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哎喲胖胖呀
-
2 # 霞兒286979138
《詩經》三百餘篇提及有名的動物一百餘種,在自然界它們各有各的本性,一旦入詩,詩人還會移一部分人情附加給它們。
NO.1 雎鳩
第一個在《詩經》裡出場的既不是什麼顯赫的人物,也不是什麼悅目的植物,而是一個身份不明的動物——雎鳩。
雎鳩,魚鷹類水鳥。相傳此種鳥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戀。釋名 鶚、魚鷹、沸波、下窟烏。
《關雎》以雎鳩之雌雄和鳴,以喻夫妻之和諧相處,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漢儒大量的解說中,我們聽到的幾乎是一種完全相同的聲音。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最富創見的學者,而其《詩經通義》解“關關雎鳩”一句時,仍沿“雌雄情意專一”、“尤篤於伉儷之情”一說。高亨先生的《詩經今注》新見叢出,但註釋“雎鳩”仍說:“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稱作貞鳥。”
NO.2黃鳥
《詩經》裡的“黃鳥”或指黃鸝,或指黃雀,都是“載好其音”(《凱風》)的小鳥。凡言成群飛鳴的都指黃雀,如上所引即是,因為“集”就是“群鳥在木上”(《說文解字》)的意思。其實,此處的喈喈用來押韻的成份遠要多過於擬聲,“萋”、“飛”與“喈”是脂微合韻(詳見王力《詩經韻讀》),“其鳴喈喈”主要是摹寫黃雀群飛合鳴的和諧、熱鬧,以反襯“我”將“歸寧父母”前的孤單、冷清,重點是氛圍,而不是聲音,不像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突出的是顏色。雖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綠的,但詩人並未去刻意強調,一如杜詩只說“鳴”而不表出“喈喈”之類的假性擬聲詞,取捨之間自有技巧在焉。
NO.3螽斯
《詩經》的注家往往將螽斯、蝗、莎雞、蟋蟀這幾類直翅目的昆蟲相提並論,說明古人早已具備了一定的分類知識,例如李樗等《毛詩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詩經今注》:“螽,蝗蟲。斯,之也”——趕秋按),或言斯螽(見《七月》——趕秋按),其義一也。螽斯,蝗蟲之類(一說:螽斯,民間俗稱“幫幫”,說像蝗蟲,其實更近似蟈蟈,黃或淺綠,會振翅而鳴——趕秋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莎雞居莎草間,蟋蟀之類,似蝗而斑”。嚴粲《詩緝》乾脆稱之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飛。因飛而見其多,故以“羽”言之。
詩人採取這種習性來比附和祝福人們(王安石《詩義》等認為是“后妃”)多子多孫,於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這麼一篇工整而鏗鏘的歡樂頌。
NO.4魴
如果雎鳩真是魚鷹,那麼《關雎》一篇就隱隱然有一“魚”在,好比弦外之音。《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認為是普通的青白魴勞累後,尾巴就變紅了,恰似汽車防盜燈遇到情況。這不過是臆測之詞,不足取信。其實尾紅是魴發情時的正常表現,形容“未見君子”的妻子的性“飢”渴。“王”者大也,“毀”者火也,慾火焚身猶如大房子燒著了,兼喻魚與人。雖然情熱委實難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顧,也只好強忍著不去尋找愛人。作為一首先秦的性愛詩,《汝墳》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這絕對離不開那尾小小的魴魚對詩人的啟發。
NO.5燕
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後,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並逐漸整合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燕在古詩中的意象: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穀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閒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NO.6烏
今人口頭禪有所謂“老鴰嫌豬黑,自己不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紅樓夢》作“天下老鴰一般黑”,《冷眼觀》作“天下老鴉一般黑”), 《北風》只用“莫黑匪烏”四字就道盡了這些意思。老鴰是烏鴉的俗稱,按照《唐雅》、《小爾雅》等詞典的說法,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然則古代卻不常連言“烏鴉”,而慣於並提“烏鵲”來偏指“鵲”,如杜甫“浪傳烏鵲喜”、黃庭堅“慈母每佔烏鵲喜”等詩句,不過“烏”與“鴉”卻可以等義互換,如《易林·師》“鴉鳴庭中”云云《大過》篇只改一字作“烏鳴庭中”云云。萬事萬物皆有例外,“烏鵲”也有偏指“烏”而言的時候,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NO.7象
象是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動物,有兩個種,即印度象(亞洲象)和非洲象。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NO.8麕
“麕,獐也,鹿屬。”中國古代法定教材《詩集傳》的作者如是說。《毛傳》認為“尨,狗也”,而男女“非禮相侵則狗吠”。從《野有死麕》始作俑而後,歷代詩文描寫兒女私情彷彿總離不開狗,例如李商隱《戲贈任秀才》中那隻“臥錦裀”的“烏龍”、裴鉶《傳奇》中那頭“漕州孟海”猛犬。賈岱宗甚至專門寫賦讚美大狗“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姦淫之賓”,它既能防盜盜物,也能防人偷人。稍微世故一點:外賊來了才吠,獲取主人的寵愛;外遇來了就不作聲,博得主婦的歡心。“有女懷春”雖然樂意“吉士誘之”,但她極怕“尨也吠”,因為她要麼不是它的主人,要麼是,它卻並不世故、識趣。
NO.9鶉
鶉性淳,竄伏淺草,無常居而有常匹,隨地而安,《莊子》所謂“聖人鶉居”(請比較《論語》“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趕秋按)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謂淳矣。(《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八卷)
NO.10鳧
較真的李時珍為了證明《屍子》“野鴨為鳧,家鴨為鶩”的正確性,不但舉屈原《離騷》“將與雞鶩爭食乎……若泛泛水中之鳧乎”為例,還提出《女曰雞鳴》“弋鳧與雁”一句,反問宋人寇宗奭之流:這些與家雞家鴨“對言”、與有“野鵝”(毛奇齡《續詩傳鳥名》)之稱的雁並列的鳧“豈家鴨乎”?不過寇氏所謂“鳧、鶩皆家鴨也”也不算錯,因為鳧又名“野鶩”、鶩又名“家鳧”,在這些別名中,鳧、鶩無疑都成了鴨的同義字。王勃《滕王閣序》雲“落霞與孤鶩其飛”,這個鶩就是野鶩,也就是曹植《洛神賦》“體迅飛鳧”之鳧。
鳧也叫水鴨,形狀似家鴨而小,常成群棲息於湖澤,善游泳,能飛,肉味鮮美。所以,曹植、王勃能在水邊看到它們。
回覆列表
《詩經》三百餘篇提及有名的動物一百餘種,在自然界它們各有各的本性,一旦入詩,詩人還會移一部分人情附加給它們。
NO.1 雎鳩
第一個在《詩經》裡出場的既不是什麼顯赫的人物,也不是什麼悅目的植物,而是一個身份不明的動物——雎鳩。
雎鳩,魚鷹類水鳥。相傳此種鳥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戀。釋名 鶚、魚鷹、沸波、下窟烏。
《關雎》以雎鳩之雌雄和鳴,以喻夫妻之和諧相處,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漢儒大量的解說中,我們聽到的幾乎是一種完全相同的聲音。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最富創見的學者,而其《詩經通義》解“關關雎鳩”一句時,仍沿“雌雄情意專一”、“尤篤於伉儷之情”一說。高亨先生的《詩經今注》新見叢出,但註釋“雎鳩”仍說:“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稱作貞鳥。”
NO.2黃鳥
《詩經》裡的“黃鳥”或指黃鸝,或指黃雀,都是“載好其音”(《凱風》)的小鳥。凡言成群飛鳴的都指黃雀,如上所引即是,因為“集”就是“群鳥在木上”(《說文解字》)的意思。其實,此處的喈喈用來押韻的成份遠要多過於擬聲,“萋”、“飛”與“喈”是脂微合韻(詳見王力《詩經韻讀》),“其鳴喈喈”主要是摹寫黃雀群飛合鳴的和諧、熱鬧,以反襯“我”將“歸寧父母”前的孤單、冷清,重點是氛圍,而不是聲音,不像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突出的是顏色。雖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綠的,但詩人並未去刻意強調,一如杜詩只說“鳴”而不表出“喈喈”之類的假性擬聲詞,取捨之間自有技巧在焉。
NO.3螽斯
《詩經》的注家往往將螽斯、蝗、莎雞、蟋蟀這幾類直翅目的昆蟲相提並論,說明古人早已具備了一定的分類知識,例如李樗等《毛詩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詩經今注》:“螽,蝗蟲。斯,之也”——趕秋按),或言斯螽(見《七月》——趕秋按),其義一也。螽斯,蝗蟲之類(一說:螽斯,民間俗稱“幫幫”,說像蝗蟲,其實更近似蟈蟈,黃或淺綠,會振翅而鳴——趕秋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莎雞居莎草間,蟋蟀之類,似蝗而斑”。嚴粲《詩緝》乾脆稱之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飛。因飛而見其多,故以“羽”言之。
詩人採取這種習性來比附和祝福人們(王安石《詩義》等認為是“后妃”)多子多孫,於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這麼一篇工整而鏗鏘的歡樂頌。
NO.4魴
如果雎鳩真是魚鷹,那麼《關雎》一篇就隱隱然有一“魚”在,好比弦外之音。《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認為是普通的青白魴勞累後,尾巴就變紅了,恰似汽車防盜燈遇到情況。這不過是臆測之詞,不足取信。其實尾紅是魴發情時的正常表現,形容“未見君子”的妻子的性“飢”渴。“王”者大也,“毀”者火也,慾火焚身猶如大房子燒著了,兼喻魚與人。雖然情熱委實難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顧,也只好強忍著不去尋找愛人。作為一首先秦的性愛詩,《汝墳》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這絕對離不開那尾小小的魴魚對詩人的啟發。
NO.5燕
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後,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並逐漸整合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燕在古詩中的意象: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穀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閒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NO.6烏
今人口頭禪有所謂“老鴰嫌豬黑,自己不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紅樓夢》作“天下老鴰一般黑”,《冷眼觀》作“天下老鴉一般黑”), 《北風》只用“莫黑匪烏”四字就道盡了這些意思。老鴰是烏鴉的俗稱,按照《唐雅》、《小爾雅》等詞典的說法,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然則古代卻不常連言“烏鴉”,而慣於並提“烏鵲”來偏指“鵲”,如杜甫“浪傳烏鵲喜”、黃庭堅“慈母每佔烏鵲喜”等詩句,不過“烏”與“鴉”卻可以等義互換,如《易林·師》“鴉鳴庭中”云云《大過》篇只改一字作“烏鳴庭中”云云。萬事萬物皆有例外,“烏鵲”也有偏指“烏”而言的時候,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NO.7象
象是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動物,有兩個種,即印度象(亞洲象)和非洲象。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NO.8麕
“麕,獐也,鹿屬。”中國古代法定教材《詩集傳》的作者如是說。《毛傳》認為“尨,狗也”,而男女“非禮相侵則狗吠”。從《野有死麕》始作俑而後,歷代詩文描寫兒女私情彷彿總離不開狗,例如李商隱《戲贈任秀才》中那隻“臥錦裀”的“烏龍”、裴鉶《傳奇》中那頭“漕州孟海”猛犬。賈岱宗甚至專門寫賦讚美大狗“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姦淫之賓”,它既能防盜盜物,也能防人偷人。稍微世故一點:外賊來了才吠,獲取主人的寵愛;外遇來了就不作聲,博得主婦的歡心。“有女懷春”雖然樂意“吉士誘之”,但她極怕“尨也吠”,因為她要麼不是它的主人,要麼是,它卻並不世故、識趣。
NO.9鶉
鶉性淳,竄伏淺草,無常居而有常匹,隨地而安,《莊子》所謂“聖人鶉居”(請比較《論語》“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趕秋按)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謂淳矣。(《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八卷)
NO.10鳧
較真的李時珍為了證明《屍子》“野鴨為鳧,家鴨為鶩”的正確性,不但舉屈原《離騷》“將與雞鶩爭食乎……若泛泛水中之鳧乎”為例,還提出《女曰雞鳴》“弋鳧與雁”一句,反問宋人寇宗奭之流:這些與家雞家鴨“對言”、與有“野鵝”(毛奇齡《續詩傳鳥名》)之稱的雁並列的鳧“豈家鴨乎”?不過寇氏所謂“鳧、鶩皆家鴨也”也不算錯,因為鳧又名“野鶩”、鶩又名“家鳧”,在這些別名中,鳧、鶩無疑都成了鴨的同義字。王勃《滕王閣序》雲“落霞與孤鶩其飛”,這個鶩就是野鶩,也就是曹植《洛神賦》“體迅飛鳧”之鳧。
鳧也叫水鴨,形狀似家鴨而小,常成群棲息於湖澤,善游泳,能飛,肉味鮮美。所以,曹植、王勃能在水邊看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