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是不是需要提前培養習慣?
5
回覆列表
  • 1 # Penelope8724142

    我的孩子還小,一歲半,想著以後要上幼兒園所以現在在上早教,主要是適應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上課的這種模式,我個人認為好的作息習慣要儘早養成,如果只是在入園前一段時間開始調整,孩子不一定能很好地適應,入園後不像在家裡,時刻有人關注,所以早早的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吃飯,喝水,穿衣,如廁不僅會獨立完成,會表達意願也很重要。我的孩子早晨和我一起起床,給她做完早餐我去上班,中午吃完飯一起午休,作息基本是跟著我走,一直這樣我想作息時間孩子應該是比較好適應,應為年齡小,生活的自理能力還在培養中,好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協助孩子堅持下去。

  • 2 # 大風車書屋繪本分享

    一、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

    二、培養寶寶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培養寶寶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培養寶寶良好的社交習慣

    五、培養寶寶良好的道德習慣 六、培養寶寶自我保護的習慣

  • 3 # 丸子君140272451

    個人覺得在提前培養一些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能手能力,以及孩子接受上學的心理引導.我家兒子今年2週歲,準備在明年送去幼兒園,先適應一下,等三週歲了再正式上學.

    小朋友在幼兒園,沒有父母和爺奶可以依靠,也不能總靠老師,所以建議還有培養一些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自己排便,自己吃飯,自己睡覺的好習慣及親自動手的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接受上學並愛上上學,讓小朋友覺得上學好玩有意思,這樣就比較容易接受上學啦.

  • 4 # 不念過往1461

    對的!幼兒園的老師並不是一對一照顧你家寶寶,兩三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肯定有很多照顧不全和不到的地方。給孩子培養一些最基本的好習慣,對孩子自己的成長也是很有利的。

    要可以自己獨立的吃飯。中國的寶寶,很多都四五歲了,還是家人餵飯,甚至大人端著碗追著喂,看到著實讓人受不了。吃飯時,最好讓寶寶坐在固定的位置,戴上圍嘴,罩衣,給她專用的碗筷,培養他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獨立去衛生間。看寶寶的情況,可以兩歲半左右開始訓練,剛開始,要讓寶寶能有大小便的時候告訴媽媽,慢慢的可以讓她有尿的時候自己會脫褲子,去尿尿,再衝水,前提是準備好兒童馬桶,或者可以上大人馬桶的小梯子,或者兒童馬桶圈,看你家寶寶愛用哪個了。再訓練他發表後可以自己擦屁屁。我家的,三歲三個月,過幾天就去幼兒園了,這幾日都在訓練大便自己擦屁屁,學的還不錯哦。

    還有就是可以自己穿脫鞋子,外套。幼兒園一般都要午睡的,不要給寶寶穿要繫帶的鞋子,最好是一腳蹬的。衣服也不要穿的太繁瑣,教寶寶學會拉拉鎖。

  • 5 # 斜陽綠樹墳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批老師,想讓孩子在學校能快快樂樂的和老師同學相處,就要在上學前讓孩子有一個對錯的概念,習慣就是這麼慢慢培養起來的

  • 6 # 潘菲0614

     一、寶寶的心理準備

      1.講解幼兒園

      小寶寶並不知道幼兒園是什麼,這就需要家長和寶寶講一講。

      提示:對寶寶講時,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幼兒園有多好多好,免得孩子在入園後,心理落差大,反而認為家長騙他,不願去幼兒園。

      2.熟悉環境

      在平時,家長應該和寶寶一起,到幼兒園走一走,看看幼兒園的外觀,聽聽孩子們的唱歌聲,歡笑聲,讓寶寶產生願意進幼兒園的願望。

      3.減少寶寶對家長的依戀感

      入園之前,可以刻意在家中給寶寶一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減輕寶寶對成人的依戀感。

      4.結交新朋友

      多帶寶寶出門接觸小朋友,鼓勵他主動地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與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常請小夥伴們到家裡來做客,讓寶寶當小主人,招待好客人們。

      提示:在寶寶正式入園前,最好幫助寶寶認識一兩個同一個班級的同伴,這樣,寶寶在進入幼兒園時,班級裡有熟悉的同伴,寶寶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會減少很多。

      二、寶寶的自理能力培養

      在家中,有固定的人看護寶寶,寶寶的生活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入園前的幾個月裡,就要放一放手,讓寶寶學學生活自理了。

      1.學習自己吃飯

      幼兒園老師雖然會在剛入園時喂寶寶,但畢竟孩子多,老師少,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寶寶就要自己學會自己吃飯,並要吃飽。

      2.學會自己穿衣服

      在入園前,家長就要訓練寶寶自己解釦子,扣扣子的能力,因為學校孩子多、老師少,如果寶寶自己不會穿衣服,只能等老師來穿,很容易受涼。

      3.學習自己喝水

      用水杯喝水對寶Bora說有一定難度,家長就要為寶寶準備一個塑膠杯,裡面倒上一點點水,寶寶渴了的時候,就讓他用杯子喝。

      4.學會大小便

      一般一歲半以後,寶寶就可以訓練大小便了。為了讓寶寶儘快學會控制大小便,有大小便及時通知大人,家長在看護寶寶時,要了解寶寶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另外,家長在家中也要養成寶寶定時大便的習慣。

      5.培養作息習慣

      在幼兒園裡,上學放學都有一定的時間,因此,父母要逐漸使寶寶在家的作息和幼兒園的一致,寶寶進入幼兒園後才不至於感到不適應。

      6.社交能力培養

      進入幼兒園,就進入了一個小社會,有些孩子認生、膽小,父母就要多加註意,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

      7.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園,如果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對寶Bora說是非常苦惱的事情。因此家長要多和寶寶說話,鼓勵寶寶講出自己的想法。儘管家長已經猜到寶寶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也要鼓勵寶寶說出來。平時也要和寶寶多說話,讓他聽得懂成人的話。

      三、入園的物品準備

      與寶寶一同準備上幼兒園時所需的衣服和用品,可以增強他去幼兒園的意願。

      1.書包

      帶寶寶一起去商店挑一個可愛的小書包,在書包表面繡上或寫上寶寶的名字,利於老師辨認。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Bora說,書包裡裝些什麼是無所謂的,只要每天能揹著心愛的書包上幼兒園,他就有一種成就感。當然有些幼兒園會提供書包,父母可以不用買。

      2.衣服

      給寶寶準備一些適合在幼兒園穿的衣服,把那些不易穿脫的裙子和揹帶褲收起來,也不要給男孩穿前門襟裝拉鍊的褲子,以免夾傷生殖器。另外準備一兩套內衣褲,因為寶寶年齡小,換了環境容易緊張而尿褲子。

      3.鞋子

      為寶寶挑選一雙舒適合腳的鞋子,因為幼兒園戶外活動較多。可在鞋子上貼上卡通圖片,幫助他分清左右。如左鞋貼上猴子的左半臉,右鞋貼上猴子的右半臉,穿對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猴子臉。這樣特徵明顯的鞋子還能避免寶寶之間穿錯鞋。

      4.玩具

      一般幼兒園都允許初入園的寶寶帶一兩件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手裡拿著自己熟悉的東西,寶寶會有一定的安全感。讓寶寶挑選自己喜歡的、體積適中(小於幼兒腦袋,大於幼兒拳頭)、無尖銳突起、表面光滑或柔軟的玩具2~3個,輪流帶去玩。

  • 7 # 綿媽育兒

    是的。一個班那麼多的孩子,老師不可能能都照顧到,特別是冬天,午睡後穿衣服,總是有個先後順序的,還有就是上廁所,如果同時幾個孩子都要上廁所,老師來不及、孩子憋不住,不是就尿身上了?而且,孩子如果在傢什麼都自己做,他去學校也自己做,就不會有太大差異。如果孩子在家爸爸媽媽都幫忙做,而且是隨叫隨到,到學校老師不可能隨叫隨到,那就會有差異,會很不習慣。

  • 8 # 大小兔子都愛吃胡蘿蔔

    這個肯定是需要的。提前培養好習慣,有助於孩子順利入園,以便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一個班級三個老師,40多個學生,老師不可能每個孩子都照顧到,所以穿衣,吃飯,上廁所這些事情都必須教會孩子,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才行。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一定要提前幾個月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良好習慣。

  • 9 # 糯米麻麻Coco

    孩子入園之前,肯定要提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說,自己會穿衣,吃飯,上廁所。自己想幹什麼要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提前幾個月就要培養孩子的這些習慣。習慣培養好了,孩子入園會很輕鬆,也比較適應。如果不把這些習慣培養好了,到了幼兒園,孩子會很不適應。一個老師看10多個孩子根本照顧不過來,所以還是讓孩子自己養成好習慣自己管自己是省心也是最靠譜的事了。

  • 10 # MM育兒雜談

    幼兒園可視為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般來說三週歲左右,務必提前培養如下兩個重要習慣:第一,獨立吃飯在家裡,可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追著搶著喂著吃,到了幼兒園,老師要管理一群孩子,孩子要自己來吃飯,所以,獨立吃飯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自己上廁所上了幼兒園之後,還是經常會聽到有孩子尿褲子,給老師家長帶來很多麻煩。家長入園前一定要訓練孩子獨立如廁的能力。其他能力,如文明禮貌與人相處、整理物品等也很重要,但這些是可以在入園之後慢慢培養的,比較緊急的應該主要就是吃飯和如廁這兩個方面。

  • 11 # 九皮皮

    當然需要了。想讓孩子早點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就必須要早做準備。如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從小培養,那麼在孩子上幼兒園的這個暑假,父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了,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穿鞋,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和別的小朋友溝通,一起玩。 孩子獨立自理能力越好,在幼兒園生活過渡得就會越順利。

  • 12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這個問題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幼兒園一個班級,至少要十幾二十個小朋友,而加上生活阿姨,一共才三個老師,老師總有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肯定就不能照顧得面面俱到,所以這時候,就必須讓孩子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否則很難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呢!

  • 13 # 玥媽育兒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家長肯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幫孩子培養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培養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喝水,自己上廁所等習慣。雖然沒有進入到小學真是學習階段,但是家長也要培養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夠坐十到十五分鐘。

  • 14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當然需要了。至少提前兩個月,最好是提前半年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吃飯,睡覺,穿衣,上廁所等等。習慣培養好好了,孩子會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反之,孩子到了幼兒園就會緊張,容易產生厭倦去上學的心理,孩子也容易生病。

  • 15 # 上善若水利不爭

    提前培養肯定會更有利於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像孩子自主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和鞋子、自主喝水、按時作息等。在幼兒園裡,老師是沒法面面俱到照顧幾十個孩子的,如果孩子能夠養成了這些習慣,那在幼兒園就可以更快地跟上節奏與步伐,老師也少操點心。

  • 16 # 糖果媽媽愛孩子

    是的,父母趁早多花些時間精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非常划算的一項投資,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了,不僅以後的學習過程會輕鬆很多,而且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會省心不少。

    孩子一上幼兒園,父母就可以嘗試逐步培養下面三種良好的習慣。

    第一,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可以每晚講睡前故事,或其他時候留出固定的時間進行親子閱讀,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力是各種學習能力的基礎,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不僅有助於孩子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愛閱讀的孩子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第二,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等孩子上了小學,學校生活非常緊湊,時間上難免緊張,從幼兒園就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上小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而且,規律作息也能使孩子們更加精力充沛,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透過規律作息逐漸引導孩子形成明確的時間觀念,有利於以後做好時間管理。

    第三,養成隨時整理物品的習慣。許多孩子總愛丟三落四,不是丟了鉛筆,就是不見了橡皮,父母總是責怪這樣的孩子馬虎,不細心,實際上這是因為沒有養成隨手整理東西的好習慣。

    幫孩子養成隨時整理物品的習慣,不僅減少找東西所造成的時間損耗,也有利於孩子的以後的生活更加有條理。

    當然,好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希望父母們耐住性子,堅持下去。

    育兒是門技術活,不能死磕,要不斷學習。

  • 17 # 生活誠品育兒圈

    關注生活誠品,與孩子一起成長。這10個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健康育兒要從好習慣開始培養!

    第一個習慣:鼓勵欣賞孩子,告訴他是最棒的

    要讓孩子自信起來,首先家長你要信任他,尊重他並鼓勵他,還要欣賞他,鼓勵他多嘗試,但不要奢求完美,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不要輕易否定他,也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自己。

    第二個習慣:讓孩子懂禮貌、知感恩

    懂禮儀,還要懂得愛和感恩,揚起你的笑臉,用微笑面對人生,這既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個人素質的體現和美好生活的開篇,也是你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第三個習慣:勇於承認錯誤,不讓說謊找藉口

    沒有誰喜歡撒謊的孩子,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最好以身作則,還要告訴孩子撒謊不是解決之道,要勇於承認錯誤,然後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第四個習慣:學會獨立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是孩子實踐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得到生活自理的能力、意志力和責任感,學會擔當,這是人生必經的一課。家長們,放開你的手吧,孩子們終將走向獨立。

    第五個習慣:讓孩子學會忍耐,經歷一些挫折

    給孩子一些受挫的機會。父母的職責是引導而非保護,挫折不是壞事,讓孩子自己站起來,才能更加接近成功。還要讓孩子學會忍耐,知道成功和滿足不是那麼容易的。讓孩子勇於嘗試、不向困難低頭。

    第六個習慣:學會自控,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還小,難免會敏感、心理脆弱,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家長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消極情緒,教導孩子自控,不要沉迷於物質享受,不嫉妒、不消沉,學會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批評,遠離“任性”。

    第七個習慣:學會合理分配時間

    幫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有彈性時間且符合孩子性格特點,引導孩子珍惜時間,提高效率,同時教導孩子分清主次、輕重緩急,更好地分配時間。當然,首先父母自己應該是個守時的人。

    第八個習慣:學會有主見,父母不要包攬

    父母們要知道,在新的時代裡,社會需要的是有主見、有個性的人才,如果只是一味順從,很難有所作為。培養有主見的孩子,要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判斷處理一些事情。

    第九個習慣: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有時會想:“小孩子懂什麼,等他長大了,一定會感謝我的!”然而,孩子喜歡什麼,這是他的個人權利,父母應當做的是尊重孩子,讓興趣成為孩子走向成功的導師。

    第十個習慣:要有夢想,為夢想設定目標努力

    呵護孩子的夢想,將夢想轉化成實際的目標,進而成為學習知識的動力,家長們不要因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而煩惱,而應該順水推舟作為孩子追求知識的動力,保護孩子的想象力,這些都是創造新思維的源泉。

  • 18 # 亦安亦好

    應該儘量培養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比如吃飯,穿簡單點的衣物,還有最好自己可以上廁所,或者會老師告知上廁所。畢竟去幼兒園老師不是保姆,不能關照一個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物體處於平衡狀態,不一定受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