻給諸葛亮,結果諸葛亮轉身就給放了,這是要幹什麼?不是縱容孟獲找楊鋒報仇嗎?也太不厚道了。實際上,既然你要的是南中穩定,不如殺孟獲一人,換一個聽話的比如楊鋒,立為新的蠻王,這個仗不就打完了嗎?結果倒好,為了孟獲一個人最後不得已燒死幾萬藤甲兵,這不是自己作的嗎?
所以說,從小說來講,諸葛亮損陽壽是他自己的責任,本可以避免的殺戮因為他的失誤而不得不做,責任只能歸咎給他。而對於真實的歷史,就不存在這樣的故事了。
-
10 # 豬的文學夢
看了這麼多回答有一點沒說到,而且是很關鍵的一點。前邊火燒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不得不做,而徵南蠻這裡本來諸葛亮有別的辦法收復他們,但是由於他放心不下蜀漢前線,對付藤甲兵採用了速成的火攻之法,而且這種方法對藤甲兵而言,類似於採用了現代的生化武器一樣,無藥可救且痛苦萬分,相當陰損狠毒,所以諸葛亮說有傷天和,必損陽壽
-
11 # 成長154151310
演義說諸葛亮每用一次火殺人都有損陽壽。其實是諸葛亮太勞累導致的病。凡事都自己親身,不放心不信任不放權下屬。加上蜀國國內的三大矛盾,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
12 # 一縷風塵854
在這裡我們只談演義,不說正史,讀過《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當之無愧可以稱之為神人也。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借東風火燒赤壁,撒豆成兵,火燒新野,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可以說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是每一件事卻都是有相應的代價的。借東風,火燒藤甲兵,可以說都是諸葛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些代價最後導致諸葛亮向天借命失敗,而一命歸西。
那麼為什麼火燒藤甲兵,諸葛亮說會折壽呢?
我們先來看看原著怎麼說的”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雖然被稱為神人,但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是一個人就有七情六慾,自己親眼目睹了幾萬大軍因自己而死,不可謂不為之悲嘆。
其二:在諸葛亮與孟獲的戰爭中,藤甲兵可謂只是孟獲請來的幫手,並非實質性的敵人,可以說藤甲兵是完全無辜的,而諸葛亮卻在這次戰爭中,火燒三萬藤甲兵,幾乎把這個種族滅了族。
其三:有人或許會說,諸葛亮以前也用過火攻為什麼沒事呢?那是因為諸葛亮之前用的火攻都是自保,可以說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而這次火燒藤甲兵可謂是不可為而為之,其本質上是有差距的。
-
13 # 北門猿
根本原因是,不要跟小說較真……
那年頭老百姓就愛看這種神神叨叨的(現在也有人愛看啊)。而且寫上這一句,還可以替後文星落五丈原做伏筆。要不然的話,你說諸葛亮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就不長命呢。
非要找一個理由的話,是因為這一把火燒得太狠了——不,不是因為死的人多。畢竟在三國演義裡,死亡人數超過三萬的戰役有不少,沒道理在這殺三萬人就得折壽。
主要原因是這個:
在火燒藤甲兵後,諸葛亮做了一下自我總結: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注意這裡的“頑皮”和現在不是一個意思)
可見這一仗直接把烏戈國滅族了。至於為什麼烏戈國要全族前來,小說裡沒寫,可能兀突骨自恃沒人能對付得了藤甲兵,就把全族的人都帶過來了。——結果被一仗報銷。沒了成年男子,這個部落說是滅族了也不為過。
滅絕一個民族的後果,可比殺幾萬人嚴重多了。意味著這個部落(這裡就不詳細區分部落和民族了)的血脈和文化,從此無人繼承,只能成為歷史長河中的陳跡。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後來人就再也不記得和其有關的一切,這個民族就算徹底消失在時間之中了。
諸葛亮也不願意這樣做,但是——“非火攻安能取勝?”藤甲兵太難對付了,唯一弱點是怕火燒。只有出此毒計,才能收拾得了他們。
-
14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燒藤甲兵,為何要說折陽壽?
這說明羅貫中筆下功夫了得,為了讓三國演義更出神入化,讓讀者愛不擇手,恨不得一口氣讀完,不得不虛擬一人些例如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出埸來吸引觀眾,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他手中一年四季拿著羽扇,幾乎什麼難事只要搖動幾下羽毛扇,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歷史上卻沒有七擒孟獲和火燒藤甲兵這檔子事,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把虛擬的東西說得活靈活現,甚至連諸葛亮折壽的話也躍然紙上,這更加使人相信火燒藤甲兵的可能性,其實諸葛亮一生未用過火,作者讓觀眾取樂子罷了!
-
15 # 一壺濁酒喜相逢
博望坡放火是為掩護大軍撤退,火燒赤壁是弱者對強者的抗爭,火燒三千藤甲軍是持強凌弱,想法不同,感知也會不同。
-
16 # 亂神虎
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戰爭的正義性。
早在孟獲第一次被擒的時候,就大義凜然的叫板諸葛亮。說自己民族本來生活的好好的,偏偏蜀國硬要統治南蠻,掠奪人口和資源。對此諸葛亮只能無言以對。
的確如此,以前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新野和赤壁。那都是反對曹操入侵的以弱勝強的正義戰爭。所以名正言順得民心。
而諸葛亮平定南蠻,就是侵略戰爭。還要惡毒的火攻,這讓諸葛亮害怕會損陰德。
第二,就是火攻的歹毒性。
以前的火攻,曹兵還有逃跑的希望,投降的可能。這樣還可以留有餘地減少殺戮。
而藤甲是用藤木吸收油製作出來的,那就是易燃物。一旦火攻,百分百會燒死那些藤甲兵。簡直一個不留。就好像早期的生化武器,真是人間慘劇啊。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了對蜀漢的忠心,做出來如此惡毒的火攻來對付藤甲。雖然對得起國家和百姓,卻害的蠻族百姓家破人亡,製作出來慘絕人寰的戰場地獄。諸葛亮也難免良心不安,慨嘆報應不爽。
事實也正是如此。百分百的對一個人好,就會傷害到另外的人。自己以為在行善,其實也是在作惡。
-
17 # 妖大就是仙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一把火,是在新野縣城外的博望坡。當時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而來。時天色已晚,濃雲密佈,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夏侯惇、于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蘆葦。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軍師第二把火,新野百姓撤出縣城。曹洪率十萬兵馬,進駐空城新野。原來孔明早命人在城內人家屋上,多藏硫磺焰硝引火之物,但看黃昏風起,伏軍盡將火箭射入城內。曹洪引眾將突煙冒火,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第三把火《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軍師輔助周郎火燒曹操八十三萬人馬。戰爭是絞肉機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諸葛初出草廬三把火,可謂經典。
然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是為平定後方,穩定民心為宗旨,所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此役中,盡燒兀突骨三萬藤甲軍於盤蛇谷中,滿谷火光亂舞,鐵炮橫飛,慘不目睹。此狀有違軍師初衷,不得已而為之。諸葛垂淚嘆曰:“吾雖有功社稷,必損陽壽!”此言為六出祁山,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埋下伏筆。
-
18 # 第二老土
首先,諸葛亮沒放過幾把火,火燒新野是小說瞎編的。
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
火燒赤壁是周瑜乾的。
火燒上方谷是小說瞎編的。
火燒藤甲兵?不好意思,正史裡也沒有。
既然啥都沒燒,諸葛亮愧疚什麼呢?沒給後人留下談資?
-
19 # 孫zx
是不是第一次用火攻,損陽壽,按小說的說法是。可以這樣理解,他損的陽壽是累積的,而且陽壽這東西是延續的,不然可以像同為四大名著的西遊記的人物 烏雞國國王 一樣,先把陽壽用掉,再讓猴子去找太上老君,給他個九轉還魂丹,再復活。
但是三國時,按西遊講的,他還壓在五行山下,猴子是王莽時期,壓到山下的,壓了五百年,諸葛亮也沒辦法,他不是金蟬子轉世,沒法揭開五行山上的法帖。
關鍵是,諸葛亮能掐會算,算到了這麼一回事,知道必損陽壽,也沒辦法,沒猴子就沒九轉,死了就死了,所以,諸葛亮是偉大的,抱著必死的決心,火燒藤甲軍。這個是文學上烘托諸葛之偉大,或者說,這就是烈士
-
20 # 聃者徐也
諸葛亮看待藤甲兵就像我們看美女,越看越愛,心癢不已,欲佔為己有,我們得不到美女扼腕嘆息就晚了,最多耍耍嘴皮,諸葛亮是得不到還不得不親手毀掉,暴殄天物啊,想想如果能為己用,拉出去和曹魏、東吳兩個過招,奇兵一隻,出奇制勝,打的曹魏和孫權那孫子上跳下竄,那是人生多大一件快事啊。
藤甲兵戰鬥力十足,這種油浸泡的藤甲輕便堅硬,穿在身上輕如無物,跑得飛快又持久,不會覺得累,對待弓箭、刀槍劍戟這些又刀槍不入,而且跑到河邊或江畔,脫下藤甲藤盾牌往河裡一放即浮在水面,且能承受一個人的重量,士兵坐上去以刀划水,即可徐徐前進,比輕舟還快,水陸兩用,放到現在,這叫什麼,這叫坦克啊。有這樣一隻部隊,那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三國橫著走。
可是為了平定南方,讓那些酋長安分守己,心服口服,有些時候不得不下重手,而且對付這些藤甲兵不用火燒找不到第二種解決辦法,所以諸葛亮這個火攻,火燒藤甲兵,看著被燒的哇哇叫,滿山亂跑,滿地打滾的藤甲兵,心裡那個是滴血啊,這是燒的蜀漢棺材本,燒的橫掃中原的資本啊。
所以諸葛亮是耿耿於懷,當然還有一點是,他在想我們是文明人居然造不出這麼神奇的藤甲兵,反而是那些蠻子搞出來了,太氣人了。這種對自己信心打擊和不服,也會讓他耿耿於懷。
回覆列表
大BOSS孟獲肯定抵擋不了諸葛亮的氣功炮,六次硬剛六次被抓。諸葛亮就是不殺他。大BOSS孟獲回去後向烏戈國王求援兵,領了三萬藤甲超級兵來桃花渡口與諸葛亮一決生死。
諸葛亮派個肉盾魏延迎戰,誰知藤甲超級兵厲害的緊,肉盾都難以抵擋,只得回泉水。
過了幾日後,肉盾魏延又來挑事,兀突骨又打得魏延回泉水。肉盾魏延過盤蛇谷一路狂奔,兀突骨率兵追殺,見谷中並無樹木。
忽見谷口有黑油櫃車,蠻兵說:“這他孃的是他們的糧食。”
兀突骨大喜,愣著二傻子臉就進谷,剛進來就聽到外面拉警報,說谷口“糧車”火起,又被大批乾柴攔斷。兀突骨心一下慌了,正要向外竄,只見山兩邊亂丟火把,地中火藥爆炸,三萬藤甲超級兵左衝右突,全他孃的被燒死了。
而兀突骨後援的孟獲大兄弟終於又被諸葛亮活捉,這個時候,他也只能跪地稱臣,歸順蜀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