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橘子侃古詩

    《聲律啟蒙》是為學習作近體格律詩作準備的,可以說是是學習作詩的一部工具書,一般適合小學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三歲的孩子要學習的話,就是先感受他的韻律之美,長大以後再進一步學習,因為三歲的孩子也無法理解裡面的涵義。

    首先明白學習聲律啟蒙的意義

    《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它按近體詩所循平水韻三十平聲韻部編成,每個韻部有三段韻文,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以及十一字對,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虛實應對。我們學習《聲律啟蒙》要用吟誦的方式來讀,要學習平仄,練習對對子,記韻部,識典故,明意象,因為《聲律啟蒙》是為作詩做準備的蒙學讀物。

    如果用朗讀的話,由於沒有遵循它的特點,無論情感多麼飽滿,無論怎樣變化方法,都沒有韻律感。吟誦遵循它本身平仄的特點而產生長短不同的聲音,琅琅上口,極富音韻之美。

    學習《聲律啟蒙》的功能:《聲律啟蒙》一冬為例1.斷平仄

    如果近體詩是一座房子,平仄格律就是它的基本框架,學習聲律啟蒙要學會判斷平仄,什麼是平,什麼是仄呢?

    有一個簡單的口訣:一二聲平三四仄 ,入聲歸仄很奇特。

    普通話中一、二聲為平聲,三、四為仄聲,入聲屬於仄聲,入聲是古代的一種聲調,現在沒有了,要利用工具專門把他們找出來,因為他們影響平仄。

    2.找入聲字

    入聲字是什麼?

    入聲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聲調,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很多方言中還存在,這個聲調的特點是就是發音短促。

    找入聲字的意義:

    一,在吟誦古詩詞時,入聲字吟誦起來在聲音方面的意義很大,需要把它們找出來。

    二,古漢語中的入聲都分入普通話的一二三四中了,而入聲字在平仄中屬於仄,在近體詩中會影響到格律。

    這一段的入聲字有:雪、宿、尺、六、北、綠、客、一。

    3.記韻字

    《聲律啟蒙》是為作詩作打基礎的,作詩必須會押韻。《平水韻》是唐宋時期的雅言文讀系統,自隋唐開始,直到今天,作古詩詞都是用這個系統。《平水韻》分為五卷本,是將“平、上、去、入”分開的,但平聲字太多,就分為兩本“上平、下平”。其中平聲30韻(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加起來是一百零六個韻,所以叫一百零六平水韻。

    這一段押一東的字有:風、空、鴻、蟲、弓、東、宮、紅、翁。

    4.對對子

    《聲律啟蒙》裡不管是一個字,還是三個字,上下聯都是一副對子,因為作近體詩的話,尤其在作五言律詩或者七言律詩的時候,中間的兩聯必須是對仗的,所以《聲律啟蒙》裡面都是對子。對對子其實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玩,每個人都是進行創造遊戲,目的就是聯絡對對子。

    一字對:雲對雨,雪對風。

    可以擴充套件訓練:雲對?雪對? 烏雲對?

    兩字對: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嶺北對江東。

    可以擴充套件訓練:來對去,鳥對蟲,北對東。

    三字對:三尺劍,六鈞弓,

    可以擴充套件訓練:劍對弓,寶劍對?

    五字對:人間清暑殿對天上廣寒宮。

    可以擴充套件訓練:人間對天上,清暑殿對廣寒宮

    七字對:兩岸曉煙楊柳綠對滿園春雨杏花紅。

    可以拓展訓練:曉煙對春雨,楊柳對杏花,綠對紅,綠對?

    十一字對: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對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可以拓展訓練:風霜對煙雨 客對翁,

    注:訓練對對子,要從一字對訓練開始,然後向兩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子對延展,擴充套件一類的對子,比如顏色類,樹木類,天氣現象類等等。

    6.解析和典故

    《聲律啟蒙》有很多經典的典故,比如三尺劍,就是劉邦的典故,因為作詩經常也要用到典故。《聲律啟蒙》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仔細學下去,也是一部百科全書。

  • 2 # 龍哥1591503

    純屬愚昧無知,既不科學、又無意義,那只是利益炒作而已,什麼事兒都應尊重科學、尊重規律,一切撥苗助長的事兒都事得其反。

  • 3 # 不糊塗時塗糊不

    只要不是被強制或強迫,小孩學習“聲律啟蒙”有益無害!

    不說培養小孩寫什麼詩,當什麼詩人。。

    熟悉聲律可以拓展小孩的認知範圍和聯想能力,可以讓小孩的口語朗朗上口等等,這些就是現實意義。

  • 4 # 兒童觀察員佳霖

    完全沒有必要,對於三歲兒童來說,

    語言建構才剛剛開始,但語言的思維還沒形成。

    以我們現代人的溝通方式和習慣來說,訓練語言的美感和韻律在三歲這個年齡段顯然是不太適合的。

    如果希望讓孩子在審美和韻律上有所發展,那麼平時媽媽可以帶寶寶去美術館、畫畫、剪塗都可以。

    聽一聽著名的西方古典音樂,也會給孩子以美的感受。同時在聲音韻律上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在主動中探索學習是相對快樂的。

    更何況孩子只有3歲,正是建構生活知識的階段。

    您為什麼會急於讓他去聽這種知識內容呢?

  • 5 # 789654s

    聲律啟蒙聲韻協調,琅琅上口,重點在薰陶,而非理解,孩子在聽的過程中一點點培養出語音、詞彙、修辭和應對的訓練!

  • 6 # 陽光Carrie

    小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聽覺就發育了,所以就有了胎教音樂,出生後,寶寶對這個全新的世界非常感興趣,媽媽的說話聲音常常讓小傢伙非常興奮和期待,這時透過語言也讓寶寶為說話交往打下基礎,唱唱歌聽聽音樂,比如洗澡時的水聲,各種聲音都會讓他的聽覺不斷髮育,舒緩的聲音寶寶就很安靜,動感的聲音寶寶就會很興奮,還會隨音樂舞蹈,所以3歲前聽韻律啟蒙,關鍵也不在寶寶聽懂多少,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感知中國語言魅力和促進聽覺更重要,非常喜歡凱叔的韻律啟蒙,建議可以給寶寶聽聽

  • 7 # 貝貝成長教育

    一個為孩子計長遠的父母,從小給孩子接觸這些絕對是對的。

    1、未來學習考試需要。在今天大語文的背景下,未來孩子對古文、詩詞、歷史的學習需求,已經十分有必要從小開始抓起,培養興趣和習慣。

    2、培養語感。諸如《笠翁對韻》、《三字經》等這些都平仄押韻、朗朗上口,韻律感很強,像兒歌一樣給孩子聽,孩子其實也並不反感,也培養了孩子的語感。在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每次哄他入睡比較困難,我就給他念《弟子規》,時間長了,不僅我能背誦了,孩子突然有一天也能跟我一起背誦了,而且語言也十分豐富。而且後來長大了,把裡面的故事講給他聽,又從中學習了歷史和成語。

    3、 培養氣質。記得《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時候,有人對我們為什麼學習古詩的回答。因為,當你和朋友們看到夕陽餘暉、大雁南飛的情景時,不會古詩的人會脫口而出“看!鳥,好多鳥,真好看啊!”而你卻能出口成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詩,讓人有一種文雅而高貴的氣質和情懷。因為我缺少這樣氣質,所以更覺得這份美好有多難得,而想要有氣質,有才華,需要從小學起。 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成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少年。

    4、培養美感。詩詞優美,意境深遠,每當給孩子聽一首新詩,他會跟我說他腦子裡有個畫面,會跟我說聽這首詩時想到了什麼意境,會在傍晚我洗碗的時候突然跟我說,媽媽快看天上的晚霞,會自己給詩歌配一個他腦子裡的圖畫。

    孩子從小讀過的詩詞,就如同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一點一滴都融進了骨血,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詩詞的薰陶下,擁有豐富美好的精神生活。

  • 8 # 袁利yl

    我覺得讓孩子背一些詩詞,國學還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太強迫孩子,以興趣為主不要為了背誦而背誦,我家小姑娘5歲了,有一天一隻鞋子怎麼也找不到了,後來發現裹在換下來的衣服裡,這時候孩子說:“這就像你說古詩裡的燈火什麼!”我不解其意以為是燈下黑,她說就是找不到人然後燈火什麼的,瞬間明白她說的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教育是有延遲性的,所有你學過的知識都會長成你的思想和氣質甚至是性格。

  • 9 # 霍格沃茲校長

    說到三歲孩童學聽《聲律啟蒙》似懂非懂有沒有必要?我想用我和我家三歲小寶貝的經歷來說明。

    有天我在家工作,看到書稿上有一段《聲律啟蒙》的句子就誦讀出來,當時還不到三歲的小寶貝也跟著小聲念,她居然對這些對仗工整的詞句很感興趣。於是,我就反覆唸了幾遍,小寶貝居然就開始像對對聯一樣和我接上下句,就這樣玩了一下午。

    有次去玄武湖,看到湖邊翠綠的柳樹,她忽然蹦出“兩岸曉煙楊柳綠”,然後開始一句一句問我,“三尺劍是什麼呀”、“六鈞弓是什麼呀”?我和她爸非常震驚,但心裡甚是歡喜。

    這樣的場景早已成年的我們,不也曾有過類似“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經歷嗎?當年上學時老師讓背誦的詩句,有幾首是真的理解的?是不是也是在多年後的某個節日夜晚,獨自一人在他鄉看著窗外的萬家燈火,想起那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才感覺真正讀懂了?是不是也是在多年後的某個熟悉街頭,突然記起起年少時在意的那個人,想起那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才感覺真正領悟了?

    我們大人對與詩歌都是遞進式的學習掌握,那麼三歲幼兒對語言學習似懂非懂的狀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過程嗎?認真研究幼兒的記憶規律不難發現,他們學說話,常常模仿和重複成人的語言,對此並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但他們的大腦一定是在學習和識記的,之後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逐漸運用和深入理解它。

    所以我說,對於《聲律啟蒙》這種郎朗上口富有韻律讀物不僅有必要聽學,而且很有必要好好的背誦。

    《聲律啟蒙》有什麼特點呢?

    我的寶貝背這個書,除了她自己有興趣,因為這本書有其他啟蒙讀物沒有的優點。

    1.郎朗上口。非常適合幼兒,特別適合幼兒語言語感初見端倪的階段,體例上按韻編排,讀起來如唱歌般朗朗上口。

    2.內容豐富。內容上包含天文地理、花鳥魚蟲等的虛實應對,包含了人名、地名、典故等近300個,字數上有單字對到十一字對,特別是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多是兩兩結伴而出,易於掌握。

    3.極具美感。雖不如唐詩宋詞有意境,但裡面的語句極有畫面感,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形容有比喻。

    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在聲律的美感方面,對仗的妙處方面,是唐詩宋詞亦不能及

    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1.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因其音節的平仄變化,節奏感強,韻律感強,朗朗上口,這些都有助於幼兒的發音鍛鍊。

    例如:

    雲對雨,雪對風,

    晚照對晴空。

    三尺劍,六鈞弓,

    嶺北對江東。

    春對夏、秋對冬,

    暮鼓對晨鐘。

    明對暗,淡對濃,

    上智對中庸。

    這些是簡單的聲律樣句,卻多麼有趣呀!正因為有趣,估計對古代的孩子們而言,熟背不至於感到特別厭煩吧?寓教於樂,我想古人確實做到了。我們的孩子一歲以後,對具有擬聲詞、押韻音兒歌、古詩等,他們都更容易模仿,也更愛聽。

    2.有助於幼兒的生活認知。

    這本書裡的內容往往帶有強烈的畫面感,可以幫助幼兒認知和識別萬事萬物。

    例如:

    笛韻和諧,

    仙管恰從雲裡降;

    櫓聲咿軋,

    漁舟正向雪中移。

    平展青茵,

    野外茸茸軟草;

    高張翠幄,

    庭前鬱郁涼槐。

    這類樣句極有畫面感,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利於助他們啟動想象的腦區。

    再如:

    兩鬢風霜,

    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

    溪邊晚釣之翁。

    秋雨瀟瀟,

    漫爛黃花都滿徑;

    春風嫋嫋,

    扶疏綠竹正盈窗。

    這樣的句子,其意也濃,其境也雅。

    這些語句無須刻意講解,家長只需在給幼兒引導時,將它們與生活場景、自然場景相結合,幼兒即能掌握,甚至還能有自己的理解。

    3.有助於幼兒增加詞彙量和歷史感知。

    文中另有大量疊詞如“天浩浩,日融融”,“風淡淡,月濃濃”,“山岌岌,水淙淙”,反義詞如“貧對富,塞對通”,“明對暗,淡對濃”“來對往,密對稀”等,也都可以為幼兒將來的學習,做詞彙儲備。

    還有就是培養對歷史的感知。

    例如:

    陣上倒戈辛紂戰,

    道旁系劍子嬰降。

    出使振威馮奉世,

    治民異等尹翁歸。

    對歷史的感知對於幼兒來說比較難,但是在學習背記過程中多學幾個典故未嘗不可。

    具體該怎麼學呢?

    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三個字,即“聽”、“對”、“感”。

    1.聽。幼兒年齡小,聽是培養語感最好的方式。在孩子游戲玩耍的時候播放,是對韻律的一種耳濡目染,幼兒會不自覺的跟著念出來。

    2.對。作家馬伯庸的做法是在每天送兒子馬小煩上幼兒園的路上,教他背誦幾句,“不是強制性的,就是隨口聊天一樣,我說一段,讓他重複一段。”

    我認為這個方法很好,我和我的小寶貝也是用的這種方法,幼兒天生對韻律和節奏有較強的感受能力,在生活中和孩子互動,你背上句,我對下句,效果盛佳。

    3.感。是學習的昇華,爸爸媽媽要善於把握時機,將所學語句與生活場景、自然場景相結合,潛移默化中激發幼兒對語言韻律的理解感悟,才會有我開頭的故事中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寫在最後的話

    現代社會太功利,逼著孩子從小就得悶頭苦學,壓迫了天性,我十分願意我的孩子學習韻律、吟誦古詩,讓她保持一份純淨,我認為這就足夠,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她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說的哪些話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