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野史

    1、什麼是罪己詔?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它通常是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造成災難,三是政權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

    2、罪己詔的起源

    "罪己詔"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開始的。據古籍記載: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了犯罪的人,就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3、歷史上曾下過罪己詔的帝王有哪些?

    1. 大禹

    2. 商湯

    3. 周成王 《詩經》中的《周頌·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詩。

    4. 秦穆公 《尚書》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襲鄭慘敗後的反省。

    5. 漢文帝 漢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與?……將百官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6. 漢武帝 歷史上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晚年面對大廈將傾的危難局面,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調整了國家的內外政策,不但使政權轉危為安,而且也為“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

    7. 漢明帝 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現日蝕。詔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

    8. 唐太宗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旱、蝗並至,詔曰:“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9. 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不久,就先後有號稱“四王”、“二帝”的幾個節度使舉兵反叛。公元783年,長安失守,德宗倉皇逃亡,被叛軍一路追殺至奉天城。次年春,他痛定思痛,改年號為“興元”,並頒《罪己大赦詔》,“分命朝臣諸道宣諭”。

    10. 唐憲宗

    11. 宋徽宗 公元1125年11月,金兵進逼東京的緊要關頭。驚慌失措的徽宗聽從大臣的建議:“宜先下罪己詔,更革各種弊政,使人心悅,天意回”。

    12. 宋寧宗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13. 金熙宗 據史書記載,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雷電震壞寢殿,有火入上寢,金熙宗命翰林學士張鈞代擬“罪己詔”,其中有歷代帝皇在“罪己詔”中常用的套話:“顧茲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聽信大臣讒言:“此漢人託文字以詈主上也。”立即將張鈞殘酷處死。

    14. 崇禎 下罪己詔最多的皇帝,史書上說,明朝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罪己詔”沒有少下。崇禎皇帝平均三年多點就下一道“罪己詔”。

    15. 順治 這位少年天子親政後,自然災害很多,“水旱累見,地震屢聞”,“冬雷春雪,隕石雨土”。他把這一切自然現象都歸罪於自己的“不德”,上幹天咎,所以,不斷自我反省,屢屢下詔罪己。(清世祖順治帝《罪己詔》自定十四大罪狀)

    16. 光緒 被迫罪己詔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逃亡途中,慈禧太后既感到由她秉政的政局,已經失控,迫於內外壓力,她這才決定和八國聯軍談判求和,並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了一道“罪己詔”。

  • 2 # 使用者73805378433

    歷史上,下過罪己詔的帝王共有8O位之多,有:夏禹帝,因為犯罪人太多,下詔罪己,後因天下洪水氾濫,存下詔罪己。

    軒轅帝,因蚩尤兵犯,殘禍百姓,下詔罪己。

    周文王,因紂王無道,民不民不聊生,下詔罪己。

    漢文帝,因水,旱,疾疫,下詔罪己。

    漢明帝,因日蝕,下詔罪己。

    漢武帝,因昏庸無道,為太子之死,殺人太多,後知劉據死於無辜,後有旱,蝗去之災,下詔罪己。

    唐太宗,為百姓有飯吃,下詔罪己。

    唐憲宗。唐玄宗。宋寧宗。宋徽宗。

    清有:順治帝,康熙帝。光緒帝。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中國學者

    蕭瀚

    根據《

    二十五史

    》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漢朝

    15位、

    三國

    3位(

    曹魏

    1位、

    孫吳

    2位)、

    晉朝

    7位、

    南朝

    14位、

    北朝

    1位、

    隋朝

    1位、

    唐朝

    8位、

    五代

    6位、

    宋代

    7位、

    遼代

    1位、

    金代

    1位、

    元朝

    4位、

    明朝

    3位、

    清朝

    8位。

  • 4 # 考古班二愣子

    罪己詔,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檢討自己過錯的詔書,少有一些帝王有自知之明,真正地反省自己的過錯,更多的是發生在天災人禍頻發,政權搖搖欲墜,國家動盪不安的時候,帝王們便搬出罪己詔這麼個東西,虛心地做作一番,只是消除民怨籠絡人心的手段罷了。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88位皇帝下過罪己詔,袁世凱曾經整出個稱帝的鬧劇,如果他也算是皇帝的話就是89個了,有些皇帝還不止一次下過罪己詔,比如崇禎皇帝就很喜歡“罪己”,這還只是皇帝,秦代之前還有很多王也下過罪己詔,若是一一列舉不知道要說到什麼時候。

    罪己詔之起源,古人認為從大禹、商湯就開始了,而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頒佈“罪己詔”的是漢文帝。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安帝、魏文帝、魏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文宗、唐德宗、宋真宗、宋理宗、宋徽宗、崇禎皇帝、順治皇帝、光緒皇帝等皇帝都下過罪己詔。

    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罪己詔,其原文如下:

    前有司奏, 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 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乃者貳師敗 , 軍士死略離散, 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 是擾勞天下, 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 止擅賦, 力本農, 修馬復令, 以補缺, 毋乏武備而已。

    漢武帝早年窮兵黷武,百姓負擔過於沉重,好在晚年良心發現,駁回桑弘羊等人屯田輪臺的建議,決定休養生息,這是一份實實在在的罪己詔,於國於民都有利。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出其不意地攻陷鳳陽,幹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掘了朱家祖墳。一向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無奈,第一次頒佈罪己詔。崇禎雖有中興之志,卻無中興之才,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每遇時局艱難,崇禎便下一道罪己詔,在位十七年共計六道罪己詔,最後一道罪己詔是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前發表的,原文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 逆賊直逼京師, 雖朕諒德藐躬, 上幹天咎, 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去朕冠冕, 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朕屍, 勿死傷百姓一人。

    雖是亡國之君,卻也令人敬佩。

  • 5 # 程老師侃史

    季我努學社,青年學者:程世利

    “罪己詔”是封建王朝皇帝在國家出現問題、遭受天災、政權危急、處於危難時自省或檢討的一種形式。歷史上發不過罪己詔的皇帝為數不少,漢明帝、漢安帝、唐德宗、宋徽宗等,在中國2000多年王朝歷史上,總共有八十八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最早始於漢文帝,最後終於清王朝。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量分別是:漢代十五位、三國魏文帝、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清朝比例最高,先後有八個下過"罪己詔",其中在歷代所有皇帝中釋出罪己次數最多的皇帝應該是清世祖順治帝。

    順治治政時期 , 自然災害很多 , “水旱累見 , 地震屢聞” , “冬雷春雪 , 隕石雨土”。他把這一切自然現象都歸罪於自己的“不德” , 上幹天咎 , 所以 , 不斷自我反省 , 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 , 以罪己詔的形式為自己列舉了十四條罪狀 , 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一是政治上諭或文書。其目的是表達自責,自我檢討,程度不一。“自親政以來 , 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二是對皇太后“子道不終 , 誠悃未遂。”未盡孝道 , 反使聖母哀痛。三是”對宗室諸王貝勒等滿洲親貴未能照應周全,是自己的罪過。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 , 用人“未能隨材器使 , 以致每嘆乏人” , “見賢而不能舉 , 見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設立十三衙門 , 委用任使宦官 , “與明無異”。六是“國用浩繁 , 兵餉不足 , 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 , 未嘗節省”。七是“朕性耽閒靜 , 常圖安逸” , “朕每自恃聰明 , 不能聽言納諫” , “既知有過 , 每日責生悔 , 乃徒尚虛文 , 未能省改”。順治帝為自己羅列的14大罪狀 , 應該說是夠全面、夠深刻的了 。加之前期釋出的各項各種類,順治帝無愧於中國歷史上罪己詔數量第一者稱呼。

  • 6 # 白sir讀書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罪己詔”?

    罪己詔是指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或政權處於安危時,他會用自省來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由此而發出口諭或文書。

    罪己詔它通常在三種情況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出現天災,三是政權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的輕重有所不同。

    皇帝頒佈罪己詔,從大禹時代就出現過,太久遠的時代我們就不再提,下面我來說一下漢代兩位帝王的罪己詔。

    比如漢武帝時,他頒佈過兩份“罪己詔”,一是因為淮南王劉安等人謀反時頒佈的,謀反事發後,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自殺而亡。受此案牽連而死的列侯豪傑等高達數萬人。漢武帝下詔,將他們謀反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恩德。

    漢武帝時對外戰爭頻繁,軍費開支巨大,加上廣置宮殿苑囿,把文景以來的積蓄損耗殆盡。沉重的負擔,使大量百姓破產流亡,進而淪為“盜賊”。同時,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又導致宮廷矛盾和激烈爭鬥。一連串的事件迭加,促使武帝反思統治政策。漢武帝此次下詔書追悔以往過錯,史稱“輪臺詔”。

    漢武帝之後,漢宣帝也下過“罪己詔”。漢宣帝在民間生活較長,他了解老百姓疾苦,在他統治時期,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但是後來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加深,豪強迅速發展,農民無奈流亡。吏治十分腐敗,任意徵發徭役,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到後期,竟出現了“兵革不 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的局面。

    宣帝一方面自責,一方面整飭吏治。他下詔承認造成此局面“是朕之不德也”。並採取措施,監督官員公正執法。  

    皇帝能夠“罪己”,是不把責任推諉的表現,說明為政者的品德高尚、有擔當。

    但是後來,隨著朝政發展,“罪己”的分量被打折扣,“罪己詔”往往成為形式和表演,那麼積極意義就缺少了。

    比如金朝的金熙宗一方面釋出“罪己詔”,一方面卻對詔書中“深自貶損”的話氣急敗壞,把撰寫詔書的人殘酷殺害!此舉不僅讓人看出他的心胸狹窄,而且也讓人認識到,他所謂的“罪己詔”,不過是耍政治手段而已,世人不能當真。   

    真心“引咎自責”,是為政者必備的胸懷,也是爭取人心,贏得信任的高明之舉,比如漢武帝“輪臺罪己詔”,把造成國家危機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並適時改變治國策略,就確實難得。

    而“罪己”如果成為一種空洞的形式,成為推脫責任的粉飾手段,就沒有絲毫意義了。

  • 7 # 安平144796971

    有幾個皇帝下過罪己詔?我還真的沒統計過,恐怕叫郭沫若也不一定能答得出來。所謂罪己詔,實際是皇帝的自我檢討書。一類是把天災、臣下的過失,往自己身上攬,表明自己求治的罪己詔。如大清雍正皇帝曾兩下罪己詔,實際是說明當朝的缺點,自己和臣工須更努力為之,罪己詔就成為指導朝政努力方向的檔案。一類是把治理天下的過失,往臣下推,名為罪己實為委過。朱明朝的崇禎就是這樣的高手,本來自己無能失德失政,下罪己詔,是為委過於手下大臣。崇禎曾六下罪己詔,每次“罪己”,就有一大批大臣被抄殺。罪己詔就成了大規模抄殺大臣的詔書,令大臣心驚膽碎。最後眾叛親離,帶上一貼身太監,上吊去了。

  • 8 # 書劍漂零

    漢朝漢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與?……將百官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漢武帝即位後窮兵黷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宮室,揮霍無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盜並起,天下板蕩。晚年,巫蠱獄興,衛皇后和太子劉據俱死於此,株連甚廣。不久,即察知太子無辜,乃建“思子宮”,自責悔過,時在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明年,當群臣之面自責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還追悔曾屢受方士仙人欺騙,曰:“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隨後,他又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的奏請,決定“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重啟漢初“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輪臺罪己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乃者貳師敗(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慘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令百姓養馬即可免除徭役),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現日蝕。詔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唐朝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旱、蝗並至,詔曰:“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宋朝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明朝明思宗曾六下罪己詔,分別在崇禎八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2次)明思宗自縊前下詔“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1]

  • 9 # 歷史在記錄

    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漢朝15位、三國3位(曹魏1位、孫吳2位)、晉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遼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

    例如: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六月,發生日蝕,曹丕下詔罪己。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大旱,皇帝命令相關單位祈雨,宰相等高官上表待罪。又召翰林學士党懷英起草“罪己詔”。

    北宋末年,金兵兵臨城下,宋徽宗也發過“罪己詔”:“言路蔽塞,諂諛日聞,佞幸專權,貪官得志。賦稅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 10 # 歷史在記錄

    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漢朝15位、三國3位(曹魏1位、孫吳2位)、晉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遼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

    例如: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六月,發生日蝕,曹丕下詔罪己。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大旱,皇帝命令相關單位祈雨,宰相等高官上表待罪。又召翰林學士党懷英起草“罪己詔”。

    北宋末年,金兵兵臨城下,宋徽宗也發過“罪己詔”:“言路蔽塞,諂諛日聞,佞幸專權,貪官得志。賦稅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他為什麼寧願給分手費分手,也不願對我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