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文說
-
2 # 寧靜致遠liu
時、刻、更、鼓、點,都是古代計時單位.時:指時辰.古代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摺合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名,從夜間十—時起算,夜半十一時至一時是子時,其餘類推.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百刻,一刻合現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頃刻,指很短的時間.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
-
3 # 凰天下
時、刻、更、鼓、點都是古代的計時單位。
時,是時辰,一天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以十二天支為名,從晚十一時起,為子時;以此類推!
刻,古代漏壺計時單位,一晝夜共一百刻,合現在的十四分二十秒。
更,一夜總共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以此類推
鼓:夜間擊鼓報更,所以與更同義
點:古時用銅壺滴漏計時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五點,一點即現在的二十四分!
-
4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分別解釋古人時間什麼是"更,鼓,點″?
古人的更,不是一整夜,是把半夜前一個時辰和後一個時辰分為四段,這四段就有五個節點,這五個節點就是初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和五更天。半夜前一個時辰之前沒入更,半夜後的一個時辰之後到了丑時末就出了更,醜末寅初就不是更。
初更的節點就是亥時正中,也就是現在的晚上十點,亥時正中晚上十點打初更,打初更就是樵樓一更鼓,鼓響一聲。
二更的節點是子時初,也就是現在的晚上十一點,子時初晚上十一點打二更,就是樵樓二更鼓,鼓響兩聲。
三更的節點是半夜子時正中,也就是現在的半夜零點,這叫半夜三更,子時正中半夜零點打三更,就是樵樓三更鼓,鼓響三聲。
四更天的節點是丑時初,也就是現在的凌晨一點,丑時初凌晨一點打四更,就是樵樓四更鼓,鼓響四聲。
五更的節點是丑時正中,也就是現在的凌晨兩點,丑時正中凌晨兩點打五更,就是樵樓五更鼓,鼓響五聲。
丑時末寅時初就出了更,那叫"醜末寅初″,天快亮了。
五更時雞叫頭遍,雞叫過三遍時,天亮。
值更的更夫有的不在樵樓,是出來敲梆子,敲梆子是有點數的,一更就敲一個點,二更就敲兩的點,三更敲三點,四更敲四點,五更敲五點。
請記住,不要聽不懂歷史常識的人亂寫,五更不是一整夜,而是半夜前一個時辰和半夜後一個時辰的五個節點。
-
5 # 老泰迪講歷史
問題:解答古人的時間,更,鼓,點的含義
更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從晚上7點開始起更,一更約兩小時,三更就是11時至1時。
鼓
古代夜間擊鼓報更。所以用鼓作為更的代稱。四鼓相當於1時至3時。
點
古人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24分鐘。三更四點,就是半夜12時36分。
-
6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我國古代把夜間分為五更,每二小時為一更,17~19點為一更,21~23點為二更,23~1點為三更,1~3點為四更,3~5點為五更;更夫擊鼓報更,一更擊一鼓,二更擊二鼓,三更擊三鼓,四更擊四鼓,五更擊五鼓。
-
7 # 祁連魯冰
每當我們在看歷史題材影視劇時,常常出現更夫打“更”或擊“鼓”報時點的畫面。在讀古代文學作品時也會出現“三更”、“五鼓”、“午時三刻”等古代計時單位。
“更”:我國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古代人把一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或五鼓。古人在一座城池,如果有個鼓樓,那麼夜晚值更的更夫就擊鼓報更(向城內居民通知夜間的時間點)。在農村一個村落沒有鼓樓,夜晚值更的更夫就出來走街串巷有的敲梆子,或者有的敲鑼。報一更就敲一個點,二更就敲兩個點,三更敲三點,四更敲四點,五更敲五點。
“鼓”:也是古代夜晚的計時單位,即是“更”的代稱,以擊鼓報更。所謂“晨鐘暮鼓”,就是古代敲鐘擊鼓的一種報時方法。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既可用來報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而在佛教寺院內的敲鐘擊鼓,則是集眾(僧徒)參禪的寺規,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後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後敲鐘。
“點”: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如“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元史·兵志四》。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於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
-
8 # 一老沈一
“更、鼓、點”,是中國古代夜間的計時方式,始於漢魏,止於清末。
具體詳情,現在只能說個大概了,因為史籍記載不詳。
能查到的,是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的《書證》所載。
其曰:“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西都賦》亦云:"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他說,一夜分為“五夜”,又叫“五鼓”,還叫“五更”。可知,“更”和“鼓”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
他說,之所以確定一夜為“五更”,是因為如果把農曆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傍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方;拂曉,斗柄則指向午方,恰好五個時辰;雖然冬夏的夜晚長短不同,但長不過六,短不過四,確定為五合適。
他又說,更的含義,是“歷”是“經”,就是經歷的意思。
這裡要插上一句,漢武帝太初元年,就是公元前104年,才改制確定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的。秦,以農曆十月初一為歲首;周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商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
顏之推基本把“更”和“鼓”說清楚了。
“更”就是“鼓”。漢代班固《東觀漢記》說顯宗孝明皇帝:“甲夜讀眾書,乙更盡乃寐,先五鼓起,常率如此。”甲夜、乙更、五鼓,把顏之推說到的都說了。
“更”之所以亦稱為“鼓”,一定和到了“更”,或者“更”和“更” 之間,要擊鼓報更有關。蘇軾《夜過舒堯文戲作》曰:“先生骨清少眠臥,長夜默坐數更鼓。”
“點”是怎麼回事?古代報更,每更含五“點”。
杜甫《至日遣興奉寄兩院遺補》詩曰:“去歲茲辰捧御林,五更三點入鵷行。”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雲:“點者,則以下漏滴水為名。每一更又分為五點也。”聽這個話茬兒,似乎宋代對“每更五點”這件事已經不很清楚了,所以他才出來解釋。
關於“五更”的長短和如何計算,顏之推只說了“五辰”,就是相當五個時辰,具體沒說。
於是,現在就眾說紛紜。
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和“辰”對應,從戌時開始“初更”、“一更”,或曰“甲夜”,依次類推。這就是現在的19-21點為一更;21-23點為二更;23-凌晨1點為三更;1-3點為四更;3-5點為五更。
另一說,“更”不與“辰”對應,而和“刻”對應。
那種說法對呢?往下看。
春秋戰國時期,已使用“十二辰”計時。
《周官.春官》說,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這是個管理曆法和計時的官員。
“十二辰”全面推廣,是漢武帝的太初元年,與確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同時。
“十二辰”,就是按照子到亥十二天干,把每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清朝的時候,“辰”叫“大時”;一天分為二十四個時辰叫“小時”,是為與“大時”區別。
但與“十二辰”啟用同時,古人還發明瞭 “漏壺”,並以“刻”計時。
現在出土最早的,是漢代漏壺。不過在春秋戰國,已經在使用此類器具。
《六韜》,相傳是姜太公所作兵書。後來發現,此書成於戰國時期。《六韜.分兵》曰:“明告戰日,漏刻有時。”
漏壺及漏刻,與“更”有關係嗎?太有了。
《新唐書.百官志》曰:“凡夜漏盡,擊漏鼓而開;夜漏上水一刻,擊漏鼓而開。”幾更,就擊幾鼓;每更中每到一刻,就擊一下鼓。
唐代李肇《國史補》說:“惠遠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制器,狀如蓮花,置盆水至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沉為行道之節,雖冬夏短長,雲陰夜黑,亦無差也。”
“更漏”,就是漏刻。顯然,李肇看過顏之推的《書證》,與顏用詞都差不多。
唐許渾《韶州驛樓罷宴》詩曰:“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
古時,還有“更籌”、“更籤”、“更箭”。
南朝庚肩吾《奉和春夜應令》詩曰:“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更籌,是不擊鼓,由下人送來的“更牌”。
《陳書.世祖紀》:“每雞人伺漏,傳更籤於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籤於階石之上,令鎗然有聲,雲:‘吾雖眠,亦令警覺也’。”更籤,也不是擊鼓,亦由侍者投送的報更竹籤
杜甫《湖城東送孟雲卿》雲:“豈知驅車復同軌,可惜刻漏雖更箭。”更箭,是刻漏指示時間的箭頭。
看來,“更”與“刻”,包括與計刻的漏壺關係十分緊密。
“更”與“辰”對應,或者與“刻”對應,有區別嗎?有。
《漢書哀帝紀.建平二年詔》:“漏刻以百二十為度。”《注》曰:“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這是說,漢哀帝之前,是每日百刻,從建平二年開始,改為每日一百二十刻。
如果按每日一百刻算,就不能被十二辰除盡,一個時辰,有8.3333……刻,換算成現代時間,一刻,為14分24秒。
漢哀帝改為每天一百二十刻,就方便多了。一個時辰,包含十刻。一刻,為12分鐘。
後來,明清時期鐘錶傳入中國,一刻才改為15分鐘。
就是說,在漢哀帝之前,“五更”無法與“十二辰”對應。
可能正如此,按照現在的時間說,有人算出了“五更”幾點開始,結束於第二天凌晨四點四十八左右。
但是,實際上,從漢哀帝詔令一天為一百二十刻,就完全和“辰”對應了。這樣,五更就是五個時辰,從每天的戌時開始,即現在的19點,兩個小時一更,結束於第二天的寅末,早晨五點。
如此,南朝的伏知道《從軍五更轉》詩之五曰:“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也才說得通。五更如果再早,是不可能“曉色映山頭”的。
-
9 # 劉彥華2017
時、刻、更、鼓、點,都是古代計時單位.
時:指時辰.古代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摺合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名,從夜間十—時起算,夜半十一時至一時是子時,其餘類推.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百刻,一刻合現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頃刻,指很短的時間.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
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
-
10 # 星輝650
更,
古代計時,一夜分五更,基本一個時辰為一更,
這與日晷,更漏有關,
日晷是計時工具,但是那是白天,夜裡太陽落山了,日晷失效了,就用漏壺,就是更漏,漏壺,一個時辰更換一壺水,稱為一更,一夜換五壺,稱為五更。
11點~凌晨1點為三更半夜,
鼓,
鼓是報時的,
點
是報時的時候敲點
時、刻、更、鼓、點,都是古代計時單位.
時:指時辰.古代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摺合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名,從夜間十—時起算,夜半十一時至一時是子時,其餘類推.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百刻,一刻合現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頃刻,指很短的時間.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
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
回覆列表
都是古代計時單位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
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