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子愛唱歌
-
2 # 不信青史盡成灰
古代黃河上沒有大橋,商隊過河主要靠以下兩種方式:
1.羊皮筏子。用羊皮充氣,製作的船,是黃河上比較常見的擺渡工具。它出現在山東、山西、陝西、寧夏、河南甘肅等地,從黃河上游到黃河下游被當地居民廣泛運用。一般體型較小的羊皮筏由10多個羊皮袋子紮成,大型羊皮筏可由多大幾百只羊皮袋子製作而成。
▲羊皮筏
2.直接走過去。黃河含沙量大,奔騰的黃河裹挾著泥沙從上游傾瀉而下,到中游的時候由於泥沙沉積,河道淤塞。至於旱季、冬季,河道較窄處,因為水淺或者結冰,人、馬、車可以直接趟過去,而不需要藉助與任何水上交通。
▲黃河結冰
-
3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人渡河的方式有很多,而且根據所渡河流的水文條件不同,也分為很多種類,但樓主所說的情況,一些簡易渡河的方式已不適用,下面講幾種適用於大隊伍過河的方式。
1、根據天氣渡河
樓主所說的黃河在冬季水流緩慢的地區會形成大面積的結冰,冬季黃河會進入枯水期,如果想要人為的製造一片可以通行的冰面,可以選擇水淺流速緩慢的地區,在水中投入大量的蘆葦秸稈等纖維,加速河流的結冰,等到冰面厚度可以承載運輸的重量,便可安然渡河,這一招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經常使用。
2、渡口過河
選一水流平緩之處,以舟船等方式渡河,適用於人員不多的情況,效率低下,勝在價錢相對低廉小商隊負擔的起。
3、搭建浮橋
所謂浮橋,是指用舟船代替橋墩,在上面鋪設木板而搭成的臨時橋,又稱船橋。這工程量就大了,一般還是由官方主導。
-
4 # 小蝸牛解歷史
古代絲綢之路,商隊出長安後,需要經過兩道險峻大關:其一是隴山六盤山,山路曲折險狹且山坡陡峭;二是黃河,水流湍急,奔湧不息,浩浩蕩蕩,極為兇險。
但區區險阻怎麼可能阻礙商人們的腳步,他們內心賺錢的激情早已猛烈地燃燒起來,只要有錢賺,什麼困難都不在話下。
那麼,商隊如何渡過黃河呢?那就不得不說一下黃河的古渡口之一——索橋古渡。
(索橋古渡遺址)
索橋古渡,始建於漢唐,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黃河渡口。選擇這裡作為渡口的原因在於,這個地方河面較寬,水流平緩,便於船隻透過。說到這裡就很明確了,商隊渡過黃河用的是船。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索橋古渡有兩種渡河工具。
一是木船。
二是羊皮筏子。
所以,古絲綢之路商隊渡黃河的技巧就在於選擇一個水流相對平緩的區域,用木船或羊皮筏子載著貨物和人渡過黃河。
-
5 # 穿越再現彼岸
要相信中國古代人的智慧,中國古代人在河道之上架設橋樑之時,一般都會在河道上建造一座浮橋,用船隻串聯起來,穩固後加木板鋪平之後就可以通行了。
中國古代在黃河之上架設的浮橋有二十多處,就連長江之上也曾經多次架設過浮橋。有了浮橋,不但可以透過人、馬,連輜重車輛也可以通行,因此絲綢之路上的駝隊透過自然也是無憂的。(黃河故道復原的古代浮橋,蒲津橋復原)
黃河、長江之上最早的浮橋。1、黃河最早的浮橋記載。
春秋時期,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後子針(又名嬴針)得到秦景公的寵愛,非常的富有,沒想到自己的親哥哥有些覬覦他的財產。公元前541年,後子針攜帶1000多輛輜重車,拉著自己的財富投奔晉國。
後子針的車隊過於龐大,到達山西臨晉(今天山西運城臨猗縣臨晉鎮)時要過黃河。在這裡,後子針命人用船修建了一座黃河浮橋,他的車隊通過了黃河,進入晉國避難。記載如下:
秦公子鹹奔晉,其車千乘,造舟於河。(《左傳》)這應該是最早記載的黃河浮橋了,但絕對不是第一座黃河浮橋,浮橋技術中國古代人早就掌握了。(後子針像,歷史最早記載他修建了一座黃河浮橋)
2、最早的長江浮橋。
漢光武帝在征討四川割據軍閥公孫述的時候,公孫述於公元35年在湖北宜都縣荊門和宜昌縣虎牙之間的長江之上架設了一座浮橋,供軍隊使用。
這是長江有史以來記載最早的浮橋了,這座浮橋稱作虎牙浮橋,又稱江關浮橋。
我們透過記載可以得知,中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數量掌握了浮橋技術,尤其是在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江河上架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黃河之上著名的浮橋有哪些?在黃河之上架設浮橋,歷代的王朝要考慮幾個主要因素:第一,黃河浮橋架設距離都城不能太遠,畢竟都城才是人流、車流以及軍隊調動的中心位置;第二,架設的黃河浮橋一定選擇合適的河段進行架設,河流是否湍急,黃河中間是否有沙洲等因素都要考慮,目的就是架設的浮橋不會輕易被水流沖壞,經久耐用。
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北宋這些朝代的國都在長安、洛陽、開封三地,距離黃河都非常近,因此這些朝代的黃河浮橋大都建在都城附近了。
一、蒲津橋。(距離長安近)
蒲津橋是一座浮橋,溝通黃河兩岸,建造於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時期。具體地理位置是山西永濟市西南15公里的蒲州古城西。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初次以諸侯國出面修建了浮橋,秦昭襄王的目的是進軍黃河以北以東地區,浮橋便於軍隊的調動,同時也可以加強對黃河兩岸的控制。
唐朝開元年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令兵部尚書張說整修蒲津橋,將原來的木樁改為鐵牛,共計16個,每頭鐵牛重45噸至72噸不等;並且用鐵鏈牢固連線每條木船;原來的木船全部更新,疏通黃河淤泥。這是一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整修黃河蒲津橋。
蒲津橋在兩漢直至宋之前是連線黃河兩岸的最主要浮橋之一,收不收費不得而知了。(唐朝開元年間黃河浮橋使用的鐵牛、鐵人、鐵鉚出土。蒲津橋使用)
二、孟津橋(河陽橋、盟津橋,距離洛陽近)。
孟津橋位於河南孟津縣西南,距離洛陽非常近。
公元274年,晉武帝的大將杜預向晉武帝申請在富平津建造浮橋,以利於大軍出征,於是在富平津修建了浮橋,富平津又稱孟津。
宋朝初年,這一座浮橋還存在,後來由於黃河改道,宋朝的首都又不在洛陽,被黃河沖壞之後就沒有再修建了。(現在洛陽和孟津之間的黃河浮橋)
三、大陽橋(太陽橋)(距離長安、洛陽近)。
這是唐朝初期期修建的一座浮橋,位於現在河南三門峽市西北的黃河之上。這座浮橋長76丈,寬2丈,可以供車輛透過。
這座浮橋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修建的,建於637年。此地原來是古代的一個關隘附近,是唐朝初期的溝通黃河兩岸的主要浮橋,這座浮橋在北宋初年被沖垮之後再也沒有修建。(河南三門峽市的太陽渡景色,唐朝到北宋初年這裡是黃河浮橋大陽橋所在地)
四、澶州浮橋。(距離汴梁近)
北宋時期的澶州(河南濮陽)雄跨黃河兩岸,有兩座城池構成,連線澶州的是一座黃河浮橋。浮橋的兩岸都建有城池,防備敵軍的偷襲和佔領,隨時可以切斷浮橋,斷絕敵人的進攻。
其實澶州浮橋早就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存在了,後漢劉知遠即位之後,曾經命令切斷澶州浮橋,斷絕契丹騎兵北返的黃河通道,這讓契丹騎兵非常驚恐。
歷史著名的澶淵之盟就是在澶州之戰後簽署的,宋朝皇帝御駕親征到達了澶州!(北宋與遼的澶州之戰形勢圖,其中紅圈的滑縣、和澶州是北宋時期的主要兩座黃河浮橋所在位置)
五、滑州浮橋。(距離汴梁近)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附近還有一座滑州浮橋,這是北宋時期,北宋通往黃河以北的兩座主要浮橋之一。
北宋末年,駐紮西北的種家軍在金兵第一次圍困汴梁城之後,种師中率領2萬多種家軍就駐紮在滑縣,扼守黃河浮橋通道。
北宋末年,滑州黃河浮橋被沖毀,在三山(河南浚縣)又修建了三山浮橋,這座橋代替了原來的滑州浮橋。
六、鎮武橋。(距離蘭州近,軍事用途多)
明朝洪武年間在甘肅蘭州轄區的內的黃河上修建了兩座浮橋,第一座是大將鄧愈在1373年修建於蘭州西北3.5公里的黃河上;沒過幾年,另一位明朝將軍馮勝將鄧愈修建的浮橋拆掉,在蘭州城西5公里處的黃河上,被稱作“鎮武橋”。
這裡只是列舉部分比較出名的黃河歷史上的浮橋,其實還有不少浮橋存在,只不過趕不上這幾座浮橋出名而已!黃河之上行船比較危險,古代人修建浮橋溝通兩岸。(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駝隊任何朝代來到中國,黃河兩岸都是暢通無阻的)
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每個朝代在黃河上都修建有浮橋,有時並不是一座浮橋,而是多座浮橋同時存在,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可以自由穿越黃河兩岸,道路通暢。 -
6 # 理工男讀歷史
別把古人想象的太原始,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黃河上就已經有了浮橋的存在。過黃河,如果是普通人當然是乘船,對於運載大宗貨物的駝隊來說,走浮橋是最佳選擇。
黃河上最早的橋樑是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蒲津橋
浮橋的修建並不需要多高的技術,只要用繩索連線兩岸,把船隻固定,在上面鋪上木板就可以通行車馬了。中國古代浮橋的施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只要經過精確的測量,準備足夠的繩索、船隻後,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架設成功。浮橋施工速度快、拆除架設便捷、成本較低,所以浮橋不僅能夠民用,在軍事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一座連線山西、陝西的蒲津橋存在,之後從秦代開始,漢、北魏、隋、唐都一直維持這座浮橋的存在。
唐代之前,蒲津橋用的是竹索,由於山西、陝西地區經濟發展,老舊的蒲津橋已經逐漸開始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了,在盛唐開元十二年,李隆基下令對蒲津橋進行了升級重建。
“鑄鐵牛八,牛有一人策之,其下熔鐵為山,又為鐵柱灌之,分列兩岸,以維浮橋。”(《 讀史方輿紀要》)“其牛下並鐵柱連腹,入地丈餘,並前後鐵柱十六。”(《 文獻通考》)(蒲津橋復原圖)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黃河岸邊發掘了大量的鐵牛、鐵人、鐵柱,一頭鐵牛重達60噸。根據專家測算,當年唐王朝僅對蒲津橋的改造就用了鐵、錫180萬斤,佔當時唐王朝鐵、錫產量的八成。
雖然仍然還是浮橋,但用鐵索替換了竹索,兩端固定鐵索的地基也更加牢固,用鐵柱深埋地下,並用鐵人牽鐵牛拉鐵索來加強。
支撐橋面的船隻之間,以及船隻和鐵索之間用卡扣固定。這種方式不但易於維修替換,還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減少船隻。
這種方便快捷的靈活調整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水流及水面漂浮物情況隨時更改浮橋佈局,對於極端氣候帶來的洪水,以及沖刷下來的樹木,有很好的保護浮橋的作用。
黃河每年開春的凌汛是對浮橋最大的威脅,開春時可以適當減少船隻數量,船隻之間間隙大了,浮冰透過能力也就加強了。
蒲津橋是唐王朝的國家重大工程,是開元盛世的標誌之一,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現代的登月工程。
黃河上還不止這一座浮橋,僅唐代,還有兩座。
一座是位於河南省孟津縣西南的河陽橋,又稱孟津橋、盟津橋;
另一座是始建於貞觀十一年的大陽橋,位於河南三門峽市西北。大陽橋長七十六丈、寬二丈,相當於220米長、6米寬,足以通行馬車或者數馬並行了。
當然,浮橋的數量還是有限,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保證一年365天24小時通行,但至少多了一個選擇。
-
7 # 戈渣
對於一個生活在黃土高坡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2]古代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游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中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蘭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據守蘭州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判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六月,王輔臣兵也造筏百餘,企圖渡河以逃,王進寶率軍沿河邀擊,迫使王輔臣兵投降。可見,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最大的皮筏用600多個羊皮袋紮成,長12米,寬7米,6把漿,載重量在20至30噸之間。這種皮筏一般用於長途水運,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
回覆列表
由於絲綢之路的興起,有不少的商隊都會從中亞到長安長途跋涉進行商業交易。我們要知道它們之間的距離極其的漫長,尤其是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連道路都不平整,一來一回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如果是到中亞的話,要彎彎區區繞不少路,走下來的路程可能有三千多公里了。在古代這種距離簡直無法想象。而且一般晚上都不能前行,必須停下來駐紮,我們要知道那個時期還是比較混亂的,夜路不要走啊。如果走夜路,很有可能會遭到猛獸的襲擊或者是一些土匪的打劫,畢竟夜黑風高殺人夜嘛。所以古代的商隊白天是肯定要趕緊趕路,到晚上一定要停下來。而且來回肯定要運輸貨物,所以整個隊伍能走個四五十里路就挺多的了,我們也知道絲綢之路,這一路有不少的荒漠地帶,根本就沒有什麼道路極其難走。所以如果是這樣算的話。同中亞到長安必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這僅僅是一趟,如果是往返的話,怕是要一年才可以。當然中途還不能出現什麼意外情況,不然時間會拖得更久。所以說古代絲綢之路走起來真的是十分的艱難,因為它畢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也凝聚了不知道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從中亞到長安來回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也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對外交流之遠之密切,也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