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
-
2 # 彩繪師小畫師
/ 楊升 《蓬萊飛雪圖》
《大雪》 陸游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
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
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羈立馬怯晨興。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
3 # 上海烤肉宇小妹
唐 / 楊升 《蓬萊飛雪圖》
北宋 /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
宋 / 王詵 《漁村小雪圖卷》
元 / 郭熙 《雪山行旅》
元 / 黃公望 《快雪時晴圖》
元 / 羅稚川 《雪汀遊禽圖》
明 / 仇英《程門立雪圖》
-
4 # 大海
唐 / 楊升 《蓬萊飛雪圖》
北宋 /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
宋 / 王詵 《漁村小雪圖卷》
元 / 郭熙 《雪山行旅》
明 / 仇英《程門立雪圖》
等等
-
5 # 亞洲時代一藝術品文化
1.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
2.五代 巨然《雪圖》
3.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4.北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
5.南宋 梁楷《雪景山水圖》
6.南宋 馬遠《曉雪山行圖》
7.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8.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9.元 曹知白《群峰雪霽圖》
-
6 # 龍哥竹藝
1.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
2.五代 巨然《雪圖》
3.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4.北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
5.南宋 梁楷《雪景山水圖》
6.南宋 馬遠《曉雪山行圖》
7.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8.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9.元 曹知白《群峰雪霽圖》
-
7 # 笑泉居士
亞洲時代一藝術品文化
1.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
2.五代 巨然《雪圖》
3.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4.北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
5.南宋 梁楷《雪景山水圖》
6.南宋 馬遠《曉雪山行圖》
7.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8.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9.元 曹知白《群峰雪霽圖》
-
8 # 筆墨瞬間
古畫中表現雪景的經典作品很多,其代表作有王維的《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有五代 巨然的《雪圖》,有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也有北宋 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南宋 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南宋 馬遠的《曉雪山行圖》南宋 夏圭的《雪堂客話圖》,元 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還有元 曹知白的《群峰雪霽圖》等等。
在這些經典古畫中,山谷寒凝高聳,盤絕不見天際,勁松雜樹叢聚,板橋連線棧道,其間有高士,有大德,或探索可居沃遊的山水,或尋訪心靈依託的淨土,其作品大都意境深遠,思致淵雅,內蘊含蓄,韻味蕭然,荒疏散逸中透著幽遠氣象。
如《雪霽行旅圖》畫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構圖佈置雄偉奇縱,韻致醇粹,造型厚重,氣勢流蕩,物以情移,揮寫沉凝,古意出塵,澄明可鑑,在寒微蕭索中顯示出絲絲生氣,為“雪霽行旅”賦予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
9 # 旭湲
贊梅花的詩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冕 《墨梅圖》
還有董壽平的梅花圖 董梅
-
10 # 孫文海001
代表性作品有:唐朝王維《江干雪霽圖卷》、五代巨然《雪圖》、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南宋馬遠《曉雪山行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元朝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元朝曹知白《群峰雪霽圖》等。
-
11 # 畫家彭連熙
中國畫表現冬季生活的場景在古人筆下可謂佳作如雲,名家輩出。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雪景寒林圖》就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代表作品。畫中蒼山負雪,寒林蕭蒙,群峰聳櫛,北國山水的雄偉壯觀徘徊入眼,湯漾心胸。自從唐代王維首創水墨雪景山水《江干雪霽圖卷》,《萬峰積雪圖》。自王維之後,歷代許多名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傳世之作。五代巨然《雪圖》。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南宋馬遠《曉雪山行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元曹知白《群峰雪霽圖》。元姚廷美《雪山行旅圖》。明戴進《雪景山水圖》。明吳偉《灞橋風雪圖》。明藍瑛《溪山雪霽圖》。清石濤《雪景山水圖》。清弘仁《西巖松雪圖》等不勝列舉。
古人畫的二十四節氣古詩畫中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詩畫合璧,都是古人表現冬季生活的佳作。
花鳥畫中常見的《歲寒三友》,以松,竹,梅等冬令植物為主題的題材更是我們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作品。
-
12 # 傳統手工者
王冕的墨梅圖,牆角樹技梅,凌寒獨子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獨舟簔立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經典的,還有好多好多
-
13 # 大衛音樂
中國畫表現冬季生活的場景在古人筆下可謂佳作如雲,名家輩出。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雪景寒林圖》就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代表作品。畫中蒼山負雪,寒林蕭蒙,群峰聳櫛,北國山水的雄偉壯觀徘徊入眼,湯漾心胸。自從唐代王維首創水墨雪景山水《江干雪霽圖卷》,《萬峰積雪圖》。自王維之後,歷代許多名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傳世之作。五代巨然《雪圖》。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南宋馬遠《曉雪山行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元曹知白《群峰雪霽圖》。元姚廷美《雪山行旅圖》。明戴進《雪景山水圖》。明吳偉《灞橋風雪圖》。明藍瑛《溪山雪霽圖》。清石濤《雪景山水圖》。清弘仁《西巖松雪圖》等不勝列舉。
-
14 # 品翠師小超
唐朝王維《江干雪霽圖卷》、五代巨然《雪圖》、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南宋馬遠《曉雪山行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元朝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元朝曹知白《群峰雪霽圖》
-
15 # 小胖手繪V
清代畫家袁江所描繪的《梁園飛雪圖》體現了古人冬日寒夜大雪紛飛人來人往杯觥交錯燈火通明大擺宴席的生活場景!屋頂的白色襯托出建築物的絢麗斑斕,瓦礫的模糊與細密的格窗、文飾等形成強烈對比別具韻味!第二幅清代畫家袁耀的《雞聲茅店月》描繪冬天雪景,高空懸月,但已雄雞破曉,茅屋內外白雪鋪蓋,早起的人已上橋趕路的生活場景,顯得峻異幽奇!
-
16 # YJ徐大標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古畫中表現雪景的經典作品很多,其代表作有王維的《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有五代 巨然的《雪圖》,有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也有北宋 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南宋 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南宋 馬遠的《曉雪山行圖》南宋 夏圭的《雪堂客話圖》,元 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還有元 曹知白的《群峰雪霽圖》等等。
在這些經典古畫中,山谷寒凝高聳,盤絕不見天際,勁松雜樹叢聚,板橋連線棧道,其間有高士,有大德,或探索可居沃遊的山水,或尋訪心靈依託的淨土,其作品大都意境深遠,思致淵雅,內蘊含蓄,韻味蕭然,荒疏散逸中透著幽遠氣象。
如《雪霽行旅圖》畫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構圖佈置雄偉奇縱,韻致醇粹,造型厚重,氣勢流蕩,物以情移,揮寫沉凝,古意出塵,澄明可鑑,在寒微蕭索中顯示出絲絲生氣,為“雪霽行旅”賦予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7 # 華聖傳媒
冬季漫長,古人講究冬嬉,用遊玩取樂的方式,把嚴寒的冬天過得有情有趣有意義。
室外冬嬉,首推賞雪玩雪。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這些冰上運動,宋代時已蔚然成風,清代時甚至還有皇家專門的冰嬉檢閱儀式。還有一種唯中國獨有的雅緻遊戲,叫做《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有文字版、畫圈版和繪畫版三種。最早在元代,是畫梅消寒,在紙上畫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從冬至日起,每日染紅一朵,花塗滿則寒消。
明代開始,這種很像越冬日曆的《九九消寒圖》大為普及,除了畫梅之外,文字版的最受歡迎,一到冬至,家家戶戶大人把著小孩的手,一日一筆,描紅練字。這個文字版消寒圖,一般選取九個九筆字,常用的有: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的地方選用: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把這九個字寫下來,然後再用白紙蒙上,影寫成空心字。九個字的繁體筆畫每字九筆,每天描一筆,九九八十一筆描完,正好是嚴冬過去,春暖花開之時。
-
18 # 禪居鬧市
《雪景寒林圖》是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雪景畫,其對後世的水墨山水畫的影響甚是深遠,他獨得一份“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的感悟。
《雪景寒林圖》由三屏大幅立軸組成,描繪的是雪中山川的壯美景象。畫中像似大雪剛停,群峰聳立,大地一片蒼茫,在山澗中時有風吹落雪升騰的煙霧,為寧靜的冬景平添了幾分生動。
畫面的前景處是河岸邊的叢樹林立,呈現出落了葉的蕭瑟景象,恰好把樹的枝幹的姿態萬千表現個清晰。畫面的左側是一處若隱若現的村落,或是某個大戶人家的院落不得知,只知在煙雲的籠罩下又多了些生氣。視平線沿著寒林向上移動,我們會發現在山腰處有一座樓臺,皚皚白雪遮頂不失威嚴肅穆,可能是藏於深山的廟宇嶄露頭角。繼續攀升就到達了高聳的山峰,山巒起伏連綿不絕,筆墨使然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此畫幽靜深邃的意境令人心生“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冷清,同時又有一份“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獨樂。
畫面採用全景式構圖,“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容天地之間,既有深遠的氣勢又有高遠的氣魄,山川的氣韻,被筆墨烘托到了極致。技法上皴擦、渲染並用,范寬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緊,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密如雨點的筆墨渲染雪後的山巔,墨點多以側鋒點出,如同書法用筆長短方圓,將山峰的質感表現的淋漓,顯出極其細膩的硬功夫。值得特別提說的是畫中白雪的畫法甚是巧妙,這也正是水墨的神韻之處,用水墨渲染出雪的輪廓,坡石、山頂的空白、留白之處即是積雪了,活脫出雪意。
范寬在作畫中融自身於繪畫中,後來漸漸感悟到“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這也應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當基礎的技法嫻熟後,就需要一份向畫外神遊的氣魄。
明朝董其昌稱范寬為“宋畫第一”,這是相當的讚許,清朝收藏家安岐稱讚這幅《雪景寒林圖》為“宋畫中當為無上神品”。
【作者簡介】
范寬(Fan Kuan,)中國北宋畫家,又名中正,字中立,他性情寬厚,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生卒年代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約生於五代後漢乾祐年間,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還健在。喜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窮究自然造化。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而能自出機杼,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長期觀摩寫生,多采用全景式高遠構圖,山川氣勢盡收胸臆,終成一代大師。與王成、關仝兩位並稱北宋的三大家。
-
19 # 猜不透人丿心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
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
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羈立馬怯晨興。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回覆列表
| 無暇風景捕魚忙 |
首先來看看北宋王詵的《漁村小雪圖》。王詵(約1036年至1093年後),字晉卿,山西太原人,後徙開封。出身貴族,是宋初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後。家中多藏法書名畫,既工於設色也擅長水墨,亦能書善文。
該畫表現了江南漁村小雪初霽、漁夫捕魚的情景。構圖採用高遠與深遠結合的方式,給人以天地萬仞、咫尺千里之感。雪山奇松,溪岸漁艇,峰迴路轉步移景易。整個畫面雖然絹色發黃,但略呈冷灰白,顏色素雅而意境蕭索,籠罩在隆冬時節一片空靈靜寂的氛圍之中。與其說是描寫漁夫的艱苦勞作,倒不如說是反映文人逸士嚮往山林隱逸生活的一種情懷。
長卷大致分為三部分。右邊山巒斜坡下的溪塘蘆柳,有帶蓬漁舟三艇和扁舟一葉,漁者或艇上垂釣,或塘間佈網,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
中間繪山巒跌宕綿延起伏,山頭的陽面略呈白色,暗示雪後的痕跡還在。前景石崖之上有兩棵蒼松俯仰相和,後有蟹爪寒樹一叢,崖下有雅士泊舟淺酌。中景溪谷中策杖老者亦步亦趨,僕人攜琴緊隨其後。遠景蒼潤雄偉的群峰屏立,山勢直衝畫外,崖間的兩疊飛瀑飛洩如注。
左邊前景中數棵盤根錯節的虯曲古樹,遠景低山垂幕,孤橋斜徑,盡顯孤寂之意,一幅平江遠眺寂靜渺渺的景象。
該作畫法兼有李成、郭熙山水畫特點,又融李思訓、李昭道金粉勾勒技法。整幅作品寒汀疏林薄積小雪,漁民小舟張網垂釣,清逸雅緻而不失富貴華麗。乾隆皇帝評之:“已覺冷風拂面浦,又如溼氣生銀田。”但是,畫面加上乾隆的題跋後,如一塊方直的膏藥硬貼,不但與圖形毫無關係,也打破了畫面的隆冬時節天空清寒空曠的肅殺氣氛,顯得滿而緊,並且左邊顯重。這樣,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情趣,也就躍然紙上了。
王詵與蘇軾、李公麟等人來往甚密。李公麟曾在《西園雅集圖》中描繪了蘇氏兄弟、米芾、黃庭堅、秦觀等16人在王詵府中的西園雅聚。後來,受到蘇東坡烏臺詩案牽連而被貶。該圖可能繪製於王詵被貶之後,是對複雜官場生活的厭倦和重返自然的禮讚,有著中國士人特有的進退觀,並非表示王詵要跳出體制去當一個農夫漁父,這僅僅只是一種情感關照而已。
| 群峰冷霧籠松杉 |
與王詵《漁村小雪圖》意境接近的還有金代李山的《風雪杉松圖》。李山為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擅山水,史載其每於屋壁喜作大樹、奇石,且用筆精良,用墨淡雅。
此畫為橫卷形式,自右而左畫松谷之景,谷底為平遠俯瞰,山體為深遠取景的“自山前而窺山後”,近山高而遠山低。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詩曰:千峰如睡玉為皴,落落孥空本色真。茅屋把書寒不輟,斯人應是友松人。
前景的松杉佔去大部分畫面。樹身通體直立者為杉,樹身主幹上端盤曲者為松。松杉前後搭配,疏密有致,在凜冽的寒風中松杉成排挺立,有不屈的意態。
畫面近處的松杉出枝及翻飛的針葉畫法有些個人特點,略顯粗放,有蒼涼蕭瑟之感。遠處的寒樹,則用郭熙的蟹爪法。山石的皴法趨向簡約,勾勒輪廓後,用筆擦出凹凸明暗。這幅畫較為真實,估計是寫生為之且更見筆墨,有傳統山水的承傳因素。金代文學家、書畫家王庭筠跋此卷詩曰:繞院千千萬萬峰,滿天風雪打杉松。地爐火暖黃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他又寫道:“此參寥詩,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黃華真逸書,書後客至曰:此賈島詩也。未知孰是?”
明代王世貞評該畫說:“然李用筆瀟灑,清絕有致,出蹊徑外。”但是未必屬實,線條的描繪還不夠靈活有力。彭啟豐在乾隆二十八年受命內府鑑藏名人畫卷,他展閱評論道:“凡大小杉松十一樹,諸峰層列,隱隱有寒互色。茅屋蕭然,有人據案執卷。堂前眾樹聳立,直乾喬枝風雪中,不可撓屈,元陰蘢蓯,又若俯翳其下。蓋金去宋未遠,其樹石皴染,皆守宋人家法。”評論中的“皆守宋人家法”應該屬實。
| 牛車雪溪顫巍巍 |
看過了兩幅頗具氣勢的大作,再來賞一幅小品。而南宋朱□的《雪溪行旅圖》尺寸很小,但場面頗大。寒意逼人的冬日景象中,畫面下部斜“T”字型的鄉村小道上,三輛兩輪牛車正在趕路,他們要透過一個有一定坡度的木質拱橋。牛車過狹窄的拱橋還真是不容易,上橋需要拉拽,下車需要力抵,稍不留神就會下滑。畫中的車伕如果沒控制好方向,還有連人帶車、帶牛通通掉進快結冰湖裡的潛在的危險。
前行的第一輛牛車,已透過拱橋頂部正在往下滑行,為使車輛不至於下滑太快或者車頭下墜,留在車上一位車伕儘量身體後傾,以平衡車輛。第二輛牛車正在上橋,顯然牛的力量不夠,此時車伕不得不下車死力拉拽,以助牛車上坡。而最後面的一輛牛車,正在平地慢行等待前車過橋。可以看出,三輛牛車的車倉內並未裝載貨物,如果荷重過橋那就更為麻煩了。畫面中間偏右,則是一輛下到水中清洗的牛車,可能他們已經順利完成任務,或是即將出發,得稍微打掃一下車體,也順便給牛兒洗個冰水澡。畫面遠處,天幕低垂,水天相接,這是小雪初霽後南方特有的肅殺與朦朧景象。
該畫寒意逼人而又熱火朝天,底層民眾的生活之艱難與勞動之美都一一躍然紙上。雖是小品畫,但是有著兩宋繪畫特有的細節真實。特別是作為繪畫與實用美術相結合的宋人小品畫,更是這一時期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顯然,底層的民生殊為不易,為了生計的行旅並無詩意,更不會有
| 雪村橋頭客相逢 |
相比於描繪勞動場景,行旅題材算是宋畫中的經典場景了。南宋劉松年的《雪山行旅圖》上描繪了夾岸高山之下,一條S形水從右上向左下緩緩流暢。畫面中部右面的山坡,是秋霜紅葉和寒樹枯枝組成的樹叢,林木掩映中房舍隱現,屋頂因積雪而有些發白。臨水處,有一小舟泊於岸邊,再稍微靠上一些位置,是為便於屋主人出行的橫橋一座。畫面下部,則是踏雪相向而行的兩隊旅者,皆一主一僕,他們將匯合於木橋上。
此畫原為張大千舊藏,有的著作名之《秋山行旅圖》。但綜觀全畫,明顯是一片白雪皚皚,而以《雪山行旅圖》命名,應該更為妥當。
劉松年畫樹石,間接從李唐吸收了北宋畫家鉤斫皴點的筆意,較之馬遠和夏圭,顯得厚實嚴謹,不是那麼放縱。該畫的界畫樓臺、橋樑構築也刻畫入微。全畫工緻細膩,人物高古,一派隆冬時節蕭瑟清冷的意境。畫面左側下端,署有“劉松年畫”四字款。
| 對弈開軒有客來 |
在南宋夏圭的《雪堂客話圖》中畫有雪後欲融未化、寒氣逼人的江南景色。江岸邊寒樹數枝,蘆葦和竹林數叢,房舍掩映其間。遠山白雪皚皚,山上寒松依然傲雪挺立,山腳則隱沒於淡墨暈染的煙嵐霧靄之中。山林、房舍、江渚皆銀裝素裹。沉鬱杳渺的天空,有兩隻朦朧的高飛黑鳥。
房舍的軒窗洞開,內有二人對坐弈棋,雖只勾衣圈臉,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躍然紙上。一漁翁正在向房舍划槳而去,似是著急為其送上佐酒的魚鮮。即便是這樣寒冷沉寂肅殺的冬日,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物活動,依然蘊藏著勃勃生機。
畫面左側署“臣夏圭”三字款。構圖採取半邊式區域性取景,筆法凝厚蒼勁,渾融含蓄,於疏鬆中見俊秀。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皴禿筆直畫,有著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作畫用水較多,畫面更顯溫潤秀逸,水墨淋漓,人稱“拖泥帶水皴”,又喜在染後用禿筆焦墨點垛,所謂“泥裡拔釘皴”。天空和水面略染淡墨,以烘托雪的潔白,營造寒氣襲人的氣氛,也顯得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經歷近千年時間的白絹已發黃變暗,而山頂、屋脊、枝頭用蛤粉點染的白雪,依然晶瑩璀璨、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