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駱駝9777

    心學認為心即是理,我撿到一個錢包想據為己有,我想這就是天理嗎?

    回答;

    心學我沒學過,但是任何一個心理諮詢師都知道,心法二字是相當重要的。

    心法,是心中的法條。

    撿到東西,那一定是有人掉落的,是有主人的東西,撿到的也不能據為己有

    特別值得說的題中有天理二字,如果是據為己有,我就把這個詞補充全面;

    【天理不容】。

    據為己有,天理不容!

  • 2 # 知行合一時

    用王陽明的四句教可以很容易解釋你的這種心理波動過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是說:

    我們的心本來是無善無惡,心體明淨的。

    但是因為我們的心受外界的干擾,所以就有了善和惡。

    知道善惡判斷的就是我們內心的良知。

    善的我們去做,惡的我們杜絕,這就是我們修煉自己的心。

    用四句教來解釋你撿錢包的過程:

    在未看到錢包時,你的心是無善無惡的。

    當看到錢包時,你動了據為己有的念頭,這就是你心動了,於是有了惡的念頭。

    因為你心中有良知,知道這是不好的想法。

    所以你打消了佔為己有的念頭,然後轉而想聯絡失主,這就叫為善去惡,於是你就變得更高尚了。

    下一次,如果你能撿到更多的錢也不為所動的時候,你你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君子。

    反之,當你有了據為己有的念頭時,你沒有為善去惡,真的據為己有了,於是你會發現你的心就是惡的,你就會受到良知的譴責。

    當更多類似的事情出現的時候,你每次都選擇了惡的做法,而沒有選擇善的行動,你就會受到更大的良知的譴責。

    所以:善惡就在一念間,就看你選哪一邊。

    這就是用心學解釋你這個問題,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

  • 3 # 行文恣意

    很多人都聽說過“知行合一”、“心即理也”。其實用這幾個字來概括王陽明心學太籠統,以至於會讓很多人產生提問者這種困惑。

    王陽明先生講得這個“心即理也”,是沒有受到任何私慾影響的心。也可以這樣理解,心中的正能量就是你的良知,良知就是你的本心,這顆本心才是天理。所以撿到錢包就想著據為己有,這當然不是天理!

  • 4 # 夢蝶也逍遙

    恐怕兄臺是曲解王大儒的心學了。

    王陽明的訓蒙是:立志、勤學、改過、擇善。他從小立志讀書做聖賢,為了這個高遠的志向努力了一輩子,一生以堅忍不拔來努力實現目標。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實踐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他創造了“心學”,提出了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的,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

    套用王老師的一個經典句子

    你未看此錢包時,此錢包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錢包時,則此錢包和你的貪慾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錢包不在你的心外。

    這時候要淡定淡定再淡定

    先拿王老師的四句教來參照一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致良知才是心學的目的,該咋辦 ,思想鬥爭激烈嗎。

    王老師說的明明白白,知善知惡是良知,懂了還得能做到。

    既然已經能明辨是非了,下一步該咋辦。

    還想揣兜裡嗎。提醒自己一下,拾金不昧是良知。

    《中庸》也說過要明辨之,篤行之。這個必須的。

    再想想朱熹他老人家遇到這事該咋辦。

    思想鬥爭中......

    拾金不昧是天理,貪小便宜是人慾。存天理,滅人慾。

    啥都別說了 就近找個派出所交給警察叔叔安排處理吧。

    錢包交出去了,是不是突然有點道德成就感,精神面貌跟剛剛掙扎在貪慾裡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了

  • 5 # 青紫Kiki

    心,這個字的內涵有很多,不下十餘種。所以心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含義。

    心即理的心,指的是道

    而你想佔為己有的心理活動,

    只是你個人的想法

  • 6 # 四維正邦

    撿到錢包據為己有是私慾,或人理;人理者,人性本自私。天理、天性之本乃“道”,“道”無私心、慾望;“道”理即天理、天性,其善利萬物而不爭。人性本利己,天理本利他。王陽明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或“心即理”_此中理乃順應“道”之理。

  • 7 # 上班下班

    你這是曲解了心即理的意思,學習中斷章取義不行。

    陽明先生天泉證道的四句話: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想據為己有不是心之所發,而是意念之動。

    你知道據為己有會受天譴,故此一問,可見良知猶在。

    所以還需為善去惡、格物致知。

    心即理、神即道。

  • 8 # 劍舞之風

    你好,看到這個題目我大致瞭解了一下心學,我感覺是我們東方文化中的唯心主義。但是大學裡面我們就已經學習了,唯心論是不科學的。就你本人這個例子來說,你撿了一個錢包,沒有開啟之前你覺得裡面應該有1000元,按照你說的心即是理,那要是隻有900塊或者有1100塊都是沒有天理嗎?所以唯心論是古人的智慧,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歷史背景不同,人的感悟也是迥然不同

    例如心學中,心即宇宙,宇宙即心。我的理解是心胸寬大,無所芥蒂的意思。只有心胸寬大,包羅永珍,才能縱橫天下,無所不能。但是對於當時的背景來說,這樣的想法是可行的。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你想800里加急,快馬加鞭三天三夜。算一算也就四百公里,高速路也就半天到了。在古代能活動的範圍有限,資訊不流通,能有這樣的高談闊論勢必引起轟動,所以理論被認同、推崇、進而流傳至今。所以古時候的理論都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不能完全套用。

    2、學習理論知識不能斷章取義

    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遮蔽對自己不利的內容,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但是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因果必有數。以你自己的事件來說,你覺得據為己有是天理,失主覺得歸還是天理,那請問哪個是正的天理?這就是唯心論的弊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最基本的想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麼就會有利益上的衝突。如果無法給出一個評價的標準和相應的處理方法,就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爭吵不休,沒有結果。所以凡是看因果,不能只看到了好吃的果實,就忘記了埋在土裡的根基。

    3、盡興書不如無書

    這句話我是到了大學畢業之後才體會到的。畢業之前我堅信每一本我看過的書,可是社會給我上了深刻的課程。我們不能活在文字裡,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但是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撿到失物不還涉嫌違法,這條規定是為了社會安定才制定的。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沒有這條規定,只有拾金不昧這個表揚的稱號。但是時代在變,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需要與現在的這個時代相匹配。

    希望有用,感謝閱讀!

  • 9 # 出日炎的雪人

    陽明心學三大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一、心即是理——邏輯起點

    在王陽明的觀點中談及的本心,指的是沒有接觸外界事物,沒有受閒思雜慮影響的,中中正正的心,這樣的“本心”,不是讓人們一味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惡,在處事的過程中,做到遵從本心,即“致良知”,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選要用到“知行合一”的方法。

    二、知行合一——探索方法

    在王陽明探索自己本心的過程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同時也是陽明心學最重要的思想,它告訴你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你只之所以無法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是因為你的良知被私慾所矇蔽。

    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們明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不要熬夜,但是還忍不住刷刷抖音,看看微博,不知不覺就熬到很久,這就是典型的良知被私慾矇蔽,所以“知行合一”不僅僅是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難實現的層面,只有在生活中找到適合踐行自己良知的方法,才能實現知行合一,不斷進步。

    三、致良知——最終目標

    王陽明曾說過:“千聖皆過影子,良知乃吾心”良知一詞在王陽明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的同學因為一道數學題焦頭爛額,但是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解題,這是旁觀的你雖然平時與這位同學產生過不少矛盾,但是你還是選擇將正確的方法告訴他,幫他克服這種型別的題目,選擇做善良的那個人,遵從心中的良知。

    理解了王陽明的三大思想核心,我們不難發現,三大核心並不是彼此獨立,互不相干的過程,反而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拋開任何一個層面的認識都是片面的,因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題目中會有把錢包據為己有當作天理的笑話,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傳承至今,必然是可以經得起歷史的沉澱,歲月的洗禮,其內涵和意義,值得我們去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 10 # 孔老學堂與現代教育

    不是的,這顯然不是良知,更不是天理。顯然已經不是內在那顆純粹的心,而是較外層現實的心了。怎麼理解呢?

    孟子舉了個萬年不朽的經典案例,這個案例是這樣的:你忽然轉頭看見一個小孩就要掉到井裡去了,你心裡頓時緊張擔心和同情,乃至於想要去救他。這個頓時反應的心,就是你心的本質:怵惕惻隱之心。孟子說,最初那一刻你發出這樣的心,並不是為了你想要和他的父母結交,並不是為了要在鄉鄰中獲得好名聲,並不是因為你會討厭這個孩子掉下去後,他的叫聲會讓你很不舒服。並不是因為這些,你生出不忍之心。那這個心是怎麼生出來的?

    這個案例我認為是沒有人能反駁的,誰敢說自己沒有這個心。就像孟子又說了,你看到一頭牛要被殺了,也有這種不忍之心,這種心也是怵惕惻隱之心。

    還有王陽明也做過另外一個案例:他抓住了一個盜賊,王陽明說你怎麼不知悔改呢,你的羞恥之心呢?盜賊說我從來就沒有羞恥之心,王陽明說誰都有羞恥之心,盜賊說我就沒有。王陽明為了證明這一點,把這個盜賊帶到聚集了很多人的廣場中央,叫他脫掉衣服,盜賊脫了外衣外褲;王陽明再叫他脫掉裡面的衣服,盜賊照著做了,最後脫得只剩下一條短褲。王陽明對盜賊說:”把短褲也脫了。”盜賊說:“這怎麼好意思呢?青天白日,大庭廣眾之下!”王陽明哈哈大笑:“你也會不好意思嗎?你不是說自己沒有羞恥之心嗎?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看來你還是個人啊!”

    王陽明一輩子飽讀詩書,先學習道教,後學習佛教,最後歸於儒家。一個文人,一輩子打仗平匪無數次,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往往他的一封信,就能讓敵人投降,他說,因為任何人都有一顆良知,只要他從良知而行,他就應該和我的想法做法是一樣的。王陽明憑的什麼,智慧,智慧來自於哪裡?他的心學,大家千萬不要笑話,說這個有什麼用,唯心的東西。告訴大家,你們追女孩子,寫情書,難道不是攻心?哪有拿錢給女孩子,女孩子就做你女朋友了,那不是妓女了(這樣的文章裡這樣說,真不文雅,但是有說服力,說理不論事)。再有,大凡癌症,五臟六腑的病變,都是因為外界的困擾影響到內心的微環境,中醫說”氣血“,道家說”氣“。還有很簡單,你一輩子靈魂的支撐,我看不是食物支撐的吧?而是一股”氣“。如果只是食物支撐你活著,你與動物何異,你還是人嗎?

    回到那個錢包,那代表人的慾望,不是本心,是本心開出來的眾多的意。那是純潔的人心來到世間,從胎教開始,就被世俗的聲光電氣所汙染,還有和母親緊緊擰在一起的心給汙染,即母親那顆代表人世貪嗔痴怨欲的心。孩子出生後,影響更全方位,於是嗜慾更深,”嗜慾深者天機淺“,所以為什麼人一輩子只能用到其所有潛能的3%,因為被慾望阻礙了,被現實生命的汙染、煩惱和無明給禁錮了,可憐的人類啊。

    但是呢,還好,世俗的這些慾望那是意,不是心,不是良知,不是本心本性,本心的那個光明的仁心,在重重的黑暗環繞下還是一樣的耀眼,在每一個人的內心存著,不過有些人喚醒了些許,有些人喚不醒。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修行呢?就是為了”體證逆覺“自己內心那顆光明的心、那個良知啊。所以,佛教、基督教、儒家、儒家的心學永遠都有大市場,因為人性一萬年不變,有黑暗就有光明,人總要掙脫黑暗走向光明,怎麼掙脫,心的問題用心的方法,心的方法在哪裡,在人間的學問裡,人間的學問來自一個民族的文化,這些宗教學派,最深的文化則來自於聖賢的心,聖賢的心記錄在經典裡,千古不移。

    這樣,錢包的問題解決了吧?好累啊,用自己的白話去編譯晦澀的哲學。

  • 11 # 一鹽九錢置地五餉

    心之“理”是極度抽象的普遍至理,而“撿錢包”是個別事項的殊相。兩者的關係符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但決不能說特殊性的“撿錢包據為己有”是普遍性的“天理”。

  • 12 # 耕小易

    這不能叫天理,天理是無私無慾的,打個比方說吧,如果是剛出生的小孩,你給他一個錢包,他會作何反應?既不會據為己有,也不會有什麼心動的感覺,最多就是想抓著玩一下而已。

    我們每個人的心,其實都是不純粹的,在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到成人的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影響,雖然這也是學習的過程,但有好也有壞。比如看到別人有好東西,自己也會想要,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如果不加以節制,予與欲求,就會形成貪財的惡習,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教我們學會了待人接物的禮儀,有了廉恥之心,如果太過,就變成了貪名浮誇的毛病,這也是一大惡;人類要繁衍,也不可避免的會有性,如果毫無節制,就變成了好色之惡。

    孔子說:食、色,性也。就是吃飯和美色,本來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天性之一,如果毫無節制,就變成了只懂得吃飯和生殖的動物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絕不應該僅僅只有食與色。

    而天理是什麼呢?天理就是我們將這些不好的,太過的東西,都去除掉了,只留下真正的赤子之心,孔子稱之為仁,孟子稱之為義,王陽明稱之為良知。

    人本源自於大自然,是萬物之靈,自然也不可能脫離自然,我們都是宇宙的部分。佛家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我們的心,本身就是和世界萬物一樣、一體的。這和現代科學講的宇宙全息論差不多。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資訊,大到一個地球,小到一個原子,系統裡面都包含著宇宙的全部資訊,在顯態資訊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那我們每個人的人心,也是宇宙的縮影,所以每個人的心就是天理,每個人的心就是萬物。

    所以心即理,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就是天理,這裡的心,是真正的赤子之心,而不是那些矇蔽內心的私慾。撿到錢包想據為己有,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心之所發,而是那些將你的心包圍著的私慾在作怪,這顯然不是天理。

  • 13 # 粵北人民子弟兵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人之初性本善。天道無常,以萬物為芻狗。人只有在心智未開前是純潔善良的,人自私自利是後天的本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父母的代溝真的非常大,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有效溝通,避免家庭不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