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賈甄矜
-
2 # 墨雪問心
三國裡的司馬懿,論謀略當然是和諸葛亮並列的一流人物。早期的司馬懿雖然很有才華,但因為種種原因而並未暫露頭角。
年輕時的司馬懿看不起曹操,不願意盡心效力曹魏《晉書·宣帝紀》這樣記載:
“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意思很明顯,司馬懿裝病拒絕曹操。因為曹操是閹人的後代,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又讓司馬懿不恥,所以年輕的司馬懿根本看不起曹操,不願意委屈自己做曹操的手下為他辦事。
早期的曹魏能人輩出,而司馬懿又害怕曹操猜忌,所以故意隱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做了丞相,他派使者告訴司馬懿:“若覆盤桓,便收之”,這明擺著是逼司馬懿來為自己效力,而此時的司馬懿剛好和曹洪有嫌隙,為了躲避曹洪的報復,司馬懿聽召順勢進曹魏正式上班了。
上班後的司馬懿也並沒有很快就嶄露頭角,因為當曹操手下的能人太多。比如荀彧、荀攸、劉燁、郭嘉、程昱等等。但司馬懿早年在河內郡的政績還是讓曹操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並且曹操又漸漸發現司馬懿非同尋常,他有“狼顧之相”,所以對他顧忌重重,並沒有怎麼重用。
同時,司馬懿也意識到了曹操的猜忌,他也就裝糊塗,時刻隱忍,暫避鋒芒。
綜上所述,三國前期,司馬懿名聲不顯,謀略值並不高,主要是因為他自己不願意嶄露頭角;而在魏國,曹操對他猜忌嚴重,根本不重用他,導致他錯過了很多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什麼大作為。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晉書·宣帝紀》
-
3 # 你dayed
司馬懿的成功只是世家大族在那個時代攪動風雲的一個縮影。在曹魏皇族互相猜忌不斷內訌日漸衰弱的情況下,就算沒有司馬懿家族也會有其他家族來取代曹魏政權。只不過司馬懿活的時間太久了,在朝中根深蒂固,門生故吏遍天下。宗氏族人枝繁葉茂遍佈朝野。這才能在高平陵之變中打曹爽一個措手不及,最終取得政權。
-
4 # 江湖夜雨風無涯
毫無疑問,司馬仲達是整個三國最頂端的那一層人物,而且是軍政全才!晉朝真正的奠基者,結束三國紛爭的重要人物!不過,他的能力再強,手段再厲害,也改變不了他是一個陰暗,陰險,陰謀,卑鄙的政客形象。在我看來,歷來得國之不正,奪權之卑劣,非司馬家莫屬!
石勒曾評價“大丈夫行事要光明磊落,如日月光明,不能像曹操、司馬懿父子,欺侮孤兒寡婦,以狐媚來奪取天下。”
那我們就來看看司馬懿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卑劣的成功者
一,拋棄髮妻、薄情寡義
張春華是年少時就有德行,才識過人,心狠手辣,是司馬懿的得力幫手,但因為強勢。年輕時還好,司馬懿也需要一個能管家,能教子,能幫忙出謀劃策的人。等司馬懿權勢越來越大,張春華容貌也逐漸衰老,四個孩子漸漸長大,張春華在司馬懿心裡的地位越來越低。他更需要一些花瓶來享受。司馬懿曾想納妾,但被張春華阻撓。最後張春華妥協。
柏夫人進入家門,嫌張春華人老珠黃,天天和柏夫人膩歪。
後來司馬懿生病了,張春華去探望,直接把她趕出來。完全不想見張春華,張春華受不了,就絕食。
司馬懿聽了反而高興,死了省心。
沒成想他兒子也跟著母親絕食。
司馬懿因為心疼兒子,才跟張春華道歉。
道歉完還說,老東西不足惜,只是擔心他兒子而已。
二,背信棄義
曹爽窮兵黷武,囂張跋扈,魏國老臣擔憂,司馬懿和蔣濟一些老臣變商議推翻曹爽。
高平陵之亂時,曹爽雖然比豬還蠢
但桓範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只要曹爽帶著皇帝。召集軍隊進攻司馬懿,司馬懿必敗無疑。
曹爽懦弱猶豫,既不敢反抗,又不願意放棄,一時間僵持不下。
司馬懿便跟蔣濟商議,司馬懿許諾:只要曹爽投降,必定保留他現有的一切,不過必須放棄權力,當個富家翁。
蔣濟作為三朝老臣,以自家性命名聲做保,曹爽一定沒事。
曹爽這才投降。
然而司馬懿掌權沒多久,就誅殺曹爽三族,曹爽當權幾十年,門生遍佈天下,司馬懿把有威脅的,全按謀反罪殺害。
魏國老臣,何晏,丁謐,李勝,桓範等全被滅了三族。嫁出去的女兒也要拉回來殺害。
一時間魏國滿城風雨。
蔣濟悔不當初,沒一個月就鬱鬱而終。
三,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徵遼東,遼東已經投降,卻依舊坑殺
在清理魏國老臣時。動不動就殺三族,整個朝野到處都在殺人。
而司馬懿教後代更是以奸詐邪惡為主。(查查司馬師司馬昭的為人吧。)
司馬家稱帝后,將司馬家的人分封各多久便各自奪權反叛。
只顧奪權,也不管外族入侵,以至於五胡亂華。
典型的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一個活的長的人,一個能熬的人,還天天有人洗白,與諸葛武侯相提並論,真是謬論
先寫到這裡,容後再更!
-
5 # 隱居黃山
司馬懿是大軍事家,大政治家,排名應和諸葛亮差不多吧。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陽舊城址發現的司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說”的躬耕南陽必須得加個郡字的說法失去依據不攻自破!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說”把城市名字都搞的驢頭不對馬嘴了,兩個字全錯完!江漢水怎能流出襄陽二字呢?還厚著臉皮爭躬耕地!讓全華人民來評評理,看看“襄陽說”可笑不可笑!
躬耕應找宜種地的地方可“襄陽說”非叫諸葛亮爬到偏僻山上去種地,一介布衣儒生缺少武功如何面對豺狼虎豹?(虎豹出沒襄陽地方誌上有記載),諸葛亮明明說住在草廬中,“襄陽說”非要給他蓋幾間大瓦房。諸葛亮認可草廬對,“襄陽說”卻把隆中對這冠名強加給諸葛亮,“襄陽說”總在和諸葛亮對著幹,大夥看看可笑不可笑!…“襄陽說”們不值得細細反駁!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為何總作違背諸葛亮本意的事呢?
-
6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司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陣營中他比較特殊。愛讀三國的朋友能夠發現,在鼎立的三國時代,魏蜀吳三方的風格迥異:曹魏出將才,經常湧現出那些即能衝鋒陷陣,又能領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張遼、曹仁、張郃、夏侯淵這些人;東吳出帥才,陣前廝殺的不多,但運籌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人;蜀漢出猛漢,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趙雲、黃忠也挺能打,動手能力很強。
曹操麾下謀士和武將之間似乎有個比較明顯的界定。出謀劃策的就是謀士,更趨向於戰略指導,從來不領兵戰鬥;領兵打仗的那就是武將的事,用計用謀也是戰術方面的。
這個司馬懿確實比較另類,謀臣掛帥,即有戰略,也精通戰術,他還很懂政治和經濟。諸葛亮多次北伐無功而返,司馬懿其實在戰術上從來就沒有贏過一把,靠的都是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
蜀魏兩軍對壘,蜀漢從整體實力上並沒有什麼優勢,但諸葛亮是個戰術大師,他能很敏銳的地發現敵人軍隊排程和運動時瞬息之間暴露出來的漏洞,而給予致命的打擊。如果雙方鬥戰術,司馬懿肯定不是對手,但他聰明之處就是不給諸葛亮這個機會。不取即不失,不得即不捨。
那司馬懿的戰術水平如何呢?當然是很厲害的。新城平孟達,遼東征公孫淵,都是長途奔襲,出敵不意,以雷霆萬均之勢摧枯拉朽地解決問題。有人說司馬懿善守不善攻,那是胡說,司馬懿非常善長進攻。他只是遇到諸葛亮以後才守的,那也是沒辦法,搞不過人家。
所以要分析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咱們得從戰術水平和戰略頭腦兩個方面進行解讀。主要以他的戰役表現為依據。
一、抗關羽
關羽北征,奪取襄陽,兵圍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司馬懿為曹操獻計,派使臣過江東說服孫權起兵偷襲荊州,關羽敗亡,樊城圍解。
二、襲孟達
降將孟達在新城謀叛,司馬懿率兵遠行千里之遙,晝夜兼程,突然殺至新城,迅速攻破毫無防備的新城,“斬達,傳其首”。
三、退諸葛
諸葛亮趁著曹魏大司馬曹真病故,率兵突襲天水,司馬懿奉命率兵“拒之”,透過四個月的僵持,“以亮退走”。
四、平匈奴
匈奴的胡薄居姿發動叛亂,司馬懿派遣部將胡遵率兵“追討”,很快就“破降之”。
五、敗南圍
諸葛亮再次北伐,司馬懿派張郃攻南圍,自率兵馬遠襲諸葛亮主力,被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還保營”。
六、失張郃
諸葛亮亮退軍,司馬懿“使合追之”,被諸葛亮設下埋伏,“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合髀”,一代名將張郃殞命沙場。
七、退蜀軍
諸葛亮再次北征,“出斜谷,屯渭南”,司馬懿率諸兵拒守,“連圍積日,亮數挑戰,宣王堅壘不應”。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其軍退還。
八、定遼東
遼東公孫淵謀叛,“帥眾討遼東”,奇師遠襲,突然殺至,將公孫淵圍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於京都”。
我們發現,司馬懿還是很善於奇師遠襲的,迅如雷霆,三下五除二就解決戰鬥,非常麻利。但一遇到諸葛亮就縛手縛腳,完全發揮不出來,即使在兵力和後勤都完全佔據上風的情況下,仍然被全面壓制。
所以,要論戰術水平的話,司馬懿並不能算是多麼出類拔萃。比起算無遺策的諸葛亮、精明剔透的周瑜、詭計百端的龐統、靈動深長的陸遜來都要遜色不少。
要論戰略頭腦,在曹魏陣營中,郭嘉是首席謀士,屢次為曹操出謀劃策,以弱勝強,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呂布,破袁紹,定四州,“遼東遺計”更是精彩絕倫;其次是荀彧,是曹魏陣營的定海神針,大略小計,面面俱到;再次有賈詡,這是三國中的“西毒”式的人物,把天下豪傑都玩弄於股掌之中;再次還有程昱,也是智謀深長,心細如髮,有極強的辨識力。
但司馬懿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綜合能力強。戰略頭腦、戰術意識、政治認知、經濟管理、協調能力各個方面都沒有短板。最最重要的一點――司馬懿沒有政治包袱。
沒有了政治包袱,這人就可怕了。在那個時代,政治包袱壓倒了很多英才俊傑。荀彧和荀攸夠精明,但因為有了政治包袱,就墜入了漩渦。諸葛亮也是因為存在政治包袱,至使多次在戰術佔優的大好形勢下,戰略失敗,功敗垂成。
三國“毒士”賈詡就是個沒有政治包袱的人,夠可怕不?整個三國的亂局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幾代英雄豪傑的共同努力都解決不了他出的難題。為什麼他厲害,一旦丟掉了政治包袱,他所有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獲取實利,什麼招數都能夠使出來,不惜代價,不計後果,不擇手段。
要單獨論某個方面的智謀,司馬懿並不算很突出,戰略頭腦比他強的有很多,戰術水平比他高的也有很多,政治眼光深遠的也有很多人比他強,搞經濟、外交、人事、管理各方面都有很多人比他強的。但要論綜合能力,那除了曹操、劉備這幾個大boss,還真沒幾個比他厲害的。
咱們經常說到某些梟雄,喜歡用一個詞――“雄才大略”。一是雄才,二是大略,同時具備這兩點的太稀少了。很多諸侯級別的人是有大略而無雄才,或者有雄才而無大略。司馬懿是兩樣兼備。更恐怖的是,司馬懿還有個好身體,鋼鐵般的意志,能熬到所有方面比他強的人全都死翹翹了,任何一方面都沒有人再能夠威脅到他,一出手就掃平了所有的障礙。
所以說,最終司馬氏能奪取天下,確實是因為司馬懿的能力強。雖然我對這個司馬老兒很不喜歡,但不能不承認,他的綜合能力確實是非常非常強的。
三分歸一對於司馬家族來說確實是個好事,當皇帝了嘛。但對於整個天下來說,卻是日趨消弱了。大家可以發現,漢末三分,中原地區都亂成那樣了,匈奴、鮮卑、羯羝,羌族、南蠻這些人敢惹漢朝嗎?仍然不敢。曹操一句話,左賢王就得老老實實交出老婆;孫權還極力向南擴張,他的地盤上都能搞到大象;諸葛亮也壓得蠻王服服貼貼。
司馬家當了皇帝,整個國家三分歸一,反而更虛弱了。大家知道,在歷史上,晉朝幾乎是個最沒有存在感的朝代,治理水平不堪一提,那是真的孱弱窩囊得夠可以的。
-
7 # 豫北老崔
我們提起三國時代除了說那些有雄才大略的諸侯和能征善戰的武將之外,運籌帷幄的謀士也時常被我們提起。三國謀士之中司馬懿給我們印象大概就是文不如諸葛,權謀不如三代曹魏雄主,很多也許會好奇最終一統三國的司馬懿在三國前期謀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國呢?
三國前期屬於黃巾起義群雄並起的時代,各路諸侯帳下能人異士眾多,當時要說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也多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荀彧、郭嘉、賈詡、陳宮、許攸、田豐、徐庶等等。按照演義而言,倘若把諸葛亮當作一個標杆的話,能與諸葛亮不向上下的謀士有荀彧。郭嘉,賈詡、徐庶、司馬懿。
司馬懿在赤壁之戰之後才投身曹營,透過這一點我們很顯然可以知道一個重要的資訊,赤壁之戰以前曹操視天下諸侯為掌中物,其帳下雄兵百萬,戰將千員謀士如雲,曹操迅速壯大也讓曹操形成一種驕兵之狀,赤壁一戰讓曹操大敗而歸,司馬懿才來相投於曹操。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司馬懿在曹操赤壁之戰之前不來相投是因為曹操鼎盛之時不缺謀士,在赤壁戰敗之後曹操吃了大虧才知道謀士的重要,司馬懿持才而來是想讓曹操重振雄風達到自己心中的目的。
司馬懿剛到曹營並沒有展現出驚人的謀略,可曹操也認為其有大才能輔佐自己,以曹操識人的能力如此看重司馬懿,或許在曹操心中司馬懿依然成為謀士之首,只不過當時未發生較大的戰事,司馬懿一直得不到展示自己的機會。後來司馬懿多次抵抗諸葛亮北伐,與諸葛亮鬥智鬥勇,雖然敗績居多可依然不影響司馬懿在謀士中的地位,只能說司馬懿的能力僅次於諸葛亮。
以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的表現來看,三國前期的謀士能與諸葛亮一較高下的有荀彧,郭嘉,賈詡、徐庶等人,司馬懿亞於諸葛亮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司馬懿應該與荀彧。郭嘉,賈詡、徐庶差不多,硬是要比個高低的話,個人認為司馬懿能在三國前期謀士排名第二。
三國前期的第一謀士個人認為還是郭嘉,畢竟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荀彧主要是善於內政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謀略上應該次於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應該也是屬於第二。
司馬家族雖然最終奪取了天下,而司馬家族在歷史上仍然被很多人所詬病,畢竟司馬家族以陰謀奪取天下。
回覆列表
甄矜話:首先,司馬懿沒有統一三國,而他的孫子司馬炎對三國的統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司馬家這樣的小人得天下,也是中華文化沉淪的開始。其陰毒在三國排第一,一個沒有陽謀的人,也配談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