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團

    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這些專案的單打比雙打引人注目,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小球的比賽中單打所展現的變化更豐富更多樣,因此更能吸引人。

    比如現在很多羽毛球的自媒體在做影片中動不動就拿殺球說事,可是願意選擇看這些比賽的觀眾從來不是看殺球的。外行看熱鬧的喜歡看花式動作,不管是戴資穎還是林丹、李宗偉,就算是不知名的選手,只要在比賽裡有胯下接球、背後接球他們都愛看。內行看門道的則是看雙方如何鬥智鬥勇,以及戰術變化。

    這些都是激烈有餘變化不足的雙打所不具備的。

  • 2 # 全思維

    我曾經是從事過專業的乒乓球訓練,我可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三項球類運動都起源於英國,並且有相似的地方,就是球員是隔著網對抗的,沒有身體上的接觸。和籃球,足球等團體運動有本質上區別。

    團隊運動因為場地比較大,所以需要每個球員要有自己擅長的位置,然後有機的組成一個團隊。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場地較小,需要球員自己搞定所有的事,所以在這些專案中更崇尚個人能力的展現。從這幾項運動的發明之初,就強調在個人在運動中的重要位置,當然在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強化了這樣的方向。

    一、雙打球員星味不濃,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

    如果問起目前網壇單打的知名球員,我們馬上說出“奶牛”費德勒、德約科維奇、納達爾以及中國金花李娜等。並且還會告訴我,在過去不久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上,德約科維奇戰勝蒂姆獲得男單比賽冠軍。但如果我問誰獲得了男雙冠軍,恐怕大家都說不出來,因為這些球員大多數都不知名。

    二、雙打比賽需要配合,組合的能力並不是1+1=2那麼簡單,需要有機融合

    中國羽毛球有一對著名的雙打選手:蔡贇、傅海峰,這兩位選手專注於雙打領域。雖然他們的單打水平不是頂尖級的,但兩人配合多年,心有靈犀,發揮出了1+1大於2的能力,但這需要兩人多年在一起打磨才有的效果。因為單打選手的精力主要放在單打比賽中,無法分身在雙打比賽,造成很多雙打比賽精彩程度不足。久而久之,大家就對雙打比賽失去興趣。

    三、單打球員性格不適合從事雙打專案

    在單打專案中的高水平運動員都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甚至說殘酷,吹毛求疵,不允許一點點失誤。但這種性格特徵放在雙打專案上並不合適,因為雙打球員要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失誤,同時發揮兩個人的長處,如果對隊友過於苛責,會打擊自信心,無法在比賽中發揮高水平。

    四、雙打比賽的獎金遠低於單打比賽,頂尖運動員參加意願不足

    根據最新的訊息顯示,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總獎金將比去年增加13.6%。其中單打冠軍能夠拿到412萬澳元(約合2000萬人民幣),而雙打比賽冠軍僅僅能拿到76萬澳元,並且還要兩個人分。所以高水平運動員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單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合上面的原因就不難看出,為什麼雙打比賽的關注程度,遠不如單打比賽。

  • 3 # 鑫動體育

    可能是觀眾自己對比賽的欣賞角度以及媒體的轉播量決定的吧。

    球迷心中對這些運動都有一個特定的球員,在比賽得時候更想看到球員自己的廝殺,每個關鍵球的爭奪,一個人的比賽更加好看。沒有隊友作為依靠,只能靠自己來拼搶每一分。場上的兩個人成為比賽的焦點,每個人的技戰術水平可以淋漓盡致的顯現,沒有說隊友發揮失常影響自己,輸了就是輸,贏就是贏。

    媒體的轉播量會影響球迷的關注度,像一些比賽電視上手機上播放的次數很少,這就會減少關注度,從而影響這球迷對這項比賽得認知和了解。

  • 4 # 網球27

    其他專案的獎金我不知道,網球單打與雙打的獎金相差十倍,對於職業球員來說,單打是不二的選擇,如果是業餘愛好或鍛鍊,雙打又是不二的選擇,因為所要求的技術及體能都適合雙打。

  • 5 # 乘分破浪開拓者

    單打更注重選手技戰術的發揮和運用,同時也更能體現體驗一個職業選手的心裡素質,所以相比雙打比賽更激烈,更具有觀賞性。

  • 6 # 休禪乒乓

    我是一個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狂熱愛好者!從我切身體會出發去看待問題。

    首先,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都是網球的細分,打法都有共通之處。

    其次,這幾種運動主要都是運動員的個人技戰術運用為主,所以注重單打。

  • 7 # 國球會乒乓

    不是的,好多乒乓球愛好者,特別是水平相當的,都是比較喜歡看雙打的。因為國乒隊員的實力超強,所以他們的單打比賽套路都比較單調,觀賞性相較於雙打要低,而雙打強調配合,戰術,走位等,可以更多地顯示球員的綜合技術,觀賞性更強。

  • 8 # 三宇乒乓論

    我是三宇,思想有多遠,球就能拉多遠。個人競技,實力比拼。

    如題主所言,以上三類運動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執拍擊球。

    也就是說,這些運動需要用球拍去擊打球,每次只能有一支球拍去擊打球,不管單打雙打都是如此。

    所以,這三類運動的本質都是個人競技,體現的是個人實力。

    體育比賽:觀賞性為王

    對於體育比賽來說,不僅僅是能夠賽出實力,賽出水平就可以,而是競技性與觀賞性的結合。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乒乓球運動改革會把球越改越大,質量越改越重。原因只有一個:增加回合,增加觀賞性。

    單打更易體現出來運動員的個人實力,相對於雙打也更容易展示技術。雙打受場地制約,很難發揮單人實力,更多的體現團隊合作,對競技性體現不充分。單打賽事激烈程度高於雙打,單打雙方相持時間長於雙打,所以觀賞性更強。

    因此,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單打專案更容易吸引觀眾的關注。

  • 9 # 老大73708

    能在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單打上奪冠的人,都是小球專案的最高技術魁首或領軍人物。但這個問題也是見仁見智的議題,內行與外行切入點不同,行家看的是門道,欣賞的是技術;外行看的是熱鬧,你技術內含再深,如旋轉:上旋下旋、內切外撇等精妙之處,愣是看不出來。這就是現實,強求不得的。從技術上講,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單打選手,都朝”六面型”技術發展,或者特點突出且超強。

    例如網球,僅發球,單打選手的一發就能定乾坤,如小威一發成功率達七八成,一個發球局就奪得先機,加上犀利的攻球,勝利就如勢如破竹那樣容易,費德勒、納達爾及小德哪個不是技術全面而稱霸賽場而吸引觀眾的?

    再如乒乓球的技術,作為乒乓大國的中國球迷,更是如數家珍:莊則棟的兩面攻、李富榮的左推右攻、徐寅生的十二大板、張變林的海底撈月、郭躍華陳新華的藝術乒乓、劉國樑的怪板發球、老瓦爐火純青的打法、王皓的直拍橫打、張繼科的霸王擰、張怡寧總比別人多一拍、馬龍的六面型戰法、許昕的藝術浪球等等,不一而足,簡直令人眼花瞭亂,人們於茶餘飯後,為此津津樂道。

    再如羽毛球,趙劍華、楊陽的攻勢打法,林丹的防守反擊,都很精彩。雙打也好看,平抽平打,激烈異常,頗能抓觀眾眼球。這幾年羽單成績差點,風光不再。

    明星的參入,精彩度的不同,展現的是三小球單項賽事,遠遠超出雙打的關注度。

    乒乓球的男女明星,無外乎大滿貫選手,如老瓦及一眾世界冠軍,如劉國樑、孔令輝、鄧亞萍、王楠、張怡寧等,加上無冕之王金澤珠、波爾等,有他們參戰即是黃金賽事,獎金高,積分高,觀眾參入度高,三高之下精彩程度也高。雙打大都臨時湊對,過去不重視,國乒還與別國組隊,許昕與南韓梁夏銀不就得了混雙世界冠軍?現在不同了,奧運設獎了,這樣的事暫告一段落。即使這樣,國乒也是湊對,幾經反覆,”昕雯組合”才成型,但根據劉詩雯的身體狀況,隨時改動也並非不無可能。可見,雙打確難與單打併肩,一展高下。

    網球更是如此,著名選手哪一個不是單打冠軍出身?哪一個不是大滿貫選手?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小威、莎娃、李娜,名振遐邇,不都是出自男單女單場地麼?雙打呢,即使奪得多次冠軍名氣也不太大。單雙打名氣懸殊,不在一個檔次。

    從基層三小球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看,乒乓球為國球,普及率最高,也是單打為主;羽毛球也較普遍,單雙打兼有,當然也是單打佔先;至於網球只能說是方興未艾吧,還未成氣候。總之三小球的發展,單打一枝獨秀,雙打成為點綴,這確是共識,不容置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進攻法國,為什麼先要拿下丹麥和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