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剪遍巴爾坦
-
2 # 究史學識
1.孫嘉淦是康乾之際的敢言直諫的名臣。
2.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他以敢於直諫出名。
3.孫嘉淦是諫臣也是能臣,查貪官、平冤獄、整修河道,辦過許多出色的事。敢說、能幹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創造了奇蹟。
因此,影視裡畢竟演義的成分多,原型跟影視裡的差別很大。
-
3 # 李老三講電影
歷史上是沒有孫嘉誠這個人的,關於原型有兩種說法:
1、孫嘉淦
孫嘉淦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進士歷任國子監司業、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有人評價他“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
2、蔡珽
蔡珽是康熙三十六年的進士,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九的進士,起初同為“天子門生”的二人有過一定的私交,也保持了相對友善而又和睦的關係,但是隨著二人在政治利益上分道揚鑣,這對師兄弟進而也走向了對立面。
從這兩人的經歷來看,孫嘉誠的原型更偏向於蔡珽,這兩人在朝中有過直接的衝突,年羹堯很多次都想整倒他,最後自己卻走在了前面。
但是和影視劇中的孫嘉誠差距還是挺大的,影視劇裡面的孫嘉誠早早的領了盒飯,而蔡珽雍正五年被關了起來,乾隆八年才離世。
-
4 # 史海回眸閱古今
二月河先生所著的帝王系列著作中,我首推《雍正王朝》,無他,就是喜歡拼命十三郎——俠王十三爺胤祥。
孫嘉誠這個人物在其中十分出彩,以不畏權貴、仗義執言著稱。然而,歷史上並沒有孫嘉誠這個人物,無非是根據劇情需要編排進來的。
但是,這並非杜撰、憑空想象,滿清歷史上還是有其原型的,只是這個原型叫做孫嘉淦。
同孫嘉誠一樣,孫嘉淦也是一個敢於諫言、不畏權貴、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典範,是敢言直諫的名臣。孫嘉淦是三朝元老,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受到三朝皇上的賞識與重用,歷任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河東鹽政、左都御史,兵、吏、刑、工“四部尚書”,以及直隸、湖廣兩任總督、協辦大學士。
孫嘉淦字錫公,號靜軒。康熙五十二年春,為慶賀康熙皇帝六十大壽,清政府增設了一次科考,史稱“萬壽恩科”。孫嘉淦赴京應試,高中了三甲十四名進士。值得一提的是,孫嘉淦的長兄孫正淦和三弟孫鴻淦都先後考中了進士,真正做到了一門三進士。
孫嘉淦長了一副鐵骨錚錚,性格倔強,用天皇巨星劉德華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倔棒子,敢於諫言,無畏權貴,就連皇帝的虎鬚他也敢捋一捋。
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雍正登基大寶。孫嘉淦上述條陳,給雍正帝提了三條意見,分別是善待兄弟、停止徵收捐納、停止西北用兵。前兩條雍正都採納了,獨獨第三條令他龍顏大怒,剛剛登基,正欲鞏固地位,借西北之勝利來立威,打壓朝中以八爺黨為首的反對勢力的囂張氣焰。如果不是雍正的老師朱軾求情,孫嘉淦恐怕就要人頭落地了。
事後,雍正帝也為孫嘉淦的錚錚鐵骨和敢於犯顏直諫、一心為國事著想的品格折服,“朕也服其膽。”之後還多次晉升了他的官職。
孫嘉淦是諫臣也是能臣,查貪官、平冤獄、整修河道、調和民族矛盾,政績卓著。現代史學家郭象升評說孫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孫嘉淦薨於吏部尚書任上,終年71歲。
-
5 # 一善本命堂
雍正王朝裡孫嘉誠和歷史上的原型差別還是挺大的,影視劇裡只寫了他雍正時期直言進諫、不怕死。其實孫嘉誠康雍乾三朝重臣,活了七十多歲死後諡號“文定”。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孫嘉誠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錚臣。第一次出場就因為新錢鑄造,頂撞了主管戶部的總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卻等來了張廷玉代表雍正對他的褒獎和重用(實補三品的都察院監察御史)的訊息。
然後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心為公,忠貞為民。在”張廷璐科舉舞弊案”時,極力鼓勵張廷玉參他弟弟,他這樣做,一來為公,二來為保同樣清廉為公的張廷玉。
當年羹堯氣焰越來越囂張的時候,“跪迎”、“卸甲”、“年選”等等,與雍正皇權發生衝突的時候,雍正一忍再忍,不允許言官參年羹堯。而最終這層窗戶紙由孫嘉誠捅破,在滿朝都對年羹堯的囂張習以為常的時候。孫嘉誠站出來參了年羹堯。
而實際人物原型,孫嘉淦不但是一個敢言直諫的忠臣、清官,而且還是一個政績斐然的能吏 ,並且歷經康雍乾三朝,皆得重用,並且有不少文學作品流傳於後世。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孫嘉淦考中進士,自此步入仕途,任庶吉士,隨後擔任翰林院檢討一職。
雍正帝性格喜怒無常,登基之初,大臣們皆不敢直言進諫。孫嘉淦首先上疏建議他“親近兄弟、停止納捐、西北收兵”。 孫嘉淦的上疏頗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聞之,大怒,並斥責翰林院掌院學士。當時輔臣朱軾在旁邊,委婉地說道:“孫嘉淦雖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膽量。”雍正帝沉吟一會兒,大笑說:“朕亦佩服他的膽量。”雍正帝立即召見孫嘉淦,並升任他為國子監司業。
雍正四年(1726年),孫嘉淦擔任國子監祭酒。六年(1728年)正月,署理順天府尹一職。 期間孫嘉淦父親去世,回鄉守喪,期限未滿便被要求回京擔任工部侍郎,仍兼任順天府尹、國子監祭酒的職務。
後受重用,歷任、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而且孫嘉淦也並非死於年羹堯之手,年羹堯和雍正都死了,他也沒死,不但沒死,還一直做著大官,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孫嘉淦由直隸總督調任湖廣總督。乾隆十七年(1752年),孫嘉淦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主要成就
孫嘉淦以敢於直言進諫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習一弊書》被譽為清代“奏議第一”。
孫嘉淦在任直隸總督期間,體察民間疾苦,主要致力於解除釀酒禁令,並奏請修改調整有關法規,安定民生,興修水利,治理河流,發展生產,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孫嘉誠不僅官做的好,而且個人文化素養也非常了得,分別有《春秋義》、《南華通》、《詩義折中》、《周易述義》、《司成課程》、《近思錄輯要》、《成均講義》、《詩刪》、《南遊記》等作品。
直到乾隆十八年,孫嘉淦活了七十多歲才死,死後諡號“文定”。
雍正帝評價:“朕自從繼位以來,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
《清史稿》評價:“嘉淦諤諤,陳善閉邪,一朝推名疏。”
-
6 # 國學微知
《雍正王朝》裡孫嘉誠的歷史原型是清代名臣孫嘉淦。虛構出來的孫嘉誠,與真實的孫嘉淦有相似之處:敢於直言、勇於進諫、為官清廉。
一、兩位因“諫”出名的清流在《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有著名的三大諫:
第一,因為雍正朝鑄錢問題,與戶部尚書打架,鬧到雍正面前,諫阻錢法;第二,因為張廷璐科舉舞弊案,夜訪張廷玉,替張廷玉寫諫折;第三,彈劾年羹堯專橫跋扈,雍正盛怒之下讓他去求雨,還真求到雨了。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求雨劇照
最後,孫嘉誠被雍正派到西北年羹堯的軍中,本意是敲打一下年羹堯。誰知年羹堯做西北“土皇帝”習慣了,一怒之下殺了孫嘉誠。
同樣,孫嘉淦的進諫之名可謂“登峰造極”,連別人偽造奏稿都假託他的名字。不過,他並沒有去西北,而是一直活到乾隆年間,仕途還算順利,做過總督、尚書、協辦大學士。然而,他晚年受這個“剛直敢諫”之名的拖累,連嚇帶悔,在乾隆十八(1753)年鬱鬱而終。孫嘉淦和孫嘉誠都是當時人們眼中的“清流”,他們的人生結局雖然不同,但都可以說是被“剛直敢諫”的名聲拖累死的。
二、孫嘉淦把雍正氣得放聲大笑孫嘉淦(1683年-1753年),山西興縣人。他出身貧苦,經歷坎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孫嘉淦鴻運當頭,中進士,點翰林,從此踏上仕途。在翰林院時,孫嘉淦受到兩位前輩大佬的賞識,一位是文華殿大學士朱軾,一位是理學名臣張伯行。三人價值觀相同,都推崇清廉耿直的為臣之道。
▲孫嘉淦朝服像
孫嘉淦在翰林院呆了十年,沒得到提拔,可能有些急不可耐。雍正登基後,正在辣手整肅“八爺黨”時,孫嘉淦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三件事,要求雍正“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師”。估計雍正看完後,心中會飄過“扯淡”二字。親骨肉,老八一夥兒就會老實嗎?停捐納,沒錢怎麼支援西北的戰事呢?罷西師,難道要把整個西北讓給羅卜藏丹津嗎?
雍正大怒,把孫嘉淦的上級一頓臭罵,說你們翰林院裡怎麼有這樣的狂生?這時,在場的大學士朱軾顯示出高度的政治智慧,一句話扭轉了局面。他對雍正說,這小子實在太狂了,但是我私下裡有點佩服他的膽量啊!(此生誠狂,然臣竊服其膽。)這句話給足雍正的面子,又委婉說出孫嘉淦的優點。雍正聽後愣了一會兒,放聲大笑起來,說就算是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膽量啊!說完,讓人把孫嘉淦找來,當場升他為國子監司業。
▲雍正皇帝朝服像
過了幾天,雍正又在朝堂上當眾表揚孫嘉淦,說朕繼位以來,能夠直言進諫的,“惟孫嘉淦一人”,我不但不生他的氣,還要表揚他,你們要向他學習。至於孫嘉淦上諫書中提的三件事兒,雍正是一件也沒聽。
三、乾隆說孫嘉淦“太憨,但不愛錢”乾隆登基時,孫嘉淦已經升任左都御史,擔負監察重任,大概是想監督下新皇帝,上了一份《三習一弊疏》,告誡乾隆:“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皇帝有了這“三習”,就會產生“一弊”,即“喜小人而厭君子”。
實事求是地講,《三習一弊疏》是一篇關於領導者修身治事的優秀論文。一百多年後,曾國藩編了一本《鳴原堂論文》,收錄字漢代到清代的名臣奏疏17篇,也把孫嘉淦的這篇收了進去。曾國藩給這篇論文加了評註,說自己在北京時,就常聽人說這篇奏疏為本朝“奏議第一”,認為“非絕大智慧,猛加警惕者不能道”。曾國藩還讓弟弟曾國荃也抄了一份,作為座右銘。
▲乾隆皇帝剛登基,就收到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
但乾隆是個高傲自大的皇帝,怎麼會聽得進孫嘉淦的勸諫。看完之後也就哈哈一笑,放在一邊了。不過,孫嘉淦的奏疏,給乾隆留下了好印象。不久,孫嘉淦因為掌管監察,得罪了權貴,有位親王向乾隆誣告他貪汙受賄,徇私枉法。乾隆問大學士鄂爾泰,鄂爾泰回答說,孫嘉淦這人,個性有些偏執,但論操守,我敢確保他沒問題。乾隆還不放心,讓人秘密調查,結果查出孫嘉淦是一位大清官。
乾隆感慨地說,孫嘉淦這人太憨,但不愛錢。所謂“憨”,大概就是說他上的奏疏有些不切實際,也是說這個人很正直。
四、孫嘉淦被“剛直敢諫”的名聲拖累死了乾隆對孫嘉淦還是器重的。不久,孫嘉淦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成為封疆大吏。但宦海沉浮,對他還是有些打擊的。他本著為民之心做官,政績還是不錯的。但他早年的名聲太大了,把他拖進了乾隆朝著名的“偽奏稿案”。
乾隆三年,京師流傳一份託名孫嘉淦的奏稿,抨擊張廷玉、鄂爾泰等當朝大臣,孫嘉淦被驚出一身冷汗。好在乾隆對他還比較信任,親自下旨為他闢謠,還升任他為直隸總督。
▲乾隆皇帝朝服像
乾隆十六年,託名孫嘉淦的偽奏稿再次出現。它長達萬言,內容是斥責乾隆“失德”,對乾隆和他的政策有“五不解,十大過”,同時把當朝大臣幾乎全部痛罵一遍。這次乾隆震怒,下令全國追查。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因偽奏稿案受牽連的有一千多人,十多位五品以上官員因查辦不力被撤職,乾隆發下關於此案的詔書多達三萬多言,全華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牽連。
此案前後歷時三年,乾隆覺得查辦此案“茫如入海算沙”,實在沒法查了,只好抓了兩個替罪羊凌遲處死了事兒。案發時,孫嘉淦已年近70歲。儘管乾隆知道他是被冒名的,可他再也扛不住了。他對家人說:“先帝及今上嘗戒我好名,今獨假我名,殆平生好命之累未盡,有此致之。”言下之意,後悔自己早年喜歡進諫,現在才被人冒名寫偽奏稿。
▲孫嘉淦晚年畫像
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孫嘉淦在極度的精神壓力下,在悔恨、不安和抑鬱中去世,此時偽奏稿案還沒有結束。不過,乾隆對孫嘉淦還是信任的,聽到他死去的訊息後嘆息說:“朝中少一正人矣。”孫嘉淦能在出現偽奏稿案這樣的“嚴重政治事件”時不受株連,與他個人良好的人品和政治操守是分不開的。
古代有“文死諫,武死戰”之說,魏徵進諫、唐太宗納諫,傳為千古美談。可到了明清兩代,許多諫諍淪為意氣之爭、名氣之爭。諫疏的內容,多是道德說教而非治國安民之策。因此,皇帝們不再把“清流”的話當回事兒,一些清流就此淪為“槓精”。
電視劇中的孫嘉誠和歷史上的孫嘉淦,都以敢於進諫的形象出現。他們諫疏中,比起“清流”來,都還有些實際內容,說明《雍正王朝》的原作者二月河先生、編劇劉和平先生,在創作孫嘉誠這個形象時,參考了歷史上孫嘉淦的形象。
-
7 # 天道的痕跡
雍正王朝裡孫嘉誠跟現實中孫嘉淦差距非常大。
電視劇裡孫嘉誠的作用是,透過一系列事說明雍正陰險性格。
二月河小說裡,雍正有老寒腿,一到要下雨天就腿疼。電視劇裡孫嘉誠上書房彈劾年羹堯殺官員。結果給雍正個特寫腿疼抖腿特寫。然後就讓孫嘉誠去求雨,不出所料下雨了。成就孫嘉誠是千古第一忠臣的美名。要知道有忠臣才有明君。有忠臣才能成就皇上是明君的美名。
電視劇裡雍正還扔皇上用的筆,刺激孫嘉誠讓他寫。孫嘉誠上當僭越了。真是心計層出不窮。
明知道年羹堯殺了不少官員。就派孫嘉誠去。一石二鳥。明知道年羹堯為了平西北。殺官員殺紅眼了,估計還有雍正密旨,就是讓年羹堯殺。結果孫嘉誠去了,果然讓年羹堯給殺了。可以說雍正早就想殺年羹堯。而且因為孫嘉誠的死,把所有清流一派官員放到年羹堯對立面。因為孫嘉誠死,清流一派跟年羹堯勢不兩立。當然沒有伊興阿的密摺,雍正都看不出來年羹堯跟八爺黨的老九勾結在一起了。
二月河小說透過這點說明雍正的性格。跟皇帝王心術。
現實中一般御史,乾隆年間飛黃騰達,最後善終。
回覆列表
歷史上沒有孫嘉誠這個人,但是有這個人物的原型,叫做孫嘉淦。孫嘉淦(1683年-1753年),字錫公,號靜軒,山西興縣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來而出名。
孫嘉淦幼年時期家境貧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孫嘉淦考中進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等小官,此後歷任國子監司業、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