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麗說影視

    這得先從晉國瓜分說起,一個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個國家分了,分了之後等於一個大蛋糕變成三個小蛋糕,這樣對於強國來說吃起來更方便了,秦王趙正當然也不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啊,制定了吞併六國的時間表,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得先計劃一下第一個攻打的國家是誰呢?最後決定先打南韓並且打的非常順利,用史記的話講,當時攻打南韓就像回自己家一樣輕鬆,沒有什麼阻力。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秦王滅南韓的部分就記錄了幾十個字,戰爭順利的幾乎沒啥可寫的,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沒啥可落筆著墨的地方,這其實也是一種恥辱,一個國家就這麼滅了,

    南韓畢竟是戰國七雄之一,他的強大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為什麼面對秦國的時候表現的如此不堪一擊呢?甚至連一次有效的進攻都組織不起來呢?南韓錯過了很多次機會?

    首先第一個原因改革不利,沒發展起來,在戰國的時候,最成功發展起來的是秦始皇的祖先秦孝公,當時啟用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那南韓從立國到六世都沒有很大的發展,秦國一直在努力,而南韓呢碌碌無為,等到第六世韓昭侯想變法想改革,他這時候用申不害變法,秦國是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為什麼南韓用申不害變法呢?當時魏國要攻打趙國,趙國就去南韓請求支援,請求幫忙。因為魏國欺負我們,咱們聯手一下,否則以後他們也會攻打你們南韓,這個申不害提出想法,我們不直接派兵,硬碰硬咱們會吃虧,我們把魏國的都城圍起來這樣他們肯定把兵派回來,這樣是不是解了趙國的圍,所以申不害用“圍魏救趙”這個方法證明了自己得軍事實力和自己得政治才能,也得到南韓國君的重用,於是就讓申不害實施變法,申不害是戰國有名的思想家,他治理國家的方法和商鞅不一樣,他們用的招還是有區別的,首先他想讓大臣信服,讓人們覺得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有一次在國都的南門牛在吃麥苗,有人稟告申不害,但申不害要求這個人不要告訴任何人這個訊息,反手在朝廷頒佈法令嚴禁牛吃麥苗,否則直屬官吏都會受到懲罰,當時朝廷都不把他當回事,都說沒有牛吃麥苗,申不害看沒人稟告,就肯定的說:有,在城南門,大家一看果然有牛在吃麥苗,原來申不害是知道,也就是說雖然他沒出訪,但地方發生的事,他是門清啊,就是啥都知道,瞞不了啊,以後得聽話不然要命啊!

    商鞅是全面變法,更重視富國強兵,各種實打實的點子讓軍隊有戰鬥力,怎麼多種地,怎麼讓大家建立良好的官僚制度,加強方方面面的治國之道,但是申不害的就是怎麼讓你們大臣都聽我的,都聽韓王的話

    秦孝公的變法用法治管理國家,富國強民,而申不害的變法強調的是術,權術,就是駕馭群臣,出發點不一樣,用今天的話兩個人叫格局不一樣,所以結局也是不一樣,這個結果對於南韓的滅亡是加速性,商鞅死了制度留下來了,而申不害死了改革的成效馬上下降,沒有人願意執行這套權術,

    南韓其實還有一次機會可以成為戰國七雄最強的國家,有個能人他沒有啟用,在人才認識眼光上不行,那就是南韓後期的法家韓非,韓非很厲害人物,思想家,文學家,善用權術,但是沒有被得以重任,之前的申不害變法,表面大家聽話,群臣唯唯諾諾,但國家沒有富強,人們沒有受益,南韓也沒得到發展,反而這是加速滅亡的一大因素。

    其次就是政治環境地理環境太惡劣,史記中記載,南韓西面是秦國,北面趙國,東面魏國,齊國,南面是楚國,疆土也很小,實力最弱,可以說是犬牙交錯,所以當時秦國的重臣李斯說,如果我們先滅第一個國家必須是南韓,因為他們採用遠交近攻,屢次進攻,一打就割地,一打就割地,這地方本來就不大,國土面積沒了,力量就會衰弱,最後只能接受背滅的現實。如果翻閱史記,歷史其實給南韓非常好的機會和條件,但沒抓住啊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南韓太笨了,外交乏術,南韓弱小面對秦國這樣的大國家。如果變法沒成功應該馬上合眾抗秦,和別的國家報團啊,根據史記記載南韓經常辦糊塗事,在合作和攻打秦國的時候搖擺不定,比如公元前317年南韓和秦國打完仗,讓秦國揍夠嗆,整個軍隊都被滅掉,大將被抓,當時南韓有個大臣獻計策,提出打不過趕緊送塊地給秦國,說和,然後和秦國說一起去打楚國唄。楚國在江南一代,物產豐富,其實這是很好的主意,如果南韓君王採納,也許結局不會這麼慘,誰知道這個訊息被楚國知道了,楚國趕緊派人送禮獻計,這南韓君王不禁忽悠,就相信了,剛捱打回頭又和秦國宣戰,結果呢,一打架,楚國一個兵沒來,被誆騙了,南韓被打體無完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韓勢必投入秦國的懷抱,在識人用人方面南韓真是差太多,而且總是變來變去,搖擺不定,這樣國家肯定就不行了。這也難怪史記都不願意多為這個國家滅亡多寫兩字

  • 2 # 竹杖芒鞋大頭

    南韓在戰國七雄當中是最弱的,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力量強盛一時,名將也有很多。魏國魏文侯改革後,國力大增,魏武卒曾一時打片天下無敵手、齊國和楚國都曾稱霸過,家大業大。燕國雖然也很弱,但是燕昭王勵精圖治也曾經差點滅亡齊國。其各國都有強盛的時期,但南韓出彩的時期很少。

    01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雖然讓南韓國力有所提升,政治上申不害鞏固可君主權利,讓君主用“術”駕馭群臣鞏固吏治。經濟上,申不害鼓勵群眾多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鼓勵百姓積極發展手工業。在軍事上,申不害打壓貴族集團,將他們私兵納入國家軍隊,集中訓練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和軍事作戰能力,增加了南韓的國防力量。申不害變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南韓國力有所提升,但是南韓本來處於四戰之地,資源存量有限,並且處於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南韓一舉一動都暴露在環鄰的列強之中,所以南韓很難崛起,成為像秦國那樣的超級大國!

    02遠交近攻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經秦惠文王,宣太后一系列政策,收復了蜀地,得到了天府之土;平定了義渠,穩定了後方。接下來的幾任秦王的目標就是進取中原奪天下了。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燕,削弱與秦相鄰的諸國。這個策略一直到秦始皇,時機成熟了,始皇帝開始了滅國戰爭,沿用先祖遠交近攻的策略,南韓最弱小,與秦接壤,柿子挑軟的捏,南韓首當其衝是第一個被滅的!滅韓戰役開始前,就先滅韓還是滅趙,李斯與韓非在秦王面前還爭辯過。趙國雖然經歷過長平之戰後國力大衰,但是當時在魏國,齊國,楚國的支援下,抵住了秦國的進攻,保留了下來。所以現在滅趙,其他國家必然還會來支援,不一定能一舉而下,形成威懾諸國的作用,而南韓弱小,能一舉攻下。爭論再三,秦王最終還是選擇了先滅南韓,提升士氣,震懾其他諸侯國!然後在準一消滅其他勢力,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 3 # 大鵬尋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韓(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在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兵器可以說是最強的。不過,這並沒有阻止南韓的滅亡。南韓是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兵器最強,為什麼第一個被秦所滅呢?

    首先,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在消滅了智伯荀瑤之後,魏趙韓三家成為事實上的三個諸侯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其中,就南韓來說,一開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公元前375年,南韓正式消滅鄭國這一諸侯國,並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在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兵器可以說是最強的。根據史料記載,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同時,就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曾經評價南韓: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蘇秦還表示: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由此,對於南韓來說,不僅兵器非常厲害,而且士卒也還具有非常高的戰鬥力。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兵器最強,為什麼相對於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等諸侯國,南韓是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諸侯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跟南韓的地理位置存在直接的關係。

    在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差的就是南韓和魏國這兩個諸侯國,相對於其他諸侯國,南韓和魏國都處在四戰之地,也即周邊都是大國,自身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其中,雖然魏國在戰國初期一度成為力壓秦國、齊國、楚國的霸主,但是,這也是因為其繼承了晉國的衣缽。此後,因為秦國、齊國等諸侯國的變法和崛起,魏國地理位置上的劣勢越來越明顯,最終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對於南韓來說,在三家分晉時,自己一開始的疆域面積就不如魏國和趙國,又因為處在四戰之地,即便兵器最強,也無法抵擋周邊多個大國的壓力。

    最後,就南韓來說,因為疆域和人口在戰國七雄中幾乎都是墊底的,即便自己的兵器和士兵非常精銳,也不可能扭轉這一劣勢。而因為處在四戰之地,只能吞併周邊的小國鄭國,之後就很難再次擴大自己的疆域了。所以,在戰國七雄中,南韓能夠堅持到公元前230年才被消滅,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總的來說,由於地處中原,南韓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疆域面積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在此基礎上,南韓對於弓弩刀劍等兵器自然會重點發展,所以在兵器上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以此在大國的夾縫中自保。不過,在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地理上最靠近秦國的南韓,還是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

  • 4 # 雲中漫步笑紅塵

    南韓(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南韓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南韓是戰國七雄之一,曾經兵強馬壯,緣何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南韓地理位置,決定了被秦國滅亡的第一個。南韓、趙國、魏國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地理位置關鍵,南韓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是秦東出,齊西進,趙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經地方。

    南韓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南韓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

    第二,國力弱小。南韓領土最少,民眾最少。與他的兩個從晉國分離出兄弟國家相比,南韓立國之初國力就不及魏國和趙國,這是南韓的先天不足。地理位置使南韓很難擴充套件自己的疆域,也很難和別人保持長久的聯盟。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南韓迅速衰落。國力與其他六雄比起來,相差太遠。

    第三,南韓變法不徹底,喪失了強大的機遇。南韓變法不徹底,南韓由申不害主持變法19年,但只是吏治變法,沒有涉及根本性的變法。這場變法雖讓南韓短暫強盛過,但留下了更嚴重的後患。申不害用術治治國,留下了人治的傳統,使南韓廟堂不思強國的根本,而幻想採用術的奇謀儲存國家,後果自然越來越弱,變成最先被消滅的戰國。

    第四,秦國“遠交近伐” 戰略的犧牲品。秦國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南韓地理位置關鍵,是秦東出的必經之路。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開始親政,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李斯建議嬴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

    秦滅六國是這麼一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南韓第一個被秦國所滅在情理之中。

     

  • 5 # 渭水湯湯

    南韓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第一個被秦國所滅,史記中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字的記載:“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亡,立國一百七十三年的南韓,從此成為秦國的一個郡。

    南韓如此之快為秦國所滅,本人認為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地理位置

    秦處於華夏西陲,其餘六國均在東方,而南韓緊鄰秦國,位於秦出函谷關第一要地,秦國若要統一六國,南韓便首當其衝;再者,若得南韓,北上攻魏趙,南下滅荊楚,以韓為踏板,可免後患,且增便利。

    二.國力

    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變法開始,奮六世之餘烈,至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掌國時,國力已經毫無疑問居於戰國七雄之首。拜南韓所賜,秦國用水工鄭國治水,使關中變為沃野,秦國此時擁有關中和巴蜀兩座天府之國,糧食充足;國土面積也幾乎佔到當時華夏世界的一半;加之秦有銳士,勇冠天下,戰力強盛。而南韓國土面積狹小,至戰國末期,其大小僅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勁韓”之風,已不復存。韓秦兩國國力懸殊。

    三.國際形勢

    此時強秦若要滅哪國,其餘五國只會各顧各,沒有人會施以援手,邦國之道,雪中不送炭。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在長平陳兵百萬,鏖戰三載,趙國苦苦與秦國相抗,竟無一國敢來相助,而後趙國無糧再戰,向別國借糧,一粒糧食也未借到,以至一戰折損四十五萬兵力,元氣大傷,山東五國最後的屏障就此倒塌。這樣的國際形勢,利於滅國。

    四.民心民氣

    韓王安尊崇術治,君臣爾虞我詐,官場鉤心鬥角,上下互相窺視,人人自危個個不寧。這是南韓權術之風瀰漫的結果,申不害在南韓術治變法,雖然使得南韓一時強盛,有“勁韓”之稱,但是它卻潤物細無聲地全面摧毀了南韓立國的道德基礎,打開了人性醜惡的閘門。

    從韓王到官場,從官場到民間,節烈勁直之風不存,官員不再務實真幹,百姓人心不聚,將士戰心不旺。內史騰滅韓時,南韓連一場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倏忽之間,便為秦所滅,當不奇怪。

    以上就是我對南韓迅速被秦國所滅這一問題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 6 # 行政區劃帝

    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秦國遠交近攻,與齊國,楚國結盟,只攻擊三晉。

    第二,三晉是最強聯盟,齊國和楚國也不願他們聯盟。故秦國對三晉用兵,齊楚並未阻止和斡旋。齊國的冤家是燕國,因此主要攻擊目標是燕國。楚國的冤家是吳國,因此主要攻擊目標是吳國。

    第三,三晉當中,趙華人口最少,且地理位置不佳,經常受到匈奴的襲擊。正因這般的惡劣形勢,所以趙國的軍隊為了保衛國家,戰鬥力是三晉當中最強的國家。南韓,相對三晉來說是兵力最為弱小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債十來萬如何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