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丘吉爾遲遲不願意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害怕巨大的傷亡代價;二是儘可能地削弱蘇聯的力量;三是懼怕德軍的強大戰鬥力,對打敗德軍缺乏信心。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問題,一直是二戰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原因很簡單,第二戰場的開闢,對於縮短二戰的程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合適開展,以怎樣的形式開展,在當時都是一個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想法最初產生於蘇聯。

    1941年,德華人貫徹執行的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受挫,迫使希特勒提前開啟東線戰場,執行1940年12月份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

    依舊沉浸在“大清洗”陣痛中的蘇聯人,根本無力面對德華人的“閃電戰”。

    一方面,斯大林於7月3日發表全國動員,另一方面派人和英法接洽,力陳開啟歐洲第二戰場的必要性。

    7月18日,蘇英簽署對德聯合作戰的第七天,斯大林首次致函邱吉爾,正式要求英國“在西方(法國北部)和北方(北極地帶)開闢對希特勒的戰場。”斯大林強調:“在法國北部開闢戰場,不但能夠轉移希特勒在東方的力量,而且還可以使希特勒不能入侵英國。”9月3日,值德軍向莫斯科急速推進,蘇德戰場形勢趨於惡化之際,斯大林再度致函邱吉爾,指出德國利用西方沒有“第二戰場”,“很可能各個擊破他的敵人:首先擊敗俄華人,再擊敗英華人。”

    剛剛從英德海空戰緩過一口氣來的丘吉爾,面對斯大林的急切請求,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一面會同美國將《大西洋憲章》規定的優惠政策擴充套件到蘇聯,另一方面卻以軍隊準備不足,天氣條件不允許等各式原因拖延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

    對於丘吉爾委婉拒絕了蘇聯的原因,固然有著丘吉爾對社會主義的蘇聯敵意未消,想要蘇德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同時,也有對德華人在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實力忌憚無比。但研究二戰的史學家們普遍認為,1941年並不是開闢第二戰場的最好時機。

    相較於歐洲戰場,丘吉爾更看重的則是北非戰場。這也是他說服羅斯福的理由。

    當時德國作為一個資源貧瘠國家,對埃及和中東地區油田的虎視眈眈,垂涎三尺。而英國大部分的石油同樣需要透過蘇伊士運河。當時北非的戰情相較於歐洲更加嚴峻,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北非軍團總司令。狡猾的沙漠之狐讓北非的英法聯軍連連敗退,吃盡苦頭。

    所以想要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北非戰場就成了重中之重。

    1942年10月,盟軍發動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此次戰役成功扼住了德華人的進攻勢頭,大大削弱了德軍的優勢,從而迫使德華人由攻轉守。

    穩定了北非局勢後,盟軍總算能夠抽出足夠的兵力來應對歐洲的窘境。另外,此時的東線戰場同樣是捷報頻傳。

    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域性。

    時間到了1943年,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已經穩定了局面,日本帝國海軍經過中途島等一系列海戰,戰艦幾乎損失殆盡。東線戰場上,蘇聯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

    此前因為畏懼英國需要承擔太多責任而會遭受大量損失的情況不復存在。1943年11月底,感覺時機已經成熟的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召開了歷史性的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底實施歐洲登陸計劃,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後來,由於登陸規模擴大,實際登陸日期就推遲到了1944年6月6號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正式開闢第二戰場。

    自此,二戰進入倒計時,最終於1945年5月德國簽訂投降書,二戰歐洲戰場以盟軍的勝利正式結束。

  • 2 # 牧荑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處境不利時,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以牽制德國,減輕蘇聯的壓力。丘吉爾先是以種種藉口拒絕,繼而又千方百計進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國的戰略計劃,把戰略重點放在中東北非;二是在美國參戰後,想方設法把美國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讓它為蘇聯開闢西歐第二戰場;三是在北非戰場取得勝利後,極力主張開闢巴爾幹戰場,繼續阻撓開闢西歐第二戰場。結果,開闢第二戰場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羅斯福和丘吉爾)

    對於開闢第二戰場最強烈的就是蘇聯了,幾乎在德軍開始入侵蘇聯後不久,斯大林就向丘吉爾和羅斯福明確地提出了迅速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另外一個要求是希望英國和美國向蘇聯派出遠征軍提供直接的軍事支援,由於對蘇德戰爭情形持悲觀的態度,丘吉爾和羅斯福沒有滿足斯大林的上述請求,僅僅是答應立刻提供軍事物資援助。不過丘吉爾和羅斯福還是制定了一個緊急的西線登陸方案,這個方案的前提是一旦德軍在東線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蘇聯面臨著被徹底擊敗的危險時,英美陸軍將在西線立刻實施登陸,迫使德軍主力回援西線,從而挽救他們的東方盟友。

    事實上到1943年時英美盟軍便已經具備了在西線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能力,盟軍在地中海戰場實施的一系列大型兩棲登陸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為什麼選擇在南線進行登陸而不是西線呢?丘吉爾在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相比於直接登陸西歐,丘吉爾更加傾向於在北非、義大利、巴爾幹等南歐地區登陸,軍事上的考慮是從南歐登陸將對遠在蘇聯境內的東線德軍形成嚴重的側後威脅,東線德軍將面臨著後路被切斷的威脅,這種威脅遠比從西線登陸要來的直接、迅速。最終也是因為上述的戰略目的才讓斯大林同意盟軍的反攻放在南歐而不是西歐,結果實際的效果遠不如預想的那樣,盟軍連義大利都沒能徹底攻佔。

    (西西里島登陸)

    丘吉爾不願意開闢第二戰場更多的政治上的考慮,在他的眼中,紅色蘇聯是僅次於納粹德國的危險國家,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透過這場戰爭既消滅了納粹德國,也讓紅色蘇聯流盡最後一滴血,決不能讓蘇聯的紅色浪潮席捲歐洲。一旦盟軍開闢第二戰場,德軍必然會在東線實施戰略撤退,這樣中歐的大部分國家都將被蘇聯佔領,而蘇聯顯然會扶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而不是資本主義政權。所以丘吉爾希望在蘇聯佔領這些國家前,先由英美盟軍來提前佔領,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權,以便在戰後共同遏制紅色蘇聯的擴張。這樣來看,從南歐登陸才有可能實現丘吉爾的上述戰略意圖,從西線登陸是絕無可能的。對於丘吉爾這樣的政治家,政治考慮是第一位的,軍事永遠要服從政治,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從西線登陸是打敗德國最快的路線。

  • 3 # 歷史指間沙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說家。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

    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什麼不同意及早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4點:

    1、讓蘇聯和德國兩國死磕,以達到同時削弱兩強之目的。

    二戰時期,紅色蘇聯和納粹德國的國家實力都十分強大。在政治家丘吉爾的眼中,共產主義領導下的蘇聯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家。丘吉爾不但仇恨納粹主義,同時也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納粹德國在與紅色蘇聯的這場戰爭中,丘吉爾希望的結果是德國和蘇聯一個躺在墳墓裡,一個躺在手術檯上!所以他是不會同意立即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

    △蘇德斯大林格勒之戰 劇照

    2、防止紅色蘇聯向歐洲滲透擴張,提早建立有利對抗格局。

    如果立即在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丘吉爾擔心德軍會因為戰略變化,而退出蘇德戰爭。一旦德軍戰略回撤歐洲,紅色蘇聯就會趁機佔領一批東歐國家。蘇聯一旦佔領這些東歐國家,就會對其實行赤化,扶持、建立社會主義政權。丘吉爾是一個敵視共產主義的人。所以由紅色蘇聯佔領東歐國家,這樣的格局並不是丘吉爾所希望看到的。丘吉爾希望由英美來佔領這些國家,並且在這些國家建立資本主義政權,那樣就有利於戰後的歐洲資本主義去壓制紅色蘇聯的共產主義對歐洲的擴張。基於這種對抗思想,丘吉爾是不會同意立即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

    3、英國沒有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迫切性,英國也缺少在歐洲大陸獨自對抗納粹德國的陸戰實力。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如果英國能及時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蘇聯便可以和英國兩面夾擊德國。但此時丘吉爾根本不想開闢第二戰場,此時丘吉爾的日子要比斯大林好過的多,以為丘吉爾開闢第二戰場的迫切性遠遠低於斯大林;1941年美國還沒有參加二戰,丘吉爾非常清楚沒有美國參戰或援助,僅憑英國的力量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英國剛剛遭受不列顛之戰,本身的元氣、士氣都還沒有得到恢復。而此時的德軍勢頭正猛,德國陸軍還是那支不可戰勝的軍隊,此時英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無疑是拿英國士兵的生命開玩笑。丘吉爾不會為了蘇聯,而白白犧牲英華人的生命的。丘吉爾為了敷衍斯大林,同時讓斯大林看到自己的態度,從而堅定地和德國拼命廝殺。丘吉爾也派出了幾股小部隊,對歐洲德國軍隊發起了幾次毫無作用的的騷擾。

    4.丘吉爾希望藉助同盟國的力量在非洲戰場上打敗軸心國,以鞏固英國在非洲的利益。

      丘吉爾不願意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已面臨著不能自保。早在德國對英開戰之時,丘吉爾就想到萬一英國在本土打不贏,還可以退到英國的殖民地去打,但是,面對義大利和德國軍隊不斷侵佔非洲的英國殖民地,英軍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也遭到日軍打擊,丘吉爾不得不面對多方防禦的不利局面。1942年,二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美英蘇三國同時遭到軸心國的四面出擊。當英軍在非洲被德意軸心國壓制得抬不起頭來的時候,羅斯福和丘吉爾做出了在非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所以這也是讓丘吉爾不同意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

    △二戰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 阿拉曼戰役

    個人認為以上4點,就是影響丘吉爾不願意立即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主要原因。你怎麼看呢?

  • 4 # 公元前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英、美、蘇盟軍看似結成了同盟戰線,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英、蘇結成二戰同盟,26個國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形成。蘇聯的斯大林非常渴望美軍能夠登陸歐洲在希特勒後方開闢的第二戰場,以緩解東線蘇聯面臨的強大德軍壓力,所以,斯大林在三國同盟形成以後,立即給英國首相丘吉爾寫信,要他立即派兵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

    但是,美國首要的任務就是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對於登陸歐洲戰場似乎並不感興趣,而一戰結束後,英國本身經濟出現了大蕭條,再加上德國的不間斷的空襲,英國國內矛盾突出,丘吉爾根本騰不出精力來為蘇軍解決後顧之憂。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同盟國達成的跳躍根本就是一張白紙而已,英美答應蘇聯會給蘇聯提供武器裝備,蘇聯出人,但是蘇聯是否能夠打贏德國,就是蘇聯自身的問題了。

    英軍面臨的壓力很大,丘吉爾把希望寄託在美軍快速登陸非洲戰場上:

    實際上,丘吉爾不願意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主要原因,是英國在非洲的殖民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初,德國對英開戰的時候,丘吉爾就想到了如果英國在本土打不贏,就退到英國的殖民地去打,但是,面對德國軍隊不斷入侵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日軍侵略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丘吉爾不得不做出多方面的防禦局面。

    1942年,二戰進入了熾熱化階段,美英蘇同盟國遭到軸心國強有力的打擊,而美軍被迫陷在太平洋騰不出手,英軍在非洲戰場遭到德軍致命性打擊,蘇聯在東線戰場節節敗退。美英蘇三國都處於即將失敗的局面。

    但是,英美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大國,他們和蘇聯不同,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美英兩國的政治色彩成分更濃。圍繞先救英國還是先救蘇聯的問題,美國當然選擇了先救英國。

    所以,當英軍在非洲被德國差點全殲之時,羅斯福做出了在非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這一決定,讓斯大林非常的失望。

  • 5 # AK搓背30一位

    二戰時,在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打的非常艱難,不僅國土接連被佔領,軍隊也損失慘重。所以蘇聯的首領斯大林希望英國首相丘吉爾能夠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透過登陸法國來緩解蘇聯面對的壓力。但是丘吉爾卻拒絕了,我認為,丘吉爾之所以拒絕斯大林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意圖,是有道理的。

    當時的英國無力反攻歐洲

    英國並不是陸軍大國,法國才是,英國強是強在海軍,而德國雖然海軍沒有英國強,但是在陸軍方面碩士當時的世界最強也不為過,法國坐擁幾百萬軍隊,但僅僅一個月就被德國攻陷首都巴黎,宣佈投降。

    當時的英國差點也跟著投降,由此可見英華人對於戰勝德國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還好有丘吉爾力排眾議,堅決抵抗,但就算決定抵抗,形式也不容樂觀。當時的英國本土並沒有多少兵力,大部分成建制軍團也都是剛從敦刻爾克逃出生天,已經被德國軍隊打的魂飛魄散的敗軍。

    在這種情況下,讓英國本土僅存的陸軍去登陸法國面對毫無敗績的德國軍隊,無異於是把英國的最後一道防線送給德國,況且當時的英國本土也正在與德國空軍展開激烈交戰,並被打的苦不堪言,所以當時英國根本沒有能力去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相比同是資本主義的德國,丘吉爾更痛恨共產主義蘇聯,兩國的關係從來都不怎麼友好,甚至可以說是死敵,讓德國再跟蘇聯多打一段時間,放放蘇聯的血,是丘吉爾希望看到的。

    蘇聯的戰略縱深很長,並且工業化能力很強,兵員儲備也很多,德國很難一次就擊敗蘇聯。就算蘇聯最後擊敗了德國,反攻並奪回了領土,對英國也沒有什麼損失。

    況且,這時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正在被攻擊,德國的非洲軍團大有要全殲駐守非洲英軍的勢頭,這時候,當然是先支援自己的殖民地更為重要。

    美國沒有參戰

    這時的美國還沒有參戰,美國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開對日宣戰,由於日本和德國有合約,因此德國才無奈對美國宣戰,但是相比德國進攻蘇聯,這之間相差了半年的時間。

    即使是戰爭後期的諾曼底登陸,其中出力最多的也是美國,沒有美國的話,英國根本無力反攻歐洲,可是這時的美國對英國的支援還僅僅是停留在輸送物質上,根本沒有參戰的念頭,所以丘吉爾不會同意斯大林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請求。

    總而言之,丘吉爾拒絕斯大林是正確的,本來就不友好的兩個國家,怎麼可能為了幫別人,把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 6 # 趙慧卿5764980061293

    首先,丘吉爾想用德國這戰車消耗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

    其二,想充當歐洲戰後的警察。當歐洲大陸一切強權都陷入戰後消弭狀態時,歐洲頭一把交椅,舍英國是誰?

    其三,最大限度的分享戰後的勝利果實。

    其四,開闢第二戰場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美國一定要介入。屆時請神容易送神難。

  • 7 # 使用者2840742806961901

    在他的概念中,二戰時候紅色蘇聯的實力是比較靠前的,實力是僅次於納粹德國,是一個相對危險國家,而他是希望納粹德國在這場戰爭中是被消滅掉的,同時也可以同時消耗掉紅色蘇聯的實力。而且可以阻止蘇聯的紅色浪潮蔓延歐洲。

    如果把盟軍的第二戰場開闢,德軍一定會因為戰略重新部署而退出,這樣就會造成一家獨大,蘇聯會佔領在中歐的多數國家,可是蘇聯的意圖是扶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並不是他所期盼的資本主義政權。所以丘吉爾更加的希望由英美盟來提前佔領這些國家,而不是在蘇聯佔領,如果英美盟軍來提前佔領,可以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權,而且可以方便在戰後大家一起去壓制紅色蘇聯的擴張。

    丘吉爾是一個政治家,他考慮事情主要是以政治先作為出發點,而軍事問題在政治後考慮,軍事的問題同政治問題比較,政治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他一再的推遲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也是因為他不敢減少英國對第二戰場的擔當,而他自己本身也不敢過多地承擔職責,以免要在勝利的時候來臨之前整治美國攻打大陸而造成的局面。

  • 8 # 張傑談史

    隔岸觀火其實是英華人一向喜歡使用的方法。因為其不再歐洲大陸上,所以英國一般都採取中立主義的態度,去審視Continental上發生的一些事情。近幾百年來,英華人一直都是這麼幹的。

    至於二戰,德國曾經空襲過英國,沒有成功,就知道英國這邊不是很容易就能拿下來。於是德國更多對英國採取警戒態度。英國這邊,沒有太大的壓力後,其實隔岸觀火的風氣,又蔚然成風。

    只不過,英國除了英倫三島,還有海外的諸多利益,這些利益其實被德意日侵犯了太多,所以他們不可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隔岸觀火。所以說這個時候隔岸觀火還有著希望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然後英國坐收漁人之利的想法。

    所以最終還是開闢了第二戰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聲稱出於科研目的捕鯨,究竟研究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