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來閱讀室

    電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其拍攝追求的效果就是透過畫音和對白讓觀眾瞭解劇情和要闡述的內容和主題精神,所以完全可以不看書就直接觀影,如果你看電影后,對這個劇情和所闡述的文化和思想有更大興趣,讀原著小說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像《太空漫遊2001》,如果不看小說,估計很難看懂裡面的劇情發展。但只看電影,完全不影響觀影的振奮和對電影藝術的崇拜。

  • 2 # 詩予微風

    先看書。

    文字給人思維的啟迪還是要大的多。文字是流淌到內心的,有的文字描寫,要比影視刻畫還要生動。但讓這依賴於讀者的“腦補畫面”的能力。電影給人的事視覺、聲音的衝擊。

    另外這本書是60年發表的,61年獲獎並被拍成了電影。按照先後順序也該先看書。影視作品屬於導演編劇讀了書以後,進行的三方的解讀與轉化。可能會跟原著有出入。當然這個電影拍的也挺好。

    現在有許多小說,被翻拍成電影后,讀者都不買賬,絕對是毀小說。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而且我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如果被翻篇的電影確實挺好,我還是有意向娶看的,能進一步思考。但是如果先看了電影,我幾乎很少在去看書。

  • 3 # 水水一族

    這個沒有定數,說說我的經歷。

    不管是先看書還是先看電影,在於一個興趣,只要有興趣了,我想不管是書還是電影,你都能看下去,不管哪個先看都是有益的,互相促進的:書能促進你對電影的理解,電影能促進你對書的理解。

    當初我是怎樣看進去《紅樓夢》的呢?在高二之前,我只知道《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也有去讀的雄心,但一直沒有讀的興趣和勇氣。

    小學初中都是讀了不少金庸的那些武俠小說,認知層面也是停留在那些脫離現實的俠氣。

    後來,有一次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看了幾集87版的《紅樓夢》,那些充滿才華和香氣的靈魂美麗的人物,把正處在青春期,充滿浪漫幻想,卻又沒有出路的我迷住了。

    於是我租碟子看,也投入看書,看了不知多少遍。雖然幾遍都沒有看完最後幾章,那是結局太慘了,我無法承受。

    無疑,老師給我們看的電視劇,引起了我的興趣,也讓我對書有了大概的瞭解,促使去讀書,希望透過對書的更深入的閱讀,瞭解那些人物的命運,瞭解他們都美好,與他們共呼吸,同俯仰。

    在閱讀的過程中,她們的氣質,他們的品質,他們的才華,他們的美好,深深吸引了我。滋養我的創作,醺陶我向往美好的品質。正是那些浪漫的情懷,美好的靈魂吸引我,促使我心中產生一種渴望,渴望躋身他們之列。那時我剛讀高二,十七八歲,便開始了創作寫詩。

    我想那些崇高偉大的先賢翹楚,無不是透過他們崇高偉大的作品,醺陶我們,影響我們,引領我們走上崇高傑出的道路。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也被公認為是一部傑出的教育作品,教育人在面對不公時,如何堅守自己的原則,堅守崇高的追求,守護社會的公義,維護社會的道德,彰揚人性的純良!

    祝你閱讀越快,或者觀影愉快,並從中獲得滋養!

  • 4 # 熱熱愛分享

    先看書

    閱讀比直接觀影好的地方就是在於,閱讀是留白,而觀影則是填充。

    閱讀的時候,你腦子天馬行空、自由自在。哪怕是對著極其精細的肖像描寫,人與人對於這個人的面貌都是塑造地不盡相同的。

    閱讀是專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而觀影則是更加傾向於是編劇構思、導演指導、演員塑造的多次轉手的東西。

    看書之前先形成自己的獨特思維,再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外面看看他人所塑造的東西,可能會形成新的感悟。

    這番感悟來自於無言的文字,它加深了你對作品的理解,觀影則拓寬了你對於書本了感受。

    所以,《殺死一隻知更鳥》還是先看書再看電影較好。

  • 5 # 南街小學畢業生

    目前,文化領域所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文字、音樂、影響甚至未來可能到來的體感,都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是他們所表現給的形式不同罷了,而本質卻從未脫離人們最初的傳播工具,文字。

    從原始人開始使用圖騰起,符號在人類發展過程總就從未缺席,後來發展成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包括目前以字母為主的西語系文字,都是某種符號的在人類文明傳承中所呈現出來的具體的樣子。

    石刻、甲骨、書簡、紙張,文字的載體變了,可文字本身擔任的歷史人物從未改變。

    對於問題總所提到的這一具體書籍,是先看書好,還是先看電影好的問題,雖然我都看過,就算即便是一部陌生的作品,我也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說:

    先看書。

    電影的表現形式無非是把躺在書本里的文字,形象化了,具體化了,人物化了,用影片的形式展示書本的故事,對於電影的發明,我完全讚許人類在推進自身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又如此重要的成果,對於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無疑起到了它獨特的作用。

    像大多數人沒有太多時間轉眼四大名著,但談起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外帶白龍馬),也是頭頭是道;列舉幾名三國猛將也是如數家珍;浪裡白條張順、黑旋風李逵也能說出個一二三;就連最難搞懂紅樓夢,也知道金陵十二釵的故事。

    這就是影響帶給人們便捷的“閱讀方式”。

    然而,在不否定影視作品可能更好的傳播文化的作用前提下,我依舊堅持書籍中文字對故事、人物的描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電影還是點視覺,都需要以劇本作為依託,進而導演的指揮、演員的表演,才有(盡)可能還原故事(小說)的的原貌。

    只是,文字描寫下的人物表情、心理活動、無法實現的環境等,即便道具老師奮進九牛二虎之力,演員們使出七十二般變化,在影視作品中,也難以完全展示出它原本的模樣。

    人們常說,價效比最大的投資,就是買本書吧,一本書往往是一個人一生經驗的總結,也大都是一位作家窮極一生積累下來的財富。而幾十集的電視劇、90分鐘的電影,怎能把這沉甸甸的“財富”完完全全的呈現出來呢?

    答案一定是,無法完成。

    就拿自己曾經的經歷來說,為了看葛優、鞏俐主演的《活著》,我硬是一字不差的看完全書,在淚流滿面中體會著富貴的一生,也品嚐著人生百態和酸甜苦辣。即便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活著》已經儘可能的朝著作品本身去還原,但也避免不了調整、刪減和修改,特別是對當時富貴所處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若是隻看電影,我會忽視很多細節,包括富貴家的豪宅、傢俱、老牛的眼淚和最後的田地等。

    去年,為了看大年初一的《流浪地球》,隨機買了一本劉慈欣的原版小說閱讀,一口氣酣暢淋漓,直呼過癮,然而等到電影放映這部作品時,自己期待的很多內容卻沒有出現,才發現,郭凡導演執導的《流浪地球》,只是小說作品中的一個很小很小的環節,而後面離開木星,脫離太陽,甚至準備啟程返回等橋段均沒有呈現出來。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由於電影的篇幅,大多數人們對於電影高潮的需求等,限制了郭凡選擇更多的故事融入電影。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只管看電影的觀眾,基本也就認同《流浪地球》的小說,也就這樣了,其實打不然,這隻有讀過小說的人才能明白。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我第一本讀完的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大仲馬的曠世之作,即便由著名法語文學翻譯家周克希老人完成翻譯,也有足足1716頁,內容之豐富、辭藻之華麗,人物之細膩,劇情之跌宕等,是我最愛不釋手的一本作品。

    如果評價這部鉅作,可以說,如果你想了解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從低谷到山峰的人生奮鬥,從市井百姓到爾虞我詐,你能想到的社會倫理和愛恨情仇,你能想象到的黯然銷魂與報仇雪恥,都再這部小說中一一展現。

    看完小說的我,決定去欣賞一下翻拍成電影的作品,雖不至大失所望,也多少有些遺憾,當戴斯的冤案與復仇主線沒有變,缺少了許多味道,特別是對場景的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的反映。結果自己由翻看了一邊原著。

    當然,我也絕非持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的觀點,也不排除影視作品高於原著的例子,只是大多數情況,或是處於保險起見,前列建議,也不止題目中所提到的這部影片,任何一部由小說改編的作品,還是建議先讀原著。

    以上回答是否滿意,不敢奢求,還請批評指正,相互交流。

    #泛文化寫作營#

  • 6 # 奶茶愛尚咖

    建議你先看書

    首先,電影是突出主要情節,所以有些書中內容並沒有在影片中呈現,為了更好的觀看電影,建議你先看書,再看電影,那樣代入感更強烈,更能深入體會整個故事,深入體會那書中你所喜歡的部分、精彩的部分,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其次,電影是以你這個觀影人的視角在觀看,而看書是以小孩的視角走遍整個故事,在這種種族歧視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故事,自帶一種沉重的意味,小孩的視角能給這種感覺增添一種溫暖,所以還是建議你先看書;

    最後,看書,你會對這一切人物在自己腦海中有個相關的定義、構造、想象,對於那些精彩的部分,也可以想象一下相應的畫面,給自己更多想象的空間,若直接看電影會有中先入為主的慣性,導致你看書時無法自由的去幻想一切場景、人物、事件,所以建議你先看書,先看人的靈魂,畢竟電影演員是後賦予的,說不定還不如自己所想象的呢。

    祝你讀書快樂:

    知更鳥唱歌給我們聽,什麼壞事都不做。它們不吃人們園子裡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倉裡做窩,他們只是忠心為我們唱歌。

    這就是為什麼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樁罪惡。

  • 7 # 蒹葭堂主人

    這本書湊巧我三年前讀過。對於您的這個問題,其實具有普遍性,即所有由小說拍成的電影 或電視劇都一樣,肯定先讀書。很簡單的道理:鞋合不合腳,穿過就知道;飯好不好吃,吃過就知道。對於小說,它首先是語言,而語言就需要慢慢品讀,慢慢玩味。語言是文字,要靠讀者的語言功底,藝術思維,合理的推理和想像。而且,每個人的資質秉賦不同,對同一部小說的理解當然不同,就好比同樣的飯菜,不同的人的評價就截然不同。不是有一句話說的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有,電影就是對原著的再解讀,那就肯定不是原著了!您本人的理解和別人是不同的。正好疫情期間這一段日子,我讀了小說<<白鹿原>>,又看了張豐毅、張雨欣等主演的電影版的<<白鹿原>>,又看了張嘉譯、何冰等主演的電視劇版的<<白鹿原>>,那感覺是明顯不一樣!再有,新舊版的<<西遊記>>、<<水滸傳>>一樣嗎?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不知拍過幾個版本了,每個版本都不一樣!所以,答案就是先自己解讀!然後再看電影供參考!

  • 8 # 葵花子籽籽

    《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有兩條線,一條是關於梅科姆鎮神秘的拉德利一家。另一條是正直律師阿提克斯為被誣陷的黑人湯姆·魯濱遜辯護。全書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神秘又溫情的怪人拉德利,種族歧視下的正義抗爭兩個看似互不相干最後又交織到一起的故事。

    故事梗概

    第一人稱的孩子斯庫特和哥哥傑姆每天上學的路都會經過拉德利的家,據說拉德利家多年前有個孩子叫阿瑟·拉德利,他上學的時候在學校闖了禍,從此被永遠圈禁在家裡,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阿瑟·拉德利,但有時他又會在自家窗戶那裡一閃而過,從此他成了一個謎,孩子們都叫他怪人拉德利,把他想象成野人的形象。一名叫迪兒的男孩來到梅科姆鎮,和斯庫特兄妹成為了朋友,好奇心的驅使下,迪兒慫恿斯庫特兄妹接觸怪人拉德利,三個孩子因為害怕不敢靠近拉德利家,又因為好奇不斷試探。斯庫特兄妹經常在拉德利家附近的一個樹洞裡發現一些神秘得小物件,因此慢慢地和從未見過面的怪人拉德利之間形成了奇妙的友誼。

    後來出現了黑人湯姆·魯濱遜被誣陷強姦白人婦女,斯庫特的父親阿提克斯拼盡全力,以命相搏為黑人湯姆辯護,雖然是欲加之罪,法庭還是把湯姆監禁起來,絕望的湯姆越獄被殺。阿提克斯為黑人辯護,頂著巨大的人身危險和名譽危機,最終卻還是沒能改變結局,但是他的努力至少讓很多白人意識到了種族問題。因為父親為黑人辯護,傑姆和斯庫特在黑夜回家的路上遭人襲擊,傑姆的胳膊骨折,斯庫特差點被殺死,黑暗中神秘人物出現,救了他們兄妹,卻誤殺了襲擊者,警長到來之後,阿提克斯希望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要負責,最終警長卻定論為襲擊他們的鮑勃是自己醉酒摔到刀上而死。這位鮑勃就是黑人湯姆案件的策劃者,救了斯庫特兄妹的神秘人物就是怪人拉德利。上帝還是給了黑人湯姆一個公道。

    書裡永遠比電影真實,比電影精彩。

    書裡得故事環環相扣,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有故事,而且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讀了絕對讓你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敘述的言語也沒有晦澀難懂的地方,適合大人也適合孩子讀。

    因題主的問題,我也抽空看了下電影,拍的比較早了,黑白色調,劇情基本貼近原著,人物還原的也特別好,但是書里人物的立體感體現的不怎樣。

    我個人習慣都是先看書再去看電視劇或是電影,然後對比書和影片的區別,品味故事和人物,過後還會對書中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記憶。因此建議題主不必糾結,喜歡看書就先看書,喜歡看電影就先看電影。

  • 9 # 蒲葦詩姐

    先看書更好。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殺死一隻知更鳥》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仰視了一位偉大的父親,讓讀者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學會用成熟的方式保留自己的堅持。

    看電影的話,我們能感受到的主要是男主人公阿迪克斯的個人魅力。但看書的話,由於出發點是孩子的視角,我們就能體會到作為一個孩子,在一個優秀父親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的過程。

    書中的情節更加細緻

    一本書籍做成2小時的電影,必定要對原本的情節進行取捨、改編。也就是說電影對故事的詮釋不如原著書籍完整。

    而書中被捨棄的小細節可能正是人物性格的體現,也可能是後面故事情節走向的一個伏筆。我個人閱讀的一個小樂趣,就是在讀書過程中,去尋找那些推動故事發展的小細節。

    電影加入了導演的理解

    同樣的故事,作者想表達的,和導演想表達的,不可能完全一樣。

    電影中光影聲色的渲染是有指向性的,帶入了導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導演覺得這裡要體現人物細節,可能就會捕捉人物近景或表情特寫;導演覺得這裡可能有悲傷的色彩,就會加入憂傷的背景音樂。觀影人的情緒會被導演帶著走。

    先與書對話,再與電影對話

    畢竟書才是這個故事原著作者的直觀表達。

    首先看書,讀者與作者對話,心中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解讀。基於讀者的想象力發揮,這個人物會隨著讀者的個人經歷形成一個獨特的對映。

    如果先看電影,再看書。觀影者首先形成對導演的理解,再到書中去找作者的理解,這個過程會剝奪讀者對書的客觀感受。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啦。希望你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感動。

  • 10 # 愛納百川12

    我認為,應該先看書,看書的想象空間巨大,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表形象,可以想各種場景的樣子,你可以想書中人物像你現實中的哪個人,可以想如果你導演讓誰來演這個人物,等等等等。然後,你再去看電影,你會得到非常奇妙的感受。

  • 11 # 梅香小榭

    先看書,讀原著。任何一部名著改編而成的電影,其水準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尤其是精彩的心理描寫,再高明的演員也無法完全呈現。

  • 12 # 盧覺悟

    我思考的角度跟你不太一樣。

    首先要清楚,為什麼要看呢,不看不行麼?

    是因為啥非要看呢?

    是因為這部書有名呢,還是有某個情節打動了你,還是別人的推薦,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原因。

    如果懶得看文字,那就去看影視,如果覺得影視表達的不詳細,那就看書。

    如果書看不進去,那就看看書評和拆解。

    如果這些都不想看,說明你不愛這本書,那還為啥要看。

    要麼被故事所吸引,要麼能啟迪我們的智慧,要麼明白生存的哲理,無論怎樣,總是有點所圖的,只有找到了這個因,才會有動力。

    如果都沒有,換一本能激發起你閱讀慾望的吧。

    沒有什麼書,是非看不可得。

    所有的道理,就在道理這兩個字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稻田養鯉魚好還是草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