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袁宏志

    非常喜歡,查先生是個雜學家,他對人物,人性的光輝刻畫得非常好,俠義柔腸,民族大義,歷史的側面描寫!入木三分,美不勝收,欲罷不能。郭靖,喬峰,胡斐,張無忌,黃蓉,王語嫣,趙敏,阿紫,周芷若,等寫得太好了!

  • 2 # 瘋狂的綠豆

    金庸先生文筆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時候除了乾巴巴的一句“文筆好”,我們很難具體地描述金庸先生對中文語言的造詣。

    直到我知道了一個當代中國語言發展的趨勢 西式中文:

    歐化中文又稱西化中文、西式中文(Westernised Chinese language),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文過分影響的中文。歐化中文常見於翻譯作品。譯者往往會逐字直譯而忽略中文語法、用詞習慣,直照外文語法、詞彙、修辭地翻譯而不顧語順與否,即使在翻譯主賓謂結構、特有表達邏輯、方式等亦是如此。久而久之中文字身也染上了外語的特點

    我終於明白了:金庸先生對中文語言的掌握與當代小說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的語言不受西方語言的影響,不濫用介詞,不使用西方語言的語法結構。他是中國數百年白話文寫作的集大成者,可能也是白話文寫作的最後表現形式。在他之後,所有年輕作家從小學開始接觸的就是西化的中文了。

    西式中文起源於近代。辛亥革命後,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他們受到當時國際上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喜歡用功能主義的方式解構語言,把語言按照功能分成若干個元素,看重語言元素搭配的邏輯,把語法當做數學公式一般的公理。就像英語語言就會嚴格地把詞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等等,把各種句子按照語法分類為祈使句、陳述句、反問句…

    舉個西式中文的例子,近代作家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難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作為對比,金庸的倚天屠龍記:

    趙敏笑道:“你現下再修,也還來得及。”張無忌心中怦然一動,問道:“甚麼?”趙敏臉一紅,不再介面了。說到這裡,兩人誰也不好意思往下深談,休息一會,張無忌再替她敷藥,抱起她又向西行。趙敏靠在他肩頭,粉頰和他左臉相貼,張無忌鼻中聞到的是粉香脂香,手中抱著的是溫香軟玉,不由得意馬心猿,神魂飄飄,倘若不是急於要去營救義父,真的要放慢腳步,在這荒山野嶺中就這麼走上一輩子了。

    可以明顯地看出,魯迅文法的介詞和助詞非常多,上面一小段裡光是“的”字就有13個,而作為對比,金庸的文章中“的”字只出現3次。魯迅的文章非常強調語法邏輯性和介詞的指向性,所以文風讓人感覺很“硬”。

    (記念劉和珍君不是小說,兩篇文章的文風還和別的因素有關。這裡主要是為了對比語法)

    而沒那麼西化的中文就讓人感覺非常柔軟,非常順滑,就比如金庸先生的文章。那是因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純正的中式語法肯定更接近我們的意識。

    再舉個當代的例子,莫言的《蛙》

    陳耳和陳眉之父陳鼻是我的小學同學,也是我少年時的朋友。我們是1960年秋季進入大羊欄小學的。那是飢餓的年代,留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與吃有關。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

    它在題材上和倚天屠龍記一樣都是小說。助詞介詞很多,翻譯成英語甚至不用改變語序:

    那是飢餓的年代,留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與吃有關

    It was a time of starvation. Things I remember most all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eating.

    用金庸的筆法看,《蛙》有些句式比如“我們是1960年秋季進入大羊欄小學的”是不必要的,可以直接說“我們在1960年秋季進入大羊欄小學”。

    對於今天大多數普通人,西化中文是深刻在腦子裡,已經無法改變了的。當然,不論是金庸的行雲流水還是魯迅的嚴密邏輯,文筆只是各有不同,並無高下之分。

  • 3 # 光華的小說鋪子

    金庸小說的語言風格,毫無疑問,非常喜歡。

    金庸小說的語言特色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字優美,引人入勝;二是通俗易懂,簡潔明瞭;三是引用詩詞,信手拈來;四是描寫傳神,絕少雷同;五是清新流暢,琅琅上口。

    總之,金庸小說的語言非常好,讀來令人賞心悅目,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

  • 4 # 毓秀閣

    作為一個酷愛閱讀金庸老先生武俠小說的讀者來說,我是很喜歡其中的語言風格的。個人認為,金庸小說的語言主要有三大特色,這三大特色同時也是在寫作時值得學習的。

    首先是小說的語言較淺易。對於現代讀者來說,白話小說由於語言質實平易,比文言小說更受歡迎。畢竟現代人普遍在日常生活裡使用的、接觸的都是俗語,沒有太多雅詞點綴。因此,金庸小說語言的淺易就能符合讀者的審美要求,讓他們像看故事那樣直接閱讀,免去晦澀難懂的字詞。

    其次是小說語言的個性化、人物化。閱讀過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裡面所有涉及人物言語的描寫都被作者有意沿著人物性格和故事發展走向來設定。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僅在《射鵰英雄傳》這一本書裡,每個人物的言語就很不一樣:黃蓉是俏皮靈動的、郭靖是憨厚穩重的、歐陽克則是狡黠奸滑的……這些人物的語言描寫,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最後是小說語言運用得詳略得當。既然是武俠小說,那麼書裡就需要運用大篇幅來描寫武打場面,這是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個小技巧;而對於一些與情節沒有太大關係的事情去,則採用略寫手法。這樣安排,有利於讀者把握每章每節的中心內容,實現更好的閱讀體驗。

  • 5 # 加樂彼海帶

    個人是比較喜歡金庸小說的,因為整體來看金庸的小說,大部分就是直接寫的招式和周圍環境的變化,看著比較輕鬆易懂,容易理解,而古龍的小說,大部分都是透過人物心理和環境的烘托來寫的一些打鬥場面,給比讀者更豐富的想象空間,但同時,讀者讀起來相對金庸的小說更累!

    我們看小說無非就是娛樂休閒,所以,我更喜歡金庸的直接描寫的手法,讀起來更輕鬆。

  • 6 # 玉璫

    我特別喜歡金庸的語言風格,記得小時候看的時候就愛不釋手,好像書裡總是有一股很強的吸引力拽著自己。

    第一個特點是語句的乾淨清澈。如同一汪池水,是清澈見底的更吸引你呢,還是渾濁不清的更讓你有興趣?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金庸的文字就是這樣汩汩流淌,讓你想不斷地追到源頭。

    而清澈也並不是膚淺,如同你可以在溪水中看見一尾紅鯉蜿蜒遊過,又有一抹水草輕輕飄動。清澈是一種透明的底色,給你的思想以足夠的空間感和澄澈性。

    第二個特點是描寫的畫面感。儘管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已經拍攝成影視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但我想依然有很多讀者會在心中保留一個理想的無可取代的畫面。

    比如黃藥師與那一島的桃花燦爛,美如煙雲;比如天龍八部有兩章的名字“千里茫茫若夢”和“雙眸粲粲如星”,彷彿印在腦海中的一片天地星河。

    第三個特點是人物的生動性。這一點真的有太多例子了,拋開有主角光環的英雄人物,還有一些非主角的人物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一生愛恨糾纏的劉皇妃瑛姑,比如天龍八部裡只出場一次的隱世高手掃地僧,比如倚天屠龍記中楊過小龍女的後人黃衣小姐姐,點到為止卻足以驚豔。

    第四個特點是大事記中的小片段。讀金庸先生的書,常常會被帶入到一種宏大的歷史視角中。你為故事中人物的悲歡而情思起伏,又倏忽跳躍出時代而洞見個體命運的渺小。

    在讀《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時,很難不為宋朝的滅亡而感嘆憤慨;在讀《倚天屠龍記》時,元朝與明朝的交替更迭似乎更牽動人心。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夠受到各個時代各種群體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 7 # 讀心賞文

    首先,我對金庸小說不僅喜愛,而且愛不釋手,喜歡它語言上的行雲流水,平中見奇,它的情節用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的語言展現出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的經典武俠人物。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所著武俠小說共計十五部,概括起來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分別為《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透過傳統中的程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裡講到,“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小說的語言總的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來概括。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

    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裡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麼?武氏兄弟一直拼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可以這麼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黃蓉、小龍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昇華成性格,性格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如《雪山飛狐》中描寫胡一刀夫婦的那句話:“這一男一女啊,打個比方,那就是貂禪嫁給了張飛……”在這裡,人物形象藉助語言的勾勒而顯得如魚得水,它喚起的想像與聯想讓讀者再也抹不去對這一對夫妻的記憶。

    金庸的語言還很幽默詼諧。從“老頑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韋小寶”,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說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評點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金庸對語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風格是“經過了大量刻苦鍛鍊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筆衝破了小說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對語言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自“百度百科”等。 

  • 8 # 拍個影片vlog

    在刻畫人物時入木三分,小說中的人物彷彿就活靈活現的在你面前。如天龍八部中說木婉清的名字" 水木清華,婉兮清揚”大概就知道這個女子的清麗容貌。又如王語嫣”笑語嫣然“在段譽的眼中,只要她對著自己一笑,便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滿足。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種種,好的不可言傳

  • 9 # 青鶴鳴

    我想,我應該用“熟悉”這個詞語來形容我對金大俠全部小說的印象,而不是喜歡。無論是少年時閱讀[神鵰俠侶]過程中的懵懵懂懂,亦或是青年時看得入迷熱血沸騰,還是朦朧中的男女愛情描寫,都是我在他的作品裡收穫的東西。正是金大俠的作品讓我喜歡上閱讀,並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在我後來閱讀四大名著過程中,亦或是閱讀大部頭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時,都有了良好的艱苦閱讀習慣。至於先生作品的語言特色嘛!我想並非是獨樹一幟的,但絕對有著鮮明的文字語言特點。因為先生每一部作品都是用文字所承載的藝術品,而非現今網文中套路照般的文學工藝品。

  • 10 # 皖南沈勝東

    我喜歡金庸先生小說的語言風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我幾乎全部看完,先生家學功底深厚,其小說語言風格形成受近代小說家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鄭證因的影響居多,而先生又做了拔高,說起先生的語言風格,我們會不自覺的想到古龍的語言風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語言古典、長短句雜揉,中間多有詩詞,幽默睿智,情節處理先是波瀾不驚,而後奇峰迭起,妙趣橫生,小說往往容於某段歷史之中,幾可亂真,人物武學成長更重基礎,循序漸進,最後大成,先生追求的是俠之大者,其書中人物的理想也是一樣。其巔峰之作應是《鹿鼎記》。

    古龍的小說,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多用短句,常有哲思金句湧現,情節處理多詭譎,其小說故事少歷史背景,人物甫一出世就天下無敵,如楚留香、李尋歡,古龍最妙的一本書是《風雲第一刀》。綜合來看,同時的武俠大家金庸先生成就較高,無論寫武俠、寫歷史、辦明報…,先生逝去,我曾習撰一聯以志紀念,將它綴於問答之後,以搏方家一哂:海寧才子,父母喚痴兒,開武俠小說先風,以書劍始以鹿鼎終,如今駕鶴西去,世間再無大俠;報業大亨,香港謂儒商,立求真務實標杆,先社論後輔武俠,福建廳會鄧公,基本法有遺篇。

  • 11 # 蘭笑lanxiao

    我是金庸先生的鐵桿粉絲,上大學時專門選修了《金庸小說藝術研究》。我們看金先生的武俠小說很有代入感,看著那些文字腦海當中很容易就聯想到相應的適合的畫面。翻看了一下各位朋友的回答,都說到了一點,就是白話文或者西化中文。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電影鏡頭式的敘述手法,就像是一架搖臂攝像機,帶著讀者在故事畫面裡穿梭,從高空俯瞰的大場景,到正在發生的人事物,再到某些特寫,整個過程相當的連貫合理。金庸先生博學多才,文化歷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政治軍事、地理風貌、方言美食、周易八卦、中醫理論、武術理論……將這麼多有趣的東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融入小說,自然更有意思。金先生還非常的詼諧幽默,明明是諷刺的話讓讀者看了卻覺得有趣,同時又達到了諷刺的目的,比如描寫丁春秋的厚顏無恥及其門下弟子溜鬚拍馬的場面。

    同時期的其他幾位武俠大師的作品,我也很喜歡,梁羽生先生是標準的中國傳統才子,語言表達都是像紅樓夢那樣的,文筆相當的美,但是現代人讀起來可能會費力一些。古龍先生愛偷懶描寫十分意象,讀者要多發揮些想象力才行,這也是為什麼古龍作品翻拍困難的原因。

    唉,大師們都走了,誰還能再描繪一片江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樹冬天用埋土嗎?種植時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