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直很注意對方的觀點與態度,總擔心自己說的做的不好,是什麼原因?
7
回覆列表
  • 1 # 友心人

    原因可能在於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別有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direct experiences)。

    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覆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同時,如果把成功的原因歸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因素,就不一會增強效能感。如果把失敗原因歸於自我能力等內部可控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

    ②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即透過事實是否可以說服自己和他人。

    ④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

    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從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條件。

    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太看重別人的想法和擔心自己做不好,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問題:

    別人是怎樣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呢?

    在別人眼中的閃耀,自己是否能樂在其中?

    而在自己內心的閃耀,又能否被別人認可?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以上都是自尊心脆弱的表現,然而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

    英文裡面的“self-esteem”,“esteem”本身除了有尊重的意思外,還有“評估”的意思。

    所以依靠別人的評價來獲得自尊,到形成內在的評價體系從而獲得自尊,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如果滿足不了社會的期待,很難獲得社會的支援,就會在獲取資源的時候遇到困難,然而獲得這些資源之後呢,用來做什麼?這就得問問自己了。---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有沒有那麼一個清單來記錄自己覺得必須完成的?這不必是什麼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或許只是養一條斑點狗,種一棵仙人掌,然後帶著自己的斑點狗和仙人掌去馬拉加西海邊合照。

    心裡面有那麼一個清單,並且去嘗試,多少會幫助人踏實點,有所積累,有所傾注。

    以上部分觀點來至《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還是會自卑? | 友問16》

  • 2 # 興業銀行信貸專家

    心理學就是特別怕失去對方,沒有安全感,其實越看重對方,對方就越看低你,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對方的世界裡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評價都是由“自評”和“他評”兩部分組成的,當一個人以“他評”作為衡量自身的重要標準時,他就會特別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越缺乏自我價值感,內心就會越渴求他人的肯定與認可。

    題主談到“太”看重對方的看法,說明你已經注意到了自己對於他評的過度傾斜,這種傾斜讓你的內心產生了不安,甚至已經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

    你覺得自己好像活在桎梏中,處處不得自由,不得不讓自己去滿足他人的標準和要求。

    一旦沒有滿足,內心就會產生恐慌與自我否定。

    如果已經產生這樣的情況,我們除了理解上述兩種不同的評價機制原理,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弄清楚自己是怎麼形成這樣一種以他評為主,甚至必須服從他評的價值評判標準的?

    人的行為模式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在長時間反覆的薰陶和行為互動中慢慢形成的。

    也許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童年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做到父母、老師、親戚、同學們的要求,他們會如何對待我們?

    是否有一些非常鮮明的事件記憶浮上心頭?那些記憶可能令我們羞愧、痛苦,也有可能是令我們得到極大肯定和嘉賞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耳聞目睹的他人的喜怒哀樂。

    這些強烈的情感體驗都使得一個信念潛移默化地在我們心中紮根:“我最好做到他人所希望的,要不然……”

    瞭解這一切所為何來,重新體驗我們當時當下的情緒感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接納當下的自己,並從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看待這一行事準則,重新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 4 # 二級心理諮詢師任雲

    作為2級心理諮詢師,我是這樣看的。

    1,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

    有個強勢的父母,或經常對其予以否定、卻很少表揚肯定的父母。這樣的教養模式下,其會從小渴求父母的肯定。但越渴求,越看重父母對其的承認,他成人之後,就會養成這種認知模式,進入社會後,也會缺乏自我肯定,並形成固定模式,變成渴求他人的肯定。不然就無法認同自己。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優秀的人,卻在心底仍渴求父母的哪怕一句肯定。

    2,3歲前與母親接觸時間不夠,這會影響他的為人處世,沒有安全感,人際交往過於敏感,把握不好度,而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注意。

    3,小時候經歷過分離。例如父母離婚、父母重男輕女(心理意義上的與父母分離),而孩子的認知都是不成熟的,他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有錯誤。所以在幼年期,他會形成一種孤獨的錯覺,埋藏於心。並導致成年後無法自我肯定,需要從他人身上來自我暗示、才能肯定自己。

    4,抗挫力差。遇到挫折就會否定自己,這是習慣。需要後天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扭轉。

    總之,需要別人肯定才能生活的人。內心深處是很可憐的。極其孤獨。能多善待,就多善待他吧。

  • 5 # 雷哥69886961

    自己沒有一定的判斷,才會看重別人的意見,還得加強從自身努力,當自己能夠看懂大部分東西了,也就不會盲目跟著人家走

  • 6 # 心理諮詢師敬仁

    鏡我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心理學家米德認為,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個體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認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我們該怎樣珍惜自己短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