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忘石頭
-
2 # 久坐必有一禪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對孩子過分關注,會導致孩子使用手段折磨你,讓孩子成為家庭主導作用,有時候我覺得越發脾氣,越不去滿足他,反而告訴他,不發脾氣就給予你想要的,慢慢形成習慣。在者孩子從小就培養鍛鍊習慣,看書習慣,修身養性,對一生都有好處。
-
3 # 易商創
限制太多,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沒辦法。只能倔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自己的心願。因為經常被拒絕,所以自然會發脾氣,哭鬧。相反如果給孩子較多自由家人也好商量,孩子透過和家人商量就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沒必要倔強,哭鬧了
-
4 # amtf天道酬勤
這個問題不好解決,要慢慢引導,你沒有倔強發脾氣的時候嗎?你不可能改變一個人的脾氣,每個孩子都有心情不好,發脾氣的時候,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改變他這種脾氣,而是教會孩子如何收斂自己的脾氣,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才是正確的觀念。
每個人都有脾氣,只不過有的人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有些人就控制不了,而被脾氣所控制。你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幫助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倔強,總的來說有正負兩面。並不是說倔強就不好,倔強算是一個優秀的品格,關鍵是倔強,在面對什麼情況,什麼事情,教會孩子去判斷這件事情該不該堅持該不該倔強?這才是正確的辦法呀,你怎麼能一棒的打死孩子的倔強和脾氣呢?首先你自己的觀念就不正確,你這樣價值觀都不正確了,還能教出好孩子來嗎?
以上皆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
5 # 523176
這是個頭疼的問題,但是本人也有體會,我的女兒今年20歲14歲的時候開始有叛逆讓我痛心,現在逐漸變的懂事兒了,做為家長我們要包容孩子的缺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多給孩子灌輸正能量,讓她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即便當時不愛聽。等孩子真懂事兒了會在生活中感悟到家長的苦心。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曾經對父母有很多不滿,現在步入中年體會到了父母的教育仍然愛我們的父母、感恩父母。
-
6 # 家愛兒女
首先改變自己。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也許是自我性格發脾,從好的方面來看是有主見有個性。我的公眾帳號也許有一些育兒文章適合您。
-
7 # 殷夢奇
家長為孩子考慮得很多,心也很苦,可就是得不到好的結果和回報。這其中原因就在於,家長多孩子的限制,往往是家長自己覺得這樣為孩子好,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保護和關懷。其中道理,大家都懂。
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去補救親子關係,讓溝通更有效。個人覺得得從幾方面入手:第一,家長要回顧一下,你們在“關懷呵護”限制孩子的時候,你們的態度怎麼樣?是否有憤怒和暴力?讓孩子接受了這部分攻擊的能量,那麼他(她)就會找機會回擊給你們。也就是關係到你們相互是怎麼樣的態度,如果家長憤怒較多就得努力改善自己。
第二,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的反應如何?如果孩子發脾氣家長都是滿臉的焦慮過憤怒,一來不利於孩子穩定情緒,二來也許孩子這樣哭鬧就是為了看到家長的反應,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有妥協的可能。所以,家長對孩子的類似情緒反應要有包容,至少得讓沉得住氣的家長來出面處理。可以是先抱住孩子,撫摸背部,讓孩子感受到包容和撫慰。然後再與其協商對策。起先大家肯定都不願鬆口,然後可以大家各退一步(其中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進行,有時得換幾種方法才奏效)。反正是要好好說話。
孩子平靜後也好和他(她)回顧整個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可以用平和的方式,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不要期待立竿見影,這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但是一段時間,你就會看見孩子的變化)。
第三,家中可以玩一些可控的對抗遊戲,比如騎士或者枕頭大戰,讓孩子明白在攻擊他人時要適度,同時也讓孩子有個主動可控發洩的渠道。
第四,透過故事和繪本(比如生氣湯等)閱讀,讓孩子明白些控制情緒的故事,讓孩子對此有些概念。
第五,在做好上述的同時,家長是否言行一致,對一些規則是否有很好的執行?哭鬧而退讓會強化孩子的類似表現。當然,還是強調有話好好說,引用一句現成的話“和善而堅定”。
第六,如果上述都做到了,幾個月下來還是沒效果的話,建議求助兒童心理諮詢機構,向專業人士求助。
-
8 # 使用者60381177257
如果一個孩子的內心缺少愛,得不到足夠的愛的滋養,就會脾氣暴躁,唯一的改變之道就是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一個內心滿滿是愛的孩子是平和的、Sunny的、樂觀的。
平時多關注孩子,理解孩子,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求。其實,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優缺點都能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而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
總之,愛是化解一切的方法。
-
9 # 紀小葵的指尖輕想
這個問題應該首先從孩子的年齡入手。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不相同的,解決的辦法自然不同。
家庭教育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起主導作用。
父母的性格和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塑造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父母都是性格急躁,易怒,愛發脾氣,那麼他們的小孩子又怎能做到平心靜氣?所以父母在與小孩子的相處過程當中首先要做到不急躁,遇事冷靜,提倡對孩子進行有愛的教育,不過分寵溺孩子。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的性格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善。
這個時期,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起主導作用。
從上幼兒園開始,家長就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不論是幼兒園、小學,甚至以後的初中、高中、大學,孩子的更多時間是在與老師和的交往當中去塑造個性,形成自己的性格。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出現了倔強、易發脾氣、與人溝通出現障礙,那麼我們排除家庭因素外,就要從學校這個因素來尋找原因。
家長需要平心靜氣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詢問學習當中是否遇到了困難,跟同學相處是否融洽,老師對孩子有沒有不當的做法等等。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家長也不必心急,可以到學校與老師聊聊孩子的情況,或者跟孩子要好的朋友來了解情況,切記不可急躁。在瞭解了情況之後再對症下藥。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性格發生變化一定是有原因的,那麼家長要做到耐心細緻,對孩子要充滿關懷。
在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有巨大的變化,這個階段不僅需要學校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家長也要對孩子多些關注與關愛。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自我統一性意識萌芽並且逐步完善,希望得到肯定。我們不能再把他當作小孩子那樣對待,更有效的溝通方式應該是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瞭解需求,利用演繹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困惑,甚至可以擺事實講道理,他們是有能力理解的。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較敏感,做為家長,一定不要用家長的權威去強迫孩子,否則會適得其反。家長可以思考:如果我是青春期的孩子,我會希望家長如何對待我,我遇到挫折時希望得到什麼樣的關愛?換位思考不僅僅是口頭語,更應該付諸行動。做個聰明的父母,培養好性格的孩子。
-
10 # 懶豬媽咪早教
一、作為父母,先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先不要給孩子貼上倔強、愛發脾氣等標籤,特別不能對著孩子說你很倔強之類的話。記得小時候,父母總是給我貼標籤,我就會造成心理暗示,我就是一個很倔強的人,然後也往倔強的方向發展。
二、理解孩子所處的階段,分析問題的原因
分析孩子現在所處的階段,可能會出現問題。同時也需要分析一下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敏感期?是行為受到影響了?還是父母的方式出了問題,加重了孩子的行為?
三、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把孩子現在出現的問題和情緒,把他當成一件正常的事情。接納後,才想辦法處理。
四、具體處理
1、孩子出現情緒後,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即便自己犯錯了,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接著,傾聽孩子,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3、引導孩子,把正確的做法告訴孩子。
可以透過故事、繪本、遊戲的方法引導孩子。不企求孩子一次能改正,父母需要有耐心,多次反覆的引導。
五、孩子出了問題,父母先反思自己
在育兒過程中,孩子出了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調整好自己的養育方式
-
11 # 叮鈴鈴
父母親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都會是講原則和負責任的,無奈孩子性格太倔強。但往往父母親越講原則,越負責任的去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長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這樣溫順,而是變成倔強、愛發脾氣、愛哭鬧。怎麼辦,是方法錯了還是教育不成熟?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1、孩子在小時候,因為父母都是怕孩子這樣,怕孩子那樣,對孩子過分地關注。而孩子卻有它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父母會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會加重對孩子教育的關注,但往往這樣父母與孩子就進入迴圈。
給孩子限制太多,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沒辦法,只能倔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自己的心願。因為經常被拒絕,所以自然會發脾氣、哭鬧。相反,如果給孩子較多自由,家人也好商量,孩子透過和家人商量就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那麼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
2、還有的父母日常思維是怕慣壞了孩子,看到電視電影被慣壞的孩子,其結局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生活中就容易走向反面,去壓抑孩子,嚴格地按照原則、按規矩辦事。
但是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讓他的壞脾氣改掉,反而越來越壞。這些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有問題,家庭教育有問題。也是父母的習慣性思維。到最後孩子也會變成很講原則,反而不會變通,孩子的脾氣也會隨之差起來,因為這些都不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意願去發展。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1.首先改變父母自己的意願,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比如說你做了豐盛的飯菜。孩子卻鬧著不喜歡,此刻的自己會非常講原則:“這麼豐盛的飯菜不吃,這麼不懂事?給我吃了!不吃拉倒!”這時候的結局就是孩子口哭鬧,大人生氣,場面尷尬。
或許這時候孩子真的沒胃口,它想吃點其它東西,或許孩子真的不喜歡這些飯菜,總之作為父母要關心孩子子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也有合理之處,暫時順應孩子的心理,皆大歡喜。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意願不要太強烈,其實孩子很單純,父母好商量孩子也就學會了好商量,做什麼事都開心。
2、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不要太講原則,想想自己太講原則的後果!
比如孩子游玩時,孩子喜歡空中飛人,細心的父母會提出還是玩木馬好,這個安全,那個空中飛人太危險了,孩子是好奇但父母以安全為由拋開它,但孩子的想法得不到滿足時,孩子也會產生倔脾氣,同時父母也一樣一定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對於不安全的設施為了保護孩子,就是不能玩。
其實父母非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和做法,也是一種倔強;多去聽聽孩子的意見,不再倔強,那麼身教之下,孩子就能慢慢學會不倔強。有時我們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倔強,沒想到自己也是這樣。
3、很多不合父母意願的常見生活問題處理!
愛吃零食、愛看動畫片、愛買玩手機是很多孩子的共同特點。作為父母不能說一錘定音這些就是不好的,未免太武斷了,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這個社會,但社會上的很多東西都是孩子必須去面對的,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長大成人。有些東西你控制的死死的,孩子也會偷著去玩。
適當滿足,適當拒絕,先說好,再說不,這樣孩子挺好商量的。
4、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做錯事了,父母當然很著急,有些時候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破口而出,孩子這個時候往往是很尷尬的,不管怎麼樣,在面對我激烈的情緒時,父母一定要控制控制再控制,你眼前面對的是你的寶貝,如果自己情緒太高漲了,事後也要及時向孩子表明謙意。
有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偶爾發火也不會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應。如果親子關係不好,每一次發火都會引起孩子哭鬧。
5、正確處理好家庭關係,父母與每個人的交流,其實孩子一直在模仿!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關係也是孩子的生活圈,家庭關係和諧了,孩子自然會每天高高興興,性格也會開朗起來,所以作為父母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一定要和諧。
孩子就是父母的另一面,有怎麼樣的父母就會產生怎麼樣性格的孩子,如果不想讓孩子倔強、愛發脾氣,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做,所以說教育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不斷的學習。
-
12 # 朶朶媽媽成長記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性子倔還愛發脾氣,該怎麼辦?這個問題難倒了很多父母。大家可以試試下面的這些方法。
第一,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採取放寬政策。
倔強的孩子容易一根筋,越不讓他乾的事情,他越樂意幹。家長對他約束越多,他越會和家長對著幹。
限制太多,孩子只能發脾氣反抗,讓父母滿足自己的心願。相反,如果給孩子更多自由,孩子和家人就可以互相商量彼此滿足。
教育孩子需要嚴而有寬,寬而有度。
第二,順應孩子心理。
有時候與其說是孩子倔強,不如說是家長倔強。家長總以自己的觀點和經驗來約束孩子,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反抗。
比如,你要孩子洗澡,孩子偏不洗,你強制他洗,他肯定會抗拒,有時候,即使你打罵他,他也堅持自己的不洗澡。如果媽媽順應孩子心理,暫時不洗澡,先允許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等他心情高興的時候,可以再要求孩子洗澡。
家長不再倔強,孩子也不倔強。靈活變通,替代性滿足,孩子也就合作了。因此家長應該首先改變自己的做法,那樣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
13 # 寶爸談成長
孩子倔強愛發脾氣是孩子獨立人格養成的必由之路,這時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雖然簡單又不成熟,我們卻不能輕易去否定,這個時候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讓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長。我們不能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哪怕只是孩子!很多時候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或許你就會有不同的發現!
-
14 # 郎媽愛成長
小男孩好奇心強,喜歡到處摸摸碰碰,越是大人禁止的事情,越喜歡嘗試,這些都是符合孩子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行為,是正常的,家長不需要為此大驚小怪。
孩子撒潑打滾的行為是不對的。家長需要教會孩子恰當表達情緒和願望。首先可以反思,家裡的大人是不是有類似的行為,比如喜歡大喊大叫,喜歡動手打人。在孩子面前請注意大人的行為。第二,大人一身作則,平靜緩和的表達意見。比如可以使用正面管教的我句式“我看到寶寶今天自己吃飯,我感到很高興,我希望寶寶繼續自己吃飯”。
-
15 # 木棉的世界
在這個問題裡,我首先看到的是家長的偏見。在家長的心理,倔強,愛發脾氣就是不好的行為,必須要改。事實真的如此麼?
首先,我個人認為倔強,愛發脾氣這個特質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解釋。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到了執拗敏感期,確實會有“倔強”“愛發脾氣”的表現,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開始形成,開始發展自我,構建自我的關鍵時期,倔強就是一個特徵,沒所謂好壞。發脾氣也是孩子想證明自己觀點的一個表現。
其實,“言傳身教”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排除敏感期,青春期的孩子,當你覺得你的孩子倔強,愛發脾氣的時候,是否應該先考慮家裡有這樣的人。父母的行為舉止是孩子的第一影響人,當你或家裡其他人有這樣的特質時,又怎麼能怪孩子這不好哪不好。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去影響周圍的人,尤其是我們的孩子
最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孩子不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作為家長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和孩子交流溝通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對於孩子堅持“自以為對”的事情,我們也應該仔細觀察和溝通,分析問題的原因,和孩子商討共同解決的方法。
-
16 # 有鞋talk後期編輯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另外不僅兒童教育很講究方法,早教識字教育也很講究方法,人們對於畫面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進行練習,比如【貓,小,帥學漢字】是一款採用圖片演化成字型的軟體,讓孩子在好奇快樂中學習漢字,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是一款免費的好軟體。【貓,小帥,識漢字】中的圖片演化漢字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讓孩子感知世界同時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方法 思維能力 對以後繁重學習任務有重大幫助。
回覆列表
以前孩子都是打大的,現在孩子都是寵大的,孩子不講理了該打還是要打,該教育還是教育,認真對待自己的孩子,多跟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