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思0506
-
2 # 仲夏夜麥場
應該是25歲的工程師被冠以資深,這個讓人很詫異,這也就是大學畢業兩三年的年紀,被說成資深,是不是有點扯。
另外還有一種心痛與可憐吧
-
3 # 蝙蝠俠不會飛
因為太年輕,
不可能系統的研究過核電站的理論知識,
大學通識教育四年,研究生還沒畢業呢。
不可能熟練的操作這麼龐大的核電站,
就算畢業之後直接進化工廠也不能升職這麼快吧。
不可能在此現緊急情況下做出沉穩正確的判斷!
更何況,該核電站設計有缺陷!
真是無知者無畏。
-
4 # 若寒wj
因為這位資深的工程師太年輕了,才25歲,前蘇聯的核電站的資深工程師25歲就能擔任,是核科學不需要太多的核知識理論和很多的資深核經驗?同時因為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爆炸,遭到巨大的核輻射,幾周後,這位年輕的姿深核電站工程師就會死去,生命就此結束。女科學家想到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次核事故災難!這位工程師至死都記得每一個步驟操作都是按教科書教的正確操作!女科學家覺得這裡面隱藏了很多真相,需要進一步去尋找答案,才能避免整個蘇維埃共和國其他核電站類似原因的爆炸,避免更大災難的發生,挽救人類
-
5 # 路半中昇
女科學家看到病床上的工程師第一映像是年齡非常大,但是當他說出真實年齡後震撼到了女科學家,可能她都沒有想到核輻射能給一個人的損害有這麼大!
-
6 # DeepInThought
25歲就能資深,
可見切爾諾貝利的水有多深,
女博當時就感覺這是管理問題和操作失誤所引起的爆炸。
-
7 # HannibalLecter
本答案包含劇透和劇照,慎入。
HBO 《切爾諾貝利》最恐怖的一集是在第三集,全身潰爛得象個喪屍一樣的傷員的畫面也是在這一集。
真實歷史上,4號反應堆當班操縱長,值班主任亞歷山大·費奧多羅維奇·阿基莫夫(Александр Фёдорович Акимов)出生於1953年,值班操縱員,反應堆控制總工程師列昂尼德·費奧多羅維奇·託普圖諾夫(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ич Топтунов)出生於1960年。其它成員中,反應堆操縱員維克托·米哈伊洛維奇·傑格佳連科出生於1954年,反應堆副操縱長亞歷山大·根納季耶維奇·庫德里亞夫採夫出生於1957年,反應堆主泵高階操縱員瓦列裡·伊里奇·霍傑姆丘克出生於1951年,中央大廳操縱員阿納託利·哈爾蘭皮耶維奇·庫爾古茲出生於1957年。
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的年齡,均在1950年到1960年之間。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1986年,也就是25歲-36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人有一個代名詞——年輕。這個代名詞有兩層意思——有朝氣,沒有經驗。
雖然說在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聯,新改革,新生活,新思維,新路線,讓年輕人更多的活躍起來,是全國上下朝氣蓬勃的一種大氛圍,但是像核電站這樣的重要設施的控制工程師必然需要的是有經驗的,在反應堆測試這種事情上,雖然說不必須要五六十歲的老人那麼有經驗,年輕點也可以,畢竟核能也是新能源,新科技,管理煤電的老人也不會,而且他們那些經驗也沒有什麼用。
核電在今天需要年輕人,因為今天核電技術已經很發達,而且教育也好,正常人22歲大學已經畢業,25歲起碼是研究生了,精力旺盛,正值當年。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核電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穩定,但是尷尬的是,作為新科技,當時五六十歲的老大爺也無能為力。
切爾諾貝利事故當天控制反應堆的幾個年輕工作人員並不是老資格,而只是夜班人員。早班的工作人員接受過更加專業的訓練,而夜班人員相對來說都是毛頭小子。實際上在第五集裡面就說到了,第三集裡面已經爛成喪屍,接受女科學家採訪的工作人員,反應堆控制總工程師列昂尼德·費奧多羅維奇·託普圖諾夫(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ич Топтунов),很年輕,根本不知道怎樣做反應堆測試。
安全測試測試前置作業於1986年4月25日早班前展開,為了進行測試,需要降低核電站反應堆的輸出功率,4月25日1點16分,四號機組開始逐漸降低輸出功率。在早班人員上工時,輸出功率已降至正常(3200MW)的一半。
但是,基輔電網為了滿足晚間用電需求,又要求核電站延後降低輸出,於是安全測試只能被推延至深夜。而深夜裡,白班工作人員已經換崗,才把事故當事人換了上來。操作員為列昂尼德·費奧多羅維奇·託普圖諾夫(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ич Топтунов),在三個月前才升任高階工程師。
這兩個年輕人不只是年輕,沒經驗,擔不起比較大的責任,或者說沒有足夠經驗處理複雜問題(相比接受過更專業培訓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人微言輕——阿基莫夫和託普圖諾夫知道自己沒經驗,也很緊張,曾經共同支援直接停機,但負責指導實驗的代理總工程師阿納託利·斯捷潘諾維奇·佳特洛夫執意繼續進行,於是接下來的致命錯誤就開始發生了,兩人從反應堆裡抽出了過多的控制棒。
反應堆控制棒簡單地說,就是降溫用的,如果堆芯溫度過高,然後冷卻水迴圈又不暢,那結果必然是爆炸。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的設計本身就有問題,控制棒的移動速度為每秒0.4米,完全插入7米高的核心需要18至20秒。控制棒的底端連結了一塊促進鏈式反應的石墨。原本的設計用意是讓控制棒抽出時,石墨能促進並均勻鏈式反應。但這也導致插回控制棒時,尾端的石墨取代下方吸收中子的水,一來一往反而促進了反應速率,說白了就是拔出的時候很溫和,插入的時候不但降溫反應慢,反而還要升溫一下,直到控制棒插入足夠深,反應速率才終於被抑制而下降。
控制棒就是為了及時阻止反應堆過熱設計的,如果不能及時阻止,問題就來了。由於兩個年輕值班人員拔出了過多的控制棒,外加安全測試讓流過反應堆的水減少,降溫作用降低,導致反應堆溫度超過正常值200倍,然後這時候想起來降溫,最好的辦法是用水,然而供水的汽輪機是靠反應堆輸出蒸汽推動的,沒有水就沒有蒸汽就沒有電就沒有供水是個死迴圈,因此只有靠插回控制棒來減弱爐芯裡面的反應來降溫,但是控制棒數量又不夠,插回的效果也慢,最後的結果就是爆炸。
烏拉娜·柯繆克,在HBO 《切爾諾貝利》劇中為位於明斯克的白俄羅斯核能研究所中的一名核物理學家,是由現實中參與處理事故的多位科學家的言行結合而成的虛構人物。她這個角色的主要任務就是調查核事故原因,究竟是天災,人禍,還是其它。
第二集裡她最先發現了醫院裡根本就不規範——允許孕婦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就靠近被重度輻射,本身就是輻射源的消防員,還卿卿我我摸肚子,感受胎兒。接下來她又發現控制員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他們都同時按下了安全按鈕。之所以感到吃驚,是因為她發現這麼重要複雜的一個安全測試,竟然是由幾個毫無經驗,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把關的。毛頭小子知道什麼?只知道執行命令,如果命令是錯的呢?如果反應堆設計本來就有問題呢?所以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還要繼續往上調查,在後續的第三集,第四集中,於是就展開了對反應堆設計的調查,繼而推向第五集的最高潮——向整個蘇聯核工業霸權提出質疑,最終將天災歸為人禍,將幾個控制員的替罪羊人禍歸為上層的失誤。
同時,女科學家的摘眼鏡動作,也表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這麼年輕的小夥子,作為蘇聯核電新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好不容易掌握瞭如此先進的技術,卻就這麼白白當了炮灰了。他們都按照規定去操作了,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為了承擔責任暴露在輻射中處理問題,也不至於死得這麼慘,但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按照規定的操作卻讓他們白白送命。
最為感人的場景是,所有這三個要死了的年輕人,面對科學家的調查,都表示自己願意配合調查說實話,而女科學家穿過防護的塑膠布,不怕自己被輻射,去給傷員擦血,這個細節也表現出來終極人文關懷,她可憐這些到死都覺得冤枉的年輕人——我履行了我的使命,我把命都搭進去了,難道還要我一個按按鈕的個體去背整個體系都設計錯誤的黑鍋嗎?
所以,只有找出最終原因,才不能讓這些人白死,所以烏拉娜·柯繆克雖然被KGB關了小黑屋,出來以後還勇敢地決定繼續查下去,這個角色代表的是當時大多數蘇聯科學家,核專家的態度。
在第四集中,烏拉娜·柯繆克去圖書館查閱論文,發現KGB的人已經在圖書館而且論文中指出反應堆缺陷的部分已經被撕掉了。但是愚蠢的KGB並沒有撕掉目錄,因此她很快就從目錄推斷出了反應堆的安全設計缺陷。因此她知道,蘇聯當局不只一邊修飛機一邊開飛機,讓年輕人去送死,想讓控制員背鍋的決定更是邪惡的,這些年輕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應該受到懲罰,反而是獎賞(當然事實上蘇聯當局最後對犧牲的這幾個年輕人都追授了榮譽,這也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爭取的結果)所以在第五集中,面臨選擇——在維也納國際原子能大會上,蘇聯科學家是要掩蓋真相,然後自己默默糾正錯誤,還是將真相公諸於眾。女科學家是支援列加索夫院士公佈真相的。這就是今天西方的態度了。
事實上,1986年8月,列加索夫院士,也就是劇中另一位男主角,代表蘇聯代表團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於維也納的特別會議上進行報告,對事故進行了深度分析,並且誠實地討論了悲劇的程度和後果,但是他遭遇了蘇聯的政治壓力,沒有說反應堆有缺陷的實話,他於事故後兩年悲憤自殺,由於這個優秀核科學家的自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的控制棒缺陷被迅速確認且進行更新,1996年9月20日,葉利欽追授列加索夫俄羅斯聯邦英雄。而這裡,也是HBO這部劇最後兩集的高潮,最後兩集沒有那麼多輻射,沒有那麼多死屍,都是法庭和會議上的唇槍舌戰,沒有硝煙,沒有輻射,看似不那麼精彩,但是這裡才是整部劇的高潮——與整個系統的錯誤去抗爭,不但要用真理去還當事人以清白,更要用真理去避免更多25歲的年輕人白白送死。
這部劇一開頭就是列加索夫院士自殺,這才是它要提出的重點,一個體制要強大到一個傑出的科學家自殺去糾正它的“永遠正確”,說明蘇聯已經是行將就木了。1991年,切爾諾貝利事故5年後,列加索夫院士去世3年後......克里姆林宮上的紅旗落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警鐘長鳴,記住災難的教訓,記住所有在災難中用生命去捍衛真理、人類尊嚴的執著勇敢的人。
-
8 # 飛燕逐月666
因為切爾諾貝利造成爆炸,主要還是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加上設計本身有缺陷引起的,當時為了提高功率拔出全部控制棒只留6根這簡直就是瘋了,工作人員也不清楚控制棒的結構,最頭部包裹的是石墨,當再次插入控制棒時,最先接觸核心的石墨,反而降低了中子速度提高了核反應速率,也正是這時候爆炸的。另外當爆炸發生後,當值主管故意隱瞞事情的嚴重性,導致第一批救火人員沒有任何防護就來滅火直接撲街,事態不僅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控制,反而愈演愈烈。
-
9 # 大鵬國際
對於美國拍的蘇聯片,沒有點黑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的職稱制度直接來自於蘇聯,拿中國來說一個25歲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是成為一名資深高階工程師,起碼要參加工作十年以上才有資格,而25歲不過是剛畢業工作幾年罷了,頂多拿到助理工程師。石墨沸水堆本身就是一代核反應堆,安全性,耐用性本身沒有太多先例可尋,而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也是在美國發生事故之後做的演習罷了。只不過人能對核能的粗淺認識不能預見到所有的風險,切諾爾貝利是人類發展核能的代價。
-
10 # 三略嗶嗶嗶
電視劇的拍攝和實際的情況肯定是有差距的。電視劇為了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所以肯定會用一些比較誇張的形式去表達。比如說刻意的去把工程師的年齡縮小,讓觀眾們產生一個好奇,也增加電視劇的一些懸念。其實也是反映了當時前蘇聯實際國情吧。
首先,我們應該分析一下,核工業的發展,核工業都是20世紀的一個產物。真正的實用化,也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出來的。那麼就造成了,核工業的人才培養。都處於一種年輕化。其實在當時看中國的一些核領域的專家的年齡,也都不會很大。但是這個並不能成為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問題核心。
其次,80年代的蘇聯,推崇的是年輕化。你再去看普京當時的年齡和職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麼年輕都可以身居要職。這就是當時前蘇聯的一個現狀。所以切爾諾貝利當時很多比較年輕的核工程師和核專家是不足為奇的。
當然歷史肯定和電視劇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真實情況就是有一部分是一些30多歲,40多歲的一些年輕人核專家和高階工程師。電視劇透過25歲資深總工程師,表達的意思就是讓我們去了解這段過去的歷史真相,並不是讓我們認為真的有25歲資深總工程師。
-
11 # 水晶蠍子
你去趟酒泉,會發現30以內的總工用火車皮裝!都是常青藤的雙博士,博士後!隨便一個拿著飯盒的年輕人走過,都是10幾歲國內985畢業的!
-
12 # 墨娛
對於一個物理知識很不上路的人來說,費篇幅去解釋反應堆爆炸根源顯然很容易貽笑大方。
所以我儘量避開自己不擅長的一部分。
《切爾諾貝利》裡的女物理學家烏拉娜·霍繆克是個杜撰的人物,她得知切爾諾貝利發生爆炸後,主動前往追逐真相,這很符合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包括物理學家瓦列裡·列加索夫這個角色也體現了此點。
最初操作儀器引起反應爐爆炸時,是一個人下令,另外兩人執行。
霍繆克拿到三個人的名單後前往醫院,想查到爆炸的起因。
在詢問其中一個執行者時,霍繆克得知他是“資深工程師”,便隨意問到了他的年齡。
他回答:25歲。
霍繆克眼神變得震驚了起來,馬上摘掉了眼鏡,仔細觀看眼前這個面目全非的人。
隨後發覺他的鼻子開始流出了汙血。急忙找到紗布,不顧輻射危險,伸手進入隔離帶替他擦掉鼻血。
從霍繆克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她摘下眼鏡包含了3種意思。
1.他的年齡太小,25歲顯然還達不到資深工程師的級別,年輕代表缺乏經驗和權力,除了完成命令,他們做不了更多有效建議。
2.核輻射已經讓他頭髮稀疏,面目全非。若不說出年齡,沒人能相信這是個年輕小夥子。
3.正因為年輕,他被迫承擔了不該自己承擔的錯誤。霍繆克心情複雜,有悲哀,也有敬意。
總工程師盲目自信,拒絕承認操作有誤,就算甩出證據給他,他依然拒絕面對。而執行工程師自始至終也不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並且充滿愧疚。
這才是最讓人感到難過的地方。
第四集基本已經調查出爆炸的原因,操作規範有問題的報告已經被撕掉,但疏漏了一個目錄,這才得以讓霍繆克尋找到了真相。
雖說這部劇絕對躲不開黑化蘇聯的說法,但劇中所表現的核輻射慘狀卻是真實的。HBO只選擇了一部分扭曲的真相,輔以藝術性的加工,所以你只能將《切爾諾貝利》當成電視劇來看,而不是紀錄片。
回覆列表
女科學家知道在衝在最前一線的都是年輕人,這些資深工程師,消防隊員,三位英雄,還有後面清理工作的人肉機器人俄羅斯士兵,都是年輕人,也是他們最先使用血肉之軀防止了核電站造成的更嚴重的事故,核事故對年輕人的影響更大。相對的,真正的事故責任者卻一直躲在了背後,說出了正是他們發光發熱的時候的話!還有在背後阻撓事件調查真相的,監控科學家的KGB,這些人和這些年輕人都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女科學家在他面前摘下眼鏡,應該是下意識地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也可能是落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