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館遊戲
-
2 # 披著狼皮的羊163276508
仔細想想,衛星頻寬能跟基站比嗎?一百萬科衛星肯定不如一百萬基站頻寬,只不過覆蓋面積廣罷了,但是馬斯克的星鏈軍事用途很大,我們要提高警惕
-
3 # 四十五度歷史
現在智慧科技因為疫情的爆發而轉向一個爆發的態勢,中國的新科技公司都在搞基礎設施,智慧科技建設,也就是為5G時代的到來奠定基礎,現在5G科技依然對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影響會非常大。
最近網上有訊息傳出,美國將要和三星共建6G,目的是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那麼這種情況是可能的嗎?
在某種程度上網速6G可以達到TB每秒的速度,而現在我們所說的5G也是所謂的GB速度,可以說6G是一種質的跨越。而且是前者都100倍以上。可以支援上千個無線連線,具有跨時代的作用,聽起來是非常科幻的。
最近以來特斯拉Quattroporte馬斯克表示已經造出了6G網際網路衛星,隨時都可以發射,這種方式不採用地表基站覆蓋形式,而是利用發射衛星的形式,在短時間內大面積的覆蓋訊號,只需要發射幾顆衛星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耗費巨資建設幾百萬個基站。
作為中國的華為公司,在這一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華為公司在全球擁有4411個專利,任正非對此態度明確,他表示華為對6g的研究是領先世界的,很早就開始研究了,不過預計10年之後才能投入使用,所以任正非的話還是比較可信的。
主要是目前每顆衛星的通訊容量為17-23Gbps,這也就說明按照5g的標準也勉強夠2000個人使用,在某種程度上,1萬個衛星也就夠2000萬人使用。以這種理論推算一個衛星相當於一個基站,在成本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出現的事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時間延遲問題,衛星總要進入核心網站,要把核心網傳輸的地面站直接對準衛星,然後靠衛星之間的星鏈,但是在此之間會出現大量的資料延遲現象,總之訊號傳輸時間線太長,目標傳輸距離過遠,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訊號不穩定。所以這種方式目前來說還不是太成熟。
-
4 # MIRACLE頻道
你前半句的馬斯克造6G衛星這個應該是說的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這個我知道,但你後半句這個“連3G都不是”我倒是不知道。
題目中所說的美國彎道超車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馬斯克的這個星鏈計劃我覺得不是6G,而是一種全新的網路覆丐形式,因為6G的傳輸速度預計可能是達到5G的100倍,並且網路延遲可能是微妙級別的,所以6G的意義是劃時代的。
而根據星鏈計劃訊息稱,星鏈計劃的每顆衛星的傳輸速度遠遠不如5G,所以我覺得那根本不算6G,而是一種全新的網路覆蓋形式。
還有,其實美國的5G並不差,人家高通和英特爾都有自己的5G基帶,但問題可能是差在基礎建設吧,這點它們是不如我們的。
最近美國同意讓華為參加5G網路標準制定,這個不知道美國的目的是什麼,但我覺得肯定沒什麼好事。
然後說一說星鏈計劃吧
星鏈計劃星鏈計劃最早好像是馬斯克在15年提出來的,是計劃用1.2萬顆衛星發射到軌道上,包裹住整個地球,來組成一個巨大的類似WiFi的東西。理想中的結果就是以後在地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聯網操作了。
好像這個計劃已經啟動了,在去年5月份,馬斯克用獵鷹火箭發射了60顆衛星,送上了距地面45公里的軌道。另外除了衛星,馬斯克還要在地面建立100萬個地面站和6個閘道器站,總投資預計100億美元。
這個計劃從提出到現在都是非常富有爭議的一個話題,畢竟這實在太異想天開了。馬斯克的理想是好的,但事實是殘酷的,因為這樣的計劃在之前不是沒有,只不過都沒有訊息了,比如之前OneWeb的星座網際網路系統,是預計發射900顆衛星來解決全球網際網路的問題,但由於開支巨大,縮減到了600多顆。這個計劃現在好像還在執行中,但沒有訊息了,估計最後結果應該是失敗。
馬斯克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星鏈計劃的作用我覺得只是覆丐全球網路,它的傳輸速度還是比較慢,作用其實不大。另外星鏈計劃的投資巨大,就算衛星全上空了,後期的維護保養也是一筆巨大的費用,我預感單憑馬斯克他是絕對搞不起來的,可能一個國家都搞不起來。
總結最後總結一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不是6G,甚至不如5G,其作用可能就是覆丐全球網路。6G是5G延申+衛星網路,現在很多國家都開始研究6G了,美國可能6G也討不到什麼好。
-
5 # 夢醒尋夢晶純1
馬斯克星鏈是個假貨,十幾年之內不可能搞成,近地軌道衛星有很多弊端,幾萬顆近地軌道衛星同時運轉,同步協調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不理他,美華人又開始要求華為共同參與5G標準了,美華人的小九九能忽悠蘇聯,很難忽悠到中國。
-
6 # 思考中的貓
馬斯克的星鏈是一個暗度陳倉的計劃。太空軌道越來越擁擠,透過向太空發放大量衛星,佔領了太空優質軌道,這是最昂貴的資源!
-
7 # 小虎科技
雖然5G技術來源於中國華為,但並不代表5G只有中國獨有的,目前的高通和Intel都已經掌握了5G晶片基帶的研發能力。並且也開始大量的使用,比如比較知名的高通驍龍外掛的X55基帶,支援了SA/NSA雙模式。而且5G的通訊協議標準是全球標準,很多國家後續都會加入到5G晶片的研發中,比如蘋果目前還在研發的5G基帶晶片呢。
既然美國等國家已經掌握了5G技術,但為什麼沒有大量的去推廣了。5G雖好,但是架設成本太高。原因是5G的頻段高,導致訊號覆蓋的範圍變小,大概要500米左右就需要佈設一個5G基站,各國的國土面積都非常大,想要全面覆蓋的話就需要大量的5G基站。
鋪設成本太高直接性的影響到了5G的應用範圍,所以也爆出很多5G無用論。很多國家也因此開始宣佈研發下一代移動通訊網路:6G,比如馬斯克宣佈的“星鏈計劃”。
為什麼星鏈計劃不被認可呢,首先我們都知道,想要和衛星通訊並沒有那麼簡單,衛星和地球並不是保持不動的。兩者都是有規律的在做運動。所以衛星並不是24小時都在我們頭頂上。這就需要發射大量的衛星作為中繼去部署和實施這個計劃。類似與我們的北斗導航衛星。
衛星的訊號並不能直接被我們的手機接收和解碼,這就需要安裝一個非常大的接收器。再由接收器進行轉換。實際轉換的效率造成延遲非常高。便會造成延遲,並且通訊的頻寬和容量只能達到3G的地步。所以被華為說成連3G都不如。但是衛星通訊在偏遠的地方訊號會更好。用過衛星電話的基本都知道了。
-
8 # 知熱點
馬斯克造6G衛星根本就是一個謠言!在我看來他只是提供了一個與5G網路互補的方案,當然不如3G還是言過其實的。
發射60顆衛星,馬斯克星鏈計劃正式上線在4月21日晚SpaceX公司一次性發射了60顆星鏈衛星,馬斯克終於開啟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星鏈計劃。
所謂的星鏈計劃就是SpaceX公司利用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將12,000顆衛星送到軌道平面,組成太空衛星通訊群為全球網民提供高速寬頻服務。這樣一個龐大的衛星群將實時圍繞地球運轉,依據馬斯克的構想它可以在任何時間提供地球任何地點的寬頻覆蓋。
從這種形式上看它不是5G更不是6G,而是一種全新的網路連線方案,那麼自然和美國6G彎道超車沒有半點關係。
星鏈計劃有諸多弊端華為前高管說星鏈計劃連3G也不如應該是自媒體的謠言,目的是博取人的眼球,但是從目前看星鏈計劃確實存在著諸多弊端。
首先星鏈計劃無法支撐大量的使用者使用。從目前公佈的情況上看“星鏈”中期計劃是發射足夠1.2萬顆衛星,總頻寬也就只有24萬G(bps),可供24萬用戶以5G入門標準上網。考慮到每個人佔據的頻寬可能有大有小,那麼按照4G標準也頂多就支撐2400萬人同時上網,這相對於全球網民來說完全不夠用。
況且“星鏈”衛星由於高度最起碼離地面550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手機完全無法進行連結,那必須建設地面站才能實現和手機的互動,基本上形式上與現在的通訊基站無異。
星鏈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我看來星鏈計劃未來肯定是無法為世界上所有的使用者提供穩定的網路服務,但是卻在極小範圍內有自己無法企及的優勢。
由於星鏈衛星都在近地面的天空以上沒有特殊的地形干擾,那麼就意味著它可以為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成本肯定比建基站或者拉光纖的成本要低。
如果在某些地區出現大地震或者是在海洋、雪山等其他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5G自然沒法保持穩定的訊號接收和發射,那麼星鏈計劃同樣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同時我們都知道長距離傳輸時一般都會有訊號延遲,星鏈衛星可以比對面傳輸訊號更快的把資訊傳遞過去;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每一分一秒都是金錢,那麼他們很可能會成為馬斯克的忠實使用者。
綜合來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現在看起來更像是5G的一個補充方案;5G負責一些普通人的日常使用,而星鏈計劃適用於一些特殊的場景需要。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更類似於一種私人訂製服務,雖然未來價格可能不太便宜,但是需要的使用者還是樂意為它買單的。
-
9 # 大澤遺珠
雖然中國在通訊領域起步較晚,但是我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領域進行深耕。隨著5G時代的到來,華為讓我們我們首次在通訊領域佔據了絕對領先的地位。
面對我們的領先,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自然非常不滿。他們為此做出了兩項決定:一是不遺餘力的打壓、限制華為在國外的發展;二是斥巨資投入到6G的研發之中,妄圖在6G時代完成對我們的“彎道超車”。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馬斯克也決心投身到6G的發展之中。不過馬斯克的6G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6G,而是名為“星鏈計劃”的衛星網際網路。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按照這個計劃的設想,最遲在2024年之前發射1.2萬顆星鏈衛星到太空之中。這些星鏈衛星將會對全球進行覆蓋,將會對全球提供寬頻服務。在我看來所謂的星鏈計劃,本質就是一個“全球WiFi”。
馬斯克敢想敢幹,他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發射了7批共計422顆星鏈衛星。馬斯克也對這些星鏈衛星進行了網路測試,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如果星鏈計劃真的能夠實現,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連線到網路。
但是馬斯克提出的這個星鏈計劃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才會被華為前高管質疑連3G都不如。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衛星網路訊號太差,必須在空曠的室外才能使用。如果想要順暢的使用衛星網路,還得再室外“架鍋”接收訊號。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室內使用到網路服務,是因為通訊運營商修建了大量的地面基站。
其次衛星網路的傳遞效率太差,因為星鏈衛星頻寬太低。被大規模接入之後,平均每個人的網速可能還無法達到4G的平均速度,由此產生的資費也會遠高於4G套餐的費用。
馬斯克的確是一個商業奇才,但是他的星鏈計劃更像是拉昇自己股價的一場營銷活動。就算1.2萬顆衛星順利升空,這個專案所能承載的使用者也很難超過2億人。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眾多5G通訊巨頭中,基本開門歐洲和國內,美國確實有不少科技巨頭擁有頂級的5G專利技術和晶片,但是他們造不出一個完整的通訊基站,因此當華為成為全球最強5G公因數後開始被各種的斷供,近日福布斯發表的一篇文章稱美國要讓國內的一家科技巨頭收購諾基亞,才有足夠的能力與華為競爭,高通將是這家巨頭的最佳選擇。
雖說諾基亞5G技術很強,生產的通訊裝置銷往全球各地區,但要和華為對比起來,實力可能還差了一截。不論是否收購,在5G方面超過華為可能性都非常小,前不久有外媒報道稱美國已經開始研發6G,對5G實現彎道超車,對此很多網友開始擔心華為可能要落後了,畢竟5G才剛剛使用,美國科技巨頭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發6G,如果提前商用,對於華為來說並非一個好訊息。當然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通訊需要業界採用統一的標準,單憑一個國家做不出來,因此認為不可能實現對剛剛起步的5G彎道超車。
然而就在近日,有訊息稱馬斯克已經造出6G網際網路衛星,隨時可以發射。簡而言之是美國科技巨頭已經造出6G裝置,不採用地表基站覆蓋形式,而是利用發射衛星形式在短時間內大面積覆蓋6G訊號,只需要發射幾顆衛星幾顆,不需要耗費巨資建設幾百萬個基站。
那麼美國真的實現對5G的彎道超車即將進入6G時代了?華為前高管HW前HR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根本就不是6G,連3G都比不上!現在一些人看發衛星就說美國6G,都是不懂在瞎忽悠,以前科普過,再說一次。第一,室內無法使用。衛星通訊最大的問題就是要視通,如果看不見是無法使用的,而人類90%時間是在室內活動,絕大多數時間無法使用,要麼要用室外天線,太囉嗦了,難以移動。如果要建地面接收站發射塔,那在城市還有什麼優勢?”
HW前HR繼續解釋稱目前每顆衛星的通訊容量為17-23Gbps,按3G標準、就不說4G和5G標準了,也就是2000人使用。一萬個衛星也就是2000萬人用,在全球人口九牛一毛,就算加10倍放大,也就是2億人,在全球人口還是九牛一毛。其實這玩意,一個衛星就相當於一個基站,中國僅僅上海最終估計就要鋪2萬5G基站吶,1萬個衛星能幹什麼?
第三,時延問題。衛星總要接入核心網的,那麼怎麼回傳?一種就是核心網傳輸的地面站直接對準衛星,然後靠衛星之間星鏈,為解決星鏈容量和時延,大量低軌衛星這在全球要到處建核心網中繼資料注入站,這顯然不方便。另外方便的辦法是透過中繼站和赤道同步衛星對接,同步衛星再透過星鏈和低軌衛星傳輸,這個時延就更大了。完全不是5G低時延的概念。第四,全世界80%以上是海洋沙漠冰雪等無人區,真正有效的衛星覆蓋要去掉一大半。會出現太平洋上的沒人用,城市的擁塞。也就是說,這個根本就不是全世界使用,更不是什麼已經是6G這種天方夜譚。至於免費就更扯淡了,除非看一段廣告接入一下;很多國際機場的免費WIFI就這德行,非常噁心,不是主流。
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能幹什麼呢?第一,美國等邊遠地區,因為很多發達國家網路覆蓋遠不如中國,可以自己用個室外天線接一下。第二,基站難以覆蓋的跨洋航班、海面輪船、沙漠森林等無人區。所以,這個給美軍用、給航海用、給飛機用,給稀少人煙區域和覆蓋不好的地方用,很不錯。當然,我認為很可能是給特斯拉的車載無線用,這樣路上到處都有訊號,打個電話,發個聊天沒問題,但不是6G,4G都不是。那麼對於馬斯克的6G衛星網際網路,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