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高青蛙老師耶
-
2 # 戀上美好時光
家庭教育中,如何可以不動手就能更好解決問題呢?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點:
1.首先孩子不聽話,貪玩,不寫作業,或者墨跡的做作業。瞭解孩子為何不聽話,跟家長對著幹,假裝聽不見你講話等的原因,分析下是不是自己平時講話方式是不是張口就來,張口就吵?老是喜歡給孩子貼總是怎樣,不聽話的標籤,或者每天回到家就自己低頭玩手機,或者玩電腦打遊戲?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表達,只是無聲的抗議。當孩子遇到問題,要蹲下來抱著孩子,問孩子怎麼啦,我能幫你嗎?是不是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給我提提意見,我們一起改正,一起進步……
2.平時自己遇到一些事兒不防也多向孩子請教,把他當成小老師,小大人。讓他覺得自己也有參與感,覺得好的回答採納,並及及時表揚鼓勵,讓孩子感覺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養成自己思考處理問題的好習慣。
3.利用瑣碎時間能多陪孩子游戲,跟孩子做朋友,嬉戲打鬧!
4.多給孩子放權,尊重孩子,而不是居高臨下,站在一旁當審判官說教官:你這做的不好,那不行,你應該怎樣怎樣的!長期以往,這隻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膽小沒有自信,不敢表達,更不會獨立思考,也打斷孩子的專注力,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啦!讓孩子安靜的做自己要做的事!
5.偶爾的大人小孩互換身份,讓孩子瞭解到家長的不易,如打掃衛生,保持乾淨,做飯洗衣,照顧家長等
6.多和孩子一起看書旅行,身體和靈魂都要在路上,見識廣泛,才會更寬容睿智的去對待生活,不至於轉牛角尖。
-
3 # 芳子修習港灣harbour
首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回想我們自己長大成人的這個過程何嘗不是犯過很多錯。要給孩子成從犯錯中學習的機會。
其次,家長不能帶情緒,一定要冷靜,等孩子情緒平和下來,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溝通,這樣孩子也容易接受。
最後我想說一下親子關係也許要依靠平時的積累,多陪陪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4 # Aimee王艾美
在家庭教育當中,請記住,如果“打”只管用一陣子,那這個方法我們連用都不要用。因為男孩子越打越叛逆,女孩子越打越容易沒有價值感。那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多使用語言的魅力。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說,我說100遍你都不聽,說100遍孩子都不聽的情況下說明我們的溝通是無效的,如何讓溝通有效呢?
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在溝通當中三個重要的要素,肢體語言,語音語調,文字。科學證明在溝通中的佔比肢體語言55%,語音語調佔38%,文字只佔7%,所以說當我們在很多時候溝通無效的情況下,往往是我們把精力放在了溝通的內容上。要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我們要多善於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也就是我們的愛的目光,我們的擁抱,以此傳遞出來的愛跟接納會讓孩子更多的感受到我們是發自內心的愛他,這樣對於我們親子關係的建立是非常有幫助的。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嘗試著多用愛的目光看著他表達。在孩子有一些錯誤的事情需要批評他的時候,我們就要避免用我們很兇狠的目光直視她。親子關係在一朝一夕之間培養出來的,祝福每個孩子都能有個愛他懂他的家長。
-
5 # 鄉情2019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在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許多家長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他們動輒大動肝火,張口就罵,舉手就打,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棍棒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都有哪些不動手的妙招呢?
1.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對於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家長應該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陪同孩子一起讀書看 報,創造一種共同學習的氛圍。
家長陪孩子一起學習
2.合理規劃,張弛有度。家長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天到晚總是學習,應該合理規劃孩子一天的活動,孩子的活動必須是豐富多彩的。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健康的、有益的活動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家務勞動
3.勤於溝通,與子交心。家長應該經常跟孩子交流、談心,及時瞭解孩子的心裡變化和行為變化,發現問題對症下藥,及時解決。
家長與孩子溝通
4.評價客觀,措辭委婉。對於孩子表現出色的地方要多用激勵性的言語及時表揚,對於孩子表現差強人意的地方要採用委婉的語句循循善誘,正確引導。
家長鼓勵孩子
總之,家庭教育中不動手就能很好解決問題的妙招不勝列舉,希望家長朋友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多動動腦,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使我們的孩子將來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
6 # 元元Cy
家庭教育中,你有啥不“動手″就解決的小妙招?
家庭教育中,不“動手”就可解決的小妙招,應該突出把握好這三個關鍵詞——陪伴、閱讀(思考)和習慣。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特點和身心特質,適合別人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要針對孩子個性及身心特質,要耐心細緻進行啟發式、引導式教育。此外,注重“家校互動”。
如:河源南國書香節活動,以“全面小康 書香芬芳”為主題,圍繞“購、賞、學、誦、樂”等多項親子活動,透過親子互動、親子讀書、實景互動等一系列陪伴、閱讀與思考等活動,讓小孩活動變得更有意義,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體驗更豐富而有意義的生活。
關鍵詞: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伴孩子。
西方心理學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彙直接相關。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透過陪伴共讀、共寫、共玩,一起親子活動,教育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運動、勞動等好習慣。
作為一個家長,這樣的原則要守住,那就是永遠不能用“動手″(暴力)去教育孩子。”對於孩子做錯的事情要淡化。多尊重孩子,不要惡語教育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父親陪伴小孩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關鍵詞:閱讀(思考)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裡播下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朗讀手冊》引用了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讀書。
關鍵詞:習慣
教育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好習慣,習慣決定孩子未來。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中,不“動手”就可解決的小妙招,應該是陪伴、閱讀、思考和習慣。
-
7 # 每日一題高考數學
陪伴最重要,每天要有一個小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從孩子的視野看問題。瞭解孩子當前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在哪裡。這樣可以跟孩子交流中增強認同感…
當你想教會或者想讓孩子做某事時,可以設計成遊戲模式或者挑戰模式。比如教孩子一個技能,你可以演示一遍,然後開始跟孩子比賽,然後你故意做的差一些,讓他勝利✌,這會激起孩子的成功感!他會找家裡每個人挑戰!很快就能掌握一個技能!凡此種種。
-
8 # 能量時光
1、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因為心智還在發育,情緒波動也比成年人要大很多,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激動時不要一味的壓制,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發洩。
2、分析問題原因。3—6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家長用常規方法詢問原因,常常得不到迴應,此時家長就需要用共情式的語言,客觀真實地引導孩子說出來。
3、引導解決問題。家長在知道問題原因後,不能直接幫孩子解決,要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這樣下次再遇到什麼情況,孩子都會先想辦法嘗試,家長也能少擔心。
4、鼓勵孩子。多給孩子支援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讓家長放心。
回覆列表
我分析一下哈:
很多家長處理不好“自由”和“管
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媽媽似乎很有教育意識,一上來就跟我聊她一直以來遵崇的教育方式:放養的,寬鬆的,尊重孩子自主權利的,從不為他補習,也不看重他的學習成績……
然後我問:那孩子的數學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他課堂上完全聽不懂老師說什麼,回家的作業也基本上不會,現在不光他自己談到這門學科都會情緒波動,我們的親子關係都因為他學數學的問題產生很多問題了,而且,很快就到小升初了,我們所在的區域沒有很好的教育資源,我們還面臨擇校,他現在這個數學,我都不知道怎麼搞了……”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五年級的他,連三年級的數學水平都沒有達到。
末了,那個媽媽問我。老師,您能幫我們做一個整體的規劃嗎,針對我兒子這種情況。面對她的焦慮,我真心想對那個媽媽說一句:你現在知道焦慮了,知道要整體規劃了,這麼些年,早幹嘛去了。
沒錯,遵崇寬鬆的,自由的教養環境,尊重孩子自主權利,尊重他的愛好,平等的對話,鼓勵他活出自我……我很認同;
不會在意成績,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我也很認同;
不要過度干預孩子,不插手孩子的人生,要給孩子獨立……我還很認同。
但是,既然這樣,那您為什麼要焦慮?
既然這樣,您唯一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長大,等待他長成他本該長成的樣子,不就挺好嗎。
功夫必須要下在平時
我有個朋友在臺灣教作文,去她的工作學習的孩子,很多是到了寫作文的階段,完全不懂如何下筆的那種。往往是咬爛無數筆頭,紙上也只有一個作文題目。而且孩子根本不愛讀書。
她的和家長交流的時候常常會問幾個問題:
你們自己熱愛閱讀嗎?
你們和孩子的親子共讀時光多嗎?
孩子小的時候,你們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嗎?
你們帶孩子外出體驗的時候多嗎?
她常常得到的回答是:
我們都太忙了,經常出差,哪有時間給他講故事讀書啊、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帶的,所以很少……
就像我們身邊,很多家長經常說的:
小的時候,我們也沒時間給讀書講故事,但是我們買了不少繪本給他,不過他不愛讀。那個時候我們想:現在不愛讀書也沒關係,沒準大了就喜歡了。結果,到現在了還是不愛讀書。
因為沒有積累,也沒有體驗,等到了寫作文的時候,當然也就無從下手了。
“靜待花開”不是“撒手不管”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
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
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豔四方,且炫麗無比。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麼美好的一段話。但是,我以為,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寫得一手好作文的時候。請別忽略了:
人家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堅持親子共讀。一有空就帶孩子走到生活中,聞花的顏色,看樹在風中舞蹈,看滿天繁星,聽一池蛙鳴……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體格很好,運動能力強。請別忽略了:
人家一有空就帶孩子去游泳,週末的時候一家三口爬山,露營,騎著自信車去郊外漫步,徒步到蒼翠的山頂,看到了天邊的雲捲雲舒,遠處城市的高樓……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很好,邏輯思維很棒,請別忽略了:
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玩數學遊戲、搭積木、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孩子對應家裡的人口來分配碗筷、講數學繪本,和孩子一起玩數獨、亦或者也會給孩子尋覓一個好老師,帶領著前行。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那麼有思想,那麼多規劃,那麼有創意的時候,你卻忽略了:
在他還小時候,你從未為他開啟過一扇窗,讓他看到這個世界的豐富,你也沒有在他的內心種下過一粒種子,讓他對他的未來產生過期待和憧憬。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時候,給他一點指引,讓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離她的夢想更近一點……
所以,靜待花開的本意是反對拔苗助長,是指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不去過早地要孩子去做和生理發育不匹配的事情;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特性,不要試圖讓仙人掌變成玫瑰;當我們做好園丁該做的工作,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晚,我們需要耐心地等待。
靜待花開是對結果的不強求,但不是過程的不作為,相反,它需要更多的作為,這個過程一點都不輕鬆。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媒體上聽到一些牛娃的媽媽說她什麼都沒做,孩子就是完全自發地努力,我以為這恰恰說明這個媽媽的段位比較高,已經把養育孩子的根本理念內化到和吃飯一樣普通,自己都覺察不到了。
花開需要很多條件,合適的土壤,根據植物的特性澆水、施肥,有的植物需要多見太陽,有的也許不需要見太陽,有病蟲害需要殺蟲,需要時不時修掉多餘的枝叉,還要不趕上天災人禍,花才有可能開。
有一篇文章,講李亞鵬6年來帶領女兒在每年的24個節氣那天,去做水溫和空氣溼度的測試來觀測節氣,一年24次,風雨無阻,這樣的堅持真是令人敬佩。
所以說,成長是孩子的責任,澆水是我們的責任,都不可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