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發情期是怎麼出現的?

    在地球歷史上,匱乏總是伴隨著每一個生物。這是因為動物屬於異養生物,它們自身不能合成能量,需要從植物中獲取,然而植物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植物受水分、溫度、養分等影響比較大,甚至在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季節,能夠提供的能量都不相同。

    在大多數地區溫度較高的時期,植物的生長速度會變快,能夠提供更多能量,所以如果生物的幼崽出生在這個季節,成活率就會顯著提升。

    然而我們知道,大多數生物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所以在生物進化的早期,大多數生物在繁衍時是沒有季節性的。

    只是在食物較少的季節裡,由於食物嚴重匱乏,導致幼崽成活率顯著下降;而有些幼崽比較幸運,出生在食物較多的季節,因此成活率會提升。

    就這樣,經過大自然殘忍地選擇之後,能夠在食物充足季節裡繁衍後代的基因被選擇了出來,這就是發情期。

    除了食物之外,天敵的數量、溫度等也影響著生物的發情期。有些昆蟲會在秋天繁殖後代,這是因為秋天時許多候鳥會飛往南方。

    雖然發情期可以提高生物幼崽的生活率,但不是每一種生物都會被自然選擇出發情期。

    沒有發情期的原因?

    如果一個生物沒有發情期,那隻能說明一點:該生物幼崽的存活率,在各個季節相差不大。比如:人類。

    再加上人類的天敵不會隨著季節遷徙,所以人類嬰兒的存活率在各個季節都相差不大,這就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發情期選擇性就不是那麼強烈,也就是說,有發情期對人類沒有明顯的好處。

    而且,有發情期還會制約人類的繁衍能力,這是因為有發情期只能選擇固定幾個月生育幼崽,剩下的時間都不可以繁殖後代,這顯然不如沒有發情期繁衍速度快。

    所以,地球上也有許多動物沒有發情期,比如:長頸鹿。

    自然選擇與進化

    活著是為了什麼,對於人類而言可能會有無數的答案。認為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夢想,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自以為能夠對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實際上一些最基礎的事情,都是受到基因的控制,比如:懷孕生子。

    從理性角度去分析,繁衍後代並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大多數生物的幼崽都需要跟隨母親生活一段時間,學習生活技能。然而對於大多數生物來說,養孩子並不防老,孩子長大之後便會選擇離開自己的父母,可能終生都不會回來。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生物還要繁衍呢?

    其實是因為基因想要傳遞下去,對於基因而言,生物只是承載它的工具

    如果某個基因能夠幫助生物更好的繁衍下去,那麼該基因就可能繼續傳遞下去;如果某個基因不能幫助生物更好的繁衍,那麼該基因就可能被淘汰。

    比如:睪酮可以增強男性魅力,讓男人看起來更強壯、更有雄性氣息,這可以幫助男人獲得女人的青睞。然而過量的睪酮或可導致男性提前衰老或者死亡;侏儒基因雖然不會讓男性看起來更強壯,但研究發現侏儒症患者的癌症患病率較低,總體而言更長壽。

    儘管侏儒基因更長壽,但由於它不能幫助生物更好的繁衍,所以這個基因就難以被傳遞,而睪酮基因可以幫助男人更好的繁衍後代,所以它被自然選擇所青睞,被生物一代代傳遞。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比不能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更“長壽”。

    同理,能夠提高生物幼崽存活率的基因,比不能幫助生物幼崽提高生活率的基因更長壽。

    就這樣,因為繁衍和生存,一代代地生物的基因被自然環境選擇著,就這樣生物也在不斷進化著,有些生物因為體內的基因不能適應環境,所以滅絕了,比如:恐龍。有些生物體內的基因因為能夠適應環境,所以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今天地球上生活的一切生物。

    總結

    自然環境會篩選出一些適應環境的基因,剔除對生存或者對繁殖有害的基因,發情期基因也是這樣被自然選擇的,而這也是推動生物進化的底層邏輯。

  • 2 # 量子科學論

    又是《動物世界》裡那句經典的臺詞:春天到了,一望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又到了交配的季節...!在一年中這個特定的季節裡,許多具有發情期的動物會為繁育後代而忙碌著。這是一個生物除了尋找食物,讓自己活下去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很多野生動物在漫長的進化中都演化出了發情期,只有在這個時期它們才會進行一年一度的交配,而發情期的到來是受到身體內性激素增多的影響,而性激素的多少,又受到了溫度和日照時間長短的影響。春日裡,萬物復甦,日照時間增長所以很多動物都是在這個時期進行交配的。

    發情期中的雌性生物會伴隨著排卵,子宮內膜增厚,為儲存受精卵最好準備,這個時候它們會透過各種行為方式來告訴雄性它已經準備好接受交配了,並散發出只有發情期才具有的化學物質來勾引雄性。有些動物在繁殖期只會發情一次,就可以一擊命中,而有些動物在繁殖期會發情很多次一直到受孕成功才停止,它們如此費力的原因可不是為了享受和娛樂,而是因為它們要抓住一年一次難得的繁殖機會,其他的時間動物們都不會交配,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只能等待來年。

    可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我們人類為什麼隨時都可以呢?

    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大部分都嚴重的收到了自然環境的制約,它們的習性和行為都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和機制,而不是為所欲為。因為一個生物想要生存延續,除了將自己的基因更多的傳遞下去外,還要首先保證的是存活問題。也就是食物的問題。假如食物豐腴,生存沒有任何壓力的話,那當然繁育後代越多越好。

    因為《自私的基因》中有這麼一句話:“在地球上任何一種生命形式都是基因設計出來儲存自己最精緻的生存機器”,也就是說任何生物都只是基因的一種載體形式,我們的行為、特徵、習性都受基因的支配,而大自然卻可以選擇並改變基因。因此地球上的一些生物都是大自然塑造出來的。知道了這一點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動物要有繁殖期。

    在自然界中,有三種基本的生物形式,它們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而哺乳動物是大自然的消費者。既然消費能量,那麼就必須受到生產者的制約。這裡的生產者就是自然中的各種植物,而植物給動物所提供的能量卻受到了日照、溫度、水分、養分這些最基礎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雖說基因告訴動物們繁殖越多越好,但自然條件就會限制眾多的動物只有在食物最充沛的時候繁殖才是最安全、最高效、也才能提高幼崽的存活率。

    我們知道,繁育後代是一件十分消耗能量和資源的一件事,相信你也深有體會,俗話說一個孩子窮三年。而在自然界中更甚,如果不是在食物充裕的時候繁育幼崽,不僅幼崽不能存活,而且雌性還很可能會被幼崽拖累到丟掉性命。

    大自然的殘酷是我們人類無法想象的,因此動物的進化就必須做到儘可能的節約能量,例如:我們人類每月一次的排卵、還有那個經期,這對動物來說簡直太奢侈了,白白浪費了這麼多的能量。雖然動物們沒有意識和思想去總結這些道理,但是在漫長的進化中,隨著環境對基因的選擇和改變,節約能量以及固定的繁殖期已經被刻在了基因上。所以,自然界的動物進化出了發情期,它們只在發情期排卵,一顆都不浪費,這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很多動物孕期短的,在春天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就可以交配,等到夏季或者秋季幼崽就可以出生了,食物很充沛,成活率也高;很多孕期稍微長一點的生物,它們可以選擇在上一年的秋天進行交配,等幼崽出生了就是春風拂面的春天或者是夏天。總的來說這種繁殖策略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

    人類呢?那真是有點奢侈了

    除了上文說的女性奢侈,男性也很奢侈,很多祖傳的脫氧核糖核酸就那樣白白浪費掉了。雖說我們人類現在已經脫離了自然環境的約束,我們食物充沛,生活環境優越,沒有天敵,隨時都可以繁育後代。但我們也受到了社會資源的約束,估計你現在讓你生第三胎你肯定不願意。這也是一種無形之中的約束。

    這說明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由於我們的雜食性,我們可以透過採摘、打獵、捕食小動物來獲得足夠的能量,導致了發情期的消失,也就是大自然在這方面的壓力和選擇在人類身上並不那麼強烈,因此發情期的消失反而更有助於人類的快速繁衍,從而使得人類在數量上遠遠多於任何其他動物。

    總結一下

    自然界任何一種動物的習性都是有基因控制的,而基因正是反應了大自然選擇的魅力。有利於生物發展的基因會被保留下來,而那些阻礙生物發展,對生物生存有礙的基因則會被淘汰。發情期對於動物是一種保護,而沒有發情期的人類則更有利於基因被大量的傳遞和延續。

    但是,我們人類雖說擺脫了自然的控制,但是我們已經身兼社會責任的枷鎖和壓力。所說你可以大量傳遞你的後代,但是你依然不能放肆亂來。甚至混不好,還討不到老婆,這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社會性的選擇壓力吧。

  • 3 # 科學黑洞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大草原上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這是趙忠祥老師《動物世界》中經典的開篇詞,在70後、80後、90後的記憶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那麼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的動物都擁有著固定的發情期,只有在這個時間段內才去交配?而人類這個物種就不同了,一年365天都可以交配生娃?

    生物的交配行為可以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最本質的因素就是基因的影響,其次就是外界環境的影響。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就是基因突變(變異)和自然選擇。一個生物它們選擇去交配這項既耗精力又耗體力的行為,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當然人類比較特殊可以除外。那麼既然是付出就需要有相應的回報,希望後代誕生之後可以平安無事的長大。

    但是野生動物在野外生存從來都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尤其是“弱勢群體”,一般來說“老弱病殘孕”往往都是這個種群天敵的首要目標,並且它們也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群體。那麼最佳的方式就是希望在孕期以及娃娃誕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安全平穩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食物量充足,其次就是環境適宜,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這些條件會更加的有利於新出生的寶寶可以平安的長大,在自然環境的選擇下,這種週期性的繁殖期就形成了。

    例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它們看起來沒有固定的發情期,一般都是在幼獅長大或者夭折之後隨時進入發情期,但科學家統計一般每年在東非動物大遷徙的期間過後小獅子的數量會急劇增加,這是因為動物的大遷徙給獅子帶來了充足的食物,這會讓獅子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整它們的傳宗接代的任務。

    獅子這銷魂的小表情 為什麼人類沒有固定的發情期,而是一年365天都可以?

    對於這個問題最先也要說到環境的影響,因為人類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更安全,後代也更容易長大,並且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有科學家曾統計一些國家幼兒的出生率,發現相對來說在10月份或者11月份孩子的出生率較高,那麼這可以說明週期性嗎?其實產生這個差別的真正原因科學家認為是在當有長久假期的時候,懷孕的機率要高,從而十月懷胎誕生寶寶,一般長久假期就是春節以及西方國家的聖誕節等等。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很有意思,文章中提出了疫情期結束之後在今年的10-11月份孩子的出生率一定非常高,並且離婚率也相對來說會高,這一點我深表贊同。

    科學家針對人類沒有固定的發情週期,還有兩種假說,都要從兩性競爭開始說起。

    首先就是“後代投資”假說,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物種繁育後代都是由雌性動物來完成,一般雄性動物都只是在交配期提供完自己的精子後,它們繁殖後代的任務就完成了,並且是付出了最小的代價,之後它們還會去尋找其它發情期的雌性進行交配,可以用“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風險性最低”的理論來理解。

    但是人類這個物種不像是一些大型的掠食者有著很強的生存能力,況且由於人類的發展進化,直立行走解放雙手學會製作工具和使用工具,而直立行走還會帶來很多的弊端,最常見的就是腰椎、脊椎病,同時還有產道變窄,大家都是早產兒。因為人類都有一顆大腦殼,不早產也生不下來啊,因此小孩的腦袋都是在生出來之後逐漸變硬的。

    那麼就需要親代付出更大的努力來照顧孩子長大,現代的法律規定孩子父母必須要照顧孩子到18週歲成年哪,而真實情況更嚴重,到成年也沒有結束到成婚也沒有結束。因此說在遠古時期如果是父母雙方共同撫養,孩子的存活率會更高。因此雌性進化出隱藏排卵期,這會讓雄性一直陪伴左右,因為雄性無法判斷雌性是否已經受孕,那麼就一刻不能離開,避免喜當爹情況發生。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假說,這種隱藏排卵期或者說沒有固定發情期的情況,還能避免雄性的殺嬰行為。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都是群居生活,一個獅群中會有1-2只雄獅、5-6只雌獅。雄獅都是靠著武力當上獅王的,因此會時常受到流浪雄獅的挑戰,總會有一次失敗丟掉自己的東西王位。這個時候新王登基,它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獅群中繁殖自己的後代,那麼它會選擇殺死上代獅王的後代,從而讓雌獅儘快的進入發情期。

    而如果沒有一個生物沒有固定的發情期期,那麼雄性就很難判斷出後代是否是自己的種,那麼毫無顧忌的殺嬰行為也就不可能存在。例如靈長類中的倭黑猩猩它們會長時間的保持發情期,更更多的雄性交配,這樣也達到了相同的目的,那就是讓雄性難以分辨後代,這樣就減少了殺嬰行為,這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最後可以總結成無論是哪種繁殖方式,都是在自然環境的選擇下形成,都有其背後的目的性。

  • 4 # 歸藏易數硃紅兵3519

    人類歷史雖然不是很漫長去,但是篩選速度更快。族群和族群之間,族群內部。主要原因是人的智力發展,都是藉助工具進行篩選操作。動物之間獲取食物相對人類較為困難。群體之間的爭鬥往往也是殺敵三人,自傷兩人。藉助工具後,群體力量加成。強者越來越強。

    人類族群早早地把那些繁衍慢的淘汰出局了。

    發情期是動物進化過程保留的科學本性。但是也有很多動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老鼠兔子一切不冬眠的 齒類動物都沒有明顯的發情期。鴿子也沒有。發情期動物取決於雌性動物,對哺乳和養育後代的成本考慮。

    後代養育無憂的沒有發情期的動物群體優勢明顯,族群發展快而大。

    後代養育比較困難的,食量大、食肉動物哺育孩子的成本較高。配合著豐富的食物的發情期科學的選擇。

    女性則是每月一次的排卵期。和老鼠兔子沒什麼不一樣。

  • 5 # 有魚戶外

    溫飽思淫慾的核心是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

    且沒有明顯的生存環境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人可以隨時交配。因為生存安全的問題得到了充分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使用多久需要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