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子葉
-
2 # 陳茶舊事
很榮幸參與這個問答:
社會是個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有喜好,有人喜歡時髦,有人喜歡遊戲等等,當然也有人喜歡詩詞,詩詞是文人墨客的精神食糧,也是一種對生活對社會的寄託或者嚮往!在這充滿了誘惑的當今社會里,喜歡詩歌的畢竟少了,分流了更多的興趣愛好領域,因此,我認為喜歡詩的人變少了!
-
3 # 十里百果
詩和遠方一直都在人們的理想中,
不論你是否意識到。
現在的生活中,詩出現得少,
你不容易察覺,
可是當你見到它,你還是會有共鳴。
柴米油鹽的文字如流行音樂,
固然接地氣,但卻少了點韻味。
詩就像一首古典樂,
提煉出人生精華,
帶著固有的韻律,
讓我們一見傾心,回味無窮。
在古詩中體驗前人的心境,
在現代詩中產生與詩人的思想交匯。
寥寥數語卻耐人尋味,
就像是你心底流淌的一首歌,
隨著血液緩緩流淌。
-
4 # 橫川先生
作為同樣和您喜歡詩的一員,回答這個問題倍感榮幸。就我而言,自小便喜歡詩,不僅喜歡讀,同時也喜歡寫,而且我身邊也有很多喜歡詩的人,大家透過各種平臺互相切磋交流,共同傳承發揚詩之魅力。
至於為什麼喜歡詩?《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知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事實上,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但無論古體詩、近體詩還是現代詩,都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均為情感表達的方式。那麼我們獨獨喜歡詩,我想可能是因為詩更加講究格律,注重高度凝鍊和集中表達,無論對仗工整還是字數押韻,都像做人做事一樣,對記憶體在某種規矩,對外卻釋放多重唯美,所以說我們喜歡的“詩”並不只是在“詩”裡。
-
5 # 毓秀閣
在現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喜歡詩的人還是有很多的,尤其是讀詩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可以透過一些專門機構所組織的朗讀活動來讀出自己所喜愛的前人詩歌,從而在閱讀中尋找到前人作詩的一些規律,瞭解詩人作詩的具體背景。
但是,喜歡讀詩不等於喜歡寫詩,因為寫詩涉及到古代的一些韻律音調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好是普通人在作詩時往往會碰到的,也是最不易解決的。所幸一些現當代詩人在長期詩歌探索程序中,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較寬鬆較自由的作詩方式,詩歌內容可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有了這個前提,人們才愈發喜愛作詩,創作那些沒有太多限制又能很好地表達內容的詩歌。
因此,基於社會力量的廣泛推崇,以及人們自身對詩這一體裁的認可和自由創作,詩歌在現代也還能保持其重要地位,與古代一樣,成為一種表達感情或意願的載體,同時也成為偶爾消遣娛樂的工具。
-
6 # 築夢星河
現在喜歡詩的人還是有的,去看看書店的架子上仍然擺著詩集就證明有市場,還有許多人願意為你讀詩這類語音App分享,尤其是最近兩年還有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影響了許多人。
-
7 # 守口茹萍
其實喜歡詩詞的人已經很少了。現在平水韻幾乎很少有人知道了。只是因為網路比較大,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聊聊,所以覺得人多。真的分到具體每一個縣市,其實你會發現就那麼幾個人。
-
8 # 活著不是為了痛苦
我認為,現在喜歡詩歌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它短小卻內涵豐富,不同國度不同語言不同人種卻能互相感受到彼此的情感,不同年齡不同環境讀後會有不同的領悟。我不是詩人,卻喜歡胡寫幾句,以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很多!
-
9 # 吳明華v鐵馬畫院
別說喜歡詩,就是能讀通詩的人都很少。現在很多大學生對古文言文是一頭霧水。對網路語言倒是挺在行,美好的文化傳承正在消失。
-
10 # 卓小軒
詩中自有百味,詩中自有千秋,在詩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的共鳴。可以在詩的世界裡放飛自我的靈魂,在詩的這裡可以尋找到更多的精神寄託。喜歡詩是在於你想得到什麼,而不是去關注別人的愛好。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用一顆小小的紅豆來表達自己內心無限的相思的感覺,以物寄情,紅豆也就多了更多的生命活力。“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顆顆紅豆代表著一個個相思的愛戀,這就是詩的魅力,讓我們情感在紅豆中隱藏,寄託愛情的美好。
“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化為滿腔的愁怨,故國被破,又被封為違命侯,這是多麼大的羞辱,違命,違命,身陷囹圄,怎麼夢裡去面對衛國赴死的忠臣良將。李後主的無奈,一句詞道盡世間淒涼。三年後,毒發身亡,也或許是最好的解脫。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字一曲,重如千斤,悲壯難以言表,戰爭的創傷不是勝利者可以彌補的,一代亡,代代痛,百姓蒙難,怎麼能有勝負之說。萬載千年,都會化為烏有,留下的痕跡只有史書一字字在泣淚滿頁。
詩詞元曲,皆為精華,每次在裡面暢遊時,總會獲益良多,多讀,多看,多品,才會得到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糧。
-
11 # 靜聽花解語
現在,喜歡詩的人還是很多的。
詩歌是文學類很重要的題材。它是浩瀚的文學百花園中一顆星閃閃發亮的星。因此,自古以來,喜歡詩詞的人很多,寫詩的人也很多,如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中許多詩流傳百世,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念念不忘。
現代人寫的詩分兩類:
一、律詩絕句雖然,現在講普通話,說白話文,對詩歌的要求也沒過去那麼嚴格。但是,現實生活中,一些詩詞愛好者依然追求古詩中的韻律,推敲詩句中每個字的平平仄仄,讓其對仗工整,韻味十足。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五十六個字,五言絕句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論字數都是幾十個字,要平仄工整,合乎韻律,就得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還要表達意思準確,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苦思冥想,佳句難求,實在不易寫好。
儘管寫好律詩和絕句很難,卻依然有人就好這一口,每天沉浸、陶醉在詩中無法自拔。
各地作協都有詩詞協會,定期組織聚會,交流詩歌寫法。還舉辦詩詞大賽,質量好的給以獎勵。
二、現代詩在律詩絕句基礎上,現代人加以改進,於是現代詩誕生了。中外許多寫現代詩的人。比如,余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現代詩沒有古詩要求那麼嚴格,可用長短句來表達。現代詩講究的是意境美,朦朧美,哲理美和音律美。
無論古詩還是現代詩,都注重“意”和“象”的有機融合,講究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的審美意象。
三、詩的語言簡潔現代人每天忙忙碌碌,空閒時間閱讀大部頭小說的很少,讀短小精湛詩詞的卻很多。讀詩的人多了,寫詩的人自然多起來。
詩,靈感來了,可一揮而就。可表述生活,可講述故事,可描述景物,可抒發情感……只要你願意寫,想動手,即可寫詩。
-
12 # 縱觀世界啊
我認為還是有很多的,如果你想找到更多的共鳴,不妨嘗試一下古風音樂,喜歡古風音樂的人,幾乎都對古詩詞有一定的興趣。有的古風歌手的貼吧裡還會有一些詩詞接龍之類的帖子,以文會友,往往會發現許多共鳴之處。
-
13 # 綠蟻紅泥醅酒
相比之下,喜歡詩詞的人還不少,但懂詩的,寫詩的人不多了。
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體制不一樣,培養人才的目的和手段也都不一樣,所以結果也不會一樣的。古代人15歲之前幾乎把四書五經等古書都背了一遍,文言功底厚實,現代人就不行了,語文都學不會學不好,作詩那不是逼小鴨子上架嗎?
-
14 # 心理學思維
詩歌畢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從中國古代到近現代世界,湧現出來了一大批詩歌文化方面的創作者,古有李白杜甫,現代有泰戈爾,普希金,詩歌在書寫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為世界留下了很多生動歷時記錄,比如杜甫的《登高》《三吏》,很好的為我們還原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現代派詩人普希金的《彼得大帝的黑人奴僕》,很好的還原了俄羅斯農奴時代的歷時背景,詩人是浪漫的,詩歌是文藝的,詩歌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詩歌作為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註定不會被淘汰。
-
15 # 歷史講談社
1.這要看什麼詩歌吧。經典詩歌,比如《詩經》《唐詩》或者其他的好作品,很多人會喜歡,因為它們是經典。閱讀或背誦它們,好處多多,不必我說。
2.說到現代詩了,估計會有相當多的人不喜歡。因為這種詩,沒有發什麼發展成熟,沒有自己的經典,沒有自己的名字。“現代詩”很少寫得好的,對語言的運用,今天的詩人,沒有古人的那種能力。很多現在的人甚至連字都不會寫了,因為用電腦用多了。再說詩意吧,今天有幾個人有或者敢於表露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說啊,要學習語言技巧,品味生活詩意,讀什麼就很清晰了。
3.我是文化工作者,曾經在出版單位,我一次開車出去玩,我說我有時候會喜歡讀讀唐詩什麼的。這引得一個婦人,大笑不止。她認為,男人就應該忙於賺錢,讀啥唐詩。所以,真心喜歡唐詩的人多,膚淺、油膩、缺乏生活情調、一心想要發財的的男男女女可能更多。畢竟,早已經不是男耕女織的時代了,社會分工讓人失去了獨立,不得不異化為金錢的奴隸,哈哈。
-
16 # 砥矢
我喜歡古典詩詞,對現代詩歌不怎麼喜歡,也不怎麼看了。記得多年前,讀了一首被評價很高的詩,全詩只有一個字:網。據評論者言,此詩多麼深刻,多麼意義重大。但我至今也沒有認識到。另一首是位當時有點名氣的女詩人寫的。她從自己的胸,腹,寫到女人隱秘處。最後豪放地直白說,歡迎任何男人。時間太久了,年齡也大了 記憶有些模糊。但就是從那以後,我就不怎麼看新詩了。
-
17 # 大牛微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認為現在社會中喜歡詩的人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喜歡在詩的人不在少數。且不說我們從小到大的古詩詞學習和日常中的閱讀,都會使我們接觸到很多的古詩詞。而古詩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將一些內涵豐富的事物透過最簡單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而且不失其本來意義,更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用言簡意賅的方式所展現出來的意境。是長篇闊論所無法比擬的。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古詩詞,不僅是其朗朗上口,更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在古代,詩詞往往能具體體現出了一個文人的才華。從小文化素質的培養,和豐富的閱讀量,及對知識的積累交流。造就了詩詞文化的興盛。現代人熱愛古詩詞,其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是能貼切的把我們的所思所感帶入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經歷中,常常有一些事物是我們短時無法準確的用語言來形容的,而套用古詩詞卻能準確的表達當時的情景,使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當時的心情和此時此景的對應。
而現在得以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尤其在文人士子中廣泛流傳。古詩詞的魅力體現在了其僅用寥寥數句,卻給人一種詞藻優美、意境深遠的感覺。往往使人讀之感同身受,是對現實的寫照和對生活的寫實。
我們在讀不同的古詩時也會有不同的感想,有的古詩大氣磅礴,讀了之後令人熱血澎湃。有的意境悠遠,給人以無限遐想。有的文采飛揚,令人百讀不厭。有的如溫潤細雨,細品其中滋味令人流連忘返。詩詞之精華之作,多以唐宋為最,將我們中華的璀璨文化以另一種形式體現了出來。古時,詩是文人們表達當時事物最常用的方式,而同一首詩在不同的環境和情景下,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根據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其意義又各有不同,甚至表達出來的意思可能會完全相反。
詩詞的創作和文章的創作形式基本是一樣的,主要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感受,和心中所思所想。還有更多的是應景之作,靈感湧現的剎那,以文字表達的形式吟頌了下來,而我們讀過之後,在相似的情景中,會恍然間憶起,體會到此情此景用一首詩表達是如何的貼切。這就是古詩的魅力所在。當我們表達一種想法時,詩詞將是最準確有效的方式。如果你不懂漢字的奧妙與蘊含的意義,不懂漢語的博大精深,你就不會懂得古詩中所要表達的含義,體會不到古詩帶給我們的樂趣,體會不到古詩的獨特的美。
如現代的一些詩作,缺乏創作的激情,沒有深厚的內涵,充其量就是空洞的文字排列,雖有著華麗的外表卻無實質的意義。或是無病呻吟,或是歌功頌德,或是溜鬚拍馬,或是知其意而不知其義,生搬硬套,牽強附會之下,怎麼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唯有以深厚的文化功底,適時深切抒發內心的情感,才能寫出讓人稱頌的作品。
作為普通的詩詞愛好者,不會寫沒關係,可以在學習中創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積累。靈感的突現就是積累的結果,創作中的思如泉湧,一氣呵成,是創作思路迸發的真實反映。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和鼓勵華人對古詩詞的學習和閱讀,提升華人的文化素養。
-
18 # 跨文化
多,也不多。詩歌愛好者多,詩瘋子式的鐵桿粉絲不多。我認為,詩歌的價值還存在,比如審美價值。
至於詩歌的鐵桿粉絲,不多,比以前少了。因為我們現在的誘惑太多了,社會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多樣化了,詩歌僅僅是其中一類,而且是比較傳統(詩歌的歷史比小說和戲劇長)的一類。
隨著“國學熱”“文化熱”的升溫,一些人會對古典詩詞產生興趣,背誦古詩甚至創作詩詞。但是這並不表明,當代詩歌恢復了以往的輝煌。當代人追求科技進步,追求生產力發展,追求經濟增長,這些東西佔據了人們的主要精力。而詩歌,主要是小部分人的業餘愛好,是很小眾化的一類語言藝術。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精益求精的詩歌藝術家,越來越少了,大家都湧到到網路上寫詩、評詩,看似熱鬧,實際上不能出精品。
進入二十一世紀,詩壇還是很熱鬧的。到2019年,上海國際詩歌節已經舉辦了四屆。國內還有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李白詩歌節、徐志摩詩歌節等詩歌評獎、朗誦盛會。這些可以推動詩歌創作和朗誦,也能普及詩歌文化,但是要真正推動詩歌發展,還需要淨化環境、幫助詩人們下工夫練內功。
-
19 # 桃核77
從一個方面講,現在仍有不少人喜歡詩,這是因為中國有悠久燦爛的詩歌文化傳統和經典,可以說每個華人都有詩的基因和血脈。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現在文化形式豐富了,人的精力時間高度分散,喜歡詩的人相對少了。
回覆列表
現在喜歡詩的人還是很多的。無論是古詩詞或是現代詩。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包括我本來也喜歡詩詞,詩歌,也很樂意去購買這方面紙質書籍。
1、閒暇時光,讀幾頁詩詞,就能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美美地回味一整天。
2、詩詞簡潔,卻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這一點十分重要,能讓人從生活的瑣碎和一地雞毛中抽離出來,感受到片刻的安寧和遠方。
3、喜歡讀詩詞的人,或許沒有都有一個自己渴望生活的世界和遠方。能安撫當下的心靈,不至於被淹沒在生活的洪流中。
4、詩中是凝結了作者的心血,我們能輕易地讀到別人費盡心思創作的內容,是很奢侈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