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手談詩
-
2 # 文史社群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以上就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上面的資料就是張若虛先生的介紹,從資料上看,生辛年以及字號都沒有記錄,可見張先生原來沒什麼名氣。從公元七百年左右,一直到清末一千二百多年,都是默默無聞,從民國開始,終於有人承認他的大作。
任何傑出的作品,除了經過時間的檢驗,還必須有大部分的人認可,才能成為最傑出的作品。比如唐代大詩人的稱號有:詩仙、詩聖、詩王、詩鬼、詩佛等等。這些大名鼎鼎的稱號,都不是本人妄稱,是後人給予的,如果以《春江花月夜》壓唐詩,那我們應該給張大詩人什麼名號?說到中國詩歌,一般都會說到唐詩宋詞,宋詞可以說與唐詩並駕齊驅,宋詞到現今已經一千年,可是詞聖、詞王還沒有出現,可見後人給予一位詩人的崇高地位是非常嚴謹的。
就個人來說,剛接觸這首詩,並沒有一看就想背下來的感覺,但是初見李白的《將進酒》,就有必須背誦下來的衝動。《春江花月夜》以江、月寫景色,後面的主題是相思兼及怨婦。個人覺得,文筆相當不錯,可以稱得上好詩。但細看也並非完美無瑕,漢語言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此詩共三十六句,一個“月”字有十多個,每兩句有一個字,“江”字幾乎每三句有一個,個人覺得詩字詞以不重複為妙。
就這首詩來說,寫作的時間大約是初唐到盛唐,如果是末唐,更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但是,初唐到盛唐,社會大體上應該越來越好,就作品流行來說,應該是積極向上為主。本詩的題材是相思哀怨,境界是個人的離愁相思,與杜甫家國情懷的主題相比,高下自見分明。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如此落魄,還想著天下學子,這種大我境界,何人能及?就以愛情為主題的詩作來看,象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個人認為,要超越這兩位大詩人,也是很難的。
總而言之,《春江花月夜》雖屬上乘作品,要想壓服全唐,個人認為依據不足。
-
3 # 詩經女孩
一、誰給了《春江花月夜》那麼高的評價?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被人譽為“孤篇壓全唐”,有沒有誇大其實呢?孤篇是對的,但是壓全唐有點兒太絕對了。給出這種評價主要是清末學者王闓運和近代學者聞一多。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王闓運
這是王闓運的評價,主要意思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說張若虛這首詩是孤篇範本,把張若虛拔高到了“大家”的地位,就是優秀作家的地位。
張若虛在世時並不出名,新舊唐書中都沒有給他立傳。但是不影響後世對他的推崇。在他死後才被人推崇。近代的聞一多在讀完以後,是這樣評價的: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這給的這首詩評價太高了。你看看,頂峰上的頂峰,那就是屬它最好唄!!但是,注意,BUT來了。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聞一多這句評價後還有一句:
“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二、《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兩位學者給出了中肯的評價,那就是《春江花月夜》是宮體詩裡最好的。什麼是宮體詩我們先不探討了,把《春江花月夜》歸入宮體詩我們也暫時不探討了。我們就說說,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
第一,語言美。我們形容人說話好或者什麼的,都說詩一樣的語言。可見語言是詩歌的基礎。這首詩,第一部分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明朝譚元春這樣評價:“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
第二,意境美。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
第三,哲思美。《春江花月夜》雖然寫的是月夜春江,離人懷遠,愁思離情。但是,這首詩更讓人回味的是貫注全詩的時間之思和宇宙意識。古人對於宇宙和生命是如何認知的?從這首詩可以一窺一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
一首詩有沒有生命力,主要看它是否有意境和境界,有深度的思想和美的內涵,或者誠摯的情感。這首《春江花月夜》都做到了。而且它提出的宇宙時間空間的哲思,是這首詩生命力長久之根本。
看張若虛所處的年代,身處初、盛唐之交。我們要知道,在之前陳隋樂府舊題詩中,多一些靡靡之音。之前隋煬帝楊廣也寫過《春江花月夜》啊,這詩題原為陳後主(叔寶)所創,是樂府《吳聲歌曲》名,是陳後主所作豔曲之一 。為什麼就張若虛這首詞出名呢?
《春江花月夜》此詩沿用的是陳隋樂府舊題,卻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注意,詩風轉變!!!他這一首詩裡面所抒發的感情思想,是其他詩人幾十篇詩歌的容量,所以說“孤篇”,說他是“大家”,並不為過。
-
4 # 雲端賞籟438
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裡說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清人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裡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大大提高了這首詩的地位,以致後來才有了“盛唐第一詩”、“孤篇蓋全唐”、“以孤篇壓倒全唐”等評價。其實這首詩一開始被人忽視,在唐代毫無名氣,直到明清時期復古運動興起,這首詩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初唐四傑及張若虛出現前,詩歌仍然是宮體詩為主,多以豔情為主要內容,浮華靡爛,描紅點翠,堆砌辭藻,追求華麗,但內容空洞,空虛無物,缺乏真情實感,詩歌喪失了風骨。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掃六朝文風的靡靡之音,風格變得清新明麗,韻律婉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胭脂氣,而且充滿了哲理意味,開始思考人世的無常,為盛唐詩歌的昂揚之氣開拓了先河,成為千古絕唱。
-
5 # 山色歸讀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近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一輩子叫得響的詩也就兩首,其中這一首被人成為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蓋全唐”。
該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一千多年來傾倒和痴迷了無數讀者。
《春江花月夜》原來為樂府吳地歌曲名,相傳與《玉樹後庭花》、《堂堂》都是南朝後主陳叔寶所做,唐朝的張若虛的以此為題作了這首深沉、寥廓、寧靜而又不失生活氣息的詩。
“春江潮水連波平,海上冰輪瀲灩生。瀲灩清波千萬裡,何妨江月漾春明!”
“江天一色少纖塵,皎月空中孤一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清初月照新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相似碎。不問江天待月人,但愁江月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詩人展清麗之筆,圍繞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詩中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況味,表現了一種迥絕有緣的宇宙意識,完全脫離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全詩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
《春江花月夜》脫離了以往那些單純模範山水景物詩中“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的舊窠,也不同於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透過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意境。
政體上看,作者張若虛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也就是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
6 # 執手踏菁
春江花月夜:非常鮮明體現出了他的藝術特色,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抒寫出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和人生感慨,韻律宛轉悠揚,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因此人們評價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為,孤篇壓全唐,稱之為唐詩的巔峰之作,也是有道理的。謝邀!
-
7 # 抱庸詩書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賞讀此作,三點印象特別深刻。
①言樸風淳,清新撲面。此詩極富想像力,言辭優美,情感率真,一改六朝宮體舊詩格調,可謂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極見詩人章法之講究、技法之精絕。
②多維展現,情境交融。前10句皆是肉眼所見,予人如臨其境的多維畫面感。11―20句是詩人聯想,入無我之境;21―36句亦是聯想,入有我之境,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頗見詩人氣度情懷。
抱庸齋主,問候詩友。
-
8 # 刷鍋老
謝邀!因為……《春江花月夜》想別人未所想,寫別人未所寫,風味別緻,風光旖旎,又寫得那麼長。若是讓別人來寫,肯定不是這個味道。若是把它從唐詩中拿掉,那麼誰賠得起。因為唯一,所以尊貴。所以被稱為巔峰之作。虛,虛,這話不能告訴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辛棄疾蘇東坡,不然怕有好戲看。
-
9 # 亦有所思
這是一首宮體詩!
寫過古詩詞的人都會有感觸,宮體詩要想寫得漂亮很容易,但要寫得有深度太難了!何況還是這種類似古風篇幅的。
這首詩的氣度就和別的詩作不一樣,大氣和唯美里面是一種淡淡的憂愁,這種憂愁是哀而不傷,充滿著哲學意味,更有人生的思考,彷彿有人生的際遇,曾經的情感,傷痛的回憶,無奈的消逝,還有無法言表的孤獨,都清清淺淺地流了出來。
在這首詩之前,那些宮體詩,無非都是宮柳城花,春愁秋怨,要麼就是羅帶輕解,玉枕鳳搖,哪有如此空曠清幽的作品。
在這首詩之後,那些古風,都變得具體起來,哪怕是杜公,哪怕是樂天,要麼貧恨憂思,要麼感懷人事,豈有這種磊落風流的胸襟?
從把李杜相逢當做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事件就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是把感性發揮到極致的一流人物。他對詩詞之美沒有任何免疫力,他對這首詩的愛不沾凡塵,有一種為之癲狂的痴氣。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最愛的唐詩,真正讀了進去,或者真正陷了進去,堪稱作者的隔世知音。或許壓全唐可能有些過譽。但不得不說,這首詩已經超越所有宮體詩了,當一座高山明晃晃地閃在你面前的時候,任何人在寫宮體詩的時候都可能提不起筆來。
沒辦法,如果僅僅是高出一線,尚可爭上一爭,可如果已經是雲泥之別,又如何逆天改命呢?感我的感覺,這就是詩神附體,大唐的氣質和人文瞬間湧進張若虛的體內,順著筆尖,噴湧而出。
無可爭議的神作,開頭,中間,結尾,無微不至,無可挑剔,無與倫比!
-
10 # 夢酣三天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稱為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又被人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後來才有了“盛唐第一詩”、“孤篇蓋全唐”、“以孤篇壓倒全唐”等評價。
有唐一代,在世就被稱讚才力高絕的,李白首屈一指,杜甫詩是被韓愈發掘,到宋代才被推到頂峰,但提及詩作,言必李杜。李白,是詩壇受微詞最少的詩人,用來做標尺,儘管大材小用,卻信力十足。
被稱為孤篇蓋全唐的,一個是崔灝的《黃鶴樓》,另一個就是《春江花月夜》。前者因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的推崇而名聲大噪,後來李白有首詩模仿黃鶴樓,《登金陵鳳凰臺》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仙此詩,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個人認為,比崔詩藝術性更高。但沒用的,崔灝的詩,名聲在外,就是深入人心。
而春江花月夜,李白也有仿詩,《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仙直接擷取張若虛詩中的高潮片段,發揮想象力,提出更深遠更廖闊的問題,不得不承認,問題和思索都比張若虛要高一些,但是,還是沒有閱讀春江花月夜那般激動。
“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月”是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一一摘自《古詩文網》(作者落月)
對比張詩和李白詩,感覺春江花月夜如整齣劇目,譬如《四郎探母》,李白詩如高潮片段,像“叫小番”,高,絕,但不如春江花月夜更“詩情畫意”,孤篇蓋全唐,言之有理。
-
11 # 三人隨筆
我被《春江花月夜》所吸引,除了她的語言美和景緻的精美描寫之外,主要是作者的聯想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江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讓我驚歎不已。作者聯想實在是太深遠太豐富了,我們經常看見月亮,只想著月亮有多美有多純潔,感嘆著“好美啊!”但張若虛的這一問,讓我們浮想聯翩,是啊,這月亮有誰見過?它最先照的人又是誰?
古往今來,抬頭看過月亮的人便湧現在了我們的心頭。那輪明月,彷彿是一面鏡子,照到了我們,還有我們前面的人。明月一直在那兒靜靜地看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一輪又一輪。看見這輪明月,似乎我們就是在與古人交流,他們都見過,現在是該輪到我們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世事變遷,人來人往,唯有那一輪明月始終不變。這是什麼情懷?這是什麼感慨?
從尋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意境,體會出不尋常的人生意義,這就是高明至極的地方。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最近迷戀上了回答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問題了,又繞來了啊),看似無招,卻高深至極,毫無破綻,根本讓人躲無可躲,防不勝防。
舉手投足便是招式,信手拈來便是文章,這就是“大家”的風範。沒有刻意的修飾,沒有詞藻的堆砌,沒有豪言壯語,但真情緩緩流出,流進了每個讀者的心田。
對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我毫無招架之功,沒有一點抵抗力。
遺憾的是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太少了,僅兩首。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誰都忘記不了他。再說,他如果流傳下來的作品太多,都像《春江花月夜》一樣的精美,那唐詩估計就沒有那樣百花齊放的盛況了。他都寫完了,後人還怎麼寫?沒法動筆啊。
詩不在多,一首足矣,這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
12 # 雨後新晴原創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把一夕江月渲染得淋漓盡致,詩章歷經千年滄桑變幻而不朽,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創造了一個幽美恬靜的神話般境界,不僅照亮了唐詩的路,催生了唐詩的燦爛,也使後世詠歎不已,生懷古之幽情!
江月依舊在夢,詩章千古不朽!丹青妙手,想象力豐富,羈旅愁餘,融情於景,文思泉湧,超越了模山範水的寫景詩,妙筆生花。春夜江邊,詩人感慨萬千,揮毫潑墨,筆下的人生哲理,夾著哀傷惆悵的歡愉與激勵,清雅怡人心神。
初唐的大手筆,吸納南方民歌斑斕繽紛的色彩與風調,又成功地運用了齊梁到隋代的詩歌發展成果,寫出了以小組轉韻的七言長詩,成唐詩典範之作。三十六行九組,每四句為一小組,一組三韻,每組轉韻,錯落穿插,繁而有序。
春江、江月、江樹、江樓、遊子、思婦,大開大合地過渡,神來之筆,令人陶醉!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思妙接,字字珠璣,繪成清峻、雄奇、瑰麗之象!春、江、花、月、夜、人,人、月相望,離愁別緒縈懷。起承轉合,章法結構齊整,畫面感豐厚,將讀者引入一個渾然天成的高雅境界!
春江、明月、海潮,埋下鴻運的秀墨。初月的朦朧,高月的皎潔,催生詩情畫意,引發思古幽情,催發思考社會人生的遠懷。結筆處,風情搖曳,餘音繞樑,引人入勝。一千多年後,《春江花月夜》若同昊天古月,依舊映照今人……
-
13 # 彭翔原創短影片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成為唐詩的巔峰之作,主要是因為詩中不僅有柔婉的深情,不僅有幽美的景物意境,而且更是融入了詩人對宇宙永恆、生命短促的理性思考。
這首詩基調哀而不傷,詩意委婉雋永,成為反映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千古絕唱。
這首詩的思路是從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到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然後表現遊子思婦之情。這首詩的抒情特點是筆調柔婉,滿含脈脈溫情。
明月的升落過程是貫穿全詩的外線上索。
以寫月升起,以寫月落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眾多景物,以及遊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透過環環相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
以“月”為中心,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構成空靈、幽美、邈遠的意境。
月亮既是景物描寫的主體,又是離情別緒的背景,詩中的各種景物都籠罩在迷人的月色之下,漸次展開幽美的畫面。
而正是這月色,引發、渲染、寄託了遊子思婦相思離別之情,也融入了詩人對宇宙永恆、生命短促的理性思考。
回覆列表
《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精妙絕倫的好詩,但在高手如雲的唐朝,顯然算不上是唐詩中的頂峰,但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花八百個億拍個電影,也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辣雞,評論文藝作品的好壞,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所以《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唐詩的頂峰,還是看讀者個人的評價。
孤篇壓全唐張若虛其人,雖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但他後世名氣顯然不如賀知章、張旭,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也不過存詩兩首,更以《春江花月夜》聞名,但《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兩代的詩集中,卻鮮見收錄。
“孤篇壓全唐”這個評價,據我瞭解最初(存疑)來自清末學者王闓運的評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橫:廣泛;絕:超越。翻譯過來就是,廣泛地超越了其他作品。
近代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則是推崇備至:
“更敻絕的宇宙意識……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這麼說,好像張若虛這首詩真算得上是“孤篇壓全唐”了,但我們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斷章取義,聞一多先生這段評價,是來自《宮體詩的自贖》一文,是在評論宮體詩時,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如果一定要說孤篇壓全唐,那也是孤篇壓全唐宮體詩。
宮體詩什麼叫宮體詩呢?
我們知道,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近體詩就是我們常見的律詩和絕句,注重音律,講究平仄、對仗。
近體詩的形成,源於南北朝,當時fo教興盛,在學習梵文的時候,人們開始注重漢語本身的音律和節奏,文人騷客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能發現漢語本身的美感,但這樣問題就來了,許多人過分地重視漢語外表的美,卻忽視了詩歌的內容之美。
特別是南朝齊梁之間,許多皇帝都是詩歌愛好者,在宮廷裡掀起了一股詩歌文學風氣,所寫內容也無非是宮闈之樂,今兒唱歌跳舞,明兒漂亮女人,缺乏思想內容和真情實感,但這些詩如果只看文字本身,真是美到爆炸。
所謂美則美矣,沒有靈魂。特別是陳後主作《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亡國之後,宮體詩在後世一度為人所詬病,被視為亡國之音。
初唐詩進入唐朝,格律詩已經成為主流,在杜審言、王績等初唐詩人的努力下,又經歷了初唐四傑的探索,格律詩的形式也逐漸完備,但初唐詩風還是有一些繼承齊梁詩風的特點,形式大於內容的情況為多(注意,不是說初唐詩沒有內容,只是大多數情況下,形式大於內容,而非全部,像杜審言、王績、初唐四傑等人的詩歌,思想內容已經非常深刻了)。
接著,陳子昂橫空出世,提倡復古。注重詩歌本身的情感感發和思想內容,不喜歡格律是這種有所限制的詩體。
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都是古體詩,說真的初學者讀起來會比較枯燥,因為相比起格律詩,這些古體詩顯得那麼樸實無華,沒有工整的對仗,沒有嚴格的韻律,但卻充滿了思想性。
葉嘉瑩先生說:文學作品的表現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文,一個是質。
文,就是辭藻,是外表;質,就是本質,是思想。我們讚美一個人,說“文質彬彬”,文質兼備,這是最好的,但無論做人,還是作文,哪有那麼容易做到兼備呢,大多數是文大於質,或質大於文,總有些偏向。
文和質那麼,到底是文好,還是質好呢?
文大於質,會讓你感到驚豔,你一讀就會被那些優美的文字吸引。不說古詩詞了,就現在網路上流行的句子,什麼“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什麼“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些句子之所以能爆紅網路,無非是它的外表華麗,但你要說它有什麼思想內涵呢?說不出來。這就是宮體詩的特點。
質大於文,一首好詩,最重要的,是要能激起讀者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鳴,要把詩詞的意象,拿捏得恰到好處。優美流暢的文字也很重要,但絕不是堆砌辭藻。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宮體詩,但我們要注意,張若虛的時代,是初唐盛唐之交,這個時代的宮體詩,已經擺脫了齊梁時代完全堆砌辭藻的弊病,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性。網上許多人分析《春江》,第一句代表了什麼,第二句代表了什麼,整首詩幾十句,他們能把每一句代表什麼說的清清楚楚。
而且,《春江花月夜》最厲害的是,張若虛把文字的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整首詩非常流利婉轉,你讀這首詩第一句,就忍不住要去讀第二句,哪怕一個從未讀過古詩詞的人,只要認識漢字,能用漢語正常交流,讀《春江花月夜》都能很好地掌握節奏跟韻律,你一讀就不知不覺被代入春、江、花、月、夜中了。
而且說實話,這首詩比較討巧,看看“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無論單獨把哪個字拎出來,本身就具有美感,像張若虛這樣的詩人,隨意拼湊都能寫出極美的詩來。
我們說《春江花月夜》美,不只在於它的辭藻優美,節奏感好,他更有自己的感情,有思想內容,但問題恰巧也在這裡。
再看“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春江,美好,花,美好,月亮,除了美好,還有思念,夜晚,思念——這些都是漢語固有的意象。
再讀整首《春江花月夜》,詩太長,我們隨便拎幾句出來,看看他表達了什麼: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遠處的潮水和明月;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寫景,同時從月到白雲青楓,有一些愁;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遊子思歸,是愁。
上面三聯,是《春江花月夜》的首聯、尾聯,還有正中間一聯,很美、很有內容,但美與內容,都非常表面,還有“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一聯,符合聞一多先生說的“宇宙意識”,但本質上,還是停留在表面的思索。
小結《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好詩,它作為一首宮體詩,確實橫掃齊梁一來宮體詩的浮誇淫靡,在文字技巧和思想內容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和拔高,但要和前期的陳子昂,後繼的李白、杜甫,晚唐的李商隱等詩人比起來,《春江花月夜》無論在藝術性上,還是思想性上,都差了一個等級,所以決不能說是唐朝詩歌的最高成就,絕不是孤篇壓全唐。
我絕不是說《春江花月夜》不好,前面我說張若虛這樣的人,即使把“春、江、花、月、夜”這些字隨意拼湊,也可以拼湊出優美的詩篇,我的前提是張若虛這樣的人,吳中四士這樣的人,不代表我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