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不掉滴月光
-
2 # 不正經的軍棍
二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橫跨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而真正意義上的主戰場就是歐洲,歐戰的主戰場就是蘇德戰場。蘇德戰場的戰局,影響的是整個歐戰。
我們看下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在這場戰爭初期就投入了550萬兵力,分三路進攻蘇聯,陣仗非常大。這一仗其實也是決定德國國運的一戰,德國要的就是速戰速決,年底拿下莫斯科。前期在烏克蘭、波羅的海、白俄羅斯,德三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到了莫斯科,愣是被蘇軍按在地上摩擦,損失五十萬人。而德國損失最嚴重的,則是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從1942年7月打到1943年2月,整個軸心國的損失在150萬人,其中德軍有20多萬人陣亡,50多萬人受傷,有11萬人被俘,這個損失是非常嚴重的,東線1/4的兵力都折在這一仗裡了。如果再細算算,裡面一大票德軍參加過法國戰役、波蘭戰役,都是從巔峰時期走過來的德軍。二戰的這種戰場,就是拿人命往裡填,而你德軍這一票人死光了,你還拿啥填了?
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呢,英美對蘇聯的援助越來越多,真正意義上的援助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英美看到蘇聯擋住了德國人,才開始加緊投入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受限於客觀因素,再加上英美的態度,對於蘇聯的援助已經是非常少了。在這之後,蘇聯的工業已經可以完整的投入戰爭了,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從工廠裡拿出來。而相反,德國想要的資源一樣沒拿到,而且還是要靠著奪取烏克蘭度日。最明顯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第六集團軍每天需要八百噸物資,實際送上來的最少80噸,最多230噸。
很多人會說庫爾斯克戰役是扭轉戰局的,其實不然,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是怎麼都打不贏的一種局面,德軍是屬於傾其所有,賭博性的投入兵力,結果呢,蘇軍投入190萬人,用一種慘勝的方式拿下這一仗。這一仗呢,蘇軍怎麼打都是划算的,戰前德軍還有一定的主動權,這一仗結束,德軍徹底沒了主動權。反正蘇聯有人,後面的工廠裡可以源源不斷的開出來坦克。
蘇德戰場的徹底轉折,其實應該把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連起來,徹底的轉折。庫爾斯克戰役制後,蘇軍完完全全就是反攻了。
還有人說,諾曼底登陸才是轉折點,這個完全就是為了抹殺蘇聯而存在的思路。諾曼底登陸之後,盟軍總共才投入不到三百萬人,這放在東線,也就兩仗。最關鍵的是,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蘇軍就一直在反攻,1944年1月的時候,東線蘇軍650萬人,坦克火炮裝甲車飛機都是在2比1的比例以上,蘇聯已經完全獲得主動權了。蘇聯人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之後,已經將戰線推到了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和諾曼底登陸同時進行的。
-
3 # 兵器世界
二戰最大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和中途島戰役,這基本上沒什麼爭議吧。但是很多人片面誇大斯大林格勒戰役,貶損中途島海戰,認為日本從一開始就敗局已定,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更是全面佔優。這是很不可取的,事實上,在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海軍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從未承受過這麼大的失敗,而中途島海戰對於日本海軍信心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
首先來看看日本海軍的情況,自從西方的黑船轟開幕府的大門後,日本痛定思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治和大正時期,日本更是飛速發展,首當其衝的就是海軍力量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打敗了外強中乾的清朝,趁機吞併了半島,逼迫李鴻章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俄海戰中,日本海軍更是殲滅了俄羅斯海軍的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導致俄國海軍毀於一旦,直到冷戰時期才重新恢復實力,可見日本海軍的實力確實不一般,而日俄海戰中,日本海軍的表現更是堪稱教科書級別的以弱勝強,東鄉平八郎的戰術素養更是獲得了很大的讚譽。
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接連在泗水海戰和所羅門海戰中取得了很大的戰果,當時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堪用的航母只有三艘,這其中的企業號甚至打滿了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時日本海軍在這麼久的時間之內的第一個決定性的敗仗。此戰中,日本的四艘大型航母被擊沉,艦載航空兵力更是遭到重創,在短時間內難以補充,戰術上來說,此戰削弱了日本海軍航母機動兵力。戰略上來說,此戰過後,日本海軍再也沒能組織起一次像樣的反攻,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防守作戰中不斷被削弱,雖然後來的萊特灣大海戰更加決定了日軍的敗局,但是如果沒有中途島的慘敗,日軍在太平洋上的進攻將更加激進。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勝利後,在太平洋上的壓力得到很大的緩解。所以美國也可以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歐洲戰場上。中途島戰役的勝利,也大大緩解了我國抗日戰爭的壓力,中途島海戰後,為了應對美軍咄咄逼人的攻勢,日軍將大量侵華戰爭中的精銳部隊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上,例如曾參與南京大屠殺,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第六師團、第十六師團和第九師團就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尤其是第六師團,在慘烈的瓜島作戰中幾乎損失殆盡,可見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確實對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總的來說,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對於盟軍計程車氣和整體戰略都有很大的幫助。此戰後美國的海軍航空兵力超過了日本,日本再也沒能扭轉局勢,逐漸走向了失敗。當然筆者並不是要貶低或否定斯大林格勒戰役。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和中途島海戰都是二戰中最關鍵的轉折點。
-
4 # 海中巖haha
其實不存在大戰的轉折點,只能說是一個轉折時期,在1943年各條戰線都發生了轉折,主要是德日這種突然起來的國家戰爭後勁不足,前期準備充分,打了幾年後耗盡了儲備,而盟軍開戰時沒有準備,所以打了敗仗,經過幾年調整,已經把潛力都發揮出來了,所以開始逐步走向勝利。在太平洋,美軍取得塞班島戰役勝利,日軍司令南雲自殺,因為他明白這是戰爭的轉折點,從此以後美軍已突破日軍外圈防衛,勝利指日可待了。在印度英帕爾戰役也取得了勝利。在北非英國取得了阿拉曼勝利。這些事情都發生在1943年,所以談不上哪裡是整個戰爭的轉折點。中國戰場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轉折戰役,1942年八路軍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1943年八路軍已經開始擴張,也可以看到勝利的希望了。這就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說的,經過相當長的相持階段後法西斯力量已經耗盡,就要勝利了。
-
5 # 戰爭新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轉折點是在哪?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轉折點是在高加索戰役。如今大部分主流觀點認為轉折點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有部分歐美學者認為在諾曼底,但我認為都不是,為何?請聽我慢慢道來。
戰爭其實就是比拼國家實力,無論是資源儲備、兵員素質、戰略戰術優勢還是武器裝備,如果說想僅憑一場戰役的勝利就想完全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了。德國之所以在二戰初期迅速攻佔波蘭以及法國,憑的是什麼?憑藉的就是德國先進的戰略思想、優秀的指揮系統以及極高的兵員素質,其令世人目瞪口呆的裝甲閃電戰,直到如今仍是各國軍校需要學習的內容。那德國是用什麼來支撐其發動裝甲閃電戰的呢?答案就是:石油。如果沒有石油,德國的坦克就全都趴了窩,就更別提什麼閃電戰了,所以石油對於二戰納粹德國來說至關重要。
但是天不遂人願,德國是個富煤少油的國家,並且整個歐洲幾乎都是,所以每年德國都會向美洲的美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進口大量的石油,當然,這是戰爭之前。而自德國閃擊波蘭之時起,美英各國就切斷了德國向美洲、中東進口石油的渠道,能夠為德國提供石油的一下子就只剩了兩個地方,一個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就是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同時由於德國佔領了幾乎西歐、中歐全境,所以德國一下子需要承擔德國自己以及所有被佔領國的所有石油需求,這一下子就讓德國的石油儲備入不敷出。羅馬尼亞的石油產量太少,而蘇聯又不賣石油給德國,那怎麼辦呢?希特勒在英倫三島的空戰中受挫後,就把目光轉向了東方的蘇聯——把高加索油田搶過來!
而當時間來到1942年,德國發動夏季攻勢,一路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而另一路兵鋒直指高加索油田。1942年7月25日,德國開始向北高加索方向進攻,勢如破竹直逼高加索的腹地,但由於蘇聯方面頑強的抵抗,以及希特勒對裝甲部隊如何使用的搖擺不定,使得德軍失去了奪取高加索油田的時機,他再也沒有機會奪取油田了。而這時,德國的石油儲備由於兩年的戰爭,已經見底,而這也是為何德國自1942年後其攻勢一次比一次小的原因——石油儲備已經不足以再發動更大的戰役了。所以我認為從德國奪取高加索油田失敗的那時候起,其實德國就已經註定會走向戰敗,而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
6 # 齊仙紳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轉折點是哪場戰役,說一些個人觀點吧,所謂轉折點就是對事物發展改變方向的決定性事件,而決定性時間就是事物從某個狀態變到另一個狀態的先決條件,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沒有一場戰役可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世界大戰本可以理解為一個由多場戰爭組成的大戰,而一場戰爭的一次戰役即便作用再大對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也只是間接推動作用,二戰中的主要法西斯國家德國和日本都是東西兩線作戰,但凡是能對法西斯國家大量消耗的戰役都可說得上是間接地支援了其他戰場。
在這一場歷時數年的戰爭中,不應該是哪一場戰役打得敵人再無還手之力,使戰爭形式發生逆轉的,而是無數次大小戰役不斷消耗法西斯國家力量消耗的結果,沒有世界各國無數次戰役勝利的積累,所謂的轉折點怎麼能打出扭轉戰爭形勢的效果?
有人說二戰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中途島海戰,兩次戰役的確很重要,沉重地打擊了法西斯國家,使之損耗了大量的力量。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把廣大亞洲國家的努力置於何地?要知道我們國家可是進行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給予了侵略者巨大的打擊,消耗了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和資源,付出的犧牲和建立的功績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我覺得這場戰爭不應該著重強調某場戰役是轉折點。
-
7 # 八牛營驃騎
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轉折點是“日本偷襲珍珠港”!
回答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兩個概念:其一,什麼是轉折點,轉折點是事物發展走勢變化的拐點,拐點處存在多種可能,在這裡可以理解成二戰的勝負走向;其二,轉折點的定位,也就是說是誰的轉折點,把主體搞準,不同的主體,它的轉折點肯定不同。
理清這兩個概念後,要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很容易就會理解,要從這次世界大戰的對戰雙方、這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跨度、這次世界大戰的整體走勢去判斷。
從整個戰爭的進城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不是其他區域性戰爭的轉折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所帶來的後續效應,直接後果是美國對日宣戰,連鎖反應是德國對美國宣戰,接著是諾曼底登陸、蘇聯反攻柏林、日美中途島決戰、英德東非沙漠戮戰、蘇軍剿滅關東軍等等,這一系列的反應,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擴散開去……這些其實是表面現象,內外蘊含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實力對比,這才是珍珠港事件的根本價值。
日本襲擊珍珠港對戰局的最大貢獻是把美國捲入戰爭,美國的加入,使同盟國和軸心國實力對比優劣關係發生了反轉。
從工業產值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29:19左右,別忘了法國這時已經被德國佔領,蘇聯有大片工業區淪陷;加入後的比值是29:47左右。(按1938年資料估算,如下圖所示)
從鋼鐵產量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3066:1759左右,加入後的比值是4508:10456左右,鋼鐵是機械化戰爭的核心資源,這個比值逆轉產生的效應十分深遠。(如下圖所示)
從飛機制造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16503:18322,雙方差距不大;加入後的比值是22362:51891,軸心國開始處於明顯劣勢,而且後面差距還在擴大。(如下圖所示)
所以,美國的加入改變了戰爭格局,“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轉折!其他事件雖然起到推動戰爭天平向有利於同盟國方向傾斜,但不是左右戰爭天平擺動的關鍵因素!
-
8 # 探測衛星A
美國的參戰是這個轉折點,而且這個“轉折點”在一段時間內早晚都得到來,否則“轉折點”可能幾年內不會出現,甚至就沒有“轉折點”一說。
回覆列表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個人認為肯定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了。
當時問題不在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滅的德軍是三十萬還是二十萬還是四十萬,而在於此戰完成了殲滅德軍當時所能動員的進攻力量的任務。莫斯科戰役證明了德國的攻擊極限;斯大林格勒戰役證明了蘇聯已經開始反擊;庫爾斯克會戰證明德國已經無力抵抗。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的,1942年11月蘇軍開始反擊,並於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宣告戰役結束。1942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解放日報》公開發表社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提前詳細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其中,毛澤東明確解釋了題主所問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敵數字的意義。
毛澤東是這樣解釋的:目前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方面,實際上均已停止了德軍的進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時,他對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兩處的進攻已經失敗。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在蘇德戰線,距冬季不到一個月了,他須趕快轉入防禦。整個頓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險的地帶,紅軍將在這一帶轉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尋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但是,他在東線須應付冬季戰爭的極大消耗,他在西線須準備對付第二條戰線,而意、羅、匈等國則將在希特勒大勢已去的這種悲觀情緒中,一天一天變成離心離德。總之,十月九日以後的希特勒,將只有死路一條好走了。
從戰爭全域性的角度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所反映的戰爭指標是這樣的:
第一,希特勒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之間所準備的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
第二,希特勒用於挽救危機的可用兵力也消耗殆盡(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尋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
其中,毛澤東發表預測時,第一點正在變成現實,第二點還要等4個月才會變成現實。對於毛澤東來說,這是尚未發生的預測。毛澤東提前4個月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很多人(比如說?)晚了半個世紀還需要思考。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既成,對比過於鮮明。
這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殲滅了多少德軍,而在於德國用於維持攻勢的主力至此已經被消滅了。這裡還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案例。人們研究二戰史發現,在蘇軍攻入烏克蘭之前,蘇軍已經出現了補充兵力不足的問題,人力已經枯竭。攻入烏克蘭之後,蘇軍人力得到了極大補充,從而維持了繼續進攻。換言之,如果德國在當時能夠下定決心堵住烏克蘭,那麼蘇軍即便不會倒在極限上也可能會遇到極大挫折。但是很顯然,德國當時已經被打蒙了,分析不出這個現象了。
所以說,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個人愚見,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