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過於誠

    朱元璋童年無疑是悲慘的,成為皇帝后所做的很多事跟他童年遭遇肯定有所關聯的。

    一、元末苛政猛於虎VS明初大赦天下,減輕賦稅

    元朝末期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比元初增加了20倍以上,令朱元璋家庭條件越來越差,吃了上頓沒下頓。為了減輕全家的生活負擔,朱五四(朱元璋父親)把朱重七送去當了上門女婿,朱元璋十幾歲就退學給安排放牛去了,後面為了有口飯吃是做過和尚又化過緣。

    朱元璋當了皇帝,為建設鳳陽中都,特赦天下,把罪不至死的犯人赦免了來建城,讓農民回家恢復生產,另外大力減輕賦稅,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

    二、元末貪腐嚴重,剝削百姓VS明朝懲治貪汙,嚴防死守

    元朝末年,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貪腐嚴重,大肆搜刮百姓,國家民不聊生。“餓死已滿路,生者與鬼鄰”的悲慘畫面朱元璋肯定是親眼目睹過。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待貪官汙吏絕不容忍,因此他設計了很多嚴酷的刑罰來懲治貪官汙吏,一旦貪汙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立刻殺了,據說朱元璋一生殺過的貪官超過10萬,可見朱元璋對貪官的憎恨。後為了監察百官,特意設立的錦衣衛。

    三、元末地主橫行VS明朝重農抑商

    元朝末年,統治階段瘋狂地兼併土地,把廣闊的良田變為牧場,老百姓手中的土地全部被大地主、大官僚吞併。大地主“廣佔土地,驅役佃戶”,老百姓失去土地只能淪為奴婢。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地主是瘋狂打擊,甚至故意製造“冤假錯案”(空印案),抄沒地主的財產。同時把商人的地位定得很低,規定他們只能穿絹,布兩種材料的衣服,並且子孫考學,當官,都會受到各種政策上的刁難和限制。朱元璋一上位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四萬零九百八十七處,疏通河流大約四千一百六十二道。

    四、幼年父母雙亡VS明朝大肆封王

    在朱元璋16歲時,他的父親,大哥,母親因為沒錢看病相繼去世,童年生活可謂悲慘到了極點。這讓他特別重視親情。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特別疼愛子女,先後對26個朱家子弟封王,並且讓他們掌握武力,最高可以擁兵三萬。

    結語

    童年悲慘遭遇帶給朱元璋無數人間艱辛的同時,也磨鍊出他異於常人的堅強意志,他深知民間疾苦,所以額外體恤百姓的。他做的很多事,跟它童年遭遇是分不開的,作為漢人最後一個皇帝,他譭譽參半,但於百姓而言,不失為一個好皇帝。

  • 2 # 小女子看歷史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朱元璋的童年是亂世之下最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家中兄弟姊妹眾多,又出生貧苦農家,父親為佃農,由於地租問題,他們時常居無定所,直到他父親60歲才在孤莊村定居。

    少年時期,各地百姓起義頻發。直到17歲,旱災、蝗災、瘟疫相繼爆發。在天災人禍中,他的父母哥嫂相繼過世。此後,家中只有他的二哥一個親人了,卻是家徒四壁,無棺葬親人,幸而有鄰居舍的一塊地,用草蓆才將親人草草安葬。這是他後來回憶起來依然很慘痛的一件事情。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朱元璋在榮登帝位以後對底層老百姓格外的體恤,也讓他在後來的一些政治制度上制定了許多愛民政策。

    第一、輕徭薄賦,移民屯田,大力鼓勵農民積極地恢復生產,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動力。

    第二、鐵血反腐,嚴打貪官,這在歷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

    為官者清正廉明,農業恢復有望,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過了,這皆與朱元璋少時經歷有很大關係,出身貧農而重農愛農,在這一點上朱元璋無可詬病之處。

    每個人在一些重大決定決策上都會有少時的陰影,這便是環境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 3 # C老頭的實驗場

    一個人的童年,對他的一生影響可謂極大,就算是帝王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後的種種創新性的政策,都可以從他悲慘的童年中找到影子。

    悲慘的童年

    朱元璋的童年是典型的社會底層老百姓的縮影。他出生於貧苦的農人家庭,原名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聽起來很奇怪,但在元朝一點都不奇怪,因為老百姓如果沒有上學或者當官,是不能有自己名字的,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以出生日期命名。

    朱元璋的父親叫朱五四,估計就是表示他是在父母二十多歲時候生下的,顯然朱重八就是在父母都四十多歲才出生的,而朱元璋這個名字則是後來他起義後自己改的,意為“誅元”,璋則是一種尖銳的玉器。

    朱元璋小時候的基本工作就是幫地主家放牛,一直放了十二年。直到1344年,黃河決堤氾濫,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瘟疫和乾旱。而那時候的元朝已經腐朽到了極點,朝廷並不是沒有治理和賑災,只不過錢都了地方已經被盤剝的一分不剩。

    底層老百姓遭遇了毀天滅地般的災難,老朱家更是遭到滅頂之災,四月初六他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

    短短兩週內,全家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在草草埋葬了父母之後,絕望的他為了生存只好去寺廟當了和尚。這也是他當了皇帝之後,回憶起來最悲傷的歲月。

    既抓權,又反腐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農民帝王”,非常瞭解社會的真實情況。他認為元朝滅亡的最大原因正是由於君主被下層官員所矇蔽,不瞭解民情,政策落實不到基層。

    於是他不斷的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政治體制,確保不會出現“主荒臣專”的局面,這不但是想杜絕貪腐,也有極強的小農意識作祟——權利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上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即中央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職掌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臺,職掌監察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

    朱元璋對此體制非常不滿意,於是親手改革,對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和創新。

    洪武九年(1376),撤銷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向中央負責。

    全國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 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設雲南布政使 司。

    洪武十三年(1380),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彙報。

    這一切都起源於他童年所見的民間疾苦,把原因全部歸咎於官員的腐敗,所以不遺餘力的制衡官員的權利,把大權都集中於皇帝之手。據說因此朱元璋當政時非常辛苦,每天平均要批閱200多份奏摺,處理400多件政事。

    貪汙者必殺之

    同時,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監督官員,防止貪腐。他對貪腐官員的處理手段非常殘忍,《大明律》增加了經濟立法的內容,規定官員貪汙超過六十貫,相當於六十兩白銀,就被“剝皮實草”,就是把皮剝下來填上稻草。

    據說明朝縣衙門口擊鼓鳴冤用的鼓皮就是貪官的人品做的,聽起來真是讓人毛骨悚然,朱元璋就是藉此告訴貪官,貪財想想後果。

    據統計,朱元璋一輩子殺的貪腐官員多達15萬人之多,中間當然有不少冤案,還有一些因為難以啟齒的目的被強扣帽子殺害,但也可以證明了他對貪汙行為憎惡到了極點。

    家天下

    在朱元璋的眼裡,天下就是老朱家的,能信任的只有家人。這在歷代帝王中顯得很小家子氣,畢竟沒讀過書,在所難免。

    為了維護老朱家的天下,他登基之後幾乎殺盡了開國功臣,連李善長、徐達這種名臣名將都沒有放過,而且一殺就是上萬人,這不但是誅九族,稍微有點聯絡的朋友、學生什麼的都鍘草除根。

    同時他重新啟動了分封制,二十五個兒子,除了太子和三個幼子其他二十一個全部做了藩王。寧王朱權鎮守東北,麾下八萬六千精銳。燕王朱棣手中也有四萬軍隊。

    在他的農民企業家思想中,只有兒子才不會造他的反,但其實,皇家哪有什麼親情可言。現在不造反只是因為他太強勢,不敢反。他死了以後呢?

    果然他沒死幾年朱棣就反了,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江山。

    明代藩王分封圖

    重視生產又害怕農民

    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對農民當然有很深厚的感情。

    而在開國初年,他收復的北方土地、鄰近城市的土地多數是荒蕪的,一面是餓殍遍野,一面是榛莽叢生的大片土地。

    為了解決困局、鼓勵勞動熱情,朱元璋下令:“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不但分田地給農民,而且免除三年的稅賦,這在當時是相當誘人的政策。

    並且還補充規定:如果百姓在官府分給的田地之外,自己額外墾荒出的田地,“永不起科”,意思是絕對私有,永遠不收稅。

    這極大地激發了平民百姓的墾荒熱情,很多南方人舉家遷移到北方勞動、墾荒,當時社會上呈現出一番蓬勃的全民勞動新氣象。明朝疆域內的土地得到了極大的開墾,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田土面積較元代末年增長了4倍多。

    但是因為朱元璋自己是農民起義奪得天下,所以他又特別害怕農民。在他的眼裡,老百姓就應該像莊稼一樣“種”在地裡,不要到處跑,這樣最穩妥,方便他的管理。

    明朝戶籍黃冊

    於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戶籍制度——裡甲制度。對全華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為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

    按規定,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

    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要親自辦理登記,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嚴懲不貸,他還經常派錦衣衛到處抽查,如果官員出了問題就罷官查辦,老百姓沒經過允許私自遷徙,就發配充軍。

    悲慘的童年磨鍊了朱元璋鋼鐵一般的意志和勤奮上進的精神,他的一生無論是在奪天下還是在執政中從不懈怠,但也早就了他多疑、殘酷、陰暗的性格特點。

    有人評價明朝是歷史上唯一“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的三無王朝,這當然言過其實,但正是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建立了極度嚴苛的集權制度,讓整個明朝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都被皇權死死壓制,沒有發揮的空間。

    朱元璋本人當然是是一個好皇帝,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可在這種體制下,他的後人只要沒有能力,朝政必然混亂不堪,明朝覆滅的根源也就在於此

  • 4 # 萬里挑園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小時候的經歷會對成年人的行為造成深遠影響,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後來做帝王的一些行為,就帶有小時候種種經歷的印記。簡單描述下朱元璋的前半生:出生就捱餓,父母哥哥餓死好幾個還沒錢埋葬,為了生存去做和尚,後來被逼造反奪得天下。

    一、因為自幼貧困,父母死的早,所以對自己的子孫情深意長。

    朱元璋做皇帝后各種分封朱氏家族,對實在親戚很夠意思。他的兒子、女兒很多都被封為親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兒子封為郡王,授一品,連倒插門的駙馬也是從一品。

    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捱餓,他規定凡是自己的子孫,一律不允許出去工作,沒有官做無所謂,呆在家裡吃俸祿就好。

    他制定了世襲爵位制度,為子孫們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子孫,也預留了爵位,並準備了相應的俸祿。所以在明朝能夠姓朱真的是很幸運。

    二、因為經歷了太多,所以心冷,知道除了自己誰都靠不住。

    1、朱元璋權力慾望極強,他即位後的目標便是要牢牢掌控全部大權。

    為了這個目標,他殺掉胡惟庸,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定,將相關人員分流。

    在朱元璋看來,多幹點活沒什麼大不了,996工作制絕對要不得,最起碼得是007,他在皇帝裡那就是勞模般的存在,但是他忽略了後輩子孫們的感受,那群嬌生慣養的皇帝,誰能有自己老祖宗那健康的體魄和打了雞血的工作熱情呢?沒有,一個都沒有。

    2、朱元璋不信任任何人,雖然他對親戚很夠意思,但在剪除異己這個問題上是有著大義滅親精神的。還沒稱帝時侄子朱文正謀反差點被殺,後來親外甥李文忠也差點被殺,幸好馬皇后求情才保住一命。

    3、因為有疑心病,所以創立錦衣衛。錦衣衛在朱元璋時期可謂是大放異彩,他們本著寧可抓錯,不能放過的原則,製造了大量的冤案錯案。還充當皇帝的耳目,將大小官員的動向及時報告給皇帝。幸好後來朱元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撤銷了這一機構,但又被後代重新啟用。

    三、因為自幼見識了元朝官吏們徇私舞弊的事蹟,因此從來不信任官員

    1、痛恨貪汙腐敗。朱元璋規定凡是貪汙六十兩以上銀子者,立刻殺掉!官員因為貪汙被處死後,還要把皮剝下來,在皮內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來威懾貪官。

    2、對官吏特別小氣。以知縣為例,管理一個縣的縣官一個月的工資只是七石半米。當然了,朱元璋發給他們這麼多俸祿也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他認為這些俸祿對一個縣官來說足夠了。但是他忽略了這些官員的俸祿,除了自己用以外,要拿去養老婆孩子,還有手下一大批人。

    朱元璋給宦官的俸祿也很低,曾有人向朱元璋建議說,宦官的俸祿應該提高到每月三石。朱元璋聽了惱火,說,這些人在宮中生活,衣食已經有保障,還要這麼多錢做什麼?我看一石就夠了。

    他還完全放棄了前朝的休假制度,規定大臣們一年只有三天的假期,大家陪他一起007。

    可以說朱元璋就是既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苛刻的領導典型。

    所以在朱元璋手底下當官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因為誰也不知道早晨上班的時候晚上還能不能活著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減肥餐怎麼做吃了最有效果?可以給我一個食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