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畝三分地裡的事
-
2 # 隨意言之
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至於龍是否曾經存在過,也是很多人爭論的話題。隨著時代的推演,環境的不斷變化,很多物種也都已經消失了,至於龍是否也是已經消失的物種呢,這個我們無法去確認了,不過從史前生物的研究範疇裡,還有現代人們的研究結果裡,還真的沒有發現有“龍”這種生物的確切的生活過的跡象,所有從現在對於生物學的認知來看,龍依然是一個為止物,無法來確定。
不過我想,提問者所問得也應該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龍”,而是神話中的“龍”。關於這個,無論別人是否認為存在,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他是不存在的。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關於龍的最早記載。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千字文中的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就是從此而來。還有一些比較早的關於龍的描述與記載,咱們也說一下,一個是《荀子》一書中的描述,“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這裡面也提及到了龍,不過他說的螭龍為蝘蜓,而蝘蜓這種東西其實是壁虎,可見和騰雲駕霧的龍他不相關。在看看比較早的一個記載,這個應該是關於龍最早的史料所寫,《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這個和龍師火帝的龍其實是一個意思,就是一個稱呼,而非龍本身。接下來咱們來看一下,比較早,也比較可信的一個對於龍的描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筆者認為,這個是最能說服我的一種說法,龍是被人綜合後而形成的一種圖騰。(PS這裡給大家說一個詞,現代人經常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見到的真龍天子一次,其實是出自於現代的文學作品,姚雪垠先生的例李自成,雖然很多文學做品中都有皇帝是真龍一說,但還真沒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哪個皇帝這麼說過自己,只有一些詩歌在這麼說)
現在咱們再來聊一聊龍的成形,龍作為神話中的重要元素,他的形象其實也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改變,最早的時候是個壁虎,然後給他填了馬的元素臉變長了,再給他加了蛇的元素個子變大了,最後一步一步有了鱗,有了犄角,直到明代,龍才和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吻合了,明代的《本草綱目·翼》有這麼一段話:“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綜上所述,龍是否已生物形象出現過,這個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挖掘和開發。沒有發現的東西有很多。但神話中的“龍”應該是不存在的,他是我們古代先人的一種期待與寄託,希望有龍這種神明來保護人們。而龍的形象也是隨著歷史的推演而逐漸到了現在這樣的形象的。
-
3 # 柏葉林說歷史
從科學的角度講肯定是沒有的。古代改朝換代的帝王特別喜歡說。目的無非就是想用這種玄幻的事來讓世人承認自己的正統性。
-
4 # 時間中的歷史
發現龍的傳說一直都有簡單介紹以下: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說文》中曾說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翼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昇天曰蟠龍。
《本草注》龍耳虧聰,故謂之龍。
《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等傳說。
當然近代也有很多關於龍的事件,最著名的當屬營口墜龍事件,當時還登過報。
致於歷史上到底有無龍,有人說龍是上古先民編制出來的,也有人說龍是確是存在的。
我認為不管是否有龍,龍是華夏文明歷史的傳承,我們也是龍的傳人,這一點不用質疑。
-
5 # 小梁說歷史2019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龍從一開始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先祖的圖騰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今天中國人作為“龍的傳人”的觀念,是在近代五四運動之後形成的。中華文明五千年,龍的歷史也在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龍的歷史。
一、龍的考古發現:1995 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的阜新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 19.7 米的紅石堆塑龍。這條龍有頭、尾和四肢,已經比較完整。查海遺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中國龍文化至少已經有了 8000 年的歷史。這是迄今為止得到考古界公認的,最早關於龍的遺存。
1971 年,考古專家在內蒙古發掘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 7000 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該玉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此次出土的蚌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圖案,距今約6600多年。
二、“龍”在中國文化中的演化 聞一多在《伏羲考》提出: “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三、龍在中華文明中的歷史傳承(1)、龍在原始社會代表著圖騰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戰蚩尤與炎帝之後,四方征戰,以消除戰爭隱患。爾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合符”,黃帝在征服其他部落之後,將其他部落的圖騰合併後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形象“龍”。此後中華大地上的部落第一次有了一個統一的圖騰形象“龍”,因此今天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2)中華文明進入奴隸社會之後,龍的形象又有了新的演化
自從“禹”建立了夏王朝之後,龍慢慢由圖騰演化成天子權力的象徵,這個時候出現了王族用品出現大量帶有龍形圖案的裝飾。
《詩經·周頌·載見》記載“載見闢王,曰求厥章。龍旗陽陽,和鈴央央。”(3)、中國由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之後,加上佛教傳入中國,龍的形象又有了進一步的演化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原大地,這時候大量的佛經被翻譯成中文。在佛經中,“龍王”是大乘佛教中的一個概念,其核心職責是作為護法神保護佛法以及降雨佑護人間。
《正法念處經》記載:“龍王屬於畜生趣,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之果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龍在佛教觀念中,卻地位比較低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兩種文化觀念互相影響,龍的由原來的高高在上,地位開始變低,變為主管江河等水域的“龍王”,不再是無所不能的上天形象的“龍神”。
到明清的時候,“龍”的形象再次發生了改變,作為皇權的象徵,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皇帝作為“真龍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
“龍”自上古時期,就成為中華民族先民的象徵,龍的文化傳承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到了近現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民族觀念增強,中華民族意識逐步復興,國人作為“龍的傳人”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在元宵節舞龍,在端午節划龍舟,新人成婚被成為“龍鳳呈祥”,龍的觀念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龍”不僅成為中華民族中的重要文化符號,也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
-
6 # 工地小段
在中國,我們都把自己說是“龍的傳人”。不僅如此,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有很多,但都是聞其名,不見其身,作為中國的圖騰,龍真的存在嗎?有出現過嗎?世界上真的有龍嗎?下面就為大家揭秘中國三大墜龍事件。
1、史書第一次記載的墜龍事件:夏朝有人養龍,被譽為御龍氏
根據中國古籍《夏本記》和《列仙傳》記載,曾經有人給當時的大舜和後來的夏朝皇帝孔甲養龍,被賜為豢龍氏或御龍氏。
史書是這麼寫的:帝孔甲於壬寅年即位,專好鬼神之事,不正宮庭,不務德政,天下諸侯多叛,表雲片入奏,只當不知。眾臣諫之不聽。一日天降二龍,一雌一雄,落在朝門之外。近臣奏知,帝問於眾臣曰:“天降二龍,此何吉凶?”左部一臣名蔡史,出班奏曰:“天降二龍不升,乃祥瑞之兆。陛下出旨,有能養者,賜於養之,待其自升。”帝准奏,即出旨,召有能養龍者。右班部中閃一臣名鄧雲,上奏曰:“有劉累者,能善養之。”帝曰:“卿何得知?“鄧雲曰:“昔有晉叔安甚好龍,每求其嗜以飲食之,故龍多歸,柔馴易制。無帝賜其姓董氏,封宗川侯。後劉累學養於董氏,臣故知其能養也。”帝聞奏大悅,即遣使宣劉累入朝。劉累隨召拜伏階下,帝曰:“今天降二龍不升,必要養畜待其自去,朝臣薦汝能養,故召汝至此,領去果能養否?”劉累奏曰:“臣果能因其嗜而養之。”帝喜,命領去養。
而後在《後漢書·五行志》,《晉書·卷一百九·載記第九》,《唐年補錄》,《清史稿》中都有關於墜龍的記載。
2、2000年黑山子墜龍事件
在2000年的8月4日,在山東昌樂縣青龍鎮黑山子村,有村民自稱是看到了一黑一白兩條龍一樣的生物墜落,後引起大批群眾圍觀,引起了當時許多網友在網上熱議,還稱有經常為食秩序,但至今也沒有權威考察,真相如何也難得知。
3、最著名的:營口墜龍事件
《營口市志》是記載營口墜龍事件的原文,文中說在1934年的午後,在遼河附近葦塘一空地上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這個動物頭上有兩角,大約1米左右,身長大約10米,脊椎骨共有29節,跟傳說中的“龍”形狀異常相似,它在空地上擺放了好幾天,幾乎每天都有許多人去參觀。
營口墜龍事件
據當時在場的老人回憶,當時,人們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不僅有人給這條神秘的“龍”打起了涼棚,連平常很懶惰的人都去挑水澆水,甚至還有僧侶每天去作法。直到有一天大雨傾盆,這條“龍”神秘的消失了。
這個神秘生物究竟是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呢?不得而知。
對於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龍這個問題,根據資料顯示,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龍的形象是從原始部落中各個部族的圖騰中各取一部分拼湊而成,它並不是真實存在。這個說法源自《史記·五帝本紀》。不過即使如此,龍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精神象徵,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7 # 吉林有色風
龍是一種傳說,龍也是中華民族在心裡共認的“圖騰”。現實中龍是不存在的, 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沒有人看到過龍。
-
8 # 記錄怪咖
關於這個問題,老爹有話說:
在《史記》中的夏本紀篇,有過相關的記載: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講的是,夏朝的帝孔甲時期,迷信鬼神,昏庸淫亂,諸侯紛紛反叛。在這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兩條龍,一公一母。這個帝孔甲,就找人去飼養它們。
後來,有一天這個母龍死了。這個飼養龍的人,就將龍肉剁成醬,給帝孔甲吃。帝孔甲吃了之後,覺得很好吃,就派人來索取,想要再一次吃到好吃的醬。這個飼養龍的人,害怕了,就逃跑了。
用現在人的認知水平去看,帝孔甲吃龍肉的事,是不可信的。龍,更多的是存在於神話當中,是人們想象力的結晶。恐龍倒是真的在地球上,存在過一段時期。
所以,歷史上到底出現過龍沒有,老爹認為是沒有的。龍的形象,更多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畢竟,誰也沒有真正見過龍。
-
9 # 國學興道場
重要的話說三遍,真的,真的,真的有龍,我們是龍的傳人,你以為是白說的,就跟世界有鬼一樣,看不見不代表沒有。
-
10 # 歷史君君
首先要確認歷史上真的有龍這種生物嗎,現在為止,都沒有真憑實據來證明龍的存在。其次,新聞上出現的有關龍的傳聞,有的說骨骼相似,有的說外形相似,例如九龍魚。但是,沒有真實的證據來證明龍的確存在或者存在過。最後,到目前為止,龍只存在於傳說故事和猜測中。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
11 # 有舍就有得62747062
這道題很有意思,龍真的存在的,這事要回到一九八九年夏天一個晚上,在我們村有舞龍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當天舞龍隊員在外舞龍回來,由於分錢不均衡,吵了起來!可能驚動上天!天上突然出現一條龍,張牙舞爪!大家看得很清楚!一起驚慌失措,跪倒一大片!這時龍在天上盤旋了約兩分鐘!才甩尾而去!我那時才十幾歲,親眼所見!
-
12 # 農民工健康奶
首先,真實的龍肯定是不存在的。如果現在存在,那為什麼沒有任何影像資料?如果古代存在,那為什麼從來沒發現過化石或者殘骸?所以,如果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龍是不存在的。
但是,如果從人文角度來看,龍又是存在的,它存在於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上古時代,每個部落幾乎都有自己的圖騰,最初是作為與其他部落區分的標誌,後來發展為一種文化象徵。皇帝統一中原地區後,將各個部落的圖騰進行了拼圖式的組合,即龍的形成。就像英國國旗一樣,就是四個地區的旗幟拼起來的圖案。
皇帝統一中原後,龍圖騰一直被傳承下來,禹的兒子啟廢除禪讓制建立家天下的國家,龍圖騰開始成為了國家象徵。雖然春秋戰國中華大地列國紛爭,但龍圖騰始終被各國作為國家象徵,直到秦統一六國,龍圖騰再次成為統一天下的國家象徵。
五千年來,中國或者中國人總是離不開龍,自稱龍的傳人。龍的傳人,不是說是龍這種生物的直系後代,而是指我們是龍圖騰這個文化的繼承人,龍圖騰文化也就是中國文化。所以龍的實質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止於現實的龍有沒有,出不出現已經不重要了。
-
13 # 落衡qaq
那要看你說的龍是什麼龍了,要是恐龍,這些年的化石已經告訴我們確實存在,要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種龍,我覺得不存在。首先是到了如此發達的21世紀,上天入地也沒有發現具體的照片能夠證明,再者說任何一種生物都得繁衍,需要棲息地,這都沒有證據找到。所以更願相信這是遠古人民的一種想象
回覆列表
題主好!筆者認為歷史上應該是真的有龍出現過的,非但如此,就是現在仍然有龍存在,只不過它們超過了人類的認知,所以我們無法一窺龍之真容!
那麼龍在哪裡呢?深山大澤、汪洋大海、九霄高空,甚至平行空間都可能是它們的存身之所。
可以這麼說,龍族一直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冷眼觀察或者說默默守護著古老的地球,只有它們靜極思動時,地球生物才有幸見到它們的一鱗半爪。
當然,關於龍族的守護目標,我們不要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地以為就是在守護我們人類。龍族是在守護整個地球,和地球是什麼生物在主導沒有半毛錢關係。
龍,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