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丸咚

    印象派產生的原因

    (莫奈《魯昂大教堂》)

    印象派出現之前,歐洲的統治畫派是寫實主義造型派,通俗點說就是“畫得像”。

    後來為啥突然出現了印象派這種“另類”呢?

    想想印象派的確是個另類,它剛出現那會兒,所有人都接受不了。總覺得這種看起來像半成品的“作品”不登大雅之堂。

    沒想到後來印象派居然打敗了所有“前輩巨人”掀起了現代美術的新篇章。小魚兒居然也能攪起巨浪!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印象派呢?是不是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先驅早就“蓄謀”策劃發動一場繪畫革命,來推翻“造型派”的統治權呢?

    當然不是啦!這種雞湯千萬別信,繪畫界這樣的雞湯最多!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油畫顏料終於可以很方便的帶到室外了,畫家終於可以直接面對大自然進行寫生了!

    這個在今天看起來習以為常的習慣,但在當時卻是一次革命 !

    以前畫家畫畫是什麼這樣的呢?我以俄羅斯著名寫實派大師也是歐洲“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列賓為例,談談印象派以前的畫家是咋畫畫的。

    列賓畫畫一般是這樣,他首先會帶一本速寫本和一支鉛筆到處採風,畫一些人物動態。

    (《宗教遊行隊伍》虔誠的拄拐者速寫手稿)

    (《伏爾加河縴夫》速寫手稿)

    (《哥薩克寫信給土耳其蘇丹》創作手稿)

    然後回到自己的畫室把這些人物速寫用默寫的方式創作成油畫。

    (《宗教遊行隊伍》虔誠的拄拐者)

    (油畫《宗教遊行隊伍》區域性)

    (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區域性)

    (油畫《哥薩克寫信給土耳其蘇丹》)

    大家想想,這個過程其實很難,很見畫家功底,同時也是非常費時間的。由於顏料帶不出去,畫家需要反覆遊走於室內室外之間,寫生和創作

    速寫稿的資訊量其實是嚴重不足的,所以除了請模特到家裡給你擺姿勢以外,你還需要全面瞭解人體骨骼肌肉結構。因為人體骨骼肌肉是基礎,有了這些基礎你可以隨意加衣紋。但是倘若你不瞭解人體骨骼肌肉,只照抄衣紋的話,畫出來的東西是沒有“骨”的,很假。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典大師總愛畫人體,因為當時沒有相機和人體解剖學資料,所以他們只能透過大量的寫生人體把人體結構背下來,儲存在大腦裡。

    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一幅作品要畫數年甚至十數年時間,而模特不可能一動不動的給你擺十年姿勢。所以畫家必須透過大量寫生人體把人體結構牢牢的記在腦海中,這樣即便沒有模特在身邊仍然也可以默畫出一個真實的人。

    但畫人體這個“傳統”被現在很多男性畫家給誤讀了,讓他們在這個已經有了攝像機、已經有了各種藝用人體解剖學著作的時代仍然找各種理由讓女人脫下褲子……

    美其名曰為了藝術,實際上,呵呵……藝術不背這個鍋哈!

    當然美術界誤讀的東西太多了,比如為什麼畫家總愛留長頭髮、大鬍子等等?在這裡就不說了。。。

    後印象主義是怎樣產生的

    我發現很多小夥伴喜歡將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看作是一回事兒,看名字感覺這兩派似乎是父子繼承關係。其實在美術史上兩者是一種對立關係,差別相當大。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學界對印象派的評價是客觀的描繪大自然的光影。甚至像莫奈這樣的印象派大師會特意挑一天中固定的某段時間畫這段時間的光影,一畫就是一兩年。

    例如《魯昂大教堂》系列莫奈就畫了n多幅:

    《魯昂大教堂》系列油畫

    同類型的作品莫奈還有很多,比如《乾草堆》系列等,都是固定於某個特定角度畫不同季節、一天不同時段的光影變化。

    (莫奈《乾草堆》系列)

    (莫奈《乾草堆》)

    通俗的理解就是我們在某個角度支一架相機,清晨、早上、中午、下午、黃昏各拍一張。這就是印象派窮極一生追求的事情。

    當然就像我上面說的,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材料學的進步,出現了行動式管狀顏料,進而改變了整個畫家群體的行為習慣。畫家終於可以把畫室挪到室外了。歐耶!

    而後印象派卻把畫家們興高采烈剛剛挪到室外的畫室又搬了回去!(手動允悲)

    怎麼回事呢?我們先看看後印象派先驅梵高的代表作。

    這樣的畫固然很美很漂亮,但是……從印象派的審美要求來說大自然存在這樣的場景嗎?這屬於是一天哪個時間段的光影??不存在嘛!

    事實上學界對於後印象派的評價也是如此,說他們不再像印象派那樣執著的追求客觀光影了,而是轉而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所以後印象派還有另一個名字“反印象主義”

    看到了吧,這二者是對立關係,沒有一絲血緣關係。而且反印象主義不拘泥於畫室和室外,因為他們畫得並不是大自然真實的光影顏色,只是“借景喻情”罷了。

    那反印象主義是咋出現的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頻繁催生了反印象主義

    有人肯定覺得這個說法無厘頭,商貿跟繪畫有關係嗎?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嘛?!

    其實啊繪畫界很多新畫派的誕生背後的原因可能都會讓你震驚。

    說一個繪畫界流傳最廣的謠言吧:

    一直有人說相機的產生讓寫實繪畫失去了生存土壤,寫實繪畫之所以死了就是由於相機技術的發展,相機的存在讓畫家群體變得尷尬。

    不論是繪畫專業還是非專業的人士對於這個說法都深信不疑。

    可是大家知道上世紀90年代的超寫實畫派是如何誕生的嘛?正是由於高畫質相機的出現才誕生了這個畫派啊!直到今天這個畫派還在不斷成長不斷髮展。

    超寫實主義

    相機明明是寫實派繪畫發展的推動者好不好。沒有這些基礎設施超寫實畫派可能出現嗎?放到一百年以前可以想象嗎?

    另外我想說,相機的出現明明解放了畫家好不好,印象派以前的畫家都被寫實這件事給徹底鎖死了,沒有任何情趣。因為社會有需求嘛,當時也沒有相機,只好請畫家來畫,畫的還必須像,不像下次誰還請你?畫家完全沒有創作自由。

    這下妥了,相機出現了。終於可以不用把人當相機使喚了,玩吧,還等啥。印象派、反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抽象派……通通出現了。

    為啥上世紀初期到中期短短數十年時間出現了這麼多創始人和繪畫派別?很簡單,玩high了。這全是相機的功勞啊,各位!

    所以就像我上面說的繪畫界雞湯和謠言太多!

    再說回到“反印象主義”的產生原因,為啥會出現這個畫派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

    西方列強打破了東方古國的大門,很多東方商品,主要是瓷器出口到了歐洲,這其中包括日本國的瓷器。

    日本人為了讓瓷器在遠端航海運送過程中不致於損壞,所以在瓷器表面包了一層紙,以此起到緩衝作用。

    運到歐洲之後,歐洲人發現這層不起眼的紙可不簡單,上面畫了一些從未見過的平面畫,花花綠綠的,很漂亮。所以有心的商人就將這些揉皺的畫大量收集起來,甚至還給辦了個畫展。

    這個畫可不簡單,它正是大名鼎鼎的浮世繪!

    當然了在今天浮世繪屬於藝術珍品,在那個年代日本人不把這些東西當寶貝看待,所以用來包瓷器,就跟如今我們寄快遞那個緩衝泡沫是一個待遇。

    為啥當年的日本人這麼不待見浮世繪呢?其實啊浮世繪在日本分兩種型別,一種是在絹上或紙上畫工精細的純手繪作品;另一種是批次印刷的版畫,類似於咱們中國的撲灰年畫、套色版畫。

    (批次印刷型浮世繪)

    (純手繪浮世繪)

    被當做“快遞泡沫”的就是批次印刷的浮世繪,因為量大所以很便宜,因此日本人並沒把它當回事。

    這使得歐洲的畫家足不出國就可以領略到東方的繪畫藝術品,其實是印刷品。

    但是當時的歐洲人不懂啊,尤其是後印象主義的那幾位創始人基本上都是浮世繪的迷弟。

    梵高曾經大量的用油畫臨摹過浮世繪,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左邊是梵高油畫臨摹,右面是日本浮世繪原作)

    (梵高的油畫臨摹作品)

    就連莫奈對日本文化也是情有獨鍾,甚至莫奈還讓自己老婆穿上和服給自己當油畫模特。只不過莫奈的繪畫風格並沒有向浮世繪靠攏,要不然他恐怕也成了後印象主義大師了。

    正是由於東西方貿易的加深促成了東西方藝術圈的交流,影像了梵高等一批繪畫大師,於是才產生了反印象主義

    所以,總結一下:

    印象派:

    產生原因是行動式管狀顏料的出現。主要的藝術追求是客觀的展現大自然某一段時間的光影。

    反印象主義:

    產生的原因是東西方貿易的加深。主要的藝術追求是意淫東方美學(有些扎心,但的確如此)。

    超寫實主義畫派:

    產生的是高畫質相機技術的出現和成熟。主要的藝術追求沒別的,純粹的追求像。

    暫時先談這些吧。

  • 2 # 吉星柔光

    欣賞印象派的繪畫作品時,無需任何的顧慮,也不要太在意這個流派的名字對您造成的困惱;名字很唬人,其實作品很寫實、很客觀、很真誠。如果您全面瞭解一下西方傳統繪畫的歷史,您一定會️這樣的看法。

    印象派繪畫建立於19世紀西方在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上的藝術家們的“對應行為和藝術思考”,他們用光源色來思考觀察周遭事物,追求變化萬千的自然之光的絢爛多彩,而不太刻畫一成不變的物體的形和結構。把光視作他們的繆斯女神一樣的崇拜,並竭盡所能地客觀地再現它迷人的魅力。印象派是完全的純粹的繪畫性藝術,沒有任何隱喻、故事、象徵性的說辭,您需要用沉浸式狀態來欣賞Sunny普照下的自然景觀給予你溫暖的感覺,就意味著您已經接近了藝術家的靈魂所在,如同欣賞您手機中的風景照片一樣,讓您輕鬆愉快。

  • 3 # 藝術角

    如何欣賞印象派的繪畫作品

    印象派奉光線為導師,他們認為一件物體會隨光線的變化而不斷的變色、變形。印象派的畫家看見的黑不是黑,而是深紫、深綠、靛青三色調成的。印象派由科學分析得知綠、橙、紫為光學的三原色,而不是過去畫家認為的紅、黃、藍。所以太Sunny是白色還是黃色,要依當時的時間而定。印象派的畫將作畫的層次變廣、變深,光不是白色,影子也不黑,他們一反傳統繪畫,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來畫陰影。用這個角度來看世界色彩繽紛,改變了幾千年來繪畫的遊戲規則。

    印象派主張到戶外去,在Sunny下直接描繪景物,強調以瞬間的印象作畫,努力去捕捉大自然色彩、光線及氣氛和現場感,將視覺、聽覺等官能全方位開啟。

    他們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近看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是許多不同色彩的凌亂的點;遠觀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樣匯聚起來,給人的感覺出乎意料。

    下面我想從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繪畫風格來聊一下如何欣賞印象派的繪畫作品

    愛德華·馬奈

    馬奈是法國印象派創始人,領袖人物。他受印象派影響,使用較明亮的色彩,但他也使用印象派通常不用的黑色。馬奈畫了大量的室外畫,他更看重自己的室內畫,他的主要成就在人物畫上。

    馬奈將印象派的光和色彩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派畫風。1863年,馬奈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現代派繪畫的開端。

    莫奈光與色

    莫奈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傑出的印象派代表畫家。為了繪畫,曾經從諾曼底前往巴黎,和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等人交往密切,後來又前往英國,接受透納、康斯塔布爾等人的薰陶。回國後,完成了《日出·印象》這幅名作,採用原色主義、色調分割等技巧,表現出光影變幻莫測的各種景象。他的這幅作品在印象派畫家第一次聯合展覽會上展時,當時的批評者嘲弄印象派,謔稱展覽會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印象主義、印象派就此得名。

    1883年,莫奈搬到巴黎近郊吉維尼鎮,建房置地,修造園林,盡情投入自己的另一項興趣一園藝, 種了黃、紅、藍、白等各色睡蓮。畫家晚年專注於描繪自家的蓮花池,畫出了著名的睡蓮系列。他畫的“睡蓮”系列讓觀者直接看向水面,水面有花葉,有天光雲影;一花一世界, 莫奈在睡蓮裡找到整個宇宙。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

    塞尚是法國後期印象派的代表畫家,他將明快豐富的色彩,和嚴謹有序的畫面結構予以調和,開創了繪畫的新境界。雖然他在生前只獲得少數人的賞識,可是死後卻對以立體派為首的現代繪畫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靜物畫與風景畫的塗色技法,開啟了立體主義影象裂解的開端,也被二十世紀的繪畫界大力推崇。

    燃燒的向日葵-太陽之子梵·高

    梵·高是後期印象派畫家,對20世紀的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重要影響。他的代表作品有《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

    梵·高融入了印象派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後期梵·高厭棄巴黎藝術圈的喧囂與壓抑。為躲開那些功利、不愉快,獨自一人來到法國南部,在阿爾離群索居。南方充沛的Sunny似乎讓他找到新的生命。他開始以狂烈的筆觸去畫他心中的風景一起伏的山石,翻滾的麥浪,扭卷的雲團。梵·高畫裡如火焰般晃動的筆觸和色塊,正是其熾熱的內心在燃燒和迸發。

    梵·高的畫並不深奧,也沒有故作驚人之舉,他只是用一種單純平易的藝術語言,直抒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正是這種親切和真誠,使他的藝術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後來他畫下了那遼闊燦爛的星空:每一顆星,都發出自由而溫暖的黃光,山巒在遠處起伏,山腳下有一座小小的尖頂教堂。這片星夜的風景,是梵·高內在的渴望,是他在精神躁鬱折磨下短暫的寧謐,是他苦悶人生中片刻的心靈自由。梵·高用他精神苦難結晶的傑作給人以安慰,舒緩了後世千千萬萬人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 4 # 存希齋書法

    印象派可以說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發展的頂峰,它如同其他油畫流派一樣,傳遍了歐洲乃至世界。

    它在法國達到了他的鼎盛時期,這可能與法國包容和開放的藝術氛圍有關係,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這段時間,法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印象派繪畫大師。(印象派繪畫)

    那麼應該如何欣賞印象派繪畫呢?我想應該與寫實派的畫結合起來看,這樣就容易找出它們的共通之處或者說是欣賞了。

    第一,印象派

    這就是一副印象派的人物畫,印象派最大的特點顧名思義就是隻給人一些印象或是一些輪廓,不過這樣反而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第二,寫實派

    這是一副寫實派人物畫,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都是人物畫,差別卻很大,我們上面說了印象派的特點,那麼寫實派的特點就是真實了,因為是寫實嘛,就是原原本本地展現。

    所以我覺得欣賞一種東西,作比較是一種好的辦法,對於繪畫這種用眼睛分辨的東西就更是如此了。

  • 5 # 填格

    「群體的同質性越強,群體成員越可能用唯一標準來評價自己和他人。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就更增加了多樣化的價值。」美國藝術心理學家埃倫.蘭格語。這可能是欣賞印象派大師們作品的最好的解釋。

    在十九世紀後期,巴黎不容置疑是歐洲文化的中心。各種藝術在這個法國的首都得到繁榮發展,在這裡,繪畫大師們完全拋棄了現實主義的那些主要理論假說,以犧牲傳統表現手法為代價而把純形式元素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其代表人物喬治.修拉、保羅.塞尚、保羅.高更等等。

    印象派的「形式」是什麼?就是色彩與光線。在西洋繪畫歷史上,尤其是文藝復興初期,光線基本上被用來創造立體感。在這一時期的人們認為,世界是光明的,每件物體的光輝都是它自已發出來的,陰影的作用就是暗示物體的三維特徵。比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上的「明暗對照」開始問世,所以,他被稱為「明喑對照法」之父。光線在繪畫中佔有與色彩一樣的份量。它具有象徵意義。也是人們從理論上和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主題。比如,光線在宗教中的象徵作用-黃金色的基底、光環以及閃爍的星星組成的幾何圖案發出的象徵神性的光芒。而印象派畫家是純粹能為眼睛提供一種-光,它在物理空間中所接受到的單一刺激,每個點都具有適合的亮度值和色彩值,每個層次的分屬或分離就會由受眾自己的感覺產生出來-所看到的照射作用,也就會與他在物理空間中看到的照射作用是一模一樣的。

    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中,客觀世界往往顯示出內在的明亮光芒(比如徳加的畫),這種效果又因為物體的輪廓線顯得模糊,而得到更進一步的加強。由於沒有了清晣的輪廓線,它的表面也就沒有了表面的肌理或質地來確定,只有塗在畫布的色彩。比如Georges Seurat(喬治.修拉,1859-1891),他對色彩理論的進行了互補色實驗。把純色的點緊挨著畫在一起。例如,《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這幅繪畫長達三米,由成千上萬個獨立的顏料點組成,展現了巴黎的中產階級在河邊休閒的場景。衣著光鮮亮麗的男人、女人和小孩在草地各處走動,有的手拿陽傘,有的則躺在樹蔭下。這幅視為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認為是印象派「色彩油畫分割主義」的典範。修拉不是利用畫板或畫布上的調色去尋找與獲得補色,而是將顏色放在一起,讓受眾的視網膜來做「視覺調色」,這些畫布上無關緊要的顏色,在視網膜上重新組合產生的不是顏料的混合,而是顏色與光線。所帶來的感覺是-將時光的律動保留在不可思議的靜謐當中。時間彷彿在樹蔭和陽傘下停止流動,畫中人物在原地不動,目光凝視遠方,人與物都小心翼翼地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沉浸在一種超越主題的氣氛中,成為社會象徵、時間象徵,甚至是生活中對立力量的象徵~

  • 6 # 燈影書畫

    當古典寫實主義經過文藝復興時期的燦爛輝煌洋洋灑灑進入十九世紀時,以安格爾、布格羅為代表的畫家將其推向似乎無可逾越的巔峰。這時畫家們開始苦思冥想尋找一種新的藝術創作途徑。而且工業革命使光影理論和技術得到了進一步驗證。這時,一個新的繪畫流派印象派應運而生。

    正如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產生都要經歷一番曲折一樣,印象派起初也不被人們看好,因為它完全顛覆了人們雖已出現審美疲勞但卻也習慣了的古典主義寫實手法。1874年法國畫家莫奈創作的《日出》參加畫展時,當即遭到以學院派為代表的種種非議和攻擊。評論家路易斯-勒多帶有揶揄挖苦地說“這是印象派吧”。不想這句話後來竟成了印象派的命名。直到10年以後,印象派才開始進入成熟和快速發展期。

    印像派認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產生的。在不同的時間環境氣候等條件下,由於不同的光的支配而產生不同的色彩。印像派發現了過去未被人們注意的色彩現象,將科學的色彩理論用於繪畫,主張走出室內,到戶外採風寫生,直接描繪Sunny下的物象,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根據畫家眼睛的觀察和感受來表達色彩上的變化。從而推動了西方繪畫繼古典寫實主義以後最大的一次變革。

    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上半葉,印象派盛行於歐洲大地並逐漸影響到全世界,群星璀璨,大師輩出。莫奈、馬奈、梵高、高更、塞尚等是印象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 7 # 書房記

    1874年4月15日—5月15日,法國一群青年畫家在嘉布奇修女路35號納塔爾照相館舉行了聯合畫展,他們是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塞尚、德加等。有一名叫勒盧阿的記者在《喧鬧》(4月25日)報上根據莫奈的《日出的印象》的作品嘲弄稱這群參展者們為印象派畫家。從此,他們的開創了西方繪畫史的新紀元。

    在印象派繪畫的發展程序中,印象派畫家們以真實、科學地描繪光和空氣關係,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可以說,他們的畫作擴充套件了人們審美的新領域,開闢了繪畫的新天地。

    印象派繪畫作品中,構圖隨意剪裁,用全新的角度去審視物件,看似漫不經心,但非常自然、生動;印象派繪畫中的光和色是這個流派畫家繪畫語言的基本要素,他們非常注重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的那種瞬息即逝的色彩,造型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筆觸奔放、果斷,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特點,始終感覺有一種未完成的完整性。

    當我們瞭解了印象派繪畫的這些特點和元素,也就能理解、欣賞印象派的作品了。

  • 8 # 吃素的穿山甲

    印象派在西方藝術史上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劃時代的流派,它打破了古典繪畫對造型和光影的精確刻板的固態理念,促進了油畫藝術由“裹足適履”轉型為“解放天足”,第一次賦予了油畫藝術作品真切生動的時態感。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雷諾阿《青蛙塘》

    眾多的印象派作品,其主要的靈魂就是對剎那光影的捕捉,透過色彩迅疾地將這瞬間的印象展現在畫板上,對客體的描摹更注重整體性和即時性,背棄了細膩煩瑣固化的教條主義的機械論,畫面主題更具主觀色彩和解讀空間,畫家個人情緒的流露和情感的抒發更得以充分的展現。德加《舞臺上的舞女》德加《舞蹈課》

    某種意義上說,印象派相較於古典派更是一門純粹的藝術,更傾向於接近本我層面上的表達和呈現,而非超我層面上敘事和佈道,疏離了油畫藝術的社會性功能方面的追求,終結了油畫由來已久在主題上過於側重宗教與歷史的路徑依賴,油畫由此嬗變為更真實帶有世俗味兒的“人間藝術”。莫奈《睡蓮》莫奈《冬季早晨時的乾草堆》

    印象派創新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方式,對色彩與表達客體之間關係在認識上的突破,豐富了色彩的美學內涵。在畫面整體性佈局上更講究驚鴻一瞥的感覺,色彩當道,印象至上,而造型和線條等古典油畫中的經典元素退而求其次,另闢蹊徑地創造出一種出其不意的美學觀念,帶來了更具個體特色的豐富多彩的審美體驗。

  • 9 # 詩夜城主

    對於繪畫藝術來說,同一幅繪畫作品,都有好幾種欣賞角度,不同流派的繪畫,人們的審美方式都不一樣,然而所有的繪畫作品最直接的審美方式無一例外就是對色彩的審美,那麼如何欣賞印象派繪畫作品呢?

    印象派最讓人琢磨不透的畫派,可以說欣賞印象派繪畫作品是“看什麼,像什麼;看什麼,又不像什麼”這種感覺,印象派繪畫在色彩運用上非常強烈,而且濃重,整個畫面看起來簡直就是“色彩的波瀾”,物象的本意早被色彩“淹沒”掉了,畫風極為抽象,充滿個性,我曾一度以為“難道這些顏料是不用錢買的嗎?可以那樣的潑灑。”

    然而不管任何畫派的作品,都有鮮明的主題,印象派也一樣,“簡化”在藝術上是必要的,同時也是一種精練,這是印象派繪畫最大的特點,所以欣賞印象派繪畫作品,也要“簡化”,才不會被色彩炫的眼花繚亂,畫面上色彩最濃重的地方,就是印象派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思象,這就是抽象,馬奈、梵高、塞尚的作品就是這樣。

  • 10 # hi123

    在探索藝術之路上,我們發現印象畫派就是一個分水嶺,一個高峰。產生於十九世紀後半葉,印象畫派擯棄了之前古典主義的宮廷教會室內畫風,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以Sunny為光源,以赤橙黃綠藍靛紫為色彩,以風景畫為主,個性鮮明,講究實際。在印象畫派中,有許多藝術大師,如莫奈,馬柰,雷阿諾,梵高,高更等,還有許多佳作,並且價值不菲,莫奈的一幅水蓮,就拍了二點二億元!欣賞印象畫派的作品,首先要看Sunny的情況,因為明暗對比差異,景色各不相同。其次要看作者用色,太陽下折射出的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最後要看作者表達的意境,好心情還是心情低落,是深邃還是迷茫……

  • 11 # ChengZhisui

    欣賞印象派畫作首先要了解印象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的特點。再者要提高欣賞者自身的欣賞能力。

    印象主義是法國19世紀四大美術運動之一。自18世紀末葉歷經19世紀直至20世紀初,以法國為中心的美術運動在1798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和失敗的背景下,先後產生了彼此創作宗旨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各異,且彼此相互關聯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運動。這四大美術運動和思潮遠遠超出國界,在整個歐洲、美洲乃至世界泛起漣漪。

    印象主義的繪畫19世紀60-70年代產生於法國。先驅者馬奈,代表性畫家有莫奈、雷諾阿、西斯萊、畢沙羅、德加、莫里索、基約曼等人。印象主義反對陳腐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消極浪漫主義,受巴比松畫派、庫爾貝現實主義的影響和推動,借鑑小荷蘭畫派、維拉斯貴支、透納、康斯坦博爾在繪畫色彩方面的漸進發展的成果,研究光學,研究法國化學家米歇爾·塞弗裡勒的《色彩對比論》(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赫爾曼·赫爾姆霍茲的《色彩與繪畫》(1863年),運用分光原理,改變了對繪畫色彩的傳統觀念。

    印象派打破畫家在室內作畫的傳統,走出畫室在Sunny下作畫,淡化物像結構和輪廓而著重捕捉自然風光客觀的剎那瞬間,畫面明亮,最終改變了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暗褐色調子”。印象派繪畫擯棄宗教題材,擺脫情節性文學性創作模式,凸顯繪畫的音樂性。印象派繪畫的主要貢獻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被印象派提到日程上來的技術問題有著不小的價值。”至於他指出“印象主義所得到的結果中,有許多是失敗的。” 就是指印象派往往忽略繪畫主題的社會內容。由於印象派畫家受到自然主義作家左拉、龔古爾兄弟以及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繪畫題材多選擇日常所見的普通景觀,追求光照景物的客觀感受而產生視覺的直覺美感。

    印象派繪畫在繪畫技巧方面的貢獻,我歸納為以下三個重要方面:1,首次提出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的概念,強調光對物體表面色彩的決定作用。認識到固有色在不同時段、不同距離、不同環境的不同色光的影響下顯示出不同的色彩。2、率先根據光的分色原理使用光譜七色作畫。以補色原理和日光七色為基礎的明暗調子替代以黑白為基礎的明暗調子。認為在色光的照射下自然界不存在純黑色和純白色。人們熟知顏料的原色是紅、黃、藍,而色光的原色則是紅、綠、藍。印象派用顏料很少混合,一改傳統的混合調色法而啟用純色或接近純色的點、線、束並列的分割法,利用光的空間混合原理產生豐富的光色效果。因而畫面比傳統繪畫明亮許多。3,印象派畫家面對物像用“同時觀察”替代“連續觀察”實施了觀察方法的變革,以使寫生法更整體地捕捉到自然景觀瞬息萬變的色彩感覺印象。這種“同時觀察法”所產生的的美感,不是靠照片式的精細描繪,而是靠視覺幻覺使人達到身臨其境的審美享受。

    印象派的繪畫技巧對於在其之後形成的畫派,諸如新印象主義、納比派、印象後派,包括野獸派在內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畫派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具象、寫實主義的藝術大師也從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畫作的色彩美感,比如印象後派的梵高,比如批判現實主義的俄羅斯巨匠列賓、列維坦,還有瑞士的卡爾松,比利時的麥尼拉、匈牙利的夢卡奇,美國的惠斯勒、沙金特,德國的克林特等都從印象派繪畫的色彩原則和理念中獲得靈感。現今高等美術院校的色彩教學都離不開印象派基本的色彩觀念。

    大概瞭解印象派繪畫特點之後,觀者應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呢?我建議讀一點美術史、美術風格演變史、美術批評史和美學史,多看各畫派的繪畫作品原作或精美的複製品,對印象派前後的主要畫派作品作以比較性研究,最好自己能親自做一些繪畫實踐。這樣會更好地欣賞印象派繪畫作品了。1869年莫奈和雷諾阿在塞納河畔浴場所作《蛙塘》兩幅變體畫成為印象派的起始。⬆️

    1874年4月莫奈、雷諾阿、西斯萊、畢沙羅、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約曼等人在巴黎卡普森大街攝影師納達爾工作室舉辦《畫家、雕刻家和版畫家等無名藝術家展覽會》。莫奈展出的《日出的印象》被記者路易·勒魯瓦在《喧噪》雜誌發表的小品文章嘲弄成“印象派畫家的展覽會”,畫派因此得名。⬆️1874年至1886年印象派畫展共舉辦8次。

    莫奈作品《倫敦印象》⬆️

    雷諾阿作品《兩姐妹》⬆️西斯萊作品《瑪莉勒羅瓦的飲水處 》⬆️

    畢沙羅作品《埃累尼的水坑》⬆️

    德加作品《穿鞋的芭蕾舞演員》⬆️

    塞尚《奧弗斯河畔的吊死人之家》⬆️

    塞尚《在波託斯附近的庫勒夫工廠》⬆️

    莫里索《抹粉的年輕女子》⬆️

    莫里索《芭蕾舞女》⬆️

    基約曼《岸邊》⬆️

    基約曼《山巒》⬆️

  • 12 # 我特別愛喝偶遇酒

    印象派興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慢慢這種方法興盛於70、80年代,它們反對那些因循守舊的古典主義畫派和虛構臆造的浪漫主義畫派,他們提倡走出畫室,不閉門造車,崇尚描繪自然景物,以熟練的各種手法來捉取瞬間的印象。

    在一回畫展中,一幅油畫大師莫奈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瘋狂攻擊,那些正統畫評家們戲稱他們是是“印象派”畫家,因此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這是印象派大師莫奈畫的一幅”聖·拉扎爾火車站“。在這幅畫中,畫家要表現出他那個時代中巴黎火車站景像。這幅畫是一個標準的“印象”畫作。莫奈透過畫筆將光線穿過玻璃頂棚射向蒸氣煙雲的效果表現的淋漓盡至。他巧妙的將畫面的色彩和煙霧,和諧地表現出來。凸出表現了機車的力量感、車站的空間感、人群與列車的大小對比和人與物的運動。整幅畫面彷彿活靈活現般在我們的眼前Celesta Elantra著。

    這幅畫同樣也是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表面上看來,零散的筆觸、雜亂無章的天空,那看似隨意的太陽.......這難道是大師的畫作嗎?

    可是我們沉下心來欣賞它,就會發現整個畫面都籠罩在稀薄的海霧中, 晨起時大海的薄霧,籠罩著漁船、港口、桅杆...... 展示了一種忙碌而又有序的景象。在海上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加上海水中反射映出天空與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綽綽,依稀能看出桅杆、工廠、房屋,頓時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我們再來欣賞一幅印象派大師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這幅畫上酒、食物不再是傳統畫作中的主題。拉斐爾的女神和喬爾喬內的仙女在這幅畫中成了女模特兒,她們和兩個衣冠楚楚但顯然又“浪子”的波希米亞藝術家們,一同在樹林中嬉戲玩耍。這幅畫初一看,上方的婦女子似乎不合比例。

    但是大師這樣畫,是將透視擴充套件得並不深,來構成女子與前景中的三個人物形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構圖的頂點的畫法。靜下心來看,此幅畫中四個人特,形態各異,左側的食物與衣物雖說散亂,但恰好平衡了整幅畫作避免產生失重的感覺。三角構圖法更加穩定了畫面。那三人究竟在談些什麼?那俯身拾撿的女人究竟在好奇什麼?頓時在畫中”活“了起來。

    印象派畫家們認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在不同的時間段中光照條件下有著不同的顏色反映。做為畫家,他們的責任就是忠實而又真實地地刻畫出景物的“真實”性,讓這種瞬間的真實成為畫布上的“印象”!而做為印象派畫家,就像記錄歷史一樣,將時間與自然“瞬間”的結合,用畫筆永恆地記錄在了畫布上。

  • 13 # 王祖蔭1

    謝謝邀請。可惜本人不在行。個人感覺是,所謂印象派也不是鐵板一塊,各畫家的畫法也不盡一致。像我這樣的外行是要先看點入門文章的。比如邵大箴《西方現代美術思潮》一書。總體來講,看印象派畫作要用腦筋思考,體會其意境。像我這一代的人,過去習慣看宣傳畫,現在看西方藝術作品(不只是印家派,也不只是油畫)是要費點心力,別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審美標準看當代西方藝術作品。

  • 14 # 新宇158

    首先欣賞印象派風景畫主要代表人物西斯萊的繪畫(見圖1)。《路維希安的雪》布面油畫。這幅作品的整體色彩的處理和諧統一,陰沉的天色和白雪覆蓋的村莊融匯於蒼茫的氣氛中,簡略的人物背影打破了在構圖上過於突出透視效果的束縛,色調溼潤、雅緻,和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西斯萊運用特殊的觀察和表現方法,真實地描繪了自然的光色和陰影的變化。圖2,是梵高的《風景》。他把色彩組織在各種具有顫動感的筆觸中,強調線條運動的風格,用二維平面的效果,獲得了強烈的表現性,這是畫家超然的體驗,不同的色彩平面與不同質地的筆觸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使有限的空間深度透過透視線條和向空間湧動的筆觸來表現,達到了對自然的某種幻象和反應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船vs76人,保羅喬治15中3,他還能稱得上是超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