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暢心園
-
2 # 又見炊煙777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一,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裡的“往來”指的是戰爭與摩擦。意思是相鄰的兩個國家隔得很近,雞鳴犬叫之聲都能聽到,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安居樂業,從來不發生摩擦和戰爭。
二,現在的意思。我覺得就是說兩家隔得很近,互相能知道對方的訊息,卻從來不交往。就像現在有的住樓的,有的雖然住對門,卻從來沒交往。也有的是說兩家或者兩個人有嫌隙,有矛盾,雖然能知道對方的情況,卻各自過各自的,直到老死也從不交往。
三,反映的思想。我覺得反映的是人的冷漠,雖然住的近卻不交往,其實就是一種冷漠,對人漠不關心。我想這是一種消極的思想狀態。我們應該對這種思想抱著批評的態度。
-
3 # 一隻小杜鵑
這句話出自《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它描繪了老子心目中嚮往的“小國寡民”的生活狀態:國家小,民眾少。各華人民各自享受各自的富裕,安寧,祥和,滿足,快樂……每個人都在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看白雲悠悠,聽流水潺潺。臨國相望,互相不通車馬,不相往來,各自吃自己生產的食物,各自穿自己生產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生活。
各自雖然都能聽到鄰國的雞犬鳴叫,各自的民眾到死都互不往來。沒有徵戰,沒有暴戾,其樂陶陶。這是老子清靜無為,生活淳樸思想的集中提現。他主張無為而治,希望國家之間沒有戰爭,老百姓安居樂業。當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柏拉圖式的生活狀態。
西漢初年,統治者把老子的這一思想作用到國家治理中去,確實很有效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和平盛世——文景之治。那些年,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穩定。為中華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這句話已經改變了它原有的意思。現在指人們之間互不聯絡,不相往來,不通音訊。這種狀態已經不適合如今的社會形式了。生活中互通有無,互相聯絡,關係才會越來越親密,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
4 # 紫風愛秋天
這是老子的思想。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讓百姓自行休養生息,發展。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思想中達到很高境界時才能達到。
-
5 # 寄濤的生活
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現指彼此捱得很近,常在不經意間瞭解到彼此的資訊,卻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雙方仍像陌生人一樣,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詞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讀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解釋】: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現指彼此捱得很近,常在不經意間瞭解到彼此的資訊,卻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雙方仍像陌生人一樣,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回: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出處全段】: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全段譯文】: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衝突和糾紛,縱使擁有兵器也用不著,沒有嚴苛的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遷移遠方。雖然有船隻車輛,也不用去乘坐。雖然有盔甲,也派不是用場。使人們回到結繩記事的簡單狀態。人人安於自己的衣食住行,滿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樂意本社會的風俗。與鄰國之間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
-
6 # 150方城農民
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現指彼此捱得很近,常在不經意間瞭解到彼此的資訊,卻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雙方仍像陌生人一樣,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詞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讀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解釋】: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現指彼此捱得很近,常在不經意間瞭解到彼此的資訊,卻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雙方仍像陌生人一樣,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回: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出處全段】: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全段譯文】: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衝突和糾紛,縱使擁有兵器也用不著,沒有嚴苛的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遷移遠方。雖然有船隻車輛,也不用去乘坐。雖然有盔甲,也派不是用場。使人們回到結繩記事的簡單狀態。人人安於自己的衣食住行,滿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樂意本社會的風俗。與鄰國之間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
-
7 # 美美的楊秋秋
看你的道德觀了,網上對於這句話理解各有不同,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如今我們就字面來看,覺得是兩個鬧矛盾的人魚死網破,也都比較有個性,到死也不願意再說一句話,有任何的交集。其實老子在說這句話時的思想是正面的,表示百姓安居樂業,不願意遷徙他處。我們也應該凡事往好的方面想,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所謂積極思想的人和消極思想的人看法不同,做的決定也會不一樣,在我來看,如果兩個關係好的人,既然認定他為朋友或鄰居,就會珍視,不管聽到他的什麼不好的風聲,也應始終如一。
-
8 # 費玉山
兩耳相聞雞犬聲,
兩國從未動刀兵。
安家樂業生活美,
友好睦鄰享太平。
-
9 # 航空夢想家
1、可能兩個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2、決定性的事件決定了兩個人無法和解。
3、面子思想嚴重
-
10 # 木山文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老子,又名老聃,與孔子同時期的一位客觀唯心主義者。他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矛盾著的雙方,一方要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這種矛盾的統一觀。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發展。不僅如此。老子還提出。事物的發展能夠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所謂"反者道而動。"這是老子對運動觀點的一個重要認識。老子這些樸素辯證法。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政治上。他對逐漸衰敗的奴隸主階級的典章制度。失去信心。主張乾脆廢棄。對新興地主階級的制度。和新生事物更是深惡痛絕。因此他要"絕聖棄智"一切順其自然。回到。"結繩"的矇昧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小國寡民。雞犬聲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對於這種倒退的歷史觀。批評最深刻,最有力之一的文章,就是韓愈的。"原道"。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墜".他在"原道"一文中說.古之時。人之害多矣。又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養,相生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然後瞻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人類從原始狀態。如何繁衍生息。解決溫飽。居住。發展各種生產。發展醫藥。建立人的禮儀。發展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係。建立國家要有人管理。建立法律制裁強梁。造票子,印信,觓子,秤,尺,建立信任。造城牆,盔甲,兵器,禍事來了,可以抵抗。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道。怎麼能再倒退回去?韓愈又說。儒家的仁義是著眼於全社會的。歸結為道。老子的思想。由於是著眼於個人的清靜無為。眼界是小的。我不是在貶低你。而是說明這兩種道是不一樣的。
-
11 # 慎獨精思
是退縮不前的思想,道家認為沒有生長就沒有死亡,對國家來說就是“不要發展就不會滅亡”,這是消極情緒,也不符合客觀事實。
-
12 # 蒲公英369
“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古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小農經濟思想。
古來鄰里雞犬聞
自給自足小農神
秒知天下笑聲人
-
13 # 一嘉老獅
真實的心態就是對人性的認知過程。因為認識是一個過程 真正認識之後 懂得的來往的必要性 或者說覺得認識但來往又無意義,所以便產生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其實人是群居動物,群居生活,沒有什麼太大的過節真沒必要這個樣子,多溝通 多交流 互相鼓勵 互相包容 互相學習才是生活的意義。
-
14 # 永恆的真情共願
老子是明白了天意的人。
他知道有法時期法的侷限,法和法之間的相生相剋,人類需要漫長的等待。
他提出的平和安靜少交往的生活模式滿足了我們內在部分自我的需求。
我們人類心底最深切的心願還是圓滿,就是一切美好我都能體驗,這是人類的共願,是真理。
-
15 # 一字了了
在底層特指鄰里關係已經尖銳到無可化解的地步,沒有必要來往了,而在上層建築領域特指一種閉關鎖國的思想,非常要不得。
-
16 # 芬芳杜若
“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要想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先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老子的時代,透過時代背景來一探究竟。
“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當時的時代意義老子出生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
根據老子生平卒年【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可知他處於春秋末期,當時主要社會狀況有如下幾點:
周王室式微,諸侯爭霸不斷,戰爭持久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大國兼併小國,長久戰爭勞民傷財,家破國滅者不計其數。
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上層貴族紙醉金迷,歌舞昇平;底層百姓食不飽腹,居無定所,屍露荒野。
統治者兼併農民土地,橫徵暴斂,加大剝削,社會矛盾尖銳。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各學各派的心繫百姓之士都開始思考拯救,那些處於水深火熱中民眾的良方。各種思想應運而出,老子集百家之長,結合自身所學,提出了“道”的思想,這是屬於時代的產物。
在老子得思想中,從統治者到貴族到平民百姓,都有可遵循的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一辦法,是在當時時代,人們無力抗爭統治者,而選擇的退求其次,自我保護的無奈之舉。
當時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在一個村莊裡,人們男耕女織,辛勤勞作,只要風調雨順,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在這裡人們安居樂業,與外界隔離,沒有戰爭的紛擾,一輩子不外出,終老致死。
“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
該句出自唐代白居易《朱陳村》,非常細膩樸實的描繪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與世無爭,自得其樂,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可行性。
無獨有偶,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也有類似描述: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也是陶潛對現實不滿,而編繪出的世外桃源,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總結一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在當時戰亂不斷,社會動盪的時代背景下,老子提出的一種最不壞的解決辦法,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老子的一種理想主義,希望透過這種辦法,讓人們遠離亂世,過上安定的生活,從這之中我們看到了出老子的悲天憫人。
那麼“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於今日的意義又何在?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新時代的意義首先要思考這個問題,就不必拘泥於其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因為社會是在不斷髮展的,每一種思想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都在與時俱進,不斷被注入新的內容。
在我們的新時代,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理解,從人本身出發,將它看做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身為人在生活中就不可避免的與他人發生矛盾,與父母的矛盾,與老師同學的矛盾,與同事領導的矛盾等等。
發生矛盾以後,我們不應該躲藏在自己的“小國寡民”“世外桃源”之中,將自己關起來,與外界隔絕,不溝通默不作聲是無法解決矛盾的。而是要衝破自己內心的小國,大膽走出去,積極交流溝通,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小到人與人之間,大到國與國之間,協商溝通才能處理矛盾。若是拘泥於自設的小圈子,悶不做聲,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發展成冷戰。
從前,百姓弱小無力,面對殘暴的統治者,只能去過自己小國寡民的生活來逃避;
現在,國富民安,是時候走出小國寡民的圈子了,去迎接更為廣闊的天地吧!
-
17 # D東哥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相距很近,但是從不來往。
這句話出自: 春秋·楚·李耳《老子》
原文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原文解讀:兩個國家雖然離得很近,相互都可看見,連雞打鳴狗歡叫的聲音都能聽見,但是兩國的人們從來就相互不交往。
從文中的意思來看解讀老子的本意,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雖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但人們卻可以相安無事,他們各自吃自己的國家的食物,穿自己做的衣服,遵循著自己的風俗而自由生活。
他們就這樣生活著,直到死都不會發動戰爭,這是一種怎樣好的社會關係啊。反映了老子對這種原始純樸的國與國關係和民眾生活風氣的一種嚮往。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寧靜的環境中,對古時那種常年處於戰爭苦難之中百姓生活可能無法想像。但我們可以從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的人民生活的惡劣環境中,就能深刻體會老子的思想內涵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回覆列表
雞一人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從狹義上講,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從廣義上講,就是各安本分,各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別去摻和別人的家事,國事。不相幫扶,但也不互相攻擊,侵佔。每個家庭與國家都遵循自然,順其自然而然地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