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馬孫蝴蝶
-
2 # 051698
袁崇煥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主要是其所作所為令人費解。最具爭議性的有如下幾點:“五年平遼”,“擅殺島帥”、“與後金議和”、“市米資敵”、“縱敵長驅”等。有人認為這些史實都說明了袁崇煥是“漢奸”,死得不冤;而主流一派認為:袁崇煥堅持抗擊滿清前身後金,是功績卓著的愛國將領,他的遇害是一大歷史遺憾。迄今為止,各類近現代專業史家和明末史學著作,皆持此論;毛主席也曾特別回覆信函,批示要保護明末愛國將領袁崇煥的祠廟。
那麼袁崇煥究竟是忠是奸呢?現以當時的敵我態勢、雙方軍力的優劣及從袁崇煥任薊遼督師的角度去剖析袁崇煥的這些“漢奸”行為:
一,“五年平遼”和“託咐不效”
崇禎皇帝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指望他五年復遼;而他辜負了皇帝的囑託,致使後金軍隊長驅直入,攻打京師,給明朝帶來極大的震動和損失。客觀的去看待這事:當過領導的人都知道世事無常,各種不確定和不可預測的因素都可能導致精心組織編制的計劃流產,所以必須實時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調整計劃,而不是一根筋,腦殘的去撞南牆。“五年平遼”本來就不是嚴謹的科學論證,各種可能的變化都存在的,豈能以此定罪,更何況未到五年,才一年多就殺人!
二,“擅殺島帥”、“與後金議和”的背景及崇袁崇煥的動機。
與後金議和: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時的明軍是一支腐敗嚴重、畏敵如虎、軍令不暢、軍紀敗壞、士氣低落的步兵,上任之初就因此軍餉發生了嚴重的十五個營士兵譁變之事,在對後金作戰中多次發生一觸即潰,甚至不戰而潰的事。而袁崇煥面對的敵人則是後金八旗精銳,統帥皇太極、多爾滾等人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隊以騎兵為主,其機動性、戰鬥力、戰鬥毅志、士氣、團結性都遠超明軍。在這種敵我態勢下,袁崇煥的平遼方略是:1,儘量與後金議和,爭取時間整軍備戰,以時間換空間、以空間換取強大戰力,最終剿滅後金復遼。2,先以整軍為主:以遼人守遼土,本地人因後金燒殺搶掠,對後金有切骨之恨,仇恨能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加上本地人適應當地氣候和對當地情況熟悉,但整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與後金議和的一個主要原因。
殺毛文龍的動機:袁崇煥職責是五年平遼,面對嚴峻複雜的局勢,袁崇煥督師遼東軍務,必須對遼東一切軍事組織實行總體協調,統一指揮,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對抗後金。加上明軍腐敗、畏戰、不尊軍令、多次發生遇敵不戰自潰現象,因此,整頓軍紀是袁崇煥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毛文龍飛揚跋扈、既不遵軍令、不服從統一排程和指揮,又貪腐成性;這是任何一個統帥都不能容忍的,殺之可起到殺一人而三軍震懾的作用,從而達到迅速整頓軍紀和加強遼東地區各軍事組織的統一指揮工作,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抵抗後金,因此袁崇煥殺毛文龍在當時情況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程式不對,這為他自己埋下了禍根!其次殺後未能處理好善後事宜,比如另派得力干將主持皮島軍務,改組皮島軍事人員的構成,將毛文龍部分死黨調離皮島,加強皮島軍事建設和軍隊整頓,使其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威脅牽制後金等,但這也許是袁崇煥辦不到的,因為另派得力之人主持皮島軍事務必須是皇帝任命,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已引起朝庭猜忌,因此在皮島的軍事問題上袁崇煥已然受到來自朝庭的制約,而無權幹予皮島事務了!後果是:皮島群龍無首,失去了牽制後金的作用和威懾力。有人說殺毛文龍是與後金議和的條件之一,但史料已經證明,袁崇煥與皇太極雖書信往來,但既無默契,更無議約。倒是毛文龍通款後金,謀降有跡。
三,“市米資敵”,這件事指的是,崇禎二年,漠南蒙古東部鬧饑荒:“夷地荒旱,糧食無資,人俱相食,且將為變。”在蒙古一些部落的請求下,袁崇煥以糧換戰馬組建關寧鐵騎,而蒙古當時已經與後金結成盟友,將糧給後金,使後金渡過危機。這件事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袁崇煥賣糧給蒙古換戰馬,可以組建關寧鐵騎,可以贏得時間整軍備戰,可以完成以遼人守遼土的整軍思想。假如不以糧換馬,當後金不能渡過危機時便會與蒙古組成聯軍來搶,以當時腐敗、畏戰、不善野戰的明軍是不可能抵擋住為生存而戰的八旗精銳的,要知道搶到糧就能活,搶不到糧連家中父母妻兒都會餓死的情況,必是人人爭先、個個奮勇,那將爆發出多大的戰鬥力和戰鬥毅志!那時不但換不了馬,組建不了騎兵,還不知被搶去多少糧食,財物,死傷多少軍民。賣糧換馬避免了主力提前決戰,贏得了整軍時間,還組建了關寧鐵騎,又保障了邊境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以當時情況來說無疑是正確的決策。
四,“見死不救,導致北韓降清”,使後金少了一個牽制。
這件事指皇太極攻打北韓,袁崇煥並未極積主動出擊。皇太極兵發北韓,後方必然空虛,應剩勢攻擊,這麼淺顯的道理難道有傑出軍事政治才能的皇太極、多爾滾等人就不明白嗎?從明清多次交戰中的經歷來說,野戰後金軍以一敵十,但寧遠之戰後金損失1萬7千人依然攻不下一個城池,袁崇煥以傾國之力打造的關寧錦防線,龜縮不出,想消滅明軍主力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其主力調出城外殲滅,而要將其主力調出的最好辦法就是攻打明朝盟友北韓,袁崇煥如率大軍長途奔襲來救就正好消滅他。如不救,在軍事威懾和政治誘降下,北韓必降。這種戰略決策後來皇太極就使用過,在松錦之戰皇太包圍錦州,圍而不攻,引明軍全部精銳決戰,最後消滅了明軍精銳,洪承疇和祖大壽被俘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兵者詭道也,在那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的時代,豈可不明情況下隨意發兵。
四,縱敵長驅”。是指責袁崇煥縱容後金鐵騎長驅直逼京師,而不加阻攔。其實,早在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袁崇煥就上疏:應防禦後金軍從寧、錦以西虛怯之處南犯。兩個月後,袁崇煥再疏:“慮其席捲西虜,遂越遼而攻山海、喜峰諸處。”到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十月,袁崇煥再疏奏喜峰、古北關隘可虞,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三月,袁督師又上疏:“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他一面諫議——“薊門單弱,宜宿重兵”;一面具疏——濟其市粟餬口,免其導誘入犯。崇禎帝對袁崇煥的諫疏,或拖延因循,或嚴行禁止,甚至調離援兵。己巳事變發生罪名卻要袁崇煥獨負!
袁崇煥在滿清的兵勢正處於巔峰狀態,而明朝的政治與軍事也正處於腐敗絕頂的狀態。去和一個縱橫無敵的大英雄對抗,居然把努爾哈赤打死了,打三場大戰,勝了三場。在平略方略和整軍思想尚處於建設中就因崇楨疏忽未加強喜峰、古北關隘防禦,造成突發情況的“己巳之變”,而遭凌遲處死!有史實表明,反間計、誣告皆瞞不過崇禎帝,從袁崇煥被捕入獄到被殺有八九個月之久,有充裕的時間讓崇禎帝明辨是非,都不足以致袁崇煥於死地。反間計只促成崇禎帝逮捕袁崇煥下獄,而殺袁崇煥的動因乃是維護專制皇權,只是為皇太極除了一個勁敵,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袁崇煥是英雄毋庸置疑!
-
3 # 清史宴
袁崇煥是英雄,是抗擊滿清的民族英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因為大明罵他是賣國賊,滿清卻說他是英雄,對其大加讚賞。袁崇煥所處的明末時期,內憂外患,大明王朝已經危若累卵,但是作為進士出身的袁崇煥卻棄文從武,向朝廷自薦要去遼東守衛邊疆,並且此後屢建功勳,但是大明朝廷也並未辜負與他,對其也是一升再升,一直做到了遼東地區的薊遼督師,成為守衛邊疆的軍政一把手。
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繞道三海關逼近北京,此事雖然最後皇太極還是兵敗撤軍了,但這是袁崇煥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有人向崇禎皇帝誣陷清軍入關是袁崇煥有意放入的,崇禎本就多疑,恰在此時,皇太極又使用了離間計,使得崇禎信以為真,於是把袁崇煥給下獄了,並於1630年八月處死。
這裡的關鍵點是,袁崇煥在大明已經位極人臣了,為什麼還要投降滿清呢?雖然當時的大明內憂外患,但是綜合實力還是遠勝於滿清的,即使袁崇煥投降了滿清,滿清又能給予其多高的回報呢?作為受到儒家傳統思想薰陶的袁崇煥,怎麼可能背棄祖先,投靠蠻夷呢?袁崇煥如果真的想投降滿清的話,他完全有能力和時間,逃離北京的,為何還甘願被捕呢?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是清白的,相信後人會給其一個公平和公正的評價。
-
4 # 青年史學家
袁崇煥並非武將出身,他原來也是一個寫詩作賦的文人,他中過進士,做過知縣,有著極強的忠君愛國情懷。袁崇煥自從被任命為遼東督師後,就抱定了“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壯烈胸懷,當軍中因為欠餉而引發兵變時,他親自建議崇禎皇帝拿出內帑銀來補充作軍費,雖然引起了崇禎的極大不滿,但是最終還是同意了。為了給疲憊的將士們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也為了給朝廷爭取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袁崇煥私自決定與皇太極講和,講和的條件是滿清承認為清朝的屬國,稱臣納貢,雖然他後來也向崇禎皇帝報備了相關事宜,但卻進一步引起了崇禎的不滿。
後來後金為了除掉袁崇煥,使用了反間計,就是故意放出訊息說袁崇煥是後金的奸細,並讓被關押在後金監獄裡面的明朝太監聽到,後來後金方面又故意放走了明朝太監,太監回到北京後向崇禎帝報告了此事,崇禎帝本來就生性多疑,袁崇煥於是便被逮捕。
1630年,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處以極刑,當時的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認為袁崇煥是漢奸,因而對袁崇煥恨之入骨,袁崇煥的肉被分割成數千塊,以一兩銀子一塊的價格被北京市民搶購一空。當然也有不相信袁崇煥是漢奸,善待袁崇煥的人,這個人就是袁崇煥的佘姓部下,也正是因為這個部下,袁崇煥的屍首才得以被收斂,佘姓一家為袁崇煥守墓至今。
袁崇煥的死動搖了明朝的根基,使得明軍的軍心進一步渙散,各路勤王之師也變得不再積極,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袁崇煥才被平反。真可謂是千古奇冤。
-
5 # 白耀亮
現在袁崇煥墓與廟已經是國務院頒發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東城區東花市斜街52號(廣渠門中學對面)。大明天啟年間,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松、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瀋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鍾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梁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遼東經略袁應泰自盡。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朝野官員,談敵色變。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當時遼東已成大明將士的亂葬崗,此時袁崇煥自薦去遼東,是有多大愛國情懷,而致自己生死於度外?!英雄首先是指一種為公而忘我的精神,一種捨身為大義之情懷。這比功績還重要。很多人說袁崇煥沒有主動進攻過後金,包括在北京保衛戰時,崇禎一再督促袁崇煥出擊。世間最怕外行指揮內行,不知敵,不知己,不知兵事,卻一味唱高調而還有決定權的人,而且身邊還有一幫這種大臣。天啟二年,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問:“操何策以往?”袁崇煥答:“主守而後戰。”熊廷弼躍然喜。這是袁崇煥對遼東環境與形勢詳細分析後做出的正確判斷。在軍事上,明軍處於明顯的劣勢。後金軍隊的野戰能力與機動性都是明軍所不能比的,貿然出擊是送死的行為。如果明軍能守住,趁局勢穩定的時間修養生息,強軍修政。以大明富源之遼闊,資源之豐富。平遼便是水到渠成之事。趙括的教訓講了幾千年,明瞭的人又有幾人?說袁崇煥通金叛國,這種罪名實在是可笑至極!就不說袁崇煥炮擊努爾哈赤,關寧,寧錦大捷的戰績,手握重兵的薊遼督師如果學吳三桂引後金長驅直入,明早就亡了。北京保衛戰時,袁崇煥只要做壁上觀,北京城也未必保得住。袁崇煥在下獄以後,仍寫信給祖大壽,使祖大壽回保京師。哪裡有這樣叛國的?好多人為了反駁乾隆給袁崇煥平反的言論,說袁崇煥的罪名沒有通金這一條。試問什麼樣的罪名能讓老百姓達到生痰其肉的滔天大恨?而且還是創造了關寧,寧錦大捷,保衛了京師的功臣。能名正言順殺此等大功之人,並使百姓恨之入骨,只有叛國一罪!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看一下袁崇煥身邊這些人,也能看出一二。孫承宗極力支援保薦袁崇煥之人。一生抗金,最後全家死節,拒不投降。趙率教,袁崇煥手下大將,山海關總兵,死於己巳之戰劫擊後金途中。祖大壽,袁崇煥手下大將,袁崇煥下獄後,祖大壽憤而離京,袁崇煥獄中手書召回京師,收復遵化。降金後,孫承宗勸回,復回大明,最後兵盡糧絕,復投降後金,卻沒有為後金做過不利於大明的事。袁崇煥死後一個不知名的佘姓之人,偷走袁督師的頭顱,埋葬於廣渠門內。並七十餘代,三百餘年,看守祭掃。那個有罪之人,能有如此的感召力。說到此,不禁淚下,佘姓英雄受我一拜!這讓我想起了在七百多年前,還有一個人叫隗順,偷偷將冤殺的一個人安葬於西湖邊上,而那個人叫岳飛。看歷史不能盡信史料,因為寫史料的人往往有自己的目的,袁崇煥死於崇禎之手,溫體仁等人是最大的幫兇,溫體仁又負責編史,他們不可能為袁督師平反的。但歷史是有脈絡的,我稍推理一下,還是可以還原一個大概的。己巳之戰是袁崇煥最大的死因,因為後金差點攻破京師,朝野震動,民怨鼎沸,必須有一個人為此負責。袁崇煥主守關寧錦防線,劉策主守關內,順天一帶防禦由王元雅負責。為防止後金繞道蒙古,袁崇煥一再上書,都被忽視。為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崇禎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於兵科抄出之《欽命出鎮行邊督師薊遼等處兵部尚書臣袁崇煥謹題為乞汰冗官以紓國用等事》)說得很清楚,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為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卷二)“崇煥隨奏:『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為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石匱書後集)蓋崇煥自任復遼,殫精拮据;甫及期年,錦寧一帶,壁壘改觀。正擬器械馬匹,稍有頭緒,決計渡河,惟慮薊門單弱,請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但是,袁崇煥的數次提醒都沒有被重視。由此可見,己巳之戰袁崇煥應付一定連帶責任,但絕不應該付主責。而北京保衛戰的功勞足以抵過。崇禎也不是不知,但京師被圍這巨大的黑鍋只有袁崇煥能扛得動。但崇禎只顧解決眼前民憤,卻自毀長城,大明也終於走到了末路。
-
6 # 手機使用者6733570360
袁崇煥是寫入教科書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唯一一個敢假傳聖旨殺一個拿尚方寶劍一品官員的民族英雄。是唯一一個與敵人議和的民族英雄。是唯一一個被自己百姓恨之入骨吃掉的民族英雄,是唯一一個被自己人判定通敵而被敵人平反的民族英雄。
-
7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判斷是不是民族英雄,得看他有什麼戰績。首先。在他手上建奴第一次實現破關大掠。。另外他矯旨殺毛文龍讓建奴無後顧之憂另外這人人品有問題。他殺毛文龍的理由都是荒唐的很比秦檜的那莫須有還要噁心,比如罪名之一:虛報人數,要餉過多。而殺毛文龍之前東江鎮每年軍餉二十四萬,等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要軍餉四十八萬!另外殺袁崇煥的罪名之一,買米資敵。。無論出於什麼理由,建奴都是靠他這些米才有了長途奔襲的物質支援!當然有人說他為了拉攏蒙古,不讓蒙古倒向建奴才賣的米,但從結果來看,蒙古倒向了建奴,而建奴也有了長途奔襲的物質!至於頓兵不戰、縱敵入關。。有人說他是想把敵人放入關內,然後利用北京城來大力度殺傷建奴。。但結果沒看到,罪名卻是存在的。。而且透過這一次入關大掠,建奴獲得足夠其數年之需的人力物力。併成功拉上了蒙古這個盟友!從此之後長城之外皆是敵土!處處需防守,處處守不住被一次次地破關大掠!接著看袁崇煥的幾次大捷(古代以敵方首級數為軍功統計方法,見頭顱且檢驗合格才算,如果按上報的奏章算的話,後金僅六萬丁口不夠明將殺的)袁崇煥:1、(守城戰)寧遠大捷 7個營 一萬多戰兵斬首200多,陣亡上千,覺華被攻破陣亡8000餘人2、(守城戰)寧錦大捷,大明在遼東修建的二十城堡有17個被攻破,僅錦州、寧遠、大福堡存,損失兵力過萬,糧草無算。寧遠城有兵力數萬,卻龜縮城內,不救任何一個城池也不救錦州,此戰斬首2003、(守城戰)廣渠門之戰,此戰後金兵力2000(滿清主力一萬餘人進攻方向是滿桂防守的在德勝門。),袁崇煥兵力9000 ,此戰據說獲勝,但疑點頗多。
-
8 # 明太宗
袁崇煥明末最傑出的將領,曾在無緩兵,無糧食補給的情況下,獨守錦州,大敗努爾哈赤,令努爾哈赤含怨而終。在復遼一事上非常用功,一生都在為朝廷做貢獻。死前喊出“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樣忠心耿耿的詩句。但論英雄他還排不上號。
明朝最出名的英雄戚繼光、于謙這兩位都是立下不世之功的功臣,一位駐守薊州十幾年,倭寇不敢來犯,穩固邊境安寧;一位保衛北京,穩固江山,讓明朝脫離丟失半邊國土的危險。再看看袁崇煥,生前第一次見到崇禎皇帝時,崇禎皇帝對袁崇煥非常客氣,兩人猶如許久未見的兄弟一般,話題不斷。在宴會上談的盡興的袁崇煥放話五年之內復遼,這令崇禎更加器重袁崇煥,以為袁崇煥就是大明的救星。可一年多過去了寸土未收,還擅自把身為總兵的毛文龍給處死了,事先毛文龍並沒有犯罪,這令崇禎非常失望。
皇太極繞一大圈跑進明朝境內搶劫,袁崇煥卻帶領手下跟著皇太極的屁股後面跑,不打也不追殺,就是跟在後面跑。直接讓皇太極搶到北京城下,皇太極甚至進攻北京城,想直接進北京城裡搶一把,把皇帝趕走。不過最終袁崇煥還是把皇太極給打退了。但打退歸打退,對於袁崇煥跟著皇太極屁股後面跑的行為崇禎受不了,對這個自己曾經給予厚望的將軍失望透頂,本以為是明朝的救星,可事實證明根本不可能是拯救明朝的救星。
所謂英雄就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或者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但這兩樣袁崇煥皆沒有做到。戚繼光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于謙拯救國家以水火之中,正因此這兩位被譽為英雄。而袁崇煥置國家於水火之中,置百姓於水火之中,根本不可能是英雄。
-
9 # 有趣的小D
袁崇煥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的 遼督師,生於萬曆十二年,死於崇禎三年,時年四十六歲。
袁崇煥年少之時,國家腐朽衰敗,袁崇煥好讀兵書,學習救國之道,中進士後任職福建邵武知縣,雖然是一介文官,但袁崇煥仍然關心著東北邊境的戰況,滿心熱切,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投筆從戎,奔赴戰場,用實際行動為國效力。
後來,袁崇煥成功成為一名武將。
他任兵部職方主事,鎮守山海關,出言:
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恢復錦州、鼓勵百姓生產、整肅軍隊、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不懈努力。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十三萬軍隊圍攻寧遠,袁崇煥血書誓師,“將士鹹請死效命”,袁崇煥殺牛馬、置白銀犒賞士兵,退縮者殺無赦,在袁崇煥恩威並重的攻擊下,眾軍隊士氣大漲,在袁崇煥的帶領下,開火鳴炮,成功擊退金軍,努爾哈赤在返途中病重,卒。寧遠一戰,奠定了袁崇煥的軍事地位。
寧遠一戰完勝,袁崇煥官升遼東巡撫,在任職期間,袁崇煥修整軍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攻打錦州,此時,袁崇煥的主力軍都在寧遠,錦州守軍請求袁崇煥派兵支援,但袁崇煥認為:
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袁崇煥看出皇太極的目的就是寧遠,所以堅守寧遠不動搖,派騎兵四千到清軍後方攻擊,果然,皇太極攻錦州失敗,轉攻寧遠,但寧遠已萬事俱備,只欠敵軍。在袁崇煥的精華佈置下,皇太極損失慘重,灰溜溜的跑了。
寧遠、錦州兩戰大捷,靠的不只是他的智慧和才能,還有他的民族氣節和一顆愛國愛民的心。所以,我認為袁崇煥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
10 # 老太太走高速
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清乾隆皇帝覺得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 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
-
11 # 遍訪歷史遺蹟
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清乾隆皇帝覺得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
回覆列表
對明朝庭而言,他是內奸叛徒十惡不敕;對清政府而言,他是英雄人物值得尊敬;對後世而言,他是抗清柱石含冤受刑。
總之,袁崇煥是明朝末年的著名抗清將領,他的事蹟可圈可點,史上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