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
2 # 鳳凰西遊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確實為子虛烏有。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乃大眾耳熟能詳的“失空斬”。
當時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在西城坐鎮運籌,把關興、張苞、馬岱、姜維、張翼等人全部分派了出去執行任務,忽然司馬懿、郭淮率大軍殺奔西城而來。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兵有一半出城運糧,因此只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當時眾官聽了這個訊息,大驚失色心驚膽戰。諸葛亮談笑自若,吩咐將旌旗盡皆隱匿,然後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然後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後來司馬懿到了城下,越看越懷疑,認為諸葛亮生平不敢弄險,這種情況絕對有詐,肯定藏有埋伏,然後下令退軍。
空城計的情節來源於《條亮五事》,該書的作者是西晉的學者郭衝,他是諸葛亮的鐵粉。這傢伙成天幻想著自己的偶像多麼多麼神機妙算,用很多自己臆想的情節來美化拔高諸葛亮的形象,因此後來寫下了《條亮五事》,其中一條就是空城計。但是在他那個故事版本里,漏洞比較多,不算精彩。在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入了郭衝杜撰的這個故事,而羅貫中又經過藝術加工,才最終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版本。
諸葛亮的空城計雖然是虛構的,但並不能就表明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在歷史上,就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幾次真正的空城計。第1例.曹操的空城計
興平二年,曹操在山東兗州伐呂布期間,曾混戰於鉅野一帶。當時麥子剛好成熟,收糧是當務之急,但呂布率大部隊忽然打了過來。當時曹操的主力部隊都在外圍執行任務,城中只有千餘人。情急之下,曹操心生一計。曹操只帶著幾百士兵在城外列隊迎敵,而另外幾百兵士,則被派往田間搶收熟麥,卻安排老弱婦孺看守營寨。呂布看到曹操就這麼幾百人的陣勢,反而不敢輕舉妄動。陳宮建議說,曹營西側有濃密的樹林,很可能有伏兵。不如駐紮下來,以觀其變。”就這樣僵持了兩三日,等曹操的主力部隊被緊急召回後,呂布只好撤退。
後來呂布透過打探得知,曹操原來是個空城計,他真正的目的是背後收麥,這讓呂布後悔莫及!
第2例.文聘的空城計
文聘投靠曹操後,受到重用,後來被封為江夏太守。後來孫權親自帶大軍攻擊江夏,當時秋天多雨,連天的暴雨將江夏的一面城牆衝倒。當時江夏城內的兵力,根本無法和孫權抗衡,城牆崩塌,更讓文聘雪上加霜。但是文聘不然心生一計,他讓城中人馬全部偃旗息鼓,藏匿起來文聘自己也藏在府中不露面。
孫權來到江夏城邊,看到城牆裸露,城內沒什麼人氣,非常疑惑。後來考慮到文聘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如此潛伏不動,絕對有什麼鬼主意或者有外援打埋伏,於是就撤兵了。這件事,在《魏略》中有明確記載:
“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第3例.趙雲的空城計
在三國演義第71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中,趙雲單槍匹馬救了黃忠,又衝進曹營救了張著,最後才返回本寨。曹操大怒,率領眾將和大部隊來趕捉趙雲。趙雲的部將張翼建議,立即令軍士閉上寨門,上敵樓防護,趙雲卻沒有這麼做。
遂撥弓弩手於寨外壕中埋伏;將營內旗槍,盡皆倒偃,金鼓不鳴。雲匹馬單槍,立於營門之外。當時已經到了黃昏,張郃、徐晃看到趙雲單槍匹馬在營門前等著他們,驚疑不定,不敢向前。等曹操帶著大部隊趕到後,一聲軍令,士兵們大喊一聲,殺奔營前;見趙雲全然不動,曹兵嚇的翻身就回。趙雲一看曹兵都是些紙老虎,於是把槍一招,藏在壕中的弓箭手弓弩齊發。此時已經天黑,曹操一看不妙,撥回馬頭就閃人了,趙雲的人馬乘勢殺奔出寨,曹兵各自狼狽逃竄,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河邊,落水死者,不知其數。
這一段故事,雖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
3 # Mr昆秀神
很多歷史故事都充滿計謀和種種驚險的情節。現實生活也是同樣,只不過留給後人去理解去解析。所以,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我們讀後能增長智慧增添生活的樂趣就好,要非常較真地追究其中的細節未必都能經得起推敲。今天,我們看到古代智者的思維邏輯,還是讓人讚歎的!
-
4 # 雄心雅者
三國中的空城計是有的,不是虛烏,不是諸葛亮用空城計,而是趙雲用空城計,其實那時不是計,而是趙雲"有勇有謀",後人才稱之為"空城計"。在元未明初:《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移花搬木把空城計用在諸葛亮身上,用文學方式描寫誇大諸葛亮的才能,突出他足智多謀。來滿足羅貫中對諸葛亮的敬佩心,使看後《三國演義》的人們更對諸葛亮才能敬佩心。
真實歷史佐證 巜三國志、趙雲傳》內容記載:趙雲帶兵出城去救援黃忠將軍被曹軍圍困,途中遭遇曹軍,立馬轉頭回城。令士兵開啟城門,插許多軍旗杆在城中,打鼓響羅,趙雲單槍匹馬守在城門口,曹軍見趙雲渾身冷靜,怕城中有大量精兵埋伏。又被趙雲獨守城門口的英雄氣概嚇怕,調頭撤退,城中打鼓響羅震天。由於太急性調頭撒退,出現人馬自相踐踏,有許多曹軍騎兵和步兵互相碰擊,墮漢水中死傷甚多,事後劉備大讚趙雲有勇有謀,大丈夫也、真英雄也。
文學還文學,歷史還歷史。文學可移花搬木、可誇大、可塑造才突出文學的精華。這是羅貫中的學問深奧所在,歷史是真實的,三十六計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有一定可靠性,不是也虛性,是真實性。
回覆列表
三十六計是前人根據古人兵法總結來的,空城計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三國演義中諸葛的雖為杜撰,但後世有案例,且古人兵法為實。
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不知誰總結的,最早相關的術語,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思是敗局已定,無可挽回,退走方為上策。
後來有人採集古代兵法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這些名稱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語,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等等。
其中“空城計”為第六套敗戰計中的三十二計,也就是空城計是古人彙總編寫兵書總結來的。
這計又參考了哪些兵書?原典中記載“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意思是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對方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在敵我交戰中,運用這種奇中再奇的戰術,會有驚退敵軍這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後來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尉繚子戰權》中“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與之類似,有的偽裝為沒有的,沒有的偽裝為有,對方怎麼知道哪樣事真實可信呢?
《孫子兵法虛實篇》“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意思是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鉤的,是以小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危害阻礙的結果;後面“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意思是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到形跡,沒有任何形跡,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應對的辦法。
從這兩部兵書中,是可以看出三十六計的空城計與孫子和尉繚子的虛實運用有相通之處的。並且,從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 《尉繚子》殘篇,可以證實不是後人編撰。
例項《南齊書高帝紀》中記載了,南齊皇帝蕭道成的父親蕭承之的事。
當時蕭承之被圍濟南城,便命兵士隱蔽起來大開城門。他身邊的人都勸說:“敵眾我寡,怎麼能這樣輕敵!”蕭承之則說:“如今困守窮城,情況已十分危急,假如再顯示出我方的虛弱,必然要被敵人屠城,只有顯示我方的強大,等待事態發展相機從事。”敵人果然以為有伏兵,便退走了。
《舊唐書良吏傳》中記載了,崔知溫任蘭州刺史的事。
“知溫使開城門延賊,賊恐有伏,不敢進。”,當時党項族三萬多人來侵犯州城,城內精壯士兵較少,眾人十分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崔知溫讓人開啟城門以迎賊寇,党項人恐怕有埋伏,不敢貿然進城,後被權善才率領大軍擊破。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八》中記載了,瓜州刺史張守珪的事。
守珪曰:"創痍之餘,詎可矢石相確,須權以勝之。"遂置酒城上,會諸將作樂。虜疑有備,不敢攻,引去,守珪縱兵擊敗之。意思是,張守珪認為“敵眾我寡, 我軍又剛剛受到創傷,不可用矢石與敵軍對抗,必須用謀略制服他們。”,後來便在城上置酒奏樂,聚會將士,賊軍懷疑城中已有防備,不敢攻城而撤退了,張守珪派兵追擊擊敗了他們。
在古代中,這都是空城計的經典演繹,所以後來人,都認為“空城計”的標準,基本就這這樣:第一,隱蔽軍馬大開城門,第二開了城門敵人不敢冒進,第三敵軍猶豫之後最終退去。
故而在三國志當中,文聘命令城中百姓躲避起來,不讓孫權看見,又自己居於屋舍中不起,孫權疑慮而退兵這事,不被人們認定為標準的空城計。
但在實際部署中,其實並不應該拘泥於此,就像孫子兵法所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如果拘泥形式,趙括也不至於跪的這麼快了,所以空城計絕對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