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沒尾巴耗子

    關於王勃我是這麼理解的:

    被譽神童其少年得志,文采出眾造傳奇人生;

    文學創作稱膾炙人口,代表佳作數滕王閣序;

    光明磊落至招人暗算,曠世奇才隨逐出京師;

    年少輕狂竟私殺官奴,性命雖保仍牽連眾人;

    詩壇巨匠終殞命南海,一生短暫卻煙花奪目。

  • 2 # 布夫舟

    過去不像現在,紙和印刷術沒有應用的時候,知識特別珍貴。當時學習主要是靠竹簡和別人指點,所以家學就特別重要。有些東西,只有別人家裡有,你再聰明也不可能學會。

    所以看看王勃,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這是家學淵源。

    我覺得一句評價很好:

    他雖然很有才華,在藝術性方面表現得非常好,可他對於人生沒有太深入的瞭解,在思想性方面並沒有什麼深度。

    (畢竟當時只有27歲,人生歷練有限)

    《滕王閣序》一文首創了多少成語?

    1.【物華天寶】華:精華.寶:寶貝.原指萬物的光華,天上的寶氣.形容各種珍貴的物品.

    2.【人傑地靈】人傑:傑出的人.靈:特別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傑出的人物出生或到過的地方,便成為名勝之地,或指傑出人物生於靈秀之地.

    3.【勝友如雲】勝:指才智出眾.才智出眾的朋友們雲集一處.

    4.【高朋滿座】高:高貴,高尚.座:座位.滿座盡是高貴的賓朋.

    5.【騰蛟起鳳】騰:騰越.起:起舞.象蛟龍騰越,鳳凰起舞.比喻文辭奇巧優美,才華橫溢.

    6.【鐘鳴鼎食】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飯時,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吃飯時,奏樂列鼎.形容貴族和富貴人家豪華奢侈的生活.最早見於《史記》.

    7.【雲銷雨霽】雲消雨散.指滿天的雲雨頓時消散,形容已經逝去的一切都不會再回來了.

    8.【響遏行雲】遏:阻止.聲音高入雲霄,把浮動著的雲彩也阻止了.形容歌聲嘹亮有力,悅耳動聽.最早見於《列子·湯問》.

    9.【天高地迥】迥:遙遠.形容天地之間廣闊無邊.

    10.【興盡悲來】高興的勁兒過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來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種蕨類植物,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裡偶然相遇.比喻從來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12.【馮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處是《史記·馮唐列傳》.

    13.【老當益壯】當:應當.益:更加.原指年紀老而志氣應當更壯.出處是《後漢書·馬援傳》.14.【窮且益堅】也作“窮當益堅”.窮:不得志.益:更加.處境困難而意志應當更加堅定.

    15.【涸轍之鮒】涸:水乾,枯竭.轍:車轍.鮒:鯽魚.乾枯的車轍裡的鯽魚.比喻處於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處是《莊子·外物》.

    16.【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時,餘光落在桑樹和榆樹之間;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則有所得.比喻這個時候失敗了,另一個時候得到補償.出處是《後漢書·馮異傳》.

    17.【一介書生】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自稱.或對一般讀書人的雅稱.

    18.【投筆從戎】投:扔掉,放棄.筆:筆桿子,指文墨生涯.從戎:參軍.指棄文就武,放棄文墨生涯去參加軍隊.出處是《後漢書·班超傳》.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裡的兩種喻意.後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樂曲的高雅精妙.出處是《列子·湯問》.

    20.【盛筵難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難以再得.

    21.【陸海潘江】陸、潘:晉朝的文學家陸機、潘岳.本是稱頌陸機和潘岳文才很高.後用以稱頌學識

  • 3 # 微言善語

    天忌英才

    世家少年年少才,

    天縱奇才才奇豔。

    孤鴻飛的仙台去,

    唯留清影在人間。

    以此四句紀念,一代詩魂駕鶴去。

    1.抑六朝文風,開大唐新風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2.天才級別,不假思索作出騰王閣序,令當時在場之人無不佩服。可惜天妒英才,渡江時溺水而死,一代詩魂就這樣隨風飄逝。

  • 4 # 平靜的時光87136907

    時間最能說明一切。王勃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及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古傳唱流傳至今。

    王勃可以說幾百年難遇的神童、奇才,寫滕王閣序,年僅十四歲。單就文學才華,我們今天的青少年也難以比肩。唐朝重詩文,從這點看,王勃是幸運的。

    縱觀王勃一生,可謂命運多舛。他少年得志,難免遭嫉;沒學會或不屑於宦海八面玲瓏,又恃才傲物。為官總讓人抓小辮子,以至屢次遭貶罷官;在顛沛流離中,意外身亡,年僅二十八歲,令人扼腕嘆息。

    中國千百年學而優則仕單一傳統,可謂誤人不淺。王勃假如成今日專業作家,相信會貢獻更多膾炙人口的華章。命運如此殘酷,當然沒有假如。

  • 5 # 歲蓋第一定東特熱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滕王閣序》!此文太高,後人乘涼! 自古詩無第一,畢竟各大家都有千古名句傳,但若論文,無人及子安,力壓唐宋各大家,李、杜、歐陽、蘇亦仰望,皆因文者必能詩,詩者未必能文。 一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天外之創。 惜古往名人吟詩作賦,空無駢文傳,略輸文采,然歐陽,清照不自量,稍遜風騷亦難越。勃文如曲終破塵,曲至高位明寬神朗沁心扉, 曲至低落漁舟晚歸江岸景,敢問古今誰能越?以致駢文後人無敢作,只因勃才氣太高,後人仰望,只可惜英年早逝。

  • 6 # 北門猿

    王勃的詩文是他才華的一方面,也是他青史留名的原因所在。但他的才華,其實不盡表現在詩文創作上。

    聞一多替王勃稍稍地抱過一下不平。他說:初唐四傑雖然文才出眾,然而一直都有“浮躁淺露”的評語。但——

    其實王勃,除擅殺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殺奴在當時社會上並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過分的“浮躁”。一個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裡,已經完成了這樣多方面的一大堆著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漢書指瑕》十卷,《大唐千歲曆》若干卷,《黃帝八十一難經注》若干卷,《合論》十卷,《續文中子書序詩序》若干篇,《玄經傳》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夠浮躁到哪裡去呢?

    所以要論王勃的才華,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他研究類的著作,二是他的詩文。可惜上面所說的這些,除了文集還傳下來一部分之外,其他的全部散失。王勃的學術水準究竟怎樣,到底還是無從得知。

    所以我們還是隻能從詩文中來揣測他的才華,至於王勃才華的另一個側面,是好是壞,造詣如何,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了。不過他現存文章中,常常引用周易裡的內容,由此看來,或許他真的對此有研究——最少也是興趣很深。

    貼一些王勃不太為人熟知的作品吧。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詠風》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白下驛餞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焦岸早行和陸四作者》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徵儔。復嶂迷晴色,虛巖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故人渺何際,鄉關雲霧浮。

    頸聯和上官儀“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勃的文章,為方便起見,我姑且挑篇幅最短的,可以窺見文風之一斑:

    春日孫學士宅宴序若夫懷放曠寥廓之心,非江山不能宣其氣;負鬱怏不平之思,非琴酒不能洩其情。則林泉為進退之場,樽是言談之地。白衣送酒,青陽在節。鳧雁亂而江湖春,梅柳開而庭院晚。楚屈平之瞻望,放於何之?王仲宣之登臨,魂兮往矣。俠客時有,且傾鸚鵡之杯;文人代興,聊舉麒麟之筆。人採一字,四韻成篇。

    送宇文明府序

    昔者王烈登山,林泉動色;嵇康入座,左右生光。豈非仙表足以感神, 真姿可以錯物。況乎巨山之凜孤出,昇華之麗清峙, 群公之好善,下官之惡俗。接霓裳於勝席,陪鶴轡於中軒。俱拔出塵之標,各仗專門之氣。煙霞用足,江海情多。言泉共秋水同流,詞峰與夏雲爭長。雖揚庭載酒,方趨好事之遊;而肆樂含毫,請命昇仙之筆。同抽藻思,共寫離懷。

    王勃的文集中有一篇《送劼弟赴太學序》。王劼其人,《新唐書·文藝傳》說:“初,(王)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簡稱“三珠樹”,其後助、劼又以文顯。劼早卒。”依此,王劼是王勃弟弟,也有才名,也同樣的早逝。

    這篇序文裡說:

    今之遊太學者多矣,鹹一切欲速,百端進取。故夫膚受末學者,因利乘便,經明行修者,華存實爽。至於振骨鯁,立風標,服賢聖之言,懷遠大之舉,蓋有之矣,未之見也,可以深慕哉!…… 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苟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 履半級,何足恃哉!終見棄於高人,但自溺於下流矣。吾被服家業,沾濡庭訓,切磋琢磨,戰兢惕厲者,二十餘載 矣。幸以薄技,獲蠲戎役。嘗恥道未成而受祿,恨不得如 古之君子四十強仕也。

    大意說,如今的世道,到太學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但都是想走捷徑,求取功名而已。至於真正按照聖賢之言處世,心懷遠大理想的人,或許是有,反正我沒見到過。

    但這種浮躁輕率的舉動,就算謀取來一官半職,也不足以作為依靠,早晚會被人唾棄。我們家世代也儒學為業,我戰戰兢兢,刻苦鑽研,到現在有二十多年了,僥倖靠這一技之長,得以免除服兵役的負擔(做官的委婉說法。)。但即便這樣,我也以學問未成就領取俸祿為恥辱,恨不能像古代君子一樣,到了四十歲才出來做官。(此句典出《禮記》:“四十曰強,而仕。”)

    (王勃二十餘歲時已經是朝散郎,從七品上,唐朝規定,凡九品以上官員免除徭役,所以用“獲蠲戎役”來代指做官。扯句題外話,杜甫《石壕吏》中官兵抓壯丁,兇惡如狼似虎,為什麼不抓作者,反倒要拉老嫗去充數?因為杜甫當時是華州司功參軍,朝廷命官,不在服兵役之列。)

    假定他在序文中說的都是真心話,那麼從這看來,王勃是時時心懷戒懼,以輕率求進為恥。那麼,他可能真的不算是“浮躁淺露”的那類人。至少,道理他是懂的。

  • 7 # 安意如

    提到王勃,他是大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因為詩歌所帶來的名氣,他的名聲,比他的長輩們要大的多。

    王勃,字子安。這個表字,對他的人生真是一種反諷。

    唐代的神童真是多,王勃是率先登場的一位。 他成名真是早,是少年早慧的典型。還不到二十歲,就已經進士及第。就連唐高宗讀到他獻上的頌,知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寫,都連聲讚歎他為“大唐奇才”。

    明代陸時雍在《詩境總論》中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傑乎?” 我不能認同他對其他三人詩風判斷,對於王勃的評價卻是恰當的。

    在“初唐四傑”中,王勃年紀最輕,名聲最大。關於“初唐四傑”的排名,後人爭論很多,但不管如何爭議,王勃都名列首位。

    二十歲時,王勃通過了一個特殊的考試,進入宮廷,擔任了沛王府修撰,成為沛王李賢王府中的一名文學屬官。因為年紀相仿的緣故,王勃很快博得了李賢的歡心。

    《杜少府之蜀州》,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那時他還在長安。他有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到四川去做縣尉,王勃為他送行,寫下了這首詩。

    讓我們再來細看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之蜀州》

    唐人送行,多作詩贈別。一部《全唐詩》,這類贈別詩佔了不小的比例。

    錢鍾書先生對此有精妙的論斷:“從六朝到清代這個長時期裡,詩歌愈來愈變成社交的必需品,賀喜弔喪,迎來送往,都用得著。”

    無論以何種標準評判,王勃這首詩都堪為典範之作。

    如果說,《杜少府之蜀州》,表現出王勃性格中的豁達,那麼,《滕王閣序》所流露的王勃,則是豪情與失意並存的矛盾的少年。

    他的黯淡心思,都深藏在他華美的筆端之下。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我讀王勃,總覺得是可惜的。

    他性格造作,卻不失真誠。他的才華,讓他能夠暫時的觸碰到生命的玄機,他的智慧卻不足以讓坦然面對人生的窮通。也許境界只是毫釐之差,但這一步之遙,卻往往一生都跨不過。

  • 8 # 熊吖康波什

    一.王勃生平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二.王勃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三.王勃鉅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高度體現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滕王閣序》

    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堪稱典範之作。

    1.寫景,抒情自然融合。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光紫”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對比鋪敘,色彩鮮明。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3.對偶精美,用典工切。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少年成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難得的詩壇神童。他的文采可謂是在中華文化上熠熠生輝,特別是他創作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名垂千古,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 9 # 易水不寒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其文學造詣極高就很容易理解了。當時年少的王勃做出了令世人為之震驚的代表作。

    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生動形象地描述出落日餘暉的黃昏美景。王勃詩文俱佳,在七言律詩方面也有較高的功底,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道出了對友人的祝願。

    其中最能體現王勃才華橫溢的莫屬其《滕王閣序》了,關於王勃為什麼要做出這樣一首序來展現自己,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故事。

    據說當時王勃去看望父親時剛好碰到督閻伯嶼新修的滕王閣,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但是閻都督此次宴客,主要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

    但在宴席上,年少張狂的王勃並沒有推辭著作,相反的是藉著酒性接過紙筆,當眾揮筆創作,引得眾人圍觀,都督老大看到此情景心裡肯定是不高興了,自己做局為自己的女婿長臉,但被王勃這小子奪去了。

    於是便進入賬中,但對王勃如何作文極為好奇,喚人去看看王勃作的怎樣,聽到第一句“南昌故都,洪都新府”便說這就是老生常談的一文,聽到第二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只聽不語,最後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忍不住讚歎道:此乃天才,當垂不朽。

    其中《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可見王勃才華當眾可以展現。

    可能是天妒英才,王勃只活了27個春秋,但其著述仍很多,王勃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在正值青春年華的美好之際而隕落。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 10 # 大先生的故紙堆

    王勃與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四人齊名文壇,被稱為“初唐四傑”。王勃字子安,是四傑中的佼佼者;詩文最有特色。

    《新唐書·王勃傳》中寫到:“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主席特別推崇這位唐代文學家。他曾為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一文寫下一條長達一千多字的批註。

    這條批註有考證、有評價、有議論。

    這則批註,先是考證了《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的寫作時間,主席認為:王勃此文,“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壽州,或是江都。時在上元二年,勃應有二十三、四了”。作《滕王閣序》時,王勃“應是二十四、五、六”,而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十三歲,或十四歲”。

    批註寫道:《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詩文,都是在北方——絳州、長安、四川之梓州一帶,河南之虢州。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數幾首,淮南、南昌、廣州三地而已。廣州較多,亦只數首。交趾一首也無,可見他並未到達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

    一批註又從王勃的經歷說起:他作過英王(注:系沛王之筆誤)李賢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驅逐,因為他為英王的鬥雞寫了一篇檄某王鬥雞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

    主席這樣評價王勃及其作品:“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時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兒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騷滿腹一方。……為文尚駢,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獨到的新駢、活駢,同六朝的舊駢、死駢,相差十萬八千里。他是七世紀的人物,千餘年來,多數文人都是擁護初唐四傑的,反對的只有少數。”

    王勃,一個青年人,卻寫了十六卷詩文作品,這與王弼的哲學,賈誼的歷史學和政治學,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發,賈誼死時三十兒,王弼死時二十四。還有李賀死時二十七,夏完淳死時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主席批註過王勃不少詩文。特別是那首《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閥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主席在一本《註釋唐詩三百首》的這首詩的天頭上面,簡潔而有力地批註了一個字“好”。在凝聚著真摯友情的“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詩句下,連劃三個大圈。

    《秋日登滕王閣餞別序》是王勃的著名駢文。全文細緻優美地描繪了湖光山色,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懷才不遇。毛澤東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等警策的句子後面划著圈,尤其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優美的句子,表示了由衷的喜愛。

  • 11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評價王勃的才華?

    前言

    王勃的才華毋庸置疑,不過也被人批評過於“浮躁淺露”,從王勃的經歷來看,這樣評價王勃的人還真有一雙慧眼。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很小的時候就名聲在外, 《舊唐書》本傳是這樣介紹王勃的:

    “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透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一、初唐四傑的排序爭議

    初唐四傑以王、楊、盧、駱為順序,不過排行第二的楊炯卻有意見, 《舊唐書·楊炯傳》記載: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這個讓楊炯不以為然的“王”就是王勃。 唐朝劉肅的《大唐新語》記載:

    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當時宰相張說:楊炯這個人很有才,不但比盧照鄰強,而且一點也不比王勃差。‘恥居王後’有道理。他自己說‘愧在盧前’,實在是謙虛呀。

    二、浮躁淺露的王勃

    王勃雖然有才華,但是他有一個改不了的毛病。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裴行儉,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克兇醜。及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勮,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卒如其言。

    當時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很善於識鑑人物,他就認為王勃”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

    果不其然,十幾歲的王勃少年及第後,曾經被沛王召為修撰,為了哄幾歲的英王玩樂,他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家的鬥雞。沒想到此事惹怒了唐高宗,皇帝認為王勃引導諸王玩物喪志,還可能挑撥他們的關係,因此把王勃趕出了王府。

    幾年後,王勃又犯了一次錯誤,他收留了一個犯罪的官奴,後懼事洩竟然把這個人滅了口。結果自己差一點因此被誅,父親王福畤因此被貶為交趾令。

    坑爹的王勃去探望他父親時,作了最後兩件事。路過滕王閣,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 半路上落水而死,年僅29歲。

    從王勃寫《檄英王雞文》和《滕王閣序》兩件事看來,這兩篇文章都不太應該寫。《檄英王雞文》完全是不務正業,而《滕王閣序》明顯壞了人家提前安排的好事,如果王勃是一個性格收斂的人,不會去搶別人的風頭。

    三、為王勃的才華鳴不平的人

    王勃有一首詠物詩,《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在前面說過,楊炯很不服氣排在王勃後面,有人提楊炯說話就有人為王勃抱不平,明鍾惺、譚元春合編的《唐詩歸》就這評價王勃:

    鍾雲:只讀末二句,知世人以王、楊、盧、駱並稱,長為無眼人矣。又云:讀至此,心眼始開,骨韻聲光,居然一李頎王昌齡矣。譚雲:子美詠物諸小詩,俱得此法之妙。又云:“為君二字妙,待物如人矣。

    詠物詩難在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寄託的情感如何水乳交融,詩人常用擬人手法將事物賦予人格的魅力,所以說王勃的““為君二字妙,待物如人矣。”。而且說“子美詠物諸小詩,俱得此法之妙。”

    鍾惺直接就說,那些”以王、楊、盧、駱並稱”的傢伙,都是“無眼人”呀。

    結束語

    裴行儉的確是個高明的“算命”先生,初唐四傑的結局都不太好。楊炯被貶盈川令,40多歲去世;王勃不到30落水而死;駱賓王討伐武則天兵敗後失蹤;盧照鄰惡疾不愈,投水自殺。

    假如王勃能避免“浮躁淺露”,不至於創下那麼多的禍。就不會連累自己的父親,當然也不會千里迢迢去探親,更不會死於非命。

    否則他必定會留給我們更多的佳作,如果他活到五六十歲的話,能夠成為和李杜並肩的詩人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女人生完孩子很憔悴,有的卻很年輕,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