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叫劉小小
-
2 # 二月流水
感謝邀請,個人感覺有一定的道理。天時地利人和,他們三個一人佔了一個,劉備人和,曹操天時,孫權地理。創業期,要學劉備,他能從一無所有到後來的三國鼎立,就是在他不斷求賢拉攏人上,諸葛亮,趙雲,魏延,黃忠,馬超等,有了人才,事業一步一步也就起來了。管理上學曹操,曹操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他基本上就是當時朝廷的掌權者,以王者之師的名義領著自己的文臣武將東征西伐,開疆拓土,勢力不斷的壯大,這就好比公司經過了創業期後有一個壯大期。當時孫策把江東交到孫權手裡的時候,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實力不算很強,但江東的地理位置很好,他只有藉助地理上的優勢,發展自身的勢力,守好父兄留下的江山就行了,等其他的諸侯先打,他最後在漁翁得利,這樣才有了最後的三國鼎立。
-
3 # 王班長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卻不一定全對,創業的關鍵不是必須要學誰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緊跟時代步伐緊盯現實需求,及時把握大趨勢和時代脈搏
-
4 # 上啥班App
這種說法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三國演義》大家都耳熟能詳,裡面三國鼎立的天下大勢也是對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個人性格完全不同的領導者能力的肯定。劉備有情有義,曹操老奸巨猾,孫權老實守舊,正是因為不同的性格暗示了三者不同的命運。同樣經營企業正如經營一個國家一樣,領導人的性格不同對企業的發展和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創業要留得住人才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個人中,劉備是唯一一個靠著“個人魅力”打天下的人。為什麼能白手起家置下這麼大的家業,能招攬人才,能善用人才,能留住人才是必須的技能。有情有義就成了劉備創業最大的資本和武器。
從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再到趙子龍救阿斗後劉備痛心欲摔子。這一系列行動都表現出了劉備這個人對人才的異常愛惜。創業有人才能做事兒,有人才能做成事兒,劉備正是把住了創業的命脈“人才”兩個字,才能達成劃地自制,立地為王的目標。
不過可惜的是,劉備對於人才的管理始終是用情義捆綁,缺乏應有的激勵體系,這也就導致了劉備倒臺後,諸葛亮徒有天下一統之志,卻難以實現的原因之一。
大企業要管的住人和劉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曹操。起先曹操也是什麼都沒有的光桿司令。但為什麼最後他能握有絕大的優勢逐鹿天下,關鍵就在於他不僅掌握了國家最大的資源,還會管理人才。
對權利能放能收,能聽得進意見,不獨斷專行,也能果決處斷,堅持自己的想法。會管理是曹操最大的優勢,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能力,他能越俎代庖用宦官的身份頂著天子的權利號令天下,最終實現大一統。
除了用人外,曹操還有個最強大的能力就是有野心。在越俎代庖當上實質上的皇帝之後,他並沒有迷失在權利當中,而是把一統天下的事業當作了自己終生的事業去做。心懷天下是任何一個大企業領導者都要具備的眼光,顯然在這點上曹操無師自通。
一個願意為了家業豁上性命的人在孫操劉三人中,如果要說誰的責任感最強,那一定非孫權莫屬。深抗祖傳家業,從頭到尾孫權一切做事的原則就是如何能把祖傳的家業守好。合縱連橫可以,但目的是為了擊退曹操的水軍。可以說三分天下的時候最先輸的就是孫權,因為他並不想要天下,只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也正因為他的目的很明確,所以實現的時候也就更容易,這也是為什麼說孫權適合守成的原因。
-
5 # 張公子在此
不一定有道理!創業、管理、守成三者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這是一個相互交織的過程,創業過程中需要管理,創業中期有許多成熟的產品也需要守成,即使企業成熟了也需要有創業心態和創新性產品。
劉備、曹操、孫權各有可取的魅力,但不可誇大單一魅力的作用;此三人的成就肯定是複雜因素交織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單一因素的成就!
-
6 # 陳向東
這種說法只能說有一定的道理,換句話說就是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合理的地方在於:
劉曹孫三位梟雄(以下簡稱三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創業、管理和守業的傑出代表。
劉備不屈不撓,終建蜀漢政權,是很勵志的創業故事。曹操縱橫捭闔,手下人才雲集,是很高明的管理大師。孫權少年受命,歷經無數危機而屹立不倒,是很成功的守業典型。
他們各具特點,各有建樹,人們可以從他們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學到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能做到對號入座,去偽存真。這種學習方式,當然合理。
但是,這裡面也有不太合理的地方:
1、三雄精通的並不是某一方面,而是同時活躍在多個領域。比如“創業學劉備”就有問題,要知道,曹操才是當時最成功的創業者,劉備相比於曹操,最多算一個三流創業家,只是由於他扛得住能堅持,才最終成功。一個一流的學習物件,一個三流的學習物件,我們難道不應該向最成功的人學習嗎?同樣的,管理學曹操守業學孫權,如果仔細推敲起來,多多少少都有些問題。
2、硬生生地把三雄的區域性特點放大,勢必影響到其整體形象,學習起來也就很可能動作變形。基於前面的理由,如果我們不學會整體看待三雄,非要“借一斑而窺全豹”,那麼在突出區域性特點的同時,其整體形象就會受到影響,以至於我們學起來也很有可能動作變形,很顯然也也是有問題的。
總而言之,我們真正要學的,是三雄背後隱藏的“道”,而不是浮於表面的“術”。劉曹孫三位梟雄,其實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都有時代的侷限性。
從整體上來看,三雄既是那個動盪亂世的創業者,也是識人用人的管理高手,守業也都有涉及。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他們的權術謀略或者爾虞我詐,那些都是“術”,只能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在關鍵時刻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判斷和選擇,依據在哪裡,目的是什麼,這才是我們要整明白的“道”。
一部三國史,寫的是人物,說的是故事,透的是人性,悟的是道理。創業管理守業,都是千頭萬緒的複雜事務,與時俱進最重要。
-
7 # 朝文社
如果把三國裡的三家政權,看做三家企業。參考這三位英雄一輩子的叱吒風雲,實事求是說:一條是真理,一條需要批判著學習,但還有一條,卻十分容易誤人子弟。
首先說是真理的一條,正是“創業學劉備”。
雖然在《三國演義》等小說裡,劉備常是一個交好運的老好人模樣,經常在諸葛亮關羽們的幫襯下,躺著就坐了江山。但是放在三國真實年代裡,這位梟雄卻是艱苦卓絕,最初就幾百兵馬,扎進你死我活的大混戰裡後,更是多次被打的全軍覆沒,卻是寧肯寄人籬下,也絕不輕言放棄,硬是一次次翻過了身,最終藉著赤壁大戰的東風拔地而起,傲然成為三足鼎立之一,論成功過程,真心十分勵志。
而以“創業”的成功經驗說,他能夠感召後人的,可不止是百折不撓的精神,更不止是野史裡大肆渲染的禮賢下士表現,相反更有超越歷史界限的一條高難度能力:執行力。
劉備的執行力有多強?可以看看與他一輩子君臣情深的諸葛亮,後人常津津樂道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天下的《隆中對》,卻忽略了另一個強大事實:諸葛亮提交《隆中對》時,劉備正是殘兵敗將寄居荊州,且想起前途就時常抹眼淚的悲慘地步。但拿到一紙《隆中對》後,就立刻擦乾淚水眼睛放光,之後的幾十年裡,一板一眼照著這方略執行。終於在西南大地血拼出一方江山。
這就好比一家慘淡的小企業,拿到經濟師的一頁策劃方案,立刻就紮紮實實做到位。不但成功走出困局,甚至還逆襲成一方豪門。在任何領域創業,哪怕大局方向,不能保證百分百正確,但像劉備一樣,抓住時機把既定的戰略紮紮實實做到位。再苦再難,也終能闖出一片天!
而需要批判著學習的,則是“管理學曹操”。
雖然說在野史裡,曹操經常招黑,直到最近幾年的影視劇裡才“白”了些,但哪怕是“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對曹操的管理能力,也是從來不黑——實在是無可爭議的強大。
曹操的管理水平,公認強大的一條,就是豁達的胸襟。以他的原話說“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哪怕一個人劣跡斑斑,私人作風差到西漢宰相陳平這地步,只要有才就歡迎。替袁紹寫文罵他的陳琳,被他哈哈大笑赦免,為張繡出謀劃策痛揍他的賈詡,被他推心置腹信任。還有張遼張郃徐晃等一票名將,全是半路跳槽而來,然後成了他一統北方的臂膀。這襟懷程度,就算比起漢唐宋明四大王朝的開國帝王,都是半點不差。
而比起這類早被大書特書千百遍的閃光表現,曹操另一低調優點卻也同樣出彩——建立強大的監管體制,未來曹魏帝國一整套管理制度,就是他親手建立。而曾經奢靡腐敗風氣十分囂張的東漢政風,更在他的多年嚴打下,成了“莫不以廉潔自勉”的好景象。薈萃人才是本事,叫人才們形成廉潔高效的團隊更是本事,曹操確實做到了!
但也正是這個強項裡,曹操比起諸多一統天下的帝王們,卻也有個致命差距,以蘇軾的話說“魏武長於料事,不長於料人!”這“料人”的硬傷在哪?看看曹操的人才團隊構成,要麼是出謀劃策的謀士,要麼是衝鋒陷陣的虎將,卻缺少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的帥才,只能聽憑曹操大事小事一把抓,但凡大戰就親自上,累的吐血不說,更造成新生曹魏帝國核心人才斷檔,最終被司馬懿成功逆襲上位。
所以說,曹操的管理胸襟眼光,都是絕對的智慧財富,但再強的管理能力,卻也要懂得分權放手,卻是曹操留給後世的教訓。
而更可以當做教訓來看待的,卻是最後一句:守成學孫權。
首先需要宣告一下,對於孫權,這裡沒有任何“黑”的意思,同為三國一代梟雄,他身上同樣有許多值得學的品質。比如十八歲時擔當大任,迅速穩住江東局面的手腕,比如他的用人不疑,赤壁之戰用周瑜,夷陵之戰用陸遜,都是頂著壓力力挺,最終收穫戰勝的奇效。論經營建設能力,他更是低調的強大,江南經濟的井噴自他開始,江東的艦隊更再度開出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治理成就,正如南宋劉克莊的詠歎: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如上這些,都是掰碎了也學不完,但不該學的,正是晚年孫權的大敗筆:守成!
孫權這大半輩子,能夠長期致勝的法寶,就是打的極精的算盤。可晚年的孫權,非但不復壯年時的睿智,更在邊防安定的好形勢前,小算盤開始啪啪打,為了制衡文武功臣,就開始放縱宗室貴族。赤壁之戰時名流薈萃的東吳政治,從此貪汙歪風使勁刮,但更嚴重的惡果是,膨脹起來的宗室們,從此使勁摻和後宮爭鬥,幾個后妃兒子從此玩命掐。《三國演義》小說里長期以團結形象示人的東吳,這下內耗不停。
而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們,卻是越發被他當賊防。一輩子為他鞍前馬後忙活的文臣張昭,晚年被孫權懟的憤然回家,還差點被孫權一怒燒了房子。為東吳打贏夷陵之戰的陸遜更慘,基本就是在孫權的敲打猜忌下憂恨而死。人才凋零的東吳,更在孫權去世後爆發過幾次流血政變,西晉還沒打來時,內部就是一團糟,最後在西晉艦隊面前,分分鐘爽快投降。
以這個意義說,東吳的衰敗,就是孫權錯誤的“守成”惹的禍。晚年的他,像極了好些家族劇裡的老主人,縱然搞的定大生意,卻最終鬧的家族四分五裂。過度聰明的算計,就是東吳這樣的好家業,註定也是守不住!
-
8 # 黍離211314999
創業學劉備,管理學曹操,守城學孫權。這個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白手起家,創立蜀漢基業,確實有過人之處。值得創業者學習。
曹操善識人、用人,又能很好的管理人才。權謀制衡並用,使曹魏政權穩定,且傳至四代。
孫權統領的江東一直處於三國中最穩定的基業。不論是佔領土還是丟失領土,都很有限。但是蜀漢和曹魏對江東的侵佔也很有限,幾乎每次進攻都能被江東才俊破解,牢牢守住自己的地盤。這功勞應該歸於孫權的英明。
-
9 # 夏普洱
這種說法,有些不妥,為何創業要學劉備呢?應該跟曹操要調換一下,守成嗎學孫權尚可。劉備被三國演義褒揚過度,如何如何建功立業,賣草鞋席子為生,那有這等事,劉備乃漢朝皇室宗親,不可能會淪落到那種地步,按《三國志》深究其中奧秘,起碼也是個農村大土豪,無錢無米誰跟你打天下,人是要吃飯穿衣的,革命是要花本錢的,否則誰跟你去,漢朝末年奸雄亂政,劉氏後裔起事救國,名正言順也,劉備張飛關羽結為兄弟,實為門當戶對,過去習武習文的少爺,那個不是出生在地主老爺家,農奴是斗大的字不認識一個。張飛,關羽習文習武,絕不是普通人家。那時人煙稀少,招兵幾百談何容易?諸葛亮沒來時,被曹操打得東躲西藏,日子真不好過,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哀其不幸,救星孔明來了,日子穩定,最後佔據難如上青天的蜀地求生存發展,偏隅一方,隨七出岐山也無功而返,最終勞民傷財,被鄧愛二千鐵甲出奇制勝,伏首稱臣,何為創業?但劉備的管理水平出眾,諸葛亮,龐統,張飛,關羽,趙子龍,一流的謀士虎將對他忠心可表,日月可鑑,明知他只是個稱王的角色,也願服從左右,佩服。
曹操家道比起袁公,司馬氏等權貴,他算個卵,起道為一郡縣小吏,是司馬家舉薦提攜為朝延小尉,後來幾代人靠著司馬家族慢慢攀爬,才見端兒,比起那些幾代為公卿,他又算什麼。故此,曹家看見司馬家人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不是曹操睿智機警,漢獻帝這個發家致富招財進寶的諂兒早就被別人搶去了,藉著劉協這塊牌子坑滿拐騙,摞倒了多少英雄漢,統一北方,逐鹿中原,最後傲視群雄,創業之首,實至名歸!
孫權守家奴,名符其實,
只守不攻,誰奪我地,我定收回,安息養生,只求太平,不求發展,人才鬱悶,寄居東吳,要想圖志,主子制栽,怕你擁兵自重,奪他家業,正宗的守成人,三國最後一個滅亡者。
-
10 # 難得糊胡
不知是那位土豪事業有成。為標新立意,擺顯自己有文化
而提出的這種觀點?那他把三國看完了嗎?三個傢伙辛辛苦苦打得你死我活。屍骨遍野,其最後成果卻被司馬懿一人獨吞。嗚呼!千萬不可學這三兄弟。太過短命
-
11 # 陳超175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劉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從一個販賣草鞋的卑賤之人到蜀中稱帝,創業之艱難是難以想象的,而其創業路上的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學習。曹操的用人能力,無可置疑,一首短歌行攬盡天下英才,多少能人志士為其拼死效力,再加上其對待關羽的態度和做法,更是不得不讓人感嘆其胸襟的廣闊,所以,曹操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在位期間,地盤既沒有大的增長,也沒有一點缺失,俗話說的話,創業容易守業難,不得不說孫權確實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他的守成之道值得學習和研究。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難免牽強,創業、擴張、守業,最牛逼的還都是曹操,青州起兵挾天子、官渡之戰統一北方、赤壁兵敗休養生息,哪一點都完爆另外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