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雲雨欣
-
2 # lstchshl
切記不能好高騖遠,年輕人的價值於家庭講是未來,於國家講也是祖國的未來,珍惜年輕的那幾年,就不會後悔人生的許多年哦。
-
3 # 羅sir職話
我知道我肯定沒有資格告訴你們年輕人到底該有怎樣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但就這個問題,我卻很願意與各位聊一聊,今天的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
一、什麼才是年輕人?什麼才是年輕人?
如果我們用經濟學家的方法,把一個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條橫軸,收入看作是縱軸,那麼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年輕人就是他在具備自理能力的同時,賺錢能力最低的時候。
今天的年輕人,在談到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時候,很多人說人生無意義更無價值,本質上也就是自己的賺錢能力太弱,限制了自己的“話語權”。
年輕人是最想花錢的時候,卻也是人生賺錢能力最差的時候。
說到人生價值和意義,也許我們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大類。
今天年輕人的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普遍是兩類,一類是“理想化”,一類是“現實化”。
理想化的年輕人不以房子車子結婚為最終目的,這類年輕人常常是“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他們可能為了“改變世界”,也可能為了“某個夙願”,總之,不是為了房子車子和結婚而活著,更具體地說,是厚重的個人主義者。
現實化的年輕人,大多以房子車子結婚為當下人生意義和價值觀,口頭禪也都是“他們都這樣……沒辦法”。這類現實化的年輕人,在今天的社會中佔比大多數。
現實化也好,理想化也罷,這兩者之前都有貧富,也就是說,理想化和現實化中的年輕人裡面,貧富佔比很均勻。
二、今天的年輕人,該怎樣活?坦白講,我未曾見過有多少人具備“理想化”這個標準。
從某種社會結構來說,這兩者都應該存在,但另一個現實是,大部分都是現實價值觀的年輕人。
當然,不管怎樣,這兩者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
但一個問題是,今天的年輕人,到底該怎樣活?
前幾天看了一段《十三邀》,是許知遠和李誕兩人之間的對話。
許知遠問:“為什麼現在變得這麼喜歡錢了呢?或者說,人真的需要幾個億才能不操心嗎?”
李誕說:“年輕時候吧,也有過知識分子的傲骨和風氣,那時候最早是去的南方週末,一個自詡為道德標杆的南方週末,媽的。有一次,我回家搶票,聽見南方週末的兩個同事說,這次回家你有票嗎,他們說,沒事都有都有,票留著呢。就那一瞬間,我覺得什麼都不重要了,沒過多久我也離開了南方週末。”
你看,現實和理想,很多年輕人平衡起來很累也很絕望,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沒有什麼障礙。
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年輕人很累很累,未來的年輕人只會更累,要麼你選擇理想型,要麼你選擇現實型,千萬不要左右為難,最後痛苦的是自己。
年輕人該怎麼選,這是你們的問題,我一點也不操心,我也認為,一個社會最健康的事情,那就是多元化。
什麼是多元化呢?你幹啥都有你的自由,不擔心溫飽、不擔心住房。
-
4 # 睿兒寶霞
現今的年輕人一代,要好好把握時代脈搏,追尋選擇自己特定的人生道路。命運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我們無從選擇,但我們卻能選擇如何走好這段路。生命的意義不是用來逃避死亡,而是讓你用來選擇真正的生活的。在逆境中翻盤,在絕望中蛻變。無論經歷什麼,都不要放棄,更不要相信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你不行!
要學會笑看人生,迎接面對生活的磨練。笑是對抗生氣或沮喪最有力的的東西。研究表明簡單的嘴巴上揚也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不要把生活看得太嚴肅。要學會在每日的奮鬥中尋找幽默感和笑聲。
要學會原諒自己。透過檢討反省自己,增強自身素養。憎恨和生氣是對自我的懲罰。當你釋懷的時候,事實上你是在對自己施以善意。最重要的是,學會原諒自己。每個人都會犯錯。只有透過我們的錯誤,我們才慢慢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好的人。
其次,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對於開心的人來說,玻璃水杯一直是半滿的。每當你面對一個挑戰時,如果你傾向於想象最壞的想法,那就自我轉換這種情況。告訴你自己一個狀況中的好處或者你從中學到的東西。樂觀肯定能驅動成功和幸福感。你那自我設限的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讓自己從問問題變換到找答案,你的生活你做主,才能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
5 # 待遇哥
不要迷茫,不要迷失自己,努力學習。不管是任何時候都要學習。學習一些別人不會的,學習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有用到的時候。你多學一樣東西以後就會少求別人。
-
6 # 玉盧尋心
我們一生的經歷有很多,冥冥之中的安排不是天意,而是因果。
願意的人,不知不覺的就走到了一起,不在乎時間有多久;
留不住的人,哪怕只待了片刻,你卻認為是永恆。
冷靜地對待自己的衝動,每一次受傷害都要記得反思。
世間的南牆不是你有資格去撞的,因為那只是你的自以為是;
世間的遺憾不是針對你一個人的,因為那是每次不懂事的代價。
當一切都回不去了,你可以選擇追悔,也可以選擇忘記,
但是無論如何,你都不要忘記讓自己變優秀;
當所有的誤解襲來,你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隱忍,
但是不要放棄,你要明白最在乎的人都無所謂自己,其他人的目光有何懼?
給自己的承諾,要做到;留下的傷疤,要讓它痛;遠方的路,要自己闖。
沒有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成功,所以,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未雨綢繆,不怨勝己者,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
7 # 烏秋898
現時代年輕人比我們過去的物質,環境,生活和精神等方面都不知好了多少倍,現在的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沒有好好學習,把時間和精力都沉迷在玩遊戲上網,享樂上。
過去,我們上學靠的是雙腳步行,現在上學,卻有專車專人接送。有如此的優越條件青少年應把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不懈努力,學更多的知識報效祖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個碌碌無為之人,這就是年輕人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
8 # 慕容彥
這個問題真不好說,現在年輕人是分不同階層的,他們每個人眼界和獲取資源能力都是不同的。
年輕人人生價值體現為自己提升了多少正能量,社會價值是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多少幫助!其實我只希望站在高層年輕人多一點憐憫和同情,站在低層的人,多一點勇氣和毅力!
-
9 # 一頓能吃三碗飯
人生價值和意義是自己透過努力尋找確定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順風順水,有的人卻一直萎靡不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給我們的難題,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回覆列表
你發現沒有,我們正陷入一個指導過度的時代。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相信你一定經歷過這樣內容的洗禮:
《送給年輕人的10條忠告》
《年輕人,我奉勸你遠離這些東西》《年輕人,我為什麼勸你別省錢》《年輕人,我為什麼勸你要省錢》《你還年輕,別再熬夜了,會死》《年輕人,你見過凌晨3點的北京嗎》
《留給年輕人的時間不多了……》
《30歲,你的人生就定型了》
……
或者一定看過這些看起來“誠心誠意”的推薦式指導:
《年輕人必讀的100本書》
《給年輕人的10本改變人生的書》
《年輕人不得不看的10部最勵志電影》
《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你已經out了》
《最適合年輕人的100首輕音樂》
《年輕人都在聽的歐美音樂TOP100》
……
隨便開啟一個搜尋框,輸入“年輕人”,類似的內容就抑制不住地瘋狂彈出,唯恐你的人生沒了這些“誠意”指導和推薦就要變得不知所措——這是個連指導和推薦都要拿來消費的時代。
又到了一年的畢業季,又一批即將邁向社會的年輕人,又一波給年輕人的“指導忠告”正蓄勢待發,“你應該…”“你不能…”“你得這樣做…”,好像在某個時刻,每位稍長者都有了“過來人”的姿態和資格,都變得苦口婆心、掏心掏肺,“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且不說多少“指導”的本身就存在明顯的自相矛盾,就算按部就班地照做了,我們的人生就一定能變得更好嗎?
畢竟,就連愛因斯坦他老人家也說:“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
在這個畢業季,還是想對年輕人說,別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年輕的美好就在於有太多的可能性,你走的“彎路”可能轉角就遇到更美的風景,而“人生意義本就沒有一個穩定的答案,你必須自己去尋找。”
年輕就在於有太多的可能性
講述 | 梁文道
1.
整個社會恰恰需要年輕人引導
其實我對青年人總是希望被人引導這種現象是很抗拒的。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社會不太正常的地方。
我去很多地方演講,都有很多年輕人跟我說:“梁文道,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方法。”
在他們的思維裡,已經假設了好像真的有某種正確的方法或道路,又假設了好像有人知道這種正確的方法和道路,他們又假設了自己可以被引導向這樣的人生道路。
但是其實這三種假設都是很荒謬的。
我沒見過有第二個國家的年輕人像中國年輕人一樣這麼渴望被引導。
我覺得這和我們的教育和整個社會都有關係,我們總是習慣引導,比如社會輿論需要引導;比如老百姓看娛樂節目太多了,都要被引導。
這有什麼好引導的呢?年輕就在於有太多的可能。
恰恰應該是整個社會反過來需要年輕人引導。
喬布斯那一代的美國年輕人,當年躲在家中,根本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沒人知道他們的未來會怎麼樣。
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人類社會就是被這樣一群年輕人給引導前進的。
2.
我期望年輕人多給自己時間發呆
今天的年輕人都覺得,他們要工作、要買房,用一輩子的積蓄來供貸款。他們都覺得這些是需要的,做人必然要經歷這個階段。
可是我會想,五年前、十年前,中國的年輕人就沒有認為房、車是必要的,他們不會把結婚和車、房捆綁起來。
當下中國變化這麼快,如果中國每隔五六年就有這麼一次巨大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我們如何可能只憑著過去五年的生活經驗,就得出人一輩子必然要做的一個規律呢?
可怕的是,現下我們認為“做人就得這樣”的觀念,居然僅僅只是從過去五年的生活經驗得來,這個樣本太小。
你怎麼知道過了五年、十年後,中國又會變得怎樣?
我期望年輕人都能夠更加獨立。不要急於去表達,不要急於去成功,給自己足夠的成長空間,給自己多點發呆的時間。
3.
我的人生方向和規劃不適用於所有人
鼓勵大家讀書還有個原因就是希望讀書讓大家更有文化、人變得更好、社會更和諧,但是我覺得這個不一定會發生,這種願望往往會落空的,因此我很討厭開書單。
在香港我有一些寫書評的朋友每年都被媒體要求:開書單吧,暑假了,給學生一點好建議。我覺得書單是不能開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相信所有真正的好書、嚴肅的書都能起到改變人的作用。
一份書單其實是在規劃你成長的目標,你的人生變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計劃。
你想想,我們憑什麼就將一份人生的計劃、人生的程序,給一些我不認識的讀者?我覺得那是不負責的。
我憑什麼告訴一些年輕人你應該怎麼做人?你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能介紹一些我喜歡的書,但是我一定會強調我喜歡的書絕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規劃絕對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4.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價值選擇
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學者當然有自己的立場,但他們不應該在教室裡面去告訴學生,我們的社會該怎麼樣,我們的政治怎麼樣,我們該信仰什麼主義……學者不能夠在課堂上講任何政治主張,甚至人生意義。
馬克思·韋伯說:教室,不是公眾集會的講壇。你在講壇上大聲疾呼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兒,但是一個學者不能這麼做。學者應該把所有的政治理念甚至人生價值都排除在教室之外。
假如你活在中古的歐洲,是個麵包房的師傅,那你的人生意義就是烤麵包。烤麵包的意義就在於,你會覺得烤出來的每一塊麵包本身都在讚頌著上主。
那樣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信仰,所有的社會組織、政治組織都圍繞著信仰展開。如果有一個人開始懷疑“上帝真的存在嗎?”……當你發表這種言論,很可能就會被送上宗教法庭接受審判。
我們今天是不能接受這種事兒的,因為我們都認為,應該是用理智、理性來認識世界。
一個理性化的現代世界理,我們開始會問,為什麼政府需要存在?為什麼它能夠跟我收稅?……
在這個時代,唯一指導我們的最高原則就是理性,萬事抬不過一個“理”字,你跟我講道理,別跟我神神叨叨。
馬克思·韋伯形容這是一個“多神鬥爭”的時代。相較於過去的神教,“多神”意味著有很多套終極價值,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價值選擇。
於是,人生意義就變成沒有一個穩定的答案,你必須自己去尋找。再也沒有一個全社會、全人類都遵循的神聖道路跟價值源泉了。
今天有很多年輕人都期盼生命導師,甚至恨不得我們《一千零一夜》這個節目也成為你的生命導師。
但馬克思·韋伯曾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不該是人生導師。
老師,是為了讓大家瞭解當你選擇某一個價值作為你安身立命所在的時候,你該付出什麼代價。
5.
相信年輕人
今天這個社會太流行看不起年輕人。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個誤會,以為年輕人該看的總是很淺白、很簡單的書,一些很深奧的、有深度的書,應該是到了一個很成熟的年紀才開始看。
我不贊成這樣的想法。做出版、做書的人都知道,你的主要物件就是年輕人。
各位朋友,你們去電影節、音樂節看一看裡面的聽眾、觀眾多大歲數,都是十幾歲,最大的也就是40歲。
我從來都認為,出版社如果要出很深奧、很莊重的東西,主要物件應該是 18 歲到 40 歲的人。
我們出版界出的一些很厚、很深奧的書,都是誰在買?都是年輕人在買。
因為只有年輕人還葆有對世界的好奇,他還相信大海彼岸有著一些什麼東西,山的那一面大概還有些別的什麼。
他要去的那段路是很困難的,但他花得起這個力氣,他花得起這個時間,他願意看這樣的書。
年輕人才是真正做文化的人最應該尊重的,最應該看得起、最應該相信的人。
相信年輕人。
哎,放輕鬆,
畢竟誰的青春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