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鹽胺

    這個是一個坑!知行合一!本來就難知難行,合一就更難。知:分先天的和後天的知,行:分夢中的與現實的行。合一是知道自己想什麼做什麼,我們的想法(即念頭剎那間生滅的)難捕捉得到的。所以一個坑,一個大坑。

  • 2 # 大2鈞灃76

    我們先不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且說說我們個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或者個人不同層次時期,對於同一件事物產生的不同看法,這些現象我們怎麼理解?這說明我們對於事物的理解,正好是我們所處層次折射出來的結果。

    90年代的男孩,對於物件是否處女,是很在乎的,三十年後的今天,他們卻有意暗示孩子,處女情結是多麼病態。同一件事情,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狀態下,晚期比早期成熟,反之是為病。

    是不是後來發現以前的錯誤,就推翻以前的一切呢?不是,如果再給你一次從頭到尾的重生機會,你還是會原封不動的重複活一遍的。為什麼呢?受因未變,果即不變。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任何事物的正確性,都是由當時的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不執著的說法根源,即來自自然規律的總結與明悟。

    知不知,是以知。意思是說知道自己並不知道一切事物,就是真的有所知了。

    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就立馬去做到,知道什麼是錯誤的就立馬剎車,及時補救。不然,你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是糊塗的知。是一無是處的知。知即行,知是行,知必行。是以知行合一的意思。知100,行有80,是自然現象。如何達到知行合一呢?那麼說80正好一對一了。留20自己明白,不留20,會讓大家誤會並且無法明白。

    知,是對生存環境的熟悉、認識、理解 、明白、懂得。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大自然,也叫宇宙。

    如果你不懂得自然規律,就沒有知,沒有知,就沒有行。為湊身份,強說知,正是螻蟻的知。

    知行合一,是勸諫言。

    知行如一,才是師父。

  • 3 # 文心何以雕龍

    知行合一可以讓人誠心誠意的做事,解決問題不為外物所擾。

    如果反其道而行,就會增加社會成本,造成浪費和支出。所謂,言而無信,不知其可。就會弄虛作假,坑蒙拐騙。這都是價值觀出了問題。才有傳銷洗腦,騙親人騙朋友,才有詐騙分子做惡多端,騙老人,騙孩子。一旦金錢至上觀念影響了人,造成拜金主義,人們良知崩塌,就是現在社會這個樣子。

  • 4 # 東坡文創

    中國的傳統文化多是講“道理”的經書。他的特點是具有理解的擴充套件性,不像西方邏輯學這樣理解的唯一性。所以對於古代思想,重點是“體悟”,哪怕你只理解一點點,只要是正向的,付諸於實踐,即是修行,都是好的。所以經要“論”,論是有每一個人的思想的,而“講”是別人灌輸給你的,這完全不一樣。就如讀佛經,只要你心向善,哪怕只理解佛經中的一點點,但堅持以你理解的去修行,就能積累一分的體悟,然後你的“悟”又幫助你更多的理解經書,然後又去實踐所理解的內容,如此反覆,便逐漸提高,所以對於真正的禪師或國學大師,他們只要糾正你的理解不是“逆向”(比如本來教你向善鍥而不捨的結果你卻由於心魔成了作惡鍥而不捨了),討論幫助你理解,而不是把他理解的灌輸給你,其餘就是鼓勵你知行合一的去體悟。

    而我們現在,對於傳統文化,多以“解讀”,“註釋”,“講解”為主,受了西方教學的影響,想以邏輯來理解“道理”,這是沒有用的,結果只有兩點,一是如古代那樣,把經書越讀越死,比如儒學,孔子開創,孟子加強,這在先秦都是開創性的,這時處於“論”的狀態。而到了後世,各種註釋,各種解讀,於是乎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朱程理學,就變成桎梏了,這就是“講”經的階段。第二,用邏輯去學道理,最終的結果大部分人肯定是“道理我都懂,卻沒一樣做得好”。滿口仁義道德,行事卻是黑厚學,大量的“虛偽”產生。所以才有王陽明呼籲“知行合一”。

  • 5 # mulin30311368

    不管“知行合一”中的“知行”還有什麼更深刻的含義,就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都是有道理的。用一個人的知,即對事物的認知來指導行動,行動符合認知,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無論從邏輯上講還是從道德上講都是對的。當然,王明陽的“知”還有更深的含義,它是“心”對事物的感知。如果心是抽象的,那麼知就是心的具象。用心去“格物”才能“致知”知是心格物的結果,知具有真理性,所以行動符合知便是符合真理,符合心。今天,我們仍然提倡知行合一,知行統一。它不僅是我們學習和做事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本分!

  • 6 # 保潔員工

    對你們沒有幫助,反而有不利於你們。只對求道的人有幫助。你們若知行合一,買賣全泡湯了,你們必須學習趨吉避凶,利益最大化。

  • 7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在我國思想史上,孔子"格物致知"認識論方式的辯證方法有一個驗證過程:

    東漢班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明朝王陽明+近代毛澤東:"知行合一,實事求是。"

    改革開放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而事實上,西方學術中為什麼發生本體論這種精神現象,這與他們使用的拼音字母語言密切相關,因為說這種語言的人自己的本身,並沒有方塊漢字那樣文化意義,所以一當發生邏輯反思的時候,就必然會出現存在論說始基或基質問題,因此將其還原為自然哲學本原之論,就是講這種拼音文字語言人自己本身的必然性了(見黑格爾《邏輯學》"本質論")。

    例如,古時西方人戰爭皆為神而戰,但我們這裡極少為神而打仗的事情發生。因為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所以中國人打仗從來不為神打,要戰就要為自己帶來實際利益的土地而戰。

    西方人到了中國,發現這裡的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他們對中國人末大誤解,因為我們中國人所信唯一神是自然神,而非海盜種族那樣的人格神而己。總之,我們這裡理論和實踐是一回事,但西方人長期從事海外商業劫掠活動,他們精神世界就必須把二元分裂的古代希臘鞏固再鞏固了下去,於是乎就有了純粹理性"之說(例如,與牛頓理論力學對立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力學)。

    註釋:純粹理性。何新在他一生最重要著作《泛演化邏輯引論》第二十二頁的腳註上,有一個解析幾何的文化學解釋,我認為那就是對西方人所謂"純粹理性"東方定義。並且,這樣的一個定義在我華夏文明傳統中也是可以接受的(見《老子》第二十五章)。但自五四以來,我等多說西學東漸趨勢,而沒有注意到在此之前曾經發生過什麼:那是一個東學西漸的時代,也是中國士大夫階級最輝

  • 8 # 琴音萬古

    程朱理學是呈之官方名教的理論,如似今社會的專門的理論研討,大學教授的理論呈高懸在上不接地氣。而王陽明其人是“從百死千難中來”對聖人的解讀,對易經的解讀下自度度人,以聖人境界為崇高理想從良知出發,知行合一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成己成人,超然入聖。體現在對朱宸濠的的平叛上,膽氣而生自自律天道。隨之對待昏庸荒唐的正德皇帝與臣下爭功的事情上體現出虛己實德謙之臣道。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與共產黨人的恪守的“道”——“革命+實事求是”是一致的。

  • 9 # 中意玖玖德新善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知是主觀意識的認為;行是物質上的行動,實踐。從實踐中取得的知識,然後再指導實踐。實踐一一意識一一實踐⋯這樣反覆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知行合一,首先是要格物致知。這樣就可以用科學方法,實事求是,掌握正確的方法指導我們去實踐,使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 10 # 感恩之心12358

    實話說,我真沒讀過王陽明的書籍,但我知道他有著偉大理論: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現在我用自己的話來解釋“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東西馬上去做。換句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毛主席理論),然後同時,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馬謖滿腹經綸,自幼就熟讀兵書,可他並沒有隨時演練,跟隨諸葛亮時也只是在交談,屬於紙上談兵。而韓信同他有著差不多經歷,也熟讀兵書,不同的是他在項羽那時儘管不受重用,卻每跟隨項羽打完一仗後都用自己理論不斷演練,假諾自己打此仗該會怎樣整合軍隊,怎樣去打?用何計策?…後面就有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韓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不知道去亂做不行。就拿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來說,也就是教人行善。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本性,也從未學過怎樣去做才可以使人善良,你怎麼可能做得到“致良知"?所以必須要懂人性,懂得許多使別人善良的理論才可以做到“致良知"。事實是王陽明先生做到了。

    儘管我不太懂王陽明先生的具體理論是什麼,但是我還是認為他理論是很成功的。不然後面那麼多偉人在學習他的理論。比如曾國藩,蔣介石,毛主席他們都在學習他的“知行合一"

    特別是毛主席“知行合一"運用得最好,他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其實就類似如"知行合一"。毛主席自己都說,一天都離不開書,大多知識都從書本上學來再活學活用,靈活應用。這難道不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詮釋?

    最後,我覺得“知行合一"對每個人都非常實用。不知就學,學了就知道了,同時知道了就馬上去做,並不是非要把所有東西都學會了才去做甚至不去做。就比如修理汽車發動機,你不知道修,你就得學,你得這樣學,一邊看書,看圖紙,發動機引數等(另外就師傅現場教),一邊自己找臺舊發動機不斷反覆拆裝。搞懂原理,這樣就學會了修理汽車發動機。而不是把書裡修理知識,發動機引數記住,把圖紙記住,然後聽聽師傅的理論知識自認為也學會了,然而真正去修理反而並不會修。因為你學的就是些理論知識,況且不一定全記得住,到時還得查閱書裡資料,檢視圖紙和發動機引數,並且還得師傅親自教導,搞來搞去反而只會點皮毛。同理:你只知道修發動機的原理,一直不去實際操作,久而久之真的一臺發動機擺在面前時你不見得會修。而那些一直在修理廠的師傅哪怕學徒(師傅指引)肯定會立馬修好。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好處。

    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真能做到"知行合一"絕對比做不到和不懂做的人能得心應手得多,而且做成功的機率高得多…

  • 11 # 七夜晨曦

    陽明先生的思想是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一直思想界說心學是儒學,陽明裡儒家聖人,實際上陽明先生是個儒皮道骨的道士,他的學說與儒家學說格格不入。

    當時社會儒家學說統治一切,做為一個學通道學的道士,將儒家論語,四書等概括了兩句話心既理,致良知。這是對儒的多大諷刺,儒生學了一輩子就被六個字KO了。

    陽明先生思想核心就是剩下的字知行合一,你不致良知,你知行合一下去,一定是個有良知的人,壞人不偽裝的不是被抓,就是被殺。

  • 12 # 本然堂講席

    【1,王的所有理念都來自佛教,所以先全面瞭解佛教,再研究王,才真能明白他。】

    王的出身和經歷與佛教淵源很深,飽受佛教思想的薰陶,所以從一開始到最終,他的認識都帶著佛教色彩,即不懂佛教的人,都不懂王。

    王理論的出發點是“用佛教思想修正傳統儒家思想”,以提高儒家教育的濟世性。王理論的內容就是用佛教思想重新定義儒家的“修、齊、治、平”的成聖模式。王理論的創新集中在,把從佛家那裡借用來的“佛性圓滿論”改為“人性圓滿論”,為儒家舊的“反省方法論”注入新內容。

    【2,“知行合一”背後有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痕跡】

    王的“一”其實既借用的是道家的“道”,也借用了佛家的“佛性”,只是賦予了新的內涵。王的“知和行”所指都是“良知(心)”的正用,其實這是佛教的“般若思想”,只是改頭換面而已。

    【3,王的“知”是本體論,“行”是方法論,“合一”就是統一在天然圓滿的“人性論”。】

    王的這個立論邏輯其實是佛教的人天乘教義和小乘教義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嫁接,是一種“儒佛思想的調節論”。

    【4,王理論的重大失誤】

    主要有三點:(1)誤解了儒家傳統思想的核心,從此終結了儒家的歷史發展。(2)把儒家濟世思想搞成四不像的玄學,嚴重削弱了學人理想的方向性和現實性。(3)王說的“心”不是佛教說的“真心”,而是佛教批判的“識”,所有理論的立足點全錯了,結論歸於虛妄不實。論點只是看起來不錯,本質是“附佛外道”,沒有實現的可能。所以,王不是儒家的聖人,而是儒家的罪人!

    總之,王對儒家思想理論的探索有進步意義,但結論都是挪用、套用來的,似是而非,經不起推敲。普通人對王做些知識性瞭解即可,別把他那些論點當真理。

  • 13 # 無知的菜鳥

    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束。我們一般人的思想當中都是先知道了,然後慢慢的去做到,這樣的話知和行就是兩件事了。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本是一回事,中國思想自古以來注重實踐,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學習就是為了實踐。歷代賢人都注重知和行,法制和行比喻成車之兩輪了之雙翼,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說成一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到,你做不到的話,就不能算作知道。王陽明自己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們生活當中知行為什麼不能合一?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活當中知行不能合一怎麼辦

    1.並非真知,只是瞭解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末有知而不行者,真知即能行。我們在學習很多理論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幻覺,對所學的事物瞭解一個大概,知道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像我們學習王陽明的思想一樣,所有人基本都知道王陽明的思想,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是你知道以後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你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是瞭解了一點皮毛。

    方法論:當你學習一個理論,你發現你知道,但是不能做到的時候。的追問為什麼?在追問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不斷的解決這個問題,隨著你的追問,你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深沉,你對所學的這套理論會變得越來越完善,你學習一個東西足夠深刻以後,更本不用你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去實踐這個理論,這個理論已經融入到你的思想當中,變成了你的一種本能,直接影響你的行為,孔子其實隨心所欲而不欲拒,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但是也不會超出仁的範疇,孔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仁內化到自己的思想體系裡面。把剛開始反本能的東西,慢慢的內化成自己的本能。這個時候知行就就能合一。

    2.知行不能合一的第二方面,被私慾阻斷。

    今天中午吃完飯,你突然想看一下書,學習學習上,沒看兩分鐘拿出手機來開始刷抖音,刷著就停不下來了,看書這回事被忘到九霄雲外。等你刷完兩個小時的抖音又覺得有深深的愧疚感,感覺我怎麼會這麼頹廢呢?你也知道看書好看書能夠增長知識,但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就是堅持不下去,被你心中的私慾所阻斷,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天理和私慾,而且天理和私慾在你的內心當中不斷的較量打架,當天理占上方的時候,你就能秉除私慾去看書,當私慾站上方的時候,又去刷抖音去打遊戲,抓抖音打遊戲會分泌多巴胺讓你很爽。

    方法論:這時候你需要格物,格除私慾,儲存天理。存天理去人慾。

    3.知而不行,對你影響不大

    假如你和你仇人兩個人站在懸崖邊上,你心裡知道你再往前走到邊上去,你仇人一定會把你推下去,那麼試問這個時候你會往前走嗎?我想絕大部分人不會,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知道你立馬就能做到,知行能夠合一,因為這個時候知而不行,對你的影響極大,甚至會讓你沒命。

    方法論:知而不能行的時候,就想一下不行的後果,以結果倒逼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晨憑藉《都挺好》獲“最佳女演員”,中年女演員的春天要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