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學聯盟
-
2 # 小小思維家
兩歲左右——寶寶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字當頭,一哭二鬧,一意孤行,每天都在說著各種不要,而且有著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因為孩子具有初步自主意識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大多是單向的,不會變通,想一出是一出。
給父母的建議:
理解和耐心
可以把這些行為理解成孩子想要自主,探索學習,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所以收起脾氣,耐心一點。
讓孩子做選擇
別小瞧選擇的力量,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有自己做主的感覺。
守住底線
對於原則性的事情,家長要堅守底線。如果一直向孩子妥協,下次他還用這招治你。七歲左右——兒童叛逆期
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具體表現為唱反調、頂嘴,而且自尊心很強,很多事情想由著自己性子來,跟父母的衝突也開始多了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
謹慎評價孩子
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錯了事情,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
信任孩子
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客觀看待孩子頂嘴
其實頂嘴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懂得從孩子的反駁中看到他的需求和感受。
12歲之後——青春叛逆期
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更加嚮往獨立和自由。
給父母的建議:
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
聽比說重要得多,放棄居高臨下的互動模式,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一定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尊重孩子,減少控制
-
3 # 恩爸222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會發現他在某個年齡階段特別叛逆,其實所謂的叛逆,對孩子來說是他成長的一個標誌,如果能真正的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原因,尊重孩子的成長,父母就不會為此而煩惱了,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
1.幾乎每個家庭的孩子都經歷過叛逆,因為每個孩子在十八歲成年之前,都有三個叛逆期
2.兩歲左右的叛逆期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叫自我意識敏感期,第二個特點是處在秩序的敏感期
3.家長不能用命令式的、訓斥式的口氣口吻去跟孩子交流
孩子在七到九歲的時候,第個二叛逆期到來,這時的孩子很容易變得不聽話,逆反,頂嘴,甚至會變得汙言穢語!家長越是制止,越是孩子越是反抗,孩子甚至會變成人人“畏懼”的熊孩子!那家長到底該怎麼去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
1.家長要適當的示弱,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意識
2.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3.預防大於治療,從小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
4.不要過分的限制孩子的自由
正是因為第三階段的叛逆期到來,所以孩子在青春期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父母頭疼不已,我們常說的問題少年就是因為第三階段的叛逆期到來時父母沒有采取正確的做法,所以導致了他們的厭學,逆反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那父母到底該怎樣去面對孩子的第三階段的叛逆
1.父母要進一步的放權,少干預,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2.給孩子找一個大人朋友
3.父母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4.要提前給孩子普及青春期的知識,提前打好預防針
-
4 # 彭華勇家庭教育
孩子叛逆,過去不多,因為過去都在農村,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本質上,孩子青春期叛逆一些,和父母關係有矛盾,很多是正常過程,過了青春期一般相對就緩和了!
但這並不是說不存在問題!因為,叛逆是家庭問題的凸顯,孩子越叛逆,家庭內部問題越嚴重!
所以,問題如果沒有超越個人、家庭的自動調節能力範圍,那麼,它慢慢會緩和,因為個人、家庭都有一個承受、調節範圍。
那麼如何才能根本上轉變這種問題呢?
我曾經輔導的一位家長,她兒子讀初二了,厭學,在家玩遊戲,沉迷手機。不能多管、也不能多說,說多了就著急,惡語相加。
之後,有好幾次,老師反映孩子逃課,下午不上課,批評沒啥用,回家反思了一週。最後,還是家長求著老師,好說歹說,給他機會。
後來,聽學校小賣部的老闆說,她才知道兒子初一就抽菸了,經常買,而且煙癮比較大。這位媽媽不禁常吸一口涼氣。
自己從小對兒子管教比較嚴格,不準兒子嚼檳榔、吸菸,沒想到,兒子全乾了,而且自己還矇在鼓裡這麼久。
和兒子大吵一頓,差點就動手打起來,兒子摔門而去。這位媽媽好無助,自己一直辛辛苦苦帶著兒子,老公常年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來一兩次,想不到兒子卻變成了這樣!
經過和這位媽媽的溝通,發現家庭關係存在比較大的矛盾。由於爸爸常年在外,媽媽一個人撫養孩子,對孩子期望又比較高。
所以,媽媽情緒波動比較大,從小對孩子要求也嚴格,而爸爸很少和孩子溝通。而且,夫妻關係也不太好,有些矛盾。
所以,解決孩子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家庭關係。
健康的家庭關係就像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彼此平衡穩定;孩子出現問題後,家庭關係就是銳角三角形,甚至是鈍角三角形了!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為每一個成員都需要調整,尤其是溝通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的調整。孩子之所以出現教育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去教育方式嚴重錯誤,所以全面學習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我也強調了孩子出問題,家長與其到處求醫問藥,不如先狠狠地看十本家庭教育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細節、PET父母效能等。
最後,就是疏導釋放家庭的負面情緒。孩子教育出問題,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這個家庭負面情緒爆棚,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有必要及時疏導釋放情緒。
這個家庭經過調整,一年後,孩子情況好多了,雖說成績一般,但和媽媽關係好了,家裡也沒那麼多矛盾了,學習也正常了,總體上是非常好的。
改變是困難的,尤其是成人,孩子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最難的點就是大人的改變。家長有些是完全不知道,覺得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
有些是知道孩子的問題需要家庭改變,但認識不深刻。有些是明白,但永遠落實不到行動。沒有行動,改變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總而言之,有效才算重要,會愛才是真愛!迷路了,首先要知道路怎麼走,然後具體到行動上,怎麼走!最終才能走出重重迷霧!
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
-
5 # MissYang2020
人在萌發出自我與他人的界限後,會一直都處於叛逆期。
所以你會看到,兩歲的寶寶開始用"不"字打頭,不吃飯,不洗手,不睡覺。
所以你還會看到60多歲的老人在疫情爆發期間,出門不戴口罩。
等等
人越有思想,越難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成長的標誌。
面對叛逆,需要管理的既包括大人,也包括小孩。
大人如何管理自己?
先聽個故事: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待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援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孩子還願意跟你提要求,這總好過他直接去行動。所以當孩子有溝通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忽視。讓他感受到愛和溫暖,才不會把他推的更遠。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其次,父母要儘量少干預孩子,儘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算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儘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孩子如何管理自己?
我清楚得記得自己在叛逆期的狀態,總是覺得很委屈,有時,覺得自己很渺小,沒有自信;有時又變得很狂妄,不可理喻。 回頭想想,主要是精力都花在學習上,沒有放鬆的機會。導致自己這麼神經質。所以叛逆期的孩子,讓他有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換換腦子,定期去游泳,健身,看電影,或者食浴療法(就是吃頓好的),都會有效改善心情,緩和家庭關係。
綜上所述,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感謝你看到這裡,我說的對嗎?請分享一下你對待此事的看法,感謝你。
-
6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記得有一次外出遊玩,我坐在椅子上休息時,被旁邊一個看起來4、5歲的男孩吐口水。
他奶奶見狀,一邊作勢要用手掌打孩子的嘴巴,一邊教育孩子不能朝別人吐口水。
結果,孩子笑呵呵地不以為意,還故意往奶奶身上吐了好幾口口水。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覺得,這孩子很沒教養,朝別人身上吐口水,家長沒教育好;第二反應可能是這孩子很叛逆,家長不讓他這麼做,他偏做。
那麼,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吐口水的行為背後,影響什麼樣的秘密呢?
兒童心理學博士何潔說,像孩子這樣的行為,正處於我們所說的,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他反抗的物件就是管教者。這裡面,他的反抗其實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個方向。
也就是說,孩子不知道朝別人吐口水的行為是不好的。只是因為家長不允許,那麼,我偏偏要這麼幹。
同時,人類科學博士沈尹靖也解釋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他們挑戰權威、挑戰規則恰恰是為了找到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點,跟規則的不同點,這樣孩子能夠凸顯他的個性,他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說,叛逆的另一面,也是孩子在自我成長。雖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經常被孩子弄得各種抓狂、各種火冒三丈、各種不知所措,但孩子也在反抗和犯錯中不斷地成長。
孩子的叛逆怎麼辦?家長與其對著幹,不如順著孩子的天性,家長分情況應對,比打罵吼叫都管用。
01安全情況下,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他愛吃的東西,突然不想吃了,隨他吧;過去喜歡玩的東西,現在不想玩了,也隨他吧;想要自己折衣服,不讓你折,要自己折,也隨他吧……
在安全情況下,允許孩子適當的反抗,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家長何樂而不為?
02創造條件,讓孩子儘可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生活中,如果孩子明明不夠高,偏偏要自己按電梯,你就抱起他按吧;如果孩子想要玩滑滑梯,可以嫌棄滑滑梯會弄溼娃褲子,你可以自己先滑一遍,再讓孩子玩吧;如果孩子總想玩遙控器,可你擔心他把遙控器摔壞,你就找個壞的遙控器,讓他玩吧……
在安全的情況下,但條件又不允許,就需要家長開動腦筋創造條件,允許孩子適當地挑戰,讓他儘可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使叛逆變得“有處可發”。
03規矩教育,讓孩子有規則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然一些行為,可以慣孩子,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為所欲為。當孩子做出類似“朝別人吐口水”,以及不尊重長輩、喜歡打架、說髒話、愛摔東西、任性胡鬧、傲嬌自私、狂妄自大等壞行為,家長就該好好執行規矩教育了。
首先,應該告訴孩子“什麼事不能做,為什麼不能做?”如果孩子依舊不聽,可以教育孩子“繼續這樣做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但要注意不要恐嚇、威脅孩子。
-
7 # 成雲社初心
叛逆期就是個偽命題。
人們一直把孩子“聽話”,“乖”當成是一種好的,正常狀態。
一個獨立的人,對另一個人唯命是從,聽話的那個人不就成了另一個人的傀儡了嗎?
“傀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動,玩傀儡的人大驚“他叛逆了!”
確實有比較配合父母的乖孩子,但對於大多數“乖孩子”來說,他們是在默默地委屈自己,迎合,討好父母。
但迎合,討好會默默積蓄委屈和憤怒,父母卻沒有察覺。
當到某個點時(多數是“叛逆期”),這些能量就會一湧而出,出現題主說的情況。
各種不良行為,都是一種對之前遭遇不滿的對抗。
想讓他回到正軌,需要先讓他把心裡積蓄的負能量發洩完,內心重新獲得平衡後,在加以引導。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
舉個例子:一個學生不開心地學了十年,積累了十年的負能量,想發洩完,起碼要3年。
你能接受他3年散漫自由的時光嗎?
〔成雲心學〕創始人~初心√
-
8 # 鐵炎
我覺得現在孩子人格形成的早,
還是應該溝通,
欣賞式的教育,
在人多處不教育孩子,
更加註重成人教育,
不要太在意學習成績,
真正的頂尖的人才不是完全靠父母教育出來的,
是自己的努力加上天分,
不要把自己的沒有完成的心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那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
9 # 超悅玩具
第一次叛逆,2到3歲
不要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給予積極的迴應,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孩子的自主性。
第二次叛逆,7到8歲
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要民主不要權威。
第三次叛逆,12到15歲 青春期
少份責怪,多份體諒,多點耐心和包容,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陣地,保持良好的溝通,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過多。
-
10 # 閒觀世事
首先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一定要明確一個觀念。教育絕對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在孩子的不成長同時期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也不可能有一個方法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因為每個孩子性格和成長條件都不一樣。
教育學上一般將孩子的叛逆期分成三個階段。一,2-3歲形成自我意識。二,7-9歲小大人階段。三,12-17歲青春期。但因為孩子之間個體差異,這三個時期的長短和起始時間每孩子都有不同,特別是青春期的持續時間長短和具體表現。
一,2-3歲形成自我意識。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最容易形成也是最普遍存在的性格問題就是自私。如果孩子這個性格問題形成很可能會伴隨終生,對他將來的學習的工作產生極大影響。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也很簡單,多鼓勵分享,無論食物零食還是玩具。在吃東西是鼓勵孩子和家人分享,玩玩具時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玩,這樣孩子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也就不會過分的自私了。
孩子這一階段好比一塊幹海綿,時時刻刻在吸收周圍得一切。最多的就是吸收家長的言行舉止。好多孩子 ,青春期難管,或者後期出現問題都與這一階段的影響有關。所以這階段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就是家長千萬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說句玩笑話就是,家長裝也要裝出個人樣。現在家長最普遍的做法是,把孩子交給手機教育。不是說絕對不可以看手機而是儘量少看,如果你不想青春期後天天因為手機和孩子吵架的話還是引以為戒吧。不看手機幹什麼,看實體啊,多去動物園,多去野外,玩水,玩沙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還有千萬不要說孩子還小,他懂什麼。其實他只是不能表達清楚,他懂的遠遠比你以為他懂的多。
二,7-9歲小大人階段。
這一階段的孩子有個非常明顯的表現,在大人做家務時,會非常希望參與,一定利用好這個機會。千萬不要閒孩子妨礙大人做事,可以給他一些不太難的事讓他參與家務勞動。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的手,使其終身受益。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三,12-17歲青春期。
這是最令所有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全中國的家長都面臨的兩個青春期問題,玩手機和早戀。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一下。孩子是人,他學習累了,也需要休息放鬆是正常要求。如果小學家長沒有合理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沒有養成愛運動或者愛看書等等良好的興趣愛好,那他只能選擇玩手機這種最快的解壓方式,等成癮了也就會影響學習了。而且很多家長一邊為孩子玩手機苦惱,一邊還給孩子買最貴的手機。對這樣的家長,只能說自求多福了。這樣的家長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由於溺愛孩子,產生的自我人格分裂。
早戀問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戀慕異性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對學習影響嚴重,建議以旁敲側擊的低調方式處理。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關心程度不夠,不經常和孩子交流談心,這樣孩子容易早戀。一般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足夠關心,經常和孩子交流談心,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婚戀問題的正確指引。絕對不會等孩子已經早戀時才發現,當然那些還沒發現的家長更過分。所以早戀問題重在預防。最早推行經典教育的王財貴教授曾經這樣說“如果你愛聽通俗情歌 ,整天情啊愛的,那你的孩子受你的影響。雖然他小時不懂只是哼唱,但到了年齡他一定叛逆早戀給你看。” 這樣說大家就都容易明白,教育是絕對是潛移默化的東西,而不是你耳提面命他就能聽話,有時恰恰是適得其反。先把你家放韓劇的電視、放流行歌的音響、玩遊戲的電腦手機都關了,再教育孩子吧!
-
11 # 於夏言
逆反應該是接受的教育和實際生活直接碰撞產生的困惑在行為上的體現,逆反期內需要耐心融合,只有靜心和慢慢兩個選擇。
回覆列表
逆反是孩子一生中遭遇的最大變化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開始了自立能力的學習。其實,逆反並不完全是件壞事,而是從少年變為成人的過程,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過程。
對於處在逆反期的孩子,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8字“真言”,分別是:體諒、開明、容納和放手。
體諒
和逆反期孩子相處的第一步,是要從根本上了解孩子的變化。當孩子進入逆反期後,往往會試圖打破家長塑造的人格,想要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塑造自我。因此,他們不願意事事遵從父母的指示。往往會在一些生活瑣事上和父母起衝突,所以,做家長的不應該在小事上和孩子過於較真,反之,可以讓孩子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適當得勝,適當地主動放棄一些家長的權威,這是配合孩子成長的重要一步。當然,也不是無原則的事事讓步,必須要有一些原則性的堅持。如果孩子因為遭受父母的阻撓、反對而感到憤怒時,能夠學會退一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將對孩子人格的發展、成長帶來很大的好處。
開明
其次,父母還可以用開明的態度來處理與孩子之間的意見分歧。處於逆反期的孩子大多數已經不再期待父母和自己的意見一致。他們年輕、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他們看來,往往認為父母就是死板加頑固。父母不要經常站在過來人的立場來指導孩子,而應當學會傾聽孩子的心場,可以嘗試著對孩子說:“你真的這樣想嗎?爸爸媽媽還真沒有想到這一點呢。”肯定孩子的看法,並和他深入交流,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信和力量,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
容納
另外,父母應該對孩子個性的發展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接納,而不是一味否定和批評。每個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個性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些巨大的改變會使他們忍不住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產生懷疑,從而常常會感到不安。當孩子認真地和父母討論自己的個性和缺點時,父母不妨耐心地聽他們的自我剖析,然後對他們提出建議。
放手
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幼兒時期的孩子每天都圍繞在父母的身旁,享受著父母的疼愛與呵護,但到了青春期,孩子們面對父母的種種關心,會感到不耐煩。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不肯放手,企圖讓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膝下,無疑是徒勞和適得其反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既逃則莫追”。當發現孩子希望獨處時,父母不妨適時保持沉默,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