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首先是劉禪,希望咱們都能把歷史人物的名字打對。

    接著回答問題,不可能。

    鍾會伐蜀失敗的話,無論是在漢中被擋住,還是鄧艾奇襲失敗,甚至在劍閣關被反殺,於魏國的國力沒有特別大的影響。《晉書》記載,鍾會“叛變”時,司馬昭帶著10萬人在長安坐鎮呢,而整個蜀國一共也就10萬兵。人口差距是巨大的,90萬人對430萬人。鍾會伐蜀失敗,蜀國會延長自己的國祚,但毫無反擊魏國最終躍馬中原的可能。

  • 2 # 54龍捲風

    不可能,即使魏滅蜀失敗,魏國的根基依然牢固,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這點毋庸置疑。蜀國地處偏僻地方,加上諸葛亮逝世後,由姜維任丞相,蜀國國力衰弱,人才出現斷層,能征善戰的武將寥寥無幾,憑這幾點想再次北伐滅魏已是不可能。

    再者,還有東邊的吳國虎視眈眈,吳國也不會坐看蜀國滅掉魏國,擴大實力。蜀國能夠自保已很不錯了,要想滅掉魏國幾無可能性了。

  • 3 # 偉哥隨拍

    不可能,從哲學上來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屋建築,我們先來看看兩國的經濟對比:魏國擁有的是河北地區,西北的大半個,徐州,揚州北,中原的司隸,雍州,豫州,所以說地域面積比其他兩國總和還要大。這個地域大的話農業開墾,工業生產,商業貿易,也會隨之提升,同時冀州,徐州,豫州也是平原產糧大省,而從曹操收編青州兵同時採納國淵與韓浩的建議開始囤積軍田的時候,也就奠定了強國的基礎,而蜀國這一點卻很薄弱,巴蜀西川那邊山地居多,諸葛亮當年以西川作為根據地時候就有人反對過,因為西川是一個大鐵籠,別人是不可能輕易攻進去,但是自己也很難走出來,每次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最終都因為道路崎嶇糧草接濟不上而告終,這也同時說明了蜀國的國力問題,農業生產低下。反觀魏國這邊,司馬懿在軍田基礎上又引入了屯田制度,就是在前線附近大量的開墾農田,這樣便於打持久戰,糧草的補給線縮短。

    再看軍事實力,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經濟,軍事實力大降,姜維的九伐中原也是窮兵黷武,起來了決定作用,加上蜀主劉嬋不思進取,重用奸佞小人,根本沒有心思進取中原,只想偏安。

  • 4 # 孤山老叟

    不可能。

    當時蜀漢的當權派排擠姜維,劉禪也不是什麼名主,雖然真正的劉禪並不是弱智,但他確實沒有帝王之才。

    蜀漢由於黃皓當權,到處安插自己人,導致人才匱乏,朝堂之上到處都是庸才。

    所以即使鄧艾和鍾會不滅蜀漢,劉禪也沒機滅魏,能自保就不錯了。

  • 5 # 小四帶您看趣事

    滅國考慮的不是由單獨幾個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三國後期,蜀國國力衰弱,人丁稀薄,與曹魏差距非常之大,只不過一直憑藉漢中天險,拒敵於國門之外,勉強抵擋魏國的連翻進攻!大家都知道蜀國的滅亡是由鄧艾奇襲成都導致的,這裡面有個有意思的現象,鄧艾翻山越嶺來到梓潼,所帶的兵馬肯定是不太多的,然而卻連破劉禪派出的三路大軍,這三路大軍還是由諸葛亮之子,趙雲之子帶領的,數倍於鄧艾卻被鄧艾打的抱頭鼠竄,不得不說很搞笑,從這點也可以看出,蜀國的內部已經非常空虛,為數不多的精銳也都在姜維手中了!

    假設鄧艾失敗了,也就是劉禪沒有投降,而是背靠南蠻等待姜維回援,假設一下,沒有姜維的漢中,能不能守住鍾會的進攻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那麼相當於打開了蜀國的大門,魏國兵力數倍於蜀,且兵精糧足,在成都平原打野戰,蜀軍是很難取得勝利了,即使勉強取得勝利,蜀國的核心區也飽受戰亂,滿目瘡痍了!

    我們再假設,鄧艾死在了山中,那麼劉禪能不能反攻關中呢?鄧艾所帶領的只是魏國的一隻偏師,魏國西邊的主力依舊在鍾會手中,從姜維和鍾會多次的戰鬥來看,他們是很難奈何對方的,即使鄧艾方面失敗了,那麼姜維也沒有辦法打破鍾會的防守,更別提長安的司馬昭,還有許昌的守軍了!

    所以說,蜀國滅亡在諸葛亮北伐失敗後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國力相差懸殊,只能一再的拖延滅亡的時間罷了,以諸葛亮的才能依舊不能幫蜀國打破僵局,蜀國反攻魏國怕是遙遙無期的!

  • 6 # 歷史君耶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可能!

    劉備和諸葛亮苦心積慮的經營了大半輩子才有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即便如此,蜀國也還是最弱的一方,不過是靠著蜀地的地理位置,固守一方罷了。

    即使魏滅蜀失敗,魏國的根基依然牢固,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這點毋庸置疑。

    蜀國地處偏僻地方,加上諸葛亮逝世後,由姜維任丞相,蜀國國力衰弱,人才出現斷層,能征善戰的武將寥寥無幾,憑這幾點想再次北伐滅魏已是不可能。

    再者,還有東邊的吳國虎視眈眈,吳國也不會坐看蜀國滅掉魏國,擴大實力。蜀國能夠自保已很不錯了,要想滅掉魏國幾無可能性了。

    《晉書》記載,鍾會“叛變”時,司馬昭帶著10萬人在長安坐鎮呢,而整個蜀國一共也就10萬兵。人口差距是巨大的,90萬人對430萬人。鍾會伐蜀失敗,蜀國會延長自己的國祚,但毫無反擊魏國最終躍馬中原的可能。

  • 7 # 飛眼視角

    假設魏滅蜀失敗,劉禪是否有可能反滅魏國?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一、蜀國國力弱於魏國。

    不論是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等多方面蜀國是全面落後於魏國的。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發現,蜀國以一州之地對抗魏國九州之地,實力之懸殊眾人皆知。即便蜀中富饒亦無法提供給蜀國征服魏國所需的財力和兵力。

    二、蜀國君臣不和。

    蜀漢末期,劉禪親近宦官黃皓,疏遠姜維等蜀漢名臣。這讓姜維畏懼,於是領兵於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這也是魏國抓住蜀漢主力分守兩地的機會實現滅蜀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便劉禪有幸擊退魏軍,但出於君臣不和的因素,蜀漢很難集中本就不多的兵力發動滅魏之戰。

    三、魏國統治深得民心。

    魏國自曹操開始實行了休養生息有利於人民恢復安定生產的政策,因此頗得魏國百姓擁戴。這點可以從魏國代漢可見一斑。雖然後期魏國大權旁落在司馬家之手,但司馬家並未更改魏國原有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如若蜀漢反攻魏國極有可能遭到魏國軍民的共同抵抗。這一點可以自歷次蜀漢北伐,尤其是姜維統軍北伐遭到的魏國軍民抵抗證實。

    綜上三點,蜀漢能夠抵擋魏國滅蜀已純屬僥倖了,其不可能有實力反滅魏國!

  • 8 # 神都醉仙美

    假設就算失敗了,劉禪也不可能反過來滅了魏。

    魏國自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後來魏國大將軍司馬昭自認為蜀國已經無力阻擋自己,發兵滅蜀。

    一個昏庸的後主劉禪,已經將諸葛亮當時《出師表》中說的話已經忘了個一乾二淨。他親小人遠賢臣,致使政治混亂,百姓民不聊生。寵信宦官,導致忠臣姜維也只能含恨離開政治中心,並且在魏伐蜀之後仍不相信姜維的話,致使百官都不清楚具體的詳情。在之後清醒後讓廖化率軍增援姜維,就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故事。但是魏國大將鄧艾的奇策徹底破滅的蜀國生還的希望。

    你說一個只知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的帝王,他心中可能就不理解為什麼打仗。劉禪在位能讓蜀中百姓勉強生活已經是不錯了。蜀國在丞相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將,姜維跟隨蜀國多年最後也落得個種地的下場。就這樣的國家哪裡還有一點戰鬥力,就算魏國失敗了,蜀國也必定是元氣大傷,魏國回去整頓一下,回來依舊可以滅掉蜀國。加上亡國後的“樂不思蜀”。更不用提蜀國反攻的事,絕對是無稽之談。

  • 9 # 閱微草堂筆記

    自劉備於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起,劉嬋作為蜀漢的第二任君主,在位一共41年。然而除了最初諸葛亮還在世的十二年,剩餘時間的蜀漢政權始終是孱弱不堪的。

    我們拋開其他的不講,先看看魏國當時進攻蜀國的軍隊。當時的魏國出動了大約十八萬軍隊路進攻蜀國,這十八萬大概是魏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多一點,即使失敗,收攏潰兵後,依著魏國近430萬的總人口,是不動根本的;而蜀國滿打滿算就那麼十萬兵,一兵一卒都得之不易,一旦損耗過多就是即勝也敗。

    再一個,當時魏國內部已經是司馬氏獨攬軍政大權,甚至司馬昭死後沒兩年,司馬炎已經代魏自立,坐擁整個北方。反觀蜀國,偏居一隅而不自省,蜀地原住民與後入蜀的軍民之間衝突頻頻,如黃皓之流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連帶兵在外的姜維都不敢貿然獨自上朝,內部黑暗可見一斑。

    因此,劉嬋可謂是回天乏術,蜀漢的滅亡已是板上釘釘,又何論滅魏?

  • 10 # 大鵬歷史觀

    即使魏國失敗了、蜀國也不能把魏國滅了。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來理解。當時的蜀國武將方面已經沒有出現有劉備時期那樣的勇猛善戰者了,軍師方面也沒有足智多謀的人輔助了。蜀國後期只有姜維在的時候還可以抵擋一下、姜維一死基本上都是一些沒有太大作為的軍師了。

    然而曹魏這邊就不一樣了,文武司馬懿一家都有。加上比較有名氣的鐘會和鄧艾兩人都是魏國後期的名將,魏國一直以來不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國力都要比蜀國強很多。後期的魏國曹氏已經沒有出現能力強的後人了、朝中已經讓司馬懿一家獨攬大權了。

    蜀國要想滅魏國、除非文臣武將出一些有能力的人,同時還得魏國出現嚴重的內亂讓蜀國有機可趁,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蜀國都只能慢慢的把魏國消滅,也不會很快就滅魏。

  • 11 #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不會,論面積魏國比蜀國大,論人口魏國也比蜀國大,論經濟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魏國也比蜀國強,軍隊數量魏國是蜀國的幾倍,論人才,魏國人才也比蜀國多,而且魏國領導人也不昏庸,從這些方面看,蜀國沒有一處優勢,所以劉禪沒有任何優勢消滅魏國。

  • 12 # 穩健獲利

    我認為是有可能把魏國滅掉的。

    不錯魏國確實實力在蜀國之上,不僅在蜀國之上,還在吳國之上,可以說是三國中的最強國家。魏國的人口比蜀國多魏國的經濟比蜀國強,魏國的國土面積比蜀國大,這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僅僅以這些來判斷蜀國就打不敗魏國,這個未免有失偏頗。

    如果是以這個標準的話,那三國初期時候袁紹最強,袁紹實力強勁,但是怎麼也被不如他的曹操給打敗了呢?在看三國中期的赤壁之戰,吳國的實力也不如魏國強,但是怎麼就把曹操的勁旅給打敗了呢?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這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古往今來數不勝數,非常之多。

    大家還會說劉禪樂不思蜀胸無大志,但是劉禪呢也有一個優點,這個優點就是劉禪知道放權劉禪充分的信任諸葛亮,並且讓諸葛亮充分的去管理國家,劉禪基本上是當個甩手掌櫃。美國原來的有一個總統叫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他就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道充分的放權,艾森豪威爾有一次在打高爾夫球,突然他的秘書說有一份檔案讓他進行抉擇,艾森豪威爾看了一會兒,一時決定不了,就對他的秘書說去去給副總統讓他決定吧,接著艾森豪威爾繼續打他的高爾夫球,艾森豪真的是做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一個境地。劉禪雖然比艾森豪威爾差很多,但是劉禪知道充分放權,他大可以吃喝玩樂,他大可以去不問正事,但只要他充分的放權,他充分的交給信任的人,比如說諸葛亮先生,那就照樣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而且這個題目的前提是魏滅蜀沒有成功的情況下。既然如此,那魏國肯定他某些方面有漏洞或者缺點,那麼蜀國,雖然實力不濟,但是選一個上將軍,透過等待時機和奇謀來達成勝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13 # 公元前

    加入劉備沒有死,諸葛亮還在世,五虎上將也沒有死,蜀漢仍然沒有可能滅掉曹魏的可能,在曹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後,奠定了劉備建立的蜀漢只是陪伴魏朝的命運。諸葛亮的好友水鏡先生,在得知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曾感嘆道“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三國魏、蜀、吳三國的軍力進對比:

    魏: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涼州、 幷州、 幽州、冀州、荊州、 西域督護府,人口大約有1000萬,軍隊大約有80萬左右。

    吳:揚州、 交州和 大部分荊州, 人口大約230萬,兵力大約23萬。

    蜀:益州he 漢中,人口大約94萬,兵力大約10萬,巔峰時期兵力大約17萬。

    劉備伐吳失敗之後,輸光了蜀漢所有的實力,一代梟雄劉備最終抑鬱而終。當然,實力並不是決定成功的絕對因素,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以少勝多例子也是非常多的,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蜀漢上到君主,下至群臣都準備好了嗎?

    從歷史結局來看,蜀漢的最後一個君主“阿斗”和曹丕、曹睿相比並不是一個檔次。甚至他們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劉禪和曹操口中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相比,則更沒有可比性。而諸葛亮死後伴隨在劉禪左右的群臣基本上都是無能之輩,隨著“五虎上將”的相繼立世,蜀漢軍中的精英基本消失殆盡,蜀漢人才極度匱乏,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寫了“益州疲弊,民窮兵疲”,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蜀漢一統天下比登天還難。

    在《三國》中,有這樣一句話:曹操挾天子佔據天時,孫權佔據了地利,劉備佔據人和,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對,劉備在三國後期連人和也佔不到了。

    曹操挾天子之後迅速統一了北方,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外敵,對內施行修復農田水利北方社會秩序逐漸平穩,北方地區人心開始思定,而此時的曹魏不但佔據了天時,而且還佔據了人和。孫權繼承父兄大業,依靠大江之險經歷了三世,同樣佔據了地利和人和。反觀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三國初期他可以用“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閣下玄孫”的旗號召集人馬,但東漢滅亡之後、人心開始思定之後,很多人已經不買劉備的賬了。

  • 14 # 桑榆情感說

    咋這麼難那!我不想當皇帝

    劉禪上位,下人給他穿衣服時他嫌太煩,縷縷大叫“咋這麼難那”,那意思是我不想這麼麻煩穿衣服,諸葛亮出祁山打仗,他嫌煩,說,丞相,你看著辦吧;後方的人挑唆他與諸葛亮的關係,他聽聽不懂,嫌麻煩,就照著人家的意思去辦;魏國人翻山越嶺來到蜀國,筋疲力盡,如果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隨手就能能滅了他們,而劉禪嚇得自己就跑出來投降了。被虜到魏國,魏國人好吃好喝待他,他花天酒地活著,有人問他思蜀否,他的舊臣,教他說“思蜀”,他卻說:此處樂,不思蜀。這種人,怎麼能去滅人家呢。

    萬事在人為,就這個人,累死了諸葛亮,也扶不起來,更何況,諸葛亮死了。魏滅蜀不成功,蜀也滅不了魏,司馬懿父子不是好惹的。

  • 15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你看劉禪那個樣,上臺伊始,崇信宦官黃皓,近小人,遠中良,別說剿滅兵強馬壯的曹魏,恐怕他會自亂朝綱,自趨滅亡,守住本已屬艱難。就別談對外擴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星樸寶劍現在在韓國娛樂圈卡咖位是一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