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生命科學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一詩,出自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這一回也是諸葛亮正式粉墨登場的一回,書中是這麼描寫的: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很多人都看過這部小說,袁闊成老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應該有不少人聽過,央視新版、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也有大把的人看過。那麼,有多少人關注了諸葛亮的這首“出場詩”呢?又有幾個人讀懂了呢?小編看網上有關資料,大多數人對此詩的理解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諸葛亮詩原文如下: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註釋】

    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覺:覺醒、覺悟。

    平生:從來,向來。

    遲遲:徐徐

    本詩出自《三國演義》,無任何正史記載。與其說是諸葛亮詩,不如說是羅貫中詩。《三國演義》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為中華文學史上的瑰寶,羅貫中亦不愧為小說大家,從這首小詩就能看出端倪來。首先,從寫作角度來說,此詩為諸葛亮的出場,做了大氣盤旋的鋪墊。那麼對於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和場景氛圍渲來說,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

    其次,此詩是為諸葛亮量身訂做的,不僅十分符合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開始就為諸葛亮戴上了一頂智慧的帽子。說到這裡了,就必須要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了。大夢,是道家對人生的一種詮釋,在道思想中,夢既指混沌迷濛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與思想。“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來理解,意思就是在這亂世之中,人人迷茫,驚慌失措,但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其中的緣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這裡為什麼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說家有一個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賦予道士身份,或者與道士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崗塞軍師徐茂功、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梁山的軍師吳用及智慧人物公孫勝,等等。羅貫中塑造諸葛亮也是一樣,仙風道骨,呼風喚雨。因此,詩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給諸葛亮在小說中的形象定了型。還有一點,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詩句的意思正好與此呼應。

    後兩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經從美夢中醒來了,可窗外的太陽還在慢慢吞吞的移動。這句更深層的意思是表達諸葛亮雖然超然物外,遺世隱居,卻從未放棄心懷天下、等待伯樂到來的雄心。用“日”來隱喻賞識自己的伯樂、未來的明主,用“日遲遲”形容明主的到來太慢了。實際上這是說給劉備聽的,他在埋怨劉備來得太遲了。因為戰亂年代,機會稍縱即逝,明主和賢臣相遇、相識、相知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也相當的寶貴。到來太慢了。實際上這是說給劉備聽的,他在埋怨劉備來得太遲了。

    由此可見,羅貫中把這首詩放在此處、此時,何其高妙,簡直是神來之筆。

  • 2 # 淺深創業者

    羅貫中先生用一首詩來做開場白,把一位世外高人的出場渲染的恰到好處,諸葛亮的從容和自信在這首詩裡都若隱若現。

    深處江湖,雖不問江湖事,但對江湖事卻瞭然於心。閒居草廬,卻名聲在外。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兩句把國家的格局與走勢已經看透,在後面隆中對中可以體現。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兩句對應諸葛亮的人生格言: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暗喻諸葛亮已經準備好出山了,但明君遲遲未到!

  • 3 # 赤羽仙澤漢服

    諸葛孔明隱居隆中時的生活寫照,田園生活,對和平統一美好的嚮往,加上作者羅貫中的精彩詞語勾勒,為三顧茅廬畫上成功的句號

  • 4 # 風自雅

    胸懷大志如靈虎,文韜武略揮墨毫。

    古往今來宣紙上,氣節齊身育後人。

    寒贊花魁家致美,青蓮滌心不沾汙。

    菊黃收穫土成金,只盼日出來明君。

    (諸葛亮,羅冠中,正是這樣的心情)

  • 5 # 善良無罪7

    這是三國時諸葛亮先生在未出山之前,在少有人知道的自己住地修行時的感悟。這個大夢,也即眾生所迷,眾生的無明不覺,眾生於夢中,以夢為真,痴人說夢。我們諸葛先生,已是醒夢之人,他已經從大夢中醒來。所以,他睡覺時,一心睡覺。吃飯時,一心吃飯,走路時,一心走路。所以,他從而開了大智慧。要想開悟,一心睡覺,心無掛礙,哪怕是拉屎,放屁,掃地,擔水,只要無二心,一切都是開悟的機緣。正是前面的修行之得,才有後來的諸多妙計之用,他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為公,應是我們世人學習之楷模

  • 6 # 北極lulu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首五言絕句刻畫出了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諸葛亮少年自比管仲樂毅,對世間萬物都洞悉於心,瞭若指掌,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豪邁之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就對天下大勢做過細緻的推演,若說諸葛亮沒有宏才大志是不現實的,可是諸葛亮並沒有主動走出隆中。天下豪傑也並沒有叩他的大門。最後來顧茅廬的是弱小的劉備,即使反覆的推演讓他知道也許他出山也不能成就偉業,但是既然夢醒了,大丈夫既領重任,至死方休!

    諸葛亮不刻意,不迴避,不妥協,不自持的聖人境界賦予他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 7 # 麻辣鮮詩

    您的問題問得好,說白了,這首詩作於諸葛亮在釣魚或者說是待價而沽的時候,原因如下:

    一、說說諸葛亮的在隴中時的家庭背景,諸葛亮乃當時名士黃承彥女婿,名士大抵相當於鄉紳吧,家庭相對富足,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專心讀書,結交各路名士,有些名士遊覽天下,見聞學識極廣,所以有助於諸葛亮瞭解天下時事。

    二、坊間傳言諸葛亮妻子絕非等閒之人,可能才學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方面可以輔證夫妻二人在隴中絕非閒暇度日,而是專研聖賢之書,博學專研,夫唱婦隨,生活美滿。

    三、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屠狗之輩和織履之人皆有滿腹雄心,作為一個正直青春年華,飽讀聖賢書,思想活躍的文藝男青年和女青年難免在閒暇之餘探討將來何去何從,得到的結論肯定是偏居一隅只能保一時的安全,只能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將入相必然是讀書之人的終極志向。

    四、隆中對中對諸葛亮描述是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是說啥呢,諸葛亮和別人高談闊論或者說吹牛掰的時候說自己可以堪比管仲樂毅一樣的治世能臣,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在窮鄉僻壤是睡不著的。他的夢想激勵著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啊。

    五、為啥諸葛亮在徐庶、元直面前可勁吹呢,因為他兩是名士,周遊四方,接觸甚廣,能登的大雅之堂,所以,把他兩忽悠住了能起到最好的廣告作用,徐庶元直也是文人,文人當時最愛乾的就是著書立說、輔助他人成就霸業啊,所以四方遊走,兜售自己的理論,這就是為啥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的原因。如果諸葛亮當時無任何想法,徐庶元直來了,大可粗茶淡飯,閉口不言,反而誇誇其談,語出驚人。

    六、有名士幫忙做廣告,自然有客戶會上門,時間早和晚罷了,所以諸葛亮能做的事就是等待,但目的正如歌詞裡面所唱“讓多少等待都不再是等待”,在等待中選擇,為出世就能出將入相,選擇了劉備,為考驗其誠心,有了三顧茅廬。

    這首詩應該樣理解:

    大夢誰先覺,生平我自知-------家裡奴僕家人,誰先醒的,我知道啊(因為輾轉反側睡不著,有理想的文藝青年都這樣)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應該反著理解,我每天在草屋裡睡不著,遠方的明君,你倒是來啊。

  • 8 # 此路無邊

    對羅貫中的小說來說,諸葛亮的形象塑造是一個關鍵的地方。如何能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能夠帶領逃亂中的劉備及其剩餘的人馬,與魏,吳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必須要有特別的一面。

    在書中,作者用前兩顧來鋪墊這個臥龍先生的與眾不同,不光吊足了劉關張三人的味口,也吊足了數百年中國人的味口。

    這裡出現的一段小詩,就是這首二十字的小詩,把諸葛亮的人物性格頗為獨到的勾畫了出來。

    “大夢誰先覺,憑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首詩用我們今天的人的觀念來講,就是一個睡足懶覺的吊絲,沒得亊起來在發神巾。你有本亊像馬雲一樣去找投資搞專案,何必住了山窩裡。

    其實,你們無法理解古人的行為,也是有原因的。

    讀過《紅樓夢》的童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麼兩句詩:“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在古代,有本亊,或者自認為有本亊的文人,都不願到外面去跑官。這種觀念的形成,還有一些歷史的因素在裡面糾纏。

    在唐代,李白,杜甫,孟浩然等等,都到當年京城露了一手的,結果,李白一生漂泊,結幾個媳婦都保不住,最後死在他叔叔家。杜甫一家子沒辦法,跑到成都,對著大風吹走了自家房子上的茅草罵街,孟浩然有點能,看情況不對,趕緊回撤,從此不再求仕。

    羅貫中把一個三國時期的大咖,為什麼要隱藏在

    襄陽西二十里的這個小山坳呢?

    歷史真的需要這麼會玩的人才嗎?難道孔明不怕他玩脫了嗎?

    這就是羅作家高明的地方。

    也就是說,孔明高明到一種什麼都在掌控之中的意思。

    這首詩是根據三國演義的局勢出現的,在這裡就是說,大局勢如何演變,你們在夢中的人,沒有我看的明白。草屋的春天讓我睡的很好,窗外的太陽按照規律在慢慢移動。

    整首詩展示出的是一個胸有乾坤的大才景象。從大夢到日遲遲,所有的看似複雜的局面,到“日遲遲”的萬變不離其宗的總攬大局觀,躍然眼前。也為後來的草堂對話和出師表的出來留下伏筆。

  • 9 # 夢話春秋

    這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中故意吟誦給他聽的,為以下的隆中對作的開場白,像子曰一樣。什麼意思呢,天下大事誰能知分曉,如同夢一樣,誰能先知先覺,誰能讓夢想成真,我,我知道,我已經看透當今亂世,能明確指出出路,能夠破解你夢的疑惑。我已經在家等著了,我已經知道了你來過,我在家裡面吃飽喝足等你求我,非我求你,如果你再禮賢下士,你再不把握住這次機會,那麼就會像外面的落日一樣,會遲遲的落下,快點進來吧,時間不等人。

    當時的劉備是心懷天下正在創業的艱辛時期,一路走來全是失敗,依靠誰都不成,一次喝酒時發現自己身有贅肉而哭,時不待我,可當時劉備身上沒有一分錢,更沒有根據地,只要一片熱情,這時聽到諸葛亮能夠給他指點迷津能不高興嗎。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如此,我們都有迷茫時,都希望找到人生的一個指點迷津的人,真正能夠一個大夢先覺的人,其實所有的大夢先覺都是來自於實踐與感悟。來,來,大夢我先覺,有不明白的關注一下,呵呵!

  • 10 # 默玄吟雷

    其實這首詩大有深意,暗示了諸葛亮其實在等明主,也渴望結束漢末混戰黑暗時代。

    他已經睡足了,養好了精神,太陽卻還沒爬上來。就是這意思。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則喑示他料定了天下大局,胸有成算。

    詩很氣派,也含深意。

    諸葛一生最清醒,卻終不遂興復志。

    也許這句日遲遲也暗示了其遲遲大志不遂。

  • 11 # 博凱凱

    羅貫中先生用一首詩來做開場白,把一位世外高人的出場渲染的恰到好處,諸葛亮的從容和自信在這首詩裡都若隱若現。

    深處江湖,雖不問江湖事,但對江湖事卻瞭然於心。閒居草廬,卻名聲在外。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兩句把國家的格局與走勢已經看透,在後面隆中對中可以體現。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兩句對應諸葛亮的人生格言: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暗喻諸葛亮已經準備好出山了,但明君遲遲未到。

  • 12 # 災害研究

    諸葛亮未出山時,倒也灑脫,醉臥日高起,不問塵世間。下得山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讀《出師表》,為之流淚,忠心耿耿又如何?大夢誰先覺,此話好講,做到實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尤其難[靈光一閃][靈光一閃][摳鼻]

  • 13 # 一斗樓

    這是諸葛亮出場的作秀,當然是羅老夫子給其鋪墊的隱居安逸寬心怡情懶散的所處環境。讓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陷於刀兵戰火危境,增加高尚的救國救民的抱負情懷。

  • 14 # 海藍山青

    《大夢誰先覺》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諸葛亮首次亮相時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該詩可謂是神來之筆,把諸葛亮既是智慧賢能的化身,又是淡泊寧靜的形象,刻畫得淋漓至盡。

    該詩起點不凡,大氣磅礴,為諸葛亮高調走出來盡情渲染。劉玄德意誠情至,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其情節為諸葛亮“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作了很好的鋪墊。劉玄德前兩次來未見到,第三次光顧草廬時,諸葛亮正高臥酣睡,他侍立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一醒,就口吟此詩。此詩一出,其氛圍有先聲奪人之勢,其境界有出神入化之妙,氣勢上又勝出一籌,真是造詣高妙,耐人尋味。

    該詩前兩句,立意深遠,從大處著筆,使諸葛亮仙風道骨、大智大賢的形象鮮活起來。“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其意思是,人生如夢,世事紛擾,誰能醒悟、看透其中的道理?平素我是知道這裡的哲理和緣由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大家也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因此,這兩句詩,對諸葛亮來說,恰如其分,量身打造。從此,諸葛亮出山,輔助劉玄德打天下,才有這三國鼎立,蜀國一片天地。諸葛亮也因大智大賢的形象,留下了萬古千秋名。

    該詩後兩句,看似場景寫實,卻寓意豐盈。“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其意思是,春意正濃,覺已睡足,抬頭看窗外,太陽正緩緩地西沉。從表面來看,這只是諸葛亮在草屋裡一覺醒來的情景。但與前兩句聯絡起來,從深層來看,是表現出諸葛亮瀟灑超脫、隱居山林的生活狀態,蘊涵著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懷天下,擔當盡責的情懷。同時,“日遲遲”也有時不我待,渴望遇到明主、實現平天下抱負的寓意。

    《大夢誰先覺》詩,是諸葛亮一生作為賢臣良師的生動寫照,是《三國演義》不可多得的畫龍點睛之筆,很值得我們吟誦玩味。

  • 15 # 雨滴悠悠

    當初劉皇叔三顧茅廬時,孔明裝睡醒來就吟詩一首: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以前看三國的時候,這個場景留給我的印象特別的深,尤其是那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既表達了世事洞徹的高明,又表現出順其自然的達觀,可謂是自我推銷的高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少女時代的成員金孝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