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美少男
-
2 # 想法捕手
對於生物來說,繁衍生息是最基本的一項能力。生物繁衍又分有性繁衍和無性繁衍,交配指得就是有性繁衍。
之所以認為交配需要學習,可能更多是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以性愛的角度在看。然而事實上,越是低等的生物,越不需要學習交配。低等動物的交配全由本能支配,人類學習的更多是性愛技巧而非交配。
更根本地說,讓生物能本能的繁衍靠得是荷爾蒙,而荷爾蒙的分泌規律造就了動物的交配行為,也形成了很多生物特有的交配季。
為什麼動物有交配季?具有交配季的動物,被稱為季節性繁衍物種。許多的動物比如馬、鳥、山羊、綿羊和其他小動物都會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遵循特定的荷爾蒙迴圈產生適合繁衍的生理變化——雌性排出卵子,雄性表現出強烈求偶慾望。
生理上的變化導致了性行為的增多,這一生理變化不斷地透過物種進化而更加穩定,不同動物的交配季都取決於一年中環境最舒適和食物最豐富的時間。
比如,許多棲息於北極圈內的鳥類在五月份開始下蛋,因為這樣幼鳥們會孵化於食物富足的六月和七月。所以動物的交配行為源於荷爾蒙的刺激,而荷爾蒙的迴圈規律受環境調節。
不同的氣候、溫度、光線等變化都會刺激動物出現與繁衍相關的生理變化。越是低等的生物,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越大。為了讓後代最大程度的存活,季節性繁衍物種都會找到一年中最佳的時間集中繁衍,這些都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生物本能。
為什麼人類沒有交配期?靈長類動物一般都沒有交配季的限制,被稱為持續繁衍類生物。因為對環境有更高的適應能力或改造能力,人類可以在一年的任何季節生孩子。
但事實上,這並不等同於每天都能夠繁衍,或者說,人類的交配期縮短到了以月為單位。每個月人類有最佳的卵子受精期,這個期限是可以預見的28天迴圈週期。至於為什麼是這個時間段?我們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對人類來說,環境的影響並沒有那麼重要。不過雖然沒有固定的交配期,但人類其實也有偏好在一年中固定的幾個月生下孩子。一般來說,每年夏季和秋季時的生育率都最高。這表明在冬天的時候,人們有更多的性行為,這或許是因為寒冷的天氣迫使人們呆在屋裡一起滾床單。
當然可能也有其他原因。2013年美國透過對6000多個精子樣本的研究,發現精子在冬季裡的平均質量最高,因為這時候精子不易收到熱量的損壞。
低等動物的交配,可能毫無人類的愉悅感。交配的本質是繁衍後代,可能只有人類把它上升到了一種性愛體驗。事實上,大自然中不少生物是以死亡的代價來進行交配的。
最臭名昭著的莫過於雄螳螂在交配中會讓雌螳螂吃掉自己,另外雄性的紅背蜘蛛也會把自己的身體獻給雌蜘蛛進食,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讓雌性獲得更多的營養孕育後代。
一群雄蜂會為了同蜂后交配而爭鬥,而只有少數有勝者才有機會為蜂后侍寢,然後因為性器官折損而光榮犧牲。
這或許就是低等生物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就算作為哺乳動物的寬足袋鼬,雄性大都也只有一年的生命,而死因則是一生一次的交配季。它們大都可在21天持續交配,一次持續12個小時,最後在玩命交配後精盡鼬亡。
當然最神奇的交配方式,還屬鮟鱇魚。雄鮟鱇魚一生都在尋找雌魚,而大約只有1%的雄鮟鱇魚能找到雌魚。一旦雄鮟鱇魚發現雌鮟鱇魚,就會一口咬住雌鮟鱇魚的腹部,然後被她所吸收,在吸收的過程中完成交配。最後雄魚的魚鰭和眼睛失去功能並死去,或者說與雌魚合二為一“永不分離”。
可以說,這些生物交配一點也不浪漫。
總結沒有意識的低等生物,交配全憑本能,既不愉悅也非悲壯。因為沒有意識,當然也沒有“學”的概念,沒有我們人類所認為的合理或不合理。一切行為只為了延續種群,保證物種的基因庫能在殘酷的大自然中儲存下來。
甚至低等生物根本沒有人類所謂的個體概念,它們的交配只是生命延續的一種手段。而人類的結合卻有更多的意義,我們能選擇伴侶,甚至尋求精神上的共鳴高於生理上的滿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智慧生物的一切能力都體現在抗拒生物本能上,同時也表現在抗拒自然規則上。
-
3 # 鍾銘聊科學
自然界也有一些生物是通過後天學習,學會交配的。比如:熊貓。
後天學習的交配自然環境下,熊貓的交配能力很弱,繁殖的後代數量有限。每年大熊貓只會發情一次,而每次只持續短暫的2-3天,在這2-3天內,雄性大熊貓聞到氣味會趕來與雌性進行交配。
由於同一時間會有多隻大熊貓聚集在雌性周圍,雄性之間為了獲取交配權,會透過武力的方式競爭,勝利者才能獲得雌性的交配權。
當雄性與雌性交配時,它們周圍會聚集著亞成年熊貓,以及交配能力弱的熊貓,他們透過在附近觀看、學習,為自己未來的交配做準備。
在動物園中,觀察員觀察到,由於亞成年個體遠離其他成年個體,所以不會交配。臺灣動物園中曾經有一對大熊貓“團團”“圓圓”,圓圓在發情期時,由於團團沒有機會接受培訓,所以它不知道怎麼做。最後只能在科學家的幫助下,進行人工授精生育後代。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大熊貓繁殖基地,飼養員每年都會讓有經驗的熊貓進行交配,然後組織沒有經驗的個體,在旁學習。但由於每年只有一次的學習機會,所以真正能學以致用的雄性並不多。
而這,也可能是在自然條件下,熊貓之所以瀕危的原因之一。
從熊貓身上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生物天生都會交配,一些生物需要後天的學習。
動物為什麼要進行交配?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天生就會交配,這是由進化決定的。
在地球生命誕生的時候,早期生命結構簡單,而且不會移動,所以無法與別的生命體進行交配、繁衍,只能自我繁衍,這就是無性生殖。
早期生命的遺傳物質可能是RNA,RNA是單鏈結構,在進行自我複製時,沒有糾錯的環節,所以在繁殖後代時,很容易出錯,而這些出錯的個體,將有可能不適應外界環境,而被淘汰。
所以該物種將可能在演化中,由於在繁衍時錯誤率過高而導致滅絕。
幸運的是,一些生命演化出了用DNA作為遺傳物質,由於DNA擁有雙螺旋結構,在自我複製時雙鏈條能夠彼此檢查,因此大大降低了錯誤率。以人類為例,人類每一次進行自我複製時,只會出現個位數的基因複製錯誤,而人類的基因一共有幾十萬個。
由於DNA在自我複製時並不容易出現錯誤,如果生物再使用無性生殖,此時生物非常難以變異,也無法與其他個體進行基因交流,因此該生物的後代可能上百萬年保持著同一個樣貌。
但是,外界環境又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土壤元素、大氣成分、空氣含氧量等都在不停的變化,因此該生物有可能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滅絕。
極為幸運的是,生物在演化中演化出了性別,以及有性生殖。
雖然有性生殖的自我複製出錯率低,但有性生殖可以快速的交流基因,當種群中某一個個體基因突變後,該基因能迅速擴散至整個種群,比如:人體的語言功能可能是由於某個基因突變,而在最開始,該基因突變可能只存在於某一個人體內,經過有性生殖之後,該基因就可以擴散到大多數種群之中。
動物是怎麼學會交配的?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有性生殖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可能是比較粗糙的,比如:雌性排卵在水中的某個岩石,而雄性排精在附近,精子與卵子在生物體外相遇後,開始發育成新的個體。
就這樣,雄性與雌性在沒有接觸下,就完成了有性生殖。直到今天,有一些海洋生物都在利用這種方式繁衍後代。
後來,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有性生殖方式,比如:雌雄同體的海扁蟲,在交配時會利用生殖器官相互攻擊對方,誰被刺中,誰會懷孕、受精。
一些昆蟲在交配時,雄性會刺破雌性的脊椎,把精子注入其中,完成受精。
而哺乳動物採取的方式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方式,不管生物採取什麼方式進行有性生殖,本質上是為了傳遞基因。
在演化過程中,一些沒有學會有性生殖的個體,由於沒有留下自己的基因,所以被自然選擇所淘汰了,剩下的生物,則是我們看到的這樣,能夠將自己的基因傳遞給後代。
所以,對於生物而言,並不是生物學會了交配,而是不懂交配的生物都滅絕了。
-
4 # 星球上的科學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動物種類,它們需要生存就得透過交配來繁殖後代,這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動物們是有交配的季節性的,一般都是到春天就開始了,相信養貓養狗的人是非常清楚的。
為什麼自然界的動物,都沒有教它們,就都懂得交配呢?其實大多數動物是有學習能力,雖然沒有人教它們,但是它們是可以自己學習的。而生存和繁殖是動物們的天性,是它們天生的基因,根本就不需要教。
對於兩性繁殖的生物來講,交配是繁衍後代的方式,不交配就要面臨滅絕,所以“進化”就將交配的方式方法保留在了沒種生物的基因裡,因為動物的交配期一般都在春天,而春天也被稱為動物們的“發情期”,在生物學上,發情期就是指胎盤類哺乳動物的一種生理變化週期,也就是說當春天來了之後動物們就的行為就會在激素的作用下展開求偶等行為,為交配做好準備,可以說動物們的自然交配是一種基因控制行為。
一些現代科學家就認為動物交配是因為多巴胺激素的影響。認為每當發生讓動物們愉悅的行為時候,它們的大腦就分泌多巴胺,在前一個神經元上面釋放,然後它們夾縫在兩個突觸之間,再到達下一個突觸受體,這樣它們在整個神經系統裡傳遞出讓它們愉悅的感覺,其實多巴胺與動物本能的關係是複雜的,可以說動物本能的交配其實也有分泌多巴胺激素的影響。
而且一些動物交配的後天學習也是很重要的,曾經有人把一些動物和他們的族群隔離開來,過段時間再把這些動物放入族群裡,發現它們很多都不會交配的行為,因此動物交配並不能完全靠基因,後天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這也是動物喜歡群居生活的原因吧!
總的來說動物交配並不是全部因為動物的本能而一句概括,是它們身體多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
-
5 # 殘陽餘暉3
動物的遺傳基因,決定了它繁衍後代的本能、把種群的優秀基因遺傳下去,這種生殖行為是無師自通的。
所以稍高階點的動物,強壯的野性十足的,配偶就多。而低階生物如環節動物等就是雌雄同體。
這是自然界的選擇、物競天擇而已。
-
6 # 趣寵物語
生命基因的烙印,本能的去繁衍後代,如果一類生物,沒有異性存在,此類生命會自動進化,成為無性繁殖或者是雌雄同體,生命在於繁衍,否定繁衍就是否定生命自身存在的意義!
-
7 # 科普大世界
在我們的宇宙中,生命才是最神奇的事物,很多很多的生命現象,其背後的原動力都還是個謎,我們可以從生理的角度去解釋,甚至深入到分子的層面去解釋,比如多巴胺可以引起人或動物與異性結合的慾望,那麼,為什麼生命會去利用多巴胺的這種功能呢?恐怕還沒人能解釋得清楚。
在所有的動物中,只有我們人類知道兩性交配可以生殖繁衍的生理奧秘,沒有其它動物知道,而人類真正瞭解這個生理秘密和過程的時間也不過近百年而已,百年前就連人類也並不知道為什麼兩性結合可以生孩子,生殖的奧秘沒有人理解。但是人類仍然和其他動物一樣,在一種原始慾望的驅使之下與異性結合,生出孩子並養育他們長大成人,人類也正是這樣一代代繁衍下來。
人本身也是一種動物,只是我們人類進化到了高階智慧生物的階段,但是在遠古時期,人類在各方面都與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就好像現在的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那麼我們看動物們的交配行為,該怎麼去理解呢?它們肯定也不知道生殖的奧秘,為什麼卻知道去交配呢?
其實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多巴胺以及內啡肽等在生理功能上的效果,它可以激發人和動物對異性在性方面的需求,促使兩性之間發生性行為,而正確的性行為是生命生殖繁衍的前提條件,這正是生命的神奇奧秘之一,它巧妙地運用讓生物們感到愉悅的性行為,促使生物種類以此開始生殖和繁衍的生命延續過程,這種方法至少在6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不得不說生命是如此的神奇和偉大,從它的進化發展方向來看,從最簡單的細胞開始,它就已經洞悉了宇宙的諸多奧秘,
不過,並非所有的動物的交配行為都是由基因註定並受生理功能先天支配的。表現在交配行為上,在本身就有的原始慾望驅動之外,它們也是有學習行為的,而且是越高階的動物越需要學習,這樣它們才能以正確的方式交配。
在動物園工作的人可能都熟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如果一隻動物從小單獨飼養,那麼這隻動物長大了很可能不懂交配行為,就是把它與異性動物放到一起,兩隻異性動物都處於發情期,它們也很難完成交配行為,這說明動物在交配方面也是需要學習的。但是通常是哺乳動物會這樣,低等級的動物往往不需要這樣,這也說明越是低等級的動物越容易受到先天條件的支配,而越高等級的動物越需要學習。
神奇的生命,宇宙中最神奇的事物,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造,我們人類作為已知所有生命物種中最高等級的生物種類,有著屬於我們的責任和使命,生命的至高追求就是走向永恆,我們本身就承載著生命的目的,這或許是宇宙賦予我們的使命,現在和將來,都會有著很多的任務和使命需要我們很好地完成,和平、繁衍、發展、開拓,這些人類發展的主題也是生命和宇宙對我們的要求。
-
8 # 影片製作大家
其實,發育成熟就交配這事讓我聯想到電腦化時代的程式,雖然生物是有機體,但這事很像程式啟動,也就是生物一到時間節點,交配程式就啟動了。但是這個程式是怎麼被“大自然”設定的,這不是人的智慧目前能解答的,基因、分子、本能等等,個人感覺都不是終極答案,這需要人類文明繼續發展才能好好解答。
-
9 # 自然法則是真理
這也只能歸咎於自然法則的先天原則。這個東西不用教,只要雌雄發育成熟,又相遇了,他們自然會找到交配的門路,那怕須要經過短時間的相互學習,自然成功。人也是這樣。
-
10 # 純野生科學家
科學愛好者報到。
嚴格來說,這個說法不對。我在記錄片裡看過蜣螂懟玻璃瓶子、看過金龜子懟花朵;現實中我見過雄性虎皮鸚鵡懟主人的手,日本彌猴懟鹿……公泰迪最狠,懟它面前的一切東西(玩笑,有雌性的話它知道該做什麼)。
為了延續種群,生物都有繁衍的本能需求,這是寫在基因裡的。就像蛇生來就會築巢孵卵、哺乳動物生下來就會尋找並吮吸乳頭一樣。如果周圍物件充足,那一切將正常進行,靠著本能(有些動物也許也靠一些同類的示範),動物們便可完成繁衍生息的任務了。
但繁衍行為也需要一定的指引,在尋找伴侶階段,動物們也經常被誤導。多數種類的動物是利用資訊素配合其它感官定位配偶,難免上當受騙。前面提到懟玻璃瓶的雄蜣螂便是被視覺資訊欺騙(光亮的、棕黃色有顆粒的汽水瓶像極了雌蜣螂),與花朵交配的金龜子被花朵的擬態和氣味欺騙,白白充當了義務傳粉者。手養鸚鵡與人類感情深厚,屬於被感情誤導的。日本彌猴……呃……日本的嘛;泰日天……屬於精力旺盛加好奇吧……
-
11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為什麼自然界的動物,都沒有教它,都懂得交配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自然界只有有性繁殖的動物,才會有交配現象,這也許是出於動物基因遺傳之生理本能。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有性繁殖的動物都是單性的個體,或是雌性或是雄性,從個體基因遺傳生理來看,都是呈不完整性的生態現象,都是缺失了基因遺傳異性的那一半生殖功能,有性繁殖動物要實現基因的遺傳,必須是將單性(雄性)造精生理系統與單性(雌性)造卵生理系統達成有機配對,共同組成有性繁殖動物基因遺傳生殖功能的整體性,達成卵子與精子的受精作用過程,方能達成基因遺傳生育後代之使命。
有性繁殖的單性動物,不管是雄性或是雌性,當性成熟及繁殖季節來臨時,都會在性功能中產生荷爾蒙之激素生理現象,有些是透過激素氣味來吸引異性;有些是透過響亮的聲音來召喚異性;有些是呈現出美麗的造型和色彩來誘惑異性;有些是透過戰鬥競爭的途徑來吸引異性;有些是透過送食物的手段來獲得異性的喜歡等等。
動物的荷爾蒙是一種性激素,能推動著單性動物對異性追求的強烈慾望與誘惑,能促使雌雄互有配對的主動性,本能地獲得交配現象,實現精子與卵子的受精作用過程,從而,能達成動物基因遺傳繁殖後代生理本能之目的。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
12 # 使用者61512180465
阿蒙:凡有腦的動物,都有腦細胞,都有多少的意識,只是高低有別而已。凡有意識就有情緒,就有情感,就有支配行為的功能。在動物的荷爾蒙的作用下,在性氣味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就會有性行為。人是高等動物,動物是低等動物,只要有腦,只是高低有別,強弱有別,深淺有別,只是本能與智商不同而已。
-
13 # 蛙鳴蛇舞君
因為繁殖行為是先天性行為,是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
對於地球上現存的動物來說,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的生存到今天,讓自己種族的基因延續下來,就是仰賴繁殖的本能。沒有這個本能的動物,今天大抵已經滅絕。自然界中的很多動物,到了發情的季節,體內激素變化,身體也發出了訊號:該交配了。
雖然人類不像動物那樣,繁衍受到季節的掣肘,但人類的性行為肯定也是先天性的,因為人在發育成熟之後,身體的荷爾蒙會發出對應的身體訊號,這個訊號是身體給你的,它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並且每個人都有。
此外,多巴胺獎賞機制確實參與了性行為促進,但並非唯一機制,因為我們和一些動物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多巴胺.
當然,我們說繁殖行為或者說交配是本能行為,由遺傳因素決定,並不就是說它就不會受到後天刺激的影響,畢竟還有表觀遺傳現象存在.
下面幾張是從無脊椎動物昆蟲到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的交配姿勢,似乎具有一定共性.
-
14 # 好奇藍莓
因為這種行為是刻在基因裡的,
對於生物來說,最重要的兩個任務就是生存和繁衍。
那麼對於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都會被刻在基因裡,是不需要後天學習就會的行為。
比如嬰兒一生下來就會吮吸這個動作,因為吮吸可以幫助他獲取外界的食物。
對於交配這種行為很多動物都有所謂的發情期,看到異性就會莫名的想與其交配,至於如何交配,也是自然而然就會的,因為只有透過交配,基因才能傳給下一代,這個種群才會得到繁衍。
回覆列表
交配產生的結果是繁衍,動物都懂,說明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重要到它不允許你後天學習,直接印在了基因裡。我們來說說它的重要性和這個行為如何被寫入基因裡成為本能。
想弄清楚交配的由來,我們先要搞清楚自然選擇的邏輯順序,這點至關重要:
生物所有的特性都是生物間自主產生的,不是外界環境教會或施加給我們的。自然環境不會幫我們安上翅膀,也不會教會我們如何呼吸。在今天的生物之所以種類繁多,特性各異,都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並沒有氧氣,生物大多數都是厭氧性的。6億多年前,藍藻出現,透過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這些厭氧性的生物大滅絕,只有少部分產生了變異能適應氧氣的生物存活了下來。少數部分的變異是生物隨機產生的,不是自然教會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變異的形成是在生存之前。是先有了ABCDEFG......這些選項,然後自然才開始提出問題。而不是出現了生存問題,大家為了生存才開始作答,開始為了適應環境去發生改變,這是一個誤區。
搞清楚順序,我們回頭看看交配這個事。我們都知道生物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一種無性繁殖生物,屬於厭氧型,那麼它的後代都是厭氧型,無性繁殖基因改變只能依靠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的的機率極低。
舉例子說明:生命體AB,經過一段時間繁殖,後代都是基因都是AB。經過大量的繁殖出現變異A",於是這個變異A"B開始繁殖它的後代,生命體A"B。現在存在著生命體A"B、生命體AB,繼續繁殖,又經過一段時間生命體AB,又出現變異B",於是有了AB、A"B、AB"。
有性繁殖的優勢就在於基因的交流,並且基因突變可以傳播。
還是剛才的例子:
兩種生命體,它們分別擁有染色體AA"和BB",只需要進行交配,後代會出現AB、AB"、A"B、A"B"。少量的生命體,就可以出現非常多的基因組合。對於有性繁殖的基因具有多樣性,而且這裡面還沒有分析產生基因突變的情況,當一個個體基因發生變異,透過交配這個變異可以傳遞給N個下一代,下一代又透過交配傳給N個後一代。隨著時間的發展只要這個變異有益無害就可以長久的流傳下去。
如果說地球是個實驗室,無性繁殖就是在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數量。有性繁殖就是為了給實驗提供足夠多的“試錯”樣本,並且每一個樣本都不完全一樣。
回到最開始,上面提到的是先出現選項,再出現自然的篩選問題。從我們對繁殖的分析看來,有性生殖的多樣性在自然選擇的面前,優勢更大。換句話說是自然選擇,把大量擁有有性繁殖的生物,留存了下來。而留存下來這批生物的基因裡有交配所對應的DNA,所以從生物形成之時,他們就蘊含著交配的特性。
到底是誰教會的?我們都知道,地球誕生之後最早的生物都是無性繁殖的。那有性生殖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的發現中,有性繁殖始於0億年前,最早發現於澳洲中部植物減數分裂產生的孢子化石。雖然科學家們發現了孢子,但也說明不了,有性生殖是如何起源的。
雖然現在並沒有準確的結果,但是逃不開基因突變。由於基因變異,一個無性繁殖的細胞因為基因突變,不停的複製只有一半DNA的細胞。遇到了另一個同樣情況的細胞,兩個細胞結合,產生了新的細胞,這個新細胞繼承了減數分裂的特性,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又或者一個細胞吃了另外一個細胞,繁殖時發現另外一個細胞的DNA,為了省事自己只複製一半保留自己的基因,順手就拿了別人的另一半,培育成一個新的細胞。
由於種種的原因,這種新的方式,更適應於變化多端的地球,所以被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