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雨潤春禾
-
2 # 新佩奇老師
不做道德判斷。對於孩子的逆反行為,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打上不聽話、不懂事、情緒化、意志力薄弱的標籤,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青春期逆反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現象。這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減少對孩子的道德判斷,不要孩子犯了錯或有了一些不合適的舉動就“上綱上線”。如果你的孩子在12~18歲有青春期逆反,你應該高興,因為他們正在步入大人的行列,正在成長和自我意識的整理中,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總會過去的。
2、理解和包容。孩子越是逆反的時候,越需要家長有平和穩定的情緒。這個時候,不能用正確與錯誤去評論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要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孩子不夠用心導致的,更不能一看到成績有所下降就多加指責,而是要說,“我知道你的壓力非常大,你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了。”家長的包容,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創造空間,讓他們能最大程度地沉澱自己的情緒感受,進而更好地轉化自己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3、陪伴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最重要的是建立愛的親子關係。有個案例是,一個孩子一直和自己的父親逆反,即使長大後,與父親的關係仍然不好。他後來回想說,是因為他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每兩個月才回家一次,而一回來,就總是教育他,讓他覺得父親是特意回來管自己的。但他的父親卻說,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因為自己在家裡的時間少,所以每次回去,就想抓緊時間管管孩子的學習,反而忽視了和孩子的交流、玩耍。只關注學習,讓本來心理壓力就不小的孩子,又增添了一些心理負擔,孩子自然對這個總想管自己的父親產生了排斥。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花時間陪伴是緩解叛逆期孩子心理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家長的付出要以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對孩子的關心不一定只是在學習上,也可以是對孩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瞭解和認識,多花點心思和時間陪伴孩子、瞭解孩子,也許比一味的“管”要好得多。
4、父母要學會傾聽。有些家長對孩子講的話,是敷衍地聽和有選擇地聽。漸漸地,孩子就不願意再與之交流了。最好的傾聽方式是全神貫注地聽,而心理諮詢師甚至會做到動情地聽和以同理心地聽。傾聽還應該有一個平等的態度,要向對待朋友一樣,不要居高臨下。一般在做心理輔導時,聽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累人的,這需要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與孩子交流時,更應該這樣,學會傾聽、多傾聽,除了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也能讓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5、給孩子提供平臺。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是,認知和生活經驗不均衡。如果父母不放手,給孩子實踐的機會,他們就會更加沒有自信。關於青少年的事,一定要讓孩子做主。好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在表達,為什麼你要為我做主,你為什麼不尊重我的想法?作為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碰南牆,自己去發現自身的不成熟,當吃過幾次虧後,孩子自然會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替孩子做主不是明智的辦法,做一個可以適當放手的父母反而會加速孩子的成長。
6、關於規則。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做種種限制,比如規定他們幾點必須睡覺,幾點必須吃飯。而這種規定,往往會讓父母們充滿挫敗感,因為孩子們基本不會去執行。法華人常說,家長只有給孩子說“不”的權利,他們才能真正地自己做主。也就是說,孩子首先要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才能逐漸建立他自己的規則標準。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冒犯了孩子說“不”的權益,那麼一定要道歉。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積極關注孩子好的表現。
-
3 # 鄉村教師的幸福生活
這可以說是懶惰 並不僅僅是貪玩
其實,懶惰是人的一個本性.也就是說懶惰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知道懶惰是勤勞的對應詞,有了懶惰才表現出來的勤勞.
說到這裡,並不是讓樓主繼續懶惰,而是讓樓主認識到,懶惰並不是自己的壞毛病,如果是壞毛病,這個毛病也一定能改掉!
上面我說道,懶惰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為什麼在實際的生活中,還是有勤勞的人呢?因為這些勤勞的人,在心裡,都有一條準則,是這條準則讓自己不要懶惰的~
這個準則就象一個目標一樣~
我想樓主能明白了吧?
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和輕微的憂鬱不決。生氣、羞怯、嫉妒、嫌惡等都會引起懶惰,使人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同學們當中有些人的懶惰突出表現在日常學習、日常生活方面。
下面列舉一些懶惰的具體表現:
(1)不能愉快地同親人或他人交談,儘管你很希望這樣做。
(2)不能從事自己喜愛做的事,不愛從事體育活動,心情也總是不愉快。
(3)整天苦思冥想而對周圍漠不關心。
(4)由於焦慮而不能入睡,睡眠不好。
(5)日常起居極無秩序,無要求,不講衛生。
(6)常常遲到、逃學且不以為然。
(7)不能專心聽講、按要求完成作業,文具常不配齊。
(8)不知道學習的目的,不能主動地思考問題。
面對惰性行為,有的人混混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
具體應該怎樣同懶惰性做鬥爭呢?
(1)要學會微笑。當你不再用冷漠、生氣的面孔與親人交談時,你會發現
他們其實都很喜歡你,重視你。
(2)做一些難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愛乾的事,也可以做寫你想了很久的事。不要只看結果如何,只要這段時間過得充實就該愉快。
(3)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生氣。遇到挫折時,生氣是無能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冷靜地查詢問題出在哪裡,或是自我解脫,或是與別人商量,哪怕爭論一番對掃除障礙都有益處。這個過程帶來的喜悅能使你更加好學。
(4)學會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變為勤奮的動力。學習、勞動時都要全身心投入爭取最滿意的結果。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變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說明或是技術不熟,或是還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學習。你的紮實的學習最終會讓你成功的。
這樣努力一段時間,你將發現自己很少為因做了某件事而感到遺憾。你還將發現,以堅強的毅力、樂觀的情緒,腳踏實地地實踐著由易到難不斷更換目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克服懶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種壞毛病一樣,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隻要你決心與懶惰分手,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持之以恆,那麼。燦爛的未來就是屬於你的!
-
4 # LaoHuang188
對家長來說,孩子就是家長的“客觀世界”。做父母的培養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要改造孩子這個“客觀世界”。而要改造客觀世界,首先就得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是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貪玩是怎麼回事
有家長來信反映,說9歲的兒子上三年級了,對學習不特別上心,特別地貪玩,玩起來就把學習丟到腦後,太缺乏自制力。問怎麼辦?
我想是這樣:
對家長來說,孩子就是家長的“客觀世界”。做父母的培養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要改造孩子這個“客觀世界”。而要改造客觀世界,首先就得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是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
實事求是地說,孩子沒有不喜歡玩耍的。玩耍是孩子重要的生活內容,是孩子獲得樂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途徑。孩子不喜歡玩耍,那不是身心發展不正常,就是身體不舒服,或是心理上有疾病。
問題是,有的孩子太貪玩了。“貪”的意思就是,對某種事物慾望老不滿足。所謂“貪玩”,就是除了玩,沒有其他的興趣和樂趣。一玩就玩瘋了,玩不夠,收不住。只要玩起來,就進入“忘我”的境地,把自己的“主業”――學習也扔到九霄雲外去了。
孩子貪玩要是到了這種程度,的確是該管一管了。
貪玩是缺乏自我剋制能力的表現
如家長所說,孩子貪玩是個表面現象,實質反映缺乏“自我剋制能力”,簡稱“自制力”,即自己能自覺剋制過分的慾望或感情衝動,有效地限制自己無益的行為。
說白了,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自制力是一種比較高階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品質,就是能把自己的慾望和行為控制在理智之下。想做成什麼事,就下定決心,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刻苦努力,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這是有意志力的表現;此外,想做某種事,但客觀條件不允許做,便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而不去做,這也是有意志力的表現。
前一種自制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後一種自制力也不可或缺。就好像是一部汽車,沒有動力系統,車就不能奔跑;但只有動力系統,沒有有效的剎車系統,也不能開到馬路上去。就是說,該跑的時候能跑,該停的時候就能立刻停下來,這才是完整的汽車,才敢於開到馬路上去。如果只有動力系統,剎車系統不靈,硬要開出去,非出事故不可,很有可能車毀人亡。
我們人也是這樣。
如果只是具有想做成什麼事就一定要做成的意志力,而缺乏自我剋制能力,不顧主客觀條件,事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為所欲為,不該做、不能做的事業是隨性而為,那不是把事情搞砸,就是會是寸步難行,四處碰壁。
小孩子雖然不可能像我們大人那樣有很強的自我剋制能力,但也得注意培養,而且要從小培養。因為自我剋制能力是從幼稚到成熟的“催化劑”,是成熟的表現;而缺乏自制力,恰恰反映了人的幼稚,不成熟。
如何克服孩子貪玩的毛病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克服孩子貪玩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稱之為“貪玩”,那就表明已經成為“習慣”。而“習慣”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有一個過程的。既然如此,要克服貪玩的毛病也不能操之過急,不會立見成效。企圖採取簡單粗暴的手段立刻糾正,會適得其反,很容易促使孩子跟家長對立。要是孩子跟家長對立起來,那可就難辦了。家長應當耐著性子,採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糾正。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讀書學習是他們的“主業”,是他們作為小公民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社會義務。在幼兒園時,那還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們要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多學少都不作為能否升班的條件。
到了小學可就不一樣了,學好自己的功課,這是社會賦予每個小學生的義務;而義務教育也稱“強迫教育”,是有標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必須要學好。不學好功課,不僅是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對自己也沒有好處的。如果達不到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就有可能留級、重讀。
第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孩子對哪些事情感興趣,做起來特別的用心,專心致志。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一下,肯定會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可以“遷移”的。孩子感興趣的事只要是正當的,有益的,家長都可以誠心誠意地給予肯定,特別表揚他專注的精神。然後,引導孩子逐步把那種專注的精神轉移到讀書學習上。
第三,孩子貪玩不要粗暴地限制,因為玩耍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利。但要指導孩子把玩耍和學習安排好,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把學習當成自己的首要任務。所謂“首要”,就是最重要的,擺在第一位的。每天應當先做功課,然後再去玩耍。做功課時集中精力做,努力做到;玩耍的時候盡情地,痛痛快快地玩耍。
第四,家長可以試著這樣做,孩子讀書學習或做作業時,給他計算時間,鼓勵他一次比一次做得快。只要集中注意力做,做得好,做得快,就給予表揚;而且,“節約”出時間,歸他自由支配,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獎勵。如果孩子做得好,做得快,家長看有剩餘時間,便再一次增加學習內容或作業數量,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實際上對孩子是一種懲罰了。
第五,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教育情境”,引導孩子做一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做的事;同時,也引導不做那些想做但又不能做的事。按照要求做了,要及時表揚,給以鞏固,使孩子體驗到有自我剋制能力的愉悅。
如果發現這些跡象要找心理醫生
最後,我鄭重地提請家長注意觀察,假如你的孩子出現以下情況:
一是不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獨立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常常是很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吸引而半途而廢;
二是好動的行為沒有任何的目的性,也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並且表現的異常興奮,常常出現一些影響正常秩序的舉動;
三是自控能力很差,在課堂上不能正常地聽課,在集體活動中不守紀律,常常被指責等。
-
5 # 二元觀財經
這個和心智的成熟有關,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心智成熟,自我約束就強,自然可以改,心智不成熟,只能依靠外力,或自我提升
-
6 # 招遠海巖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習慣,俗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一個好習慣會讓你一生受益,而一個壞習慣會使你抱憾終生,首先充實自己的生活,從小事做起,做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中培養興趣愛好,慢慢喜歡上也就會慢慢改掉貪玩的習慣的。我們應讓孩子少和那些貪玩的孩子在一起。寓教於樂,使孩子從單純的貪玩轉入對知識的渴求之中。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一些較為安靜的遊戲,如下棋、 繪畫 、做手工等,這些活動可以改變孩子好動的性格,同時又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此外,還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玩把孩子的玩和學習同時進行,
-
7 # 小靜隨心記錄
一、如果是孩子,孩子天生就貪玩,作為家長可以給他做個計劃表,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玩耍。每天要堅持檢查孩子完成的事情,完成的好壞要賞罰分明。二、如果是成人了,你還意識不到個人生存的重要性,還一天天漫無目的地享受玩的話,你可以先自己生活不要依靠任何人,當你感覺生活不下去的時候你會去奮鬥的,父母早晚會離你而去,你早晚也要自立更生,死錢也會越花越少。
回覆列表
貪玩本質上是懶惰,缺乏自信,自控力差,具體應該怎樣同懶惰性做鬥爭呢?
(1)要學會微笑。當你不再用冷漠、生氣的面孔與親人交談時,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都很喜歡你,重視你。
(2)做一些難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愛乾的事,也可以做寫你想了很久的事。不要只看結果如何,只要這段時間過得充實就該愉快。
(3)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生氣。遇到挫折時,生氣是無能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冷靜地查詢問題出在哪裡,或是自我解脫,或是與別人商量,哪怕爭論一番對掃除障礙都有益處。這個過程帶來的喜悅能使你更加好學。
(4)設立小目標,每日學會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變為勤奮的動力。學習、勞動時都要全身心投入爭取最滿意的結果。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變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說明或是技術不熟,或是還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學習。你的紮實的學習最終會讓你成功的。
(5)加強鍛鍊身體,保持心情愉悅,頭腦清醒,最好與好友PK,相互激勵。
(6)冥想,每天定時用5~10分鐘什麼也不做,保持身心放鬆。
這樣努力一段時間,你將發現自己很少為因做了某件事而感到遺憾。你還將發現,以堅強的毅力、樂觀的情緒,腳踏實地地實踐著由易到難不斷更換目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