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來遲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軍令

    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書中提到曹操率軍經過麥田時,恐兵馬踐踏麥子,下令全軍不得踐踏麥子,違令者斬。於是士兵用手扶小麥而過,絲毫不敢懈怠,恐怕違了軍令,畢竟腦袋只有一個,不僅指望他打仗,還得指望他吃飯不是。

    士兵沒事了,曹操卻出問題了,這不馬驚了,不受控制,踐踏了大片莊稼。都說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這時的曹操覺得不斬自己不能服眾。於是開始給自己量刑,意思要自裁(畢竟劉備、孫權還有獻帝想殺沒機會,劊子手有刀輪不動,因為擔心哪天曹操做夢把自己給殺了)。

    主簿借鑑《春秋》的意思,罰不加於尊,給曹操下了個臺階,因此曹操說:“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沒有遵守,還怎麼當統帥,可是我作為三軍統帥,不能不遵守軍令,可是我又不能自殺,就用刀隔斷頭髮代替砍頭。”於是三軍肅然。

    曹操此舉完全不是詐述,沒有約束力的領導不是好領導,沒有紀律的軍隊就是一盤散沙,一不受百姓擁護,二沒有戰鬥力。黃巾軍、闖王之所以失敗是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不能得民心,必敗。

    雖然割頭髮不疼不癢,但是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此古人眼中的頭髮不能用現代人的角度去看。

    曹操割發代首,強調的就是軍令。

  • 2 # 中孚鑑

    曹操曾經在帶軍的時候,路過一片麥田,曹操不想破壞莊稼,所以就下令,不許踐踏麥田,否則就按軍法處置斬首,故而士兵們都非常小心的用手扶著麥稈,以防踐踏到麥子而被斬首,就這樣士兵們路過的時候非常小心,都沒有破壞到地裡的莊稼。當百姓看到後,心裡很稱讚這支軍隊。

    但是曹操騎的馬卻突然受驚而跑到麥田裡,同時還破壞了一片莊稼。因為曹操之前下過命令,不許破壞莊稼,否則就軍法從事,如今他自己破壞了莊稼,所以曹操就讓執法官將他定軍,然而當時曹操地位尊貴,誰敢給他定罪,所以執法官沒有按照曹操的要求定曹操的罪。曹操要自殺又被人勸攔,

    曹操覺得不許踐踏莊稼的命令是他下的,如今他自己卻破壞莊稼,若自己不受處罰,就是治軍不嚴、執法不明,這樣帶兵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所以曹操就割斷他的頭髮,用頭髮代替他的頭。這就是曹操“割發代首”。

    那曹操“割法代首”告訴我們什麼呢?

    其實曹操割法代首可以說明幾種情況,一是執法嚴明、嚴於律已。二是刑不加於尊者。三是象徵性的處罰。

    在古代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可故意毀傷的,頭髮也一樣,也不可輕易割發。曹操因為踐踏莊稼,雖然下過命令,但是他在當時是個極其尊貴之人,又怎麼會斬首的,當然也沒人敢斬他。

    因此曹操就割發代首,透過這種方法來體現出軍紀,來體現他嚴於律已。

    頭髮在古代被看的非常種,曹操能以尊貴之身而割發,可體現出嚴於律己。曹操雖然觸犯他自己下令的軍紀,但是他是尊者,雖然割發,但終究不是斬首,也就是刑不加於尊者。而曹操不能斬首,但也不能留這樣輕易的饒了他自己。於是就象徵性的處罰下,割下頭髮。

    曹操割發代首就是說,雖然古代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說,但有的時候還是刑不加於尊者的。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是一個曹營中計程車兵不小心踐踏了麥田裡的莊稼,結果可想而知,那個士兵將是性命不保的。所以有時處罰還是看人的。曹軍中雖然有執法官,但是曹操才是真正的下令者。

    而曹操透過割發代首這件事,讓軍隊紀律得到嚴明,同時他也得到屬下的敬重。後來很多人就用曹操的這個辦法,在犯了錯後,就象徵性的形式上處罰下,等過段時間後,那個人還是像以前一樣。當然像這種形式的特權自古是都有的,因為歷來都是掌握皇權、掌握權利才是強者。

  • 3 # 山野文香

    《三國演義》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代天行政,是魏國的實際權利人物,帶領大軍征討所謂叛軍,也是以天子軍自居,治軍很嚴,頒佈很多愛民的法令,並且嚴格執行。

    “割發代首”,是魏軍行軍過程中,某次,曹丞相的戰馬,因故受驚,驚馬奔跑踐踏了農民的一片青苗,事後,曹操很自責,按照當時候的法令,無故毀壞百姓青苗者,當斬!

    為嚴肅法令,曹操持意用劍自殺謝罪。

    眾人一看,慌忙阻攔,你想呀!三軍統帥,率領大軍討伐叛軍,哪能離得了。也沒有人可代替統帥,為了戰爭的需要,心腹幕僚就建議丞相,變通一下,用“割發代首”的辦法行刑,以敬法令。

    古代很重視頭髮,以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同性命同樣重要,輕易不能損傷,用割發代替,好像是為了戰爭統帥的需要,實則是人權的差異,貴為丞相,實際的掌舵人,性命金貴,怎麼能受斬刑,割發是刁買人心的愚人之舉,誰敢攀比和質疑。

  • 4 # 歌舞三國

    說明了幾個問題呢?領導人需要以身作則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曹操割發代首,嚴於律己,實屬難能可貴。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約束他人。

    常言道榜樣總是能給人以巨大的勇氣、信念和力量;富有領袖氣質的領導者都明白這個道理。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認為以身作則是領導者的基本要求。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說,要正人,先正己,自己做好了才能約束他人。一個好的主管才是屬的榜樣,而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領導要想正人必須先正己,“上清而無慾,則下正而民樸”。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發揮出自我影響力,塑造一流的團隊,也給自己一個完滿、精彩的人生。

    與之異曲同工的還有諸葛亮的“自貶三等”。在馬謖丟掉街亭後,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主動處貶三等,如此一來,其他人還敢違規麼?

    即使是作秀,也是可取的

    有的人說這是作秀。即使是作秀,能夠婉轉地認識到錯誤,並當中承認自錯了,其實也是挺難 的。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大事,他們所具備的品質是值得肯定的。

    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方法論上講什麼?講“經”、“權”。經,就是必須信仰的;權,而是可以靈活的。也就是說,政策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也就是常說的:“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根據“《春秋》大義”,就有“戰敗責帥”的說法,同時也有“罰不加尊”的說法。這就是中國文化比較圓滑之處:咱們想想如果打了敗仗如不責罰帥,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負責任;假如真的將主帥卡擦,幫了敵人的大忙,敵人高興了。

    所以,主帥犯錯誤,必須處分,但要適可而止,或者點到為止。因此之故,曹操不能自殺,只能以發代首;諸葛亮也只能“自貶三等”,同時仍然“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實際上,曹操“援劍割發以置地”,等於判處自己髡刑;諸葛亮降為右將軍,也是不輕的處分。這不能說是做秀。即使是,也是可取的。

    總體而言,是正能量的

  • 5 # 京華新媒體

    曹操“割發代首”對我們很有啟發,告訴我們做事要以身作則,令行禁止,才能使人信服。

    割發代首的故事

    割發代首是三國流傳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東漢末年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有一次,曹操帶兵打仗,路過百姓的一片麥地,曹操下令不能擾民,也不能踐踏弄壞百姓的麥子,有違此令者,一律斬首示眾。

    三軍都小心翼翼的行走,曹操也嘞著韁繩慢慢騎馬前行。

    不料麥田裡突然飛出一隻斑鳩,撲拉拉從曹操的馬前掠過,那馬兒吃驚,撩開蹶子一下跑進了麥地裡!

    等曹操把驚馬穩住,早已踩踏了一大片麥田。

    曹操那邊剛下的命令,結果讓自己的坐騎結結實實打在曹操臉上!

    曹操不動聲色,喊來主簿問該怎麼判罰。主簿說按照曹丞相剛才的命令,凡是有踐踏麥田的、損壞百姓麥子的以律當斬。

    曹操反問,照你這麼說,那你看我是自己抹脖子還是你們捅死我?

    主簿嚇得趕緊跪下,說道:“雖說按律當斬。但是曹丞相您是一軍主帥,按照《春秋》的說法,是不能處罰您這樣有尊貴職務的人。再說,這是那匹馬受到鳥兒驚嚇,這才踩踏的麥田,跟丞相您沒有關係,要處罰也應該處罰那匹馬才對!”

    曹操聞聽,覺得有理。那匹馬肯定要處罰,但是我騎著馬踐踏的麥田,也應該受到責罰才對。作為一軍統帥,有令不行,還當什麼統帥?

    這樣吧,我割發代首,自我懲罰。

    於是,曹操就割下自己的一綹頭髮,代替自己的項上人頭。

    古代人注重孝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亂動。

    古代把人剃光頭(和尚除外),是一個很嚴厲的刑法。

    因此,曹操割發代首,也算是沒有違背自己的軍令,這讓三軍肅然起敬,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頭作用。

    讀過這個故事,本人心中很是欽佩曹操。曹操固然有他的缺點,比如他為報父仇曾屠戮徐州等地,還殺死邊讓等名士,害的陳宮等人反叛與他作對。但是曹操知錯能改,後來無論是對禰衡、對劉備還有對關羽等,他都很惜才、愛才。禰衡出言不遜、裸衣擊鼓,曹操也沒有處罰禰衡,還是讓他出使荊州。劉備投靠曹操時,曹操本來有大把機會殺死劉備,但是曹操卻在煮酒論英雄時,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並沒有加害劉備。關羽戰敗投降曹操,曹操喜之不盡,對關羽是上馬賞金,下馬賞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連赤兔寶馬都送給了關羽。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報答完曹操厚恩後,掛印封金,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千里尋兄。按照曹操當時的實力和兵力,攔住關羽沒有一點問題。但是曹操還是放關羽走了。

    曹操對待以上三個人的故事,讓天下人都知道了曹操是真心的誠邀天下有志之士加盟。所以,曹操組建的曹魏班底文臣武將燦若星河。同期的劉備和孫權都加一塊也比不上曹操手裡的精英團隊。

    曹操的割發代首是軍令如山倒的楷模。作為領導幹部犯了錯誤不處罰自己,不以身作則,那麼必然是上行下效,下屬也不會嚴格遵守軍紀國法,軍紀渙散的部隊還怎麼可能打的了勝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守街亭時用人不當,馬謖丟了街亭,導致北伐失敗,損兵折將。回到漢中後,諸葛亮不僅嚴厲處罰了馬謖等人,對自己同樣也是自貶三級,以儆效尤。

    這其實與曹操的割發代首是同樣的道理。

  • 6 # 俚言雜談

    告訴我們,一代梟雄曹操,善於巧妙利用規則,甚至可以適當地耍耍賴皮。玩笑歸玩笑,其實,古代的皇上,也時常頒佈《罪己詔 》,此舉與曹操的割發代首相類似,也算是對黎民百姓(或者眾軍士)有個交代吧。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梟雄)

    曹操的割發代首,是歷史上的著名情節。《三國志》為陳壽所書,此情節是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的記載。因二人皆是學問家,故應認為實有其事吧。原文是這樣的: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指曹操)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此文含有多意。體現出了三國時期的人們的價值取向,頗值得嘮叨嘮叨。

    軍令如山倒,將帥犯法,與普通兵士同罪

    這一層意思,大傢伙都認同。不過,因為馬踏麥苗,就徑直把大軍主帥除掉,就算是古人,也沒有這麼傻。對吧?且慢,話也不能說得太滿,宋襄公的君子之戰,就是前車之鑑。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崇尚仁義道德,他就打了一場君子之戰,即宋楚間的泓水之戰。按照《左傳》的記載,實力不濟的宋國,在強大的楚軍渡河時(未排好軍陣也),並不發動進攻,因為,乘人之危不地道。結果,當然是宋國大敗。

    (“仁義”之師,如何抵擋得住智勇雙全的一代梟雄?)

    時過境遷,到了三國時期,宋襄公這樣的迂腐之輩,估計也已經絕跡了。這是戰爭藝術的進步,當然,也是“道德”的倒退。所以,就算是曹操自己犯法,也不可能定自己的死罪,是必然的事情。

    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

    這個說法,很是能夠救急,不過,也稍顯勉強。那麼,《春秋》到底是怎麼說的呢?在《春秋》中,是這樣說的: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撫式,是國君扶著車欄杆站在車上的樣子。路遇國君,大夫要下車致敬;路遇大夫,士人要下車致敬。關鍵是下一句,禮制不涉及普通百姓,刑罰不訴諸大夫以上的貴族。

    (一國之君,掌握所有臣子的生殺大權)

    顯然,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所以,一國之君或者三軍統帥,掌握所有臣子(手下軍人)的生殺大權,卻可獨獨將自己置身事外,是可以被理解和被寬容的。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的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識,來看待曹操的割發代首的行為,而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割發代首,算不算懲罰?

    當然算,還是重罰呢。依據是孔老夫子的《孝經》。原文如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按照孝敬父母的意義來說,頭髮相當於自己的生命一樣寶貴。所以,割發代首,已經是對自己下狠手、下重手了。

    (在古代,髡髮(剃掉部分頭髮)和刺面(在臉上刺字),都屬於對罪犯的重罰)

    你要知道,古時的罪犯被髡髮(剃掉部分頭髮)和刺面(在臉上刺字),是對其嚴重的羞辱,何況,三軍統帥曹操,自己用劍斷割自己的頭髮呢?可以說,已經算很有誠意啦。

    罪己詔

    與此相類似的是,皇上頒佈的《罪己詔》。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200多份《罪己詔》。在大災大難之後,推出的《罪己詔》,大約相當於皇上的檢討書吧。總之,一方面,是對黎民百姓有個說法;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誥命於天。

    (清順治皇帝的《罪己詔》)

    因為,皇上自詡為天子,為了江山永固,他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其實,其中的潛臺詞是,他最為擔心的是天降罰責,至於其他的說辭,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小結

    割發代首,是曹操為自己解圍的權宜之計。本是無奈之舉,卻在眾門客和幕僚的編排之下,顯得那麼的光芒四射了。不過,2000年後的我們,不應過分苛責,而是應該看到,曹操這個一代梟雄,確實不簡單吶。至少,比那位假模假樣、哭哭啼啼的劉皇叔,強多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植租擺有什麼好處?養護知識是否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