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生網
-
2 # 如來藏4
《易經》雲【太極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宇宙萬物皆有陰陽二氣凝化而成,而整個宇宙萬物,卻是一個永無止息的大輪迴。
對【輪迴】之概論,或許有人會認為迷信,不足置信,但以【輪迴】因果來述卻有連貫之因果事實,也符合科學的邏輯。蓋人生在世,或行善或作惡,其心如水(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死後魂魄受Sunny普照,善氣昇天(善者如Sunny普惠世人,其氣清陽,上升為神)或忽受陰冷又變雨墜地(惡者冷似雪霜,令人寒心,其氣濁陰,下降為鬼,墮入陰府)。所以人死後,由其一生的善惡,來分判六道輪迴的因果承受。
佛曰:【神鬼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由此可知鬼神陰陽之差,只在於人世間的善惡區分,來做為天堂與地獄的歸宿。
這是在講 因果報應!!
-
3 # 三維觀時空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江海之所以能為五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五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角稜稜的石頭日臻完美成鵝卵石。柔軟的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麵團般鍛壓。“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於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雲,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藉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大道似水”。《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是啊,水積不厚深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不高深又怎麼能擔當重任。“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遊,並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順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上善若水寓意深遠,"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成為中華美德之高度概括! -
4 # 黎然自在人
老子說”上善若水”,又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一般的解釋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但是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如果水的品性是善的,而且是最高境界的善,那麼水災的時候,水對於生命所造成的災難又怎麼解釋呢?
幾個月前中國南方的洪水災害,大家都是看到或者聽到了,那水可是來者不善,絕對不會是來善利萬物的,損人害物卻是事實。
所以,水這個東西並不是永遠那麼好的,很多時候,水確實是善利萬物;但是,水災還是會出現的。水災來了,仍然需要災民們自己去堅強面對,需要英雄們出來抗洪救災,更需要象大禹一樣的賢才來治水。
所以水也好,象水一樣的道也好,這些東西本身沒有善,也沒有不善,善與不善的關鍵不在於外物,而在於人本身。
毛主席說:“中華兒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強調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很多事情上,與其盲目地相信自然無為之道,不如發揮人為的努力。畢竟自然之道並不會時時刻刻都是那麼善利萬物!
老子不是說過嗎?”道可道,非常道。” 他肯定是知道人性和世界的複雜深奧與變化無常,不是文字所能講得清楚的。
我曾認真研究過老子的五千言,第一篇開頭是這樣:道可道,非常道。區區六個字,已經足以證明老子的博大精深,這才是老子的偉大所在!
-
5 # 北瘋情感
上善若水,上是最好,上等的意思,善,是完美的意思,若水就像水一樣的意思。
在古代道家的意識裡,水是最有品質的物質,它恩澤萬物卻從不顯耀自己,你讓它方就方,要它圓就圓,取決於容器的形狀。可謂隨便拿捏,性情溫和。
它性綿綿密密,柔則無聲無息,兇則洶湧澎湃,與人無爭卻能容納萬物,可謂心胸寬廣。
它無色無味處於不被人在意的地方或靜靜的躺在那裡但卻能以弱克剛,包羅永珍,可謂不爭名奪利但有傲骨。
-
6 # 陳廣逵
第八章
[原文]
[通釋]
上等表現像水一樣。水善於向萬物施利而不爭奪,處在眾人討厭的低窪的地方,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標準。居處以環境適宜為善,思想以深邃為善,結交以仁愛為善,言辭以真實為善,為政以安定為善,做事以持久為善,行動以時機適當為善。正因為不爭奪什麼,所以沒有災禍。
[註釋]
①上善若水:上等的表現像水一樣。上善,最好的表現,最好的做法。
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於向萬物施利而不爭奪。利,施利於,向……施利。
④故幾於道: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則。幾,音jī,幾乎,接近。道,正確的原則,道的標準。
⑤居善地:居處以環境適宜為善。居,居處。善,以……為善。地,名詞,適宜的生存環境,清靜的環境。
⑥心善淵:思想以深邃為善。心,思想。淵,深邃。
⑦與善仁:結交以仁厚為善。與,結交。仁,仁愛之人,仁厚之人。
⑨正善治:為政以保持安定為善。正,同“政”,為政,治理國家。治,秩序穩定。
⑩事善能:做事以持久為善。事,用作動詞,做事。能,同“耐”,音nài,忍耐,長久堅持,持久。
⑪動善時:行動以時機適當為善。動,行動。時,用作動詞,時機適當,把握時機。
⑫夫唯不爭,故無尤: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沒有過失。夫唯,正是因為。 尤,過失,引申為災難、禍患。
[意義歸納]
本章講上善若水的道理。全章分為兩層。
第一層:“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圍繞“不爭”談水之善。
第二層:“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談“若水”之善的具體表現。
[語法分析]
並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因果
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
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個單句。“水”是主語,“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兩重複句短語做“水”的謂語。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處理為單句,是因為“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共用一個主語“水”。
“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兩重複句短語,因為“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以“故幾於道”,這是第一重,因果關係;第二重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與“處眾人之所惡”的並列關係。這個複句短語內部的關係為:
並列 因果
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一組句子均為無主句,它們的主語可以是任何人。有些學者認為它們的主語還是“水”,但“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實非水所能為,故不取。
[解讀與點評]
最好表現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向萬物施利而不爭奪,處在眾人討厭的低窪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標準。要注意“上善若水”,這是用比喻來領起,是說“上善”的做法似水,“上善”的品質似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直接說水之善。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則回到“上善”,從不同角度說怎樣做到像水一樣的上善。選擇適宜的居處環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選擇仁愛的人來結交才是最好的,說話保持客觀本真才是最好的,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當的時機再行動才是最好的。
正是有了這種不爭的品格,所以不會有災禍。“夫唯不爭,故無尤”迴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同時對上面“七善”進行概括總結。
本章表面是“水論”,其實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
很明顯,本章意在告誡身處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現就是像水一樣。水有何善?水善處下,善以柔勝剛,給予萬物好處而不與萬物爭利。水往下處流,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窪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道的原則就是不爭,就是甘處其後,甘居其外,甘居下游。“處眾人之所惡”,本來說水,卻拿人的主觀感受說事,賦予了水人格化的內涵。
本章講了“七善”。居處以選擇環境為善。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這裡沒說,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環境,大概就是利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應該是不爭之地,應該是清靜之所。“居善地”大概與孔子的“擇不處仁,焉得知”暗合。思想以保持沉靜深邃為善,這樣才深不可測,才可以達到“莫知其極”(第五十九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持不爭之心。結交仁厚之人,此仁者應該是不爭之人,與他們結交可以避免危害。言辭真實、真誠,恪守信用,才能讓人信服。這些言辭應該是不爭之言。“信”是道的品質,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第四十九章)。為政能保持穩定秩序,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達到長治久安。什麼樣的為政才穩定?當然是不爭之政。處事容忍,才能不躁動,“能”的本質就是不爭,因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急功近利、貿然而動多敗。諸版本尚未有將“能”解作“耐”的。耐是一種品質,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勞”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寬容、包容、相容,就能清靜無為,置身於矛盾紛爭之外,就能“後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種堅守,是對道的一種態度,是持之以恆的精神。在適當的時機才行動,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還可以透過一個比喻來解說像水一樣品格:嚴冬來臨,江河冰封;春暖花開,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嚴峻的形式下讓自己處於“冰凍”狀態,“動善時”就是隨著溫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漸流動起來——概括起來,這七善就是存不爭之心,處不爭之地,結交不爭之人,說不爭之話,行不爭之政,做不爭之事,因時而動,做到這些就是不爭。不爭就不會出現過失,就不會招致災難。這些都是“上善”的品質。
本章產生成語“上善若水”。
-
7 # 華山亮劍6227331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的人,就如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就是最高尚最無私最謙虛最低調的美德!品德修養高的人,就如水一般,越深越無聲……
這就是上善若水……………………20171026武漢
-
8 # 妹說天下
水,是多麼平常易見的東西,因為太常見了我們往往忽視了對它的思考,即便是見到了湖泊江河或者是大海,人們也總是讚歎它們的浩瀚壯觀。我真正對水產生思考是在12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在部隊,我們的部隊在黃河邊上進行野外駐訓。每天見到最多的自然景觀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在黃河上訓練,在黃河畔跑五公里,在黃河邊撿漂亮的黃河石。在那個夏天每天與黃河相見,每天與黃河為伴,以前只在地理書上見到的黃河,如今真的體驗到了她的奔放她的壯闊還有她的厚重與深沉。
老子看見水說“上善若水”,孔子見到水了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是個凡人,但也有對水的理解和一點想法。初中的地理課上老師就講過黃河水九曲十八彎,我就在想了,中國的地勢從西到東呈階梯狀分部,詩中也說“百川東到海”以黃河的力量和地勢上的優勢她為什麼不直接直著就奔著東方的大海去了,非得要九曲十八彎呢?有很多時候越是把問題想的複雜了往往這個問題的原因就越簡單,簡單的都會讓人忽略。很簡單,遇到了困難有時候繞過去了也是一種成功。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每個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活動在這個社會中有誰不是藉助他人的幫助和支援呢?藉助父母的撫養我們長大成人,藉助老師的啟蒙教導我們初識世界,再長大些參加了工作又藉助過朋友的鼓勵和幫襯。這些人所給予我們的都是不計回報的,也是無私奉獻的。“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告訴了我兩點:一是要懂得感恩,一是要懂得奉獻。沐浴親人的恩澤長大成人,承蒙恩施的教誨得以成長,得益好友的關懷行久且遠。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才不枉他們對自己的信任、期望和囑託。
沒有曲折的河流不叫河流,沒有曲折的人生不叫人生。黃河因為她的曲折才得以綿延神州數千裡也因為她的曲折所以才養育了中國更多的地方從而創造了中華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因為曲折所以豐富也因為曲折所以才更加精彩更加久遠,遇到了坎坷靠自己的實力解決它,解決不了就繞過去,它是固定的但日子是向前的,自己也不可能被眼前的坎坷所永久地羈絆和束縛,心裡的擔子和壓力能放下就放下,放不下你就揹著,等到自己真的背不動了自然就放下了也開悟了,真正的道法自然我覺得就在於一個在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前提下的順其自然。
曲折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必須要經歷的。我不厭惡曲折,因為曲折的路上有風景,我也不畏懼曲折,因為曲折的路上我有一顆堅強的心。隨遇而安,隨心而動,用一顆上善的心去做每一件上善的事,感恩他人的同時也把這份感恩傳遞給他人。
上善若水,上善的人生若水。道不遠人,真正的大道都在我們身邊,只要你用心觀察;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並不複雜,只要你能靜下心來思考;以行弘道,真正的大道並不難得,只要你能堅持去做。
願我自己和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上善若水,都能夠感恩、快樂。
-
9 # 明善誠德
上善並非是指至善至美,老子道德經深義一陰一陽謂之道,凡事不可極致,否則物極必反,上善是指較高階的善行應是依道而行,就象水一樣,上善若道,水的行事幾手於道,上吾若水可理解為上善若道!
回覆列表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是指至善至美,水代表與世無爭的聖人。上善若水出自《老子》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裡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來勢兇猛,沒有什麼能阻擋的。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