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路伴你看天下
-
2 # 劉一千五
漢末的軍閥和諸侯,應該是黃巾起義後的兩大危害,不僅危害人民,而且危害國家。他們一起來形成合力,把東漢王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東漢朝廷把黃巾起義鎮壓後,象董卓一樣的野心勃勃的人就把個人勢力擴大了。形成一種可怕的勢力,東漢十三州,現在幾乎都是擁兵自重的主了。
一,黃巾起義之後,西涼的董卓是個厲害的軍閥。他是如何進京的呢?這件事情牽涉到了漢朝的三大勢力,一是外戚勢力,比如何進;二是宦官勢力,比如張讓;三是地方軍閥,比如董卓。如果放大開去,漢朝末年實在是亂成一鍋粥了。
何進的妹妹是何太后,她兒子是太子,所以何進成了大將軍。當時的朝廷內部,宦官與何進爭權利。何進就想殺了張讓這些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事情就決定不下去。袁紹出了個主意,說讓董卓入京來殺宦官,太后一定管不了。何進殺豬久了,他的腦袋也差不多成了豬腦子,一時衝動,就動用輔政大將軍的名聲讓董卓進京。於是,人民的,國家的,皇室的,個人的災難性日子就因此發生了。
二,董卓的驕橫和殘暴引起了自上而下的反對,策劃除害的人就是司徒王允董卓是如何殘暴歹毒,不仁不義的事情就不說了,他的暴行讓十分之九的人忍不住了。他們恨透了董卓。
司徒王允是個憂國憂民的官員。他看到董卓胡作非為,差不多是在呂布的保衛下幹出的暴行。呂布是個厲害的角色,一般人不敢正眼看他。董卓與呂布狼狽為奸成了一對。所以,想殺董卓的人沒有機會。但是,王司徒從呂布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原來,呂布是從幷州太守丁原手上跳槽到董卓手下來的。一句話,呂布貪圖高官厚祿才到了董卓帳下擔任保安隊長的。呂布與董卓是"義父義子"的關係,呂布其實與董卓的女人有一腿。以此之故,董卓經常發脾氣要殺呂布。但是,他殺不了呂布。王允知道這些,就給呂布洗腦,呂布"翻然悔悟",決心為國為朝廷除害。在一次預先設計好的行動中,呂布殺了董卓。於是,漢朝舉國慶祝國賊被除。呂布成了有功之人。王允接管了朝廷大權。
三,王允得罪了許多人,在叛兵到來時,撲難而死。董卓是個禍國殃民的傢伙,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也喜歡有才能的人。他喜歡呂布的材幹 ,他喜歡蔡邕這些高才名流,藉以抬高自己,附庸風雅。
1,問題就出在蔡邕身上。
董卓死了,舉國歡騰。蔡邕一聽,嘆息了一聲。為什麼嘆息呢?因為蔡邕當時受到張讓這些人的迫害,流落江湖十幾年。董卓入京後,要蔡邕回朝廷做官。蔡邕不去,董卓就惱了說,你蔡邕不來,我董卓滅你三族。蔡邕來了。董卓一年次提升了他。使他有機會修著"漢史"。
王允一聽蔡邕替董卓嘆息,大怒。王允不顧大臣們替蔡邕說情,執意要把蔡邕投入大牢。蔡邕自己也求王允放過他,他寧願如司馬遷一樣受宮刑,也要把漢史寫出來。但是王允還是不同意。
太尉馬日磾對王允說:
伯喈曠世奇才,能修成漢史也是一樁盛事。殺了可惜,恐怕會失去人心。
王允說:
當年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搞成謗書,流傳後世,朝政錯亂。這樣的人不可以在朝廷裡面走動。
王允執意不聽,把蔡邕關起來。
馬日磾對大臣們說:
王允豈無後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豈能久乎?
王允派人把蔡邕殺於牢獄中。
漢朝的大臣們對王允的做法非常失望。王允由此專權。與大多數大臣對立起來。
2,王允不同意董卓的部下投降。逼反了李榷,郭汜,樊稠,張濟。因為朝廷不接受,那他們這些人就永遠是叛逆,隨時會遭到朝廷的追捕。朝廷大臣勸王允同意他們投降,但是,王允還是不同意。於是這四個人糾合了十萬西涼軍隊殺向長安。
呂布等等人帶兵抵擋不住。準備退卻。呂布讓王允跟他一起走。王允不走,說要與國家存亡,死就死了,沒有什麼可怕的。
四,四個叛將殺入長安,王允被殺死王允在亂世中也是敢於鬥爭到底的硬漢。他殺了董卓時,應該考慮到董卓手下還有龐大的軍事勢力。對於四個要投降過來的人採取一些措施,把他們先穩住,封以官位,然後找藉口分開解決他們,而不是拒絕他們目前的的投降。因為他們手下有幾萬強大的西涼軍隊。
王允也不該殺蔡邕,因為他殺的不是蔡邕一個人,而是一批士大夫,這一部分人在當時很有號召力。王允殺了蔡邕,也就寒了別人的心,他們又怎麼能幫助王允,在王允危難時,他們只有緘口不言了。王允一手好牌打掉了自己的性命,同時也把國家民眾再次捲入了戰爭之中。
-
3 # 品茗讀史
導語:王允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胸襟氣度,才識不足;在殺死董卓以後,頭腦膨脹,自以為世間無敵,不能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昏招迭出,不但未能安撫住董卓的西涼軍隊,反而激化矛盾,逼迫西涼軍隊起兵造反,殺入長安。
結果就是:王允不能打敗西涼軍隊,被俘就義。
公元192年4月,在司徒王允的主謀下,呂布成功地殺掉了權臣董卓。一時之間,王允成為了萬眾矚目的英雄人物,順利地執掌了東漢朝廷的中央大權。
此時如果政治措施得當,東漢政府極有可能實現中興,不至於陷入到天下大亂的境地之中。
但是,王允才具不足,稍有功績,就驕傲自滿,結果就喪失了穩定大局的良機。
王允在殺掉董卓之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對人推心置腹,平易近人了。尤其是王允處死了想為董卓收屍的大文學家蔡邕之後,影響極壞,弄得朝堂上人人側目,失掉了人心。
這些倒也無傷大局。緊接著,在如何對待董卓的基幹力量——涼州軍隊的問題上,王允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當時董卓的主力大軍掌握在董卓的女婿牛輔手中。董卓被殺之後,牛輔這個莽夫毫無主見,一肚子的氣都撒在了河南東部的老百姓身上。他率軍侵入中牟、陳留、潁川等地,見人就殺,不留一個活口。
呂布派兵前去攻擊牛輔,卻被牛輔殺得大敗而歸。
可是,牛輔一介武夫,打了勝仗,卻心中不安,好像也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不是作領袖的那塊料兒,他竟然丟下軍隊,帶著自己搶掠來的金銀珠寶,偷偷溜走了。結果牛輔在路上被見財起意的衛士給殺死了。
牛輔死後,西涼大軍群龍無首,軍中帶頭的就是三位猛將——李榷、郭汜和張濟。他們一商量,就決定歸順朝廷。
當西涼軍隊派出的代表來到長安,說明歸順朝廷的意願以後,吃錯了藥的王允竟然死活不接受西涼軍隊的投降。
王允作為東漢朝廷的執政者,對西涼軍隊的代表說道:“你們都是涼州人,是董卓的同鄉。涼州人就沒有好人!一個也不能赦免。”
王允不願接受西涼軍隊的投降,理由有這麼幾點:
1.西涼軍隊軍紀太壞,經常搶掠百姓;
2.西涼軍隊殺死了夾在他們軍中的幾百個幷州將士。而王允是幷州人,這些將士是王允的同鄉;
3.在王允的政治意識裡,只有以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關東兵馬才算是東漢朝廷的官軍,而董卓的部下則都是亂臣賊子,是絕對不能饒恕他們的。
本來,西涼軍隊在董卓被殺以後,其實是願意聽從東漢朝廷的命令的,西涼軍的將領們都願意歸順朝廷。可是,王允出於對董卓的仇恨,遷怒到董卓的部下身上,堅決不接受他們的投降。這就徹底斷絕了西涼將士們的生路。
不過,西涼軍隊的將領們也都跟牛輔一樣,不過是丘八一個,絲毫沒有政治頭腦。他們見朝廷不肯讓自己歸順,就打算解散軍隊,趕緊四散逃命。
正在此時,三國時代著名的毒士——賈詡出現了。
賈詡此刻正在西涼軍中,他也是涼州人;而且賈詡此人智謀過人,絕不亞於郭嘉、諸葛亮。
賈詡制止了李傕、郭汜逃命行動,對他們說:“朝廷是要殺盡涼州人。你們解散軍隊,獨自逃跑的話,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我看現在應該整頓隊伍,向西行軍,沿途收集散居各地計程車兵,壯大隊伍。然後就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幟,進攻國都長安。長安沒有多少防守兵力,可以一舉而下,那麼,我們就能夠取得國家的朝政大權,號令天下。”
最後,賈詡又給他們打了一劑救心針,給忐忑不安的將領安排後路,說:“如果我們失敗了,到那時再瞅準機會,從容逃走就是了。你們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賈詡一番話,說得李傕、郭汜等人連連稱是。於是,李傕、郭汜、張濟等人一齊率軍造反,氣勢洶洶地殺奔長安而來。
西涼軍隊雖然政治謀略上很是欠缺,可是打仗卻是他們的專長。一路上他們所向無敵,而且董卓的老部下胡軫、樊稠等也都率軍加入,很快滴,西涼大軍就集結了十幾萬人,聲勢愈加浩大。
西涼軍圍攻長安,王允派呂布跟他們作戰。可是,號稱勇武的呂布也不是精銳的西涼將士的對手,呂布被打得大敗,喪魂失魄地殺出重圍,一溜煙兒,投奔南陽太守袁術去了。
呂布一敗,長安也保不住了。西涼軍攻入城中。王允帶著漢獻帝登上城樓。到了此刻,王允才宣佈大赦,並且對李榷、郭汜等人加官進爵。
可是,到了這個時候,什麼把戲也沒有用了。西涼軍攻上城樓,把王允抓了起來,隨後就殺死了他。
這以後,李榷、郭汜把持了東漢朝廷的朝政大權,由於這二人都是粗莽武夫,根本不懂如何管理國家大事,而且他倆又開始了爭權奪利的內訌,從此,東漢朝廷的局面就江河日下,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結語:由於王允在董卓死後處理政務軍務的措施失當,最終不但王允自己身死族滅,還連帶著把東漢朝廷徹底推上了覆亡的道路。
-
4 # 新疆左派寫手劉偉
兵兇戰危,局勢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勝利者。王允搞政治是一把好手,能誅殺董卓,重振漢庭,真是忠肝義膽,功不可沒。但軍事上嘛,打仗沒有包贏的,一時大意或者運氣不好,都會戰敗。我們不能因為戰敗就否定和低估了王允,他是個英雄,忠臣,烈士。
-
5 # 大白白野
這跟董卓涼州軍事集團勢力強有關,也跟王允操作不當有關。
王允設計除掉董卓後,董卓涼州軍餘部李傕、郭汜等想歸順朝廷,王允不允許,沒有特赦他們。李傕、郭汜等想逃亡,謀士賈詡認為逃亡分散容易被抓,還不如在一起行動人多勢從。於是,李傕、郭汜等率涼州軍餘部攻打長安,也為董卓報仇。呂布沒有守住長安,曾叫王允跟他一起逃離長安,王允沒同意。結果,李傕、郭汜叛軍攻陷了長安,害死了王允。
當初,王允如果僅除掉董卓一人,對董卓涼州軍其他人不追究,安慰好其他人就不一定導致本人被害。如果調動好幷州軍和長安守軍積極性,守住長安,等外地勤王軍到達也可以擊敗李傕、郭汜叛軍,保住長安,保住性命,可惜長安沒守住,自己也被叛軍所害。
-
6 # 阿牛聊歷史
王允創造條件,殺董卓,穩定人心,但是首惡除去,未能安定董卓手下將領人心,導致李傕郭汜等無路可走,起兵造反,王允終究一介書生,不能像曹操一樣統軍馬,故兵敗自殺
-
7 # 靜逸堂堂主
董卓是漢末大軍閥,別看演義中關東聯盟打的他屁滾尿流,事實上大家根本拿他沒辦法。而成功把董卓搞下臺的王允,理當成為復興漢室的功臣,卻轉瞬兵敗自殺,這到底是什麼情形?說白了,就是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評價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
8 # 騎著蝸牛上北京123
王允雖然把董卓搞下臺,但是他除首惡,也嚴懲從犯,致使李傕郭汜不得不反,而他軍事能力不強,只能依靠呂布,而呂布剛愎自用,驕傲輕敵
-
9 # 怪蜀看史
說白了,就是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評價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王允並非自殺,而是被殺,不僅自己被殺,還搭上了在長安的所有族人性命,王允能把董卓搞下臺與兵敗被殺沒有因果關係。
王允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東漢未年到魏晉時期顯赫一時,王允也是自幼熟讀詩書,文武雙全。
王允是絕對的東漢忠臣,從他年輕時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在黨錮之禍尚未解禁之時,王允不畏強權,正直勸諫,敢於對抗宦官,雖幾次被投入監獄,但王允運氣出奇的好,幾次又躲過宦官的報復。
王允任豫州刺史時,還曾與名將皇甫嵩、朱儁一起成功打敗黃巾軍,立下大功。董卓作亂時,身為河南尹的王允被董卓任命為尚書令,尚書令是處理朝廷政務的實權派官員。
董卓在外與關東聯軍作戰時,王允就負責朝廷日常運作,董允能把尚書令這麼重要的職務讓給王允,至少說明三點:
一、王允有能力處理日常政務。
董卓不會請一個沒能力的人來負責朝廷的日常運作,這是董卓用王允最基本的條件。
二、王允對董卓言聽計從。
董卓不會讓一個處處與自己作對的人來擔任尚書令,董卓需要一個聽話的人,至少王允表面上是這樣的人,由此可見王允也頗有心計和老謀深算,能把董卓騙過去,這也是王允能夠成功反殺董卓的重要原因。
三、董卓想借助王允的名聲管理朝廷。
董卓進京掌控朝政後,一直想重用名士,拉攏人才為自己所用,洗白自己的專權,不惜解除黨錮之禍,而王允無疑有一個好名聲,是董卓看中和可以利用的。
董卓越是重用王允,越是為自己埋下殺身之禍,王允暗地裡聯合了士孫瑞等一批人,同時拉攏同是幷州老鄉的呂布,一起殺死了董卓。
殺了董卓之後,王允成為整個東漢最有權勢和炙手可熱的權臣,當時的漢獻帝不過只有11歲,國家權力掌握在王允手中,殺董卓又是名震天下的義舉,王允在權力的慾望下,成為另一個版本的董卓。
王允是能臣,也是忠臣,更是東漢未年少有的賢臣,但是人都會犯錯誤,王允可以管好朝政,不代表他能管好天下,王允可以誅殺董卓,不代表他能消滅整個西涼軍。
王允之死,就在於他沒有正確處理西涼軍的政治歸屬問題。
董卓生前,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曾經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懾於聲勢浩大,選擇遷都長安,同時董卓為了防備關東軍,將手下的主要軍事力量派往長安以東防禦,只在長安留較少的軍隊。
董卓被殺時,一是因為呂布被策反,二是長安城本就沒有多少董卓嫡系軍隊。董卓被殺後,長安城中沒有太大的動亂,基本上被呂布的幷州軍所控制。
董卓被殺相當於一次斬首行動,董卓的主力西涼軍遠在長安以東絲毫沒有損失,如何處理這幫西涼軍就成為王允接下來執政的重中之重。
最正確的方法就是赦免這批人,為朝廷所用,用信得過、有名望的將領帶領他們,王允原本是想赦免這批西涼軍的,可是後來改變了主意,之所以改變主意,王允是把所謂的關東聯軍當成救星了,王允認為關東聯軍是心向朝廷的,如果赦免西涼軍,關東聯軍肯定不肯。
實際上袁紹為盟主所謂的關東聯軍不過是一批是搶地盤的軍閥而已,都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根本不會考慮朝廷的安危與大漢的穩定,而王允與呂布控制的朝廷,實際上軍事實力最弱的一方。
王允不肯赦免西涼軍的訊息很快傳來,首先是西涼軍中的幷州人被殺,因為王允和呂布都是幷州人,朝廷現在是幷州人掌控,所以西涼人殺了幷州人,接著西涼軍要賈詡的鼓動下集結大軍殺向長安,朝廷軍隊無法抵抗。
最終長安城內的蜀軍開啟城門向西涼軍投降,導致整個長安城被攻破,呂布戰敗逃走,王允被殺,留在長安的三族被殺,王允沒有跟隨呂布一起逃走,而是勇敢的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王允雖然也有很多毛病和問題,比如殺名士蔡邕,居功自傲,論功行賞時沒有封賞誅董有功計程車孫瑞等人,而是重用自已的族人,但王允不失為大漢最後一位忠臣,只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決策,導致自已和族人的身死,同時將東漢王朝帶入更混亂的時刻。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王允能力不足。
出身名門在漢末想要當官,才華是次要的,名氣才是主要的,只有出了名,有人推薦你,你才能入仕當官。在這種機制中,名門之後自然佔據極大優勢,畢竟他們家族的長輩就擁有推薦特權,走動一下就能混個臉熟,不必像寒門士子那樣想盡辦法博取眼球。
王允就是這麼一個官N代,他出身太原王氏,世代為州里冠族,加上王允也有才華,從小就志在立功,通習經傳,早晚練習騎射,同郡名士郭泰曾稱讚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有了家室加成與名士點評,王允在十九歲那年成了郡中一名小吏,不過這個小吏的膽子很面子都不小。當時宦官專權,大大小小的宦官都很囂張,太原郡下的晉陽就有一個宦官趙津仗著上面有人,肆意妄為,王允一聲令下,派人把趙津殺了。
這種事一個小吏是很難做到的,王允應該是說服了太守,所以當中央宦官向皇帝進讒言的時候,暴怒的漢桓帝殺的是太守劉瓆。
自己得了名,卻讓上司遭了殃,王允過意不去,為劉瓆送葬回到平原,還為他守了三年的喪。三年後王允再次出仕,因為勸諫太守王球用人不當,被王球抓了準備處死。
關鍵時刻,名氣的好處體現出來了,幷州刺史鄧盛聽說了王允的名聲,把他闢為州駕從事。老大發話了,王球自然不敢不從,派人把王允從監獄裡請出來,送到州里。
經刺史中轉,王允的名氣又傳到了中央,三公爭相徵辟王允,王允挑選後,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負責監察事務。
漢室忠臣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洛陽為之震撼,為聚攏人心,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任用了大批的名士,王允就被任命為豫州刺史。
在刺史任上,王允一邊刷黃巾副本升經驗,一邊蒐集證據告宦官,幾次下獄都相安無事。幾年一晃而過,漢靈帝掛了,真正的漢末亂世即將開啟。
皇帝駕崩,王允前往京師奔喪,正好碰上何進謀劃誅殺宦官,王允這個活躍在告發宦官的一線人物也被拉入這個群,做了河南尹,可惜這場謀劃失敗得很徹底,主謀何進死了還是小事,大事是搬來了董卓。
董卓進京後擅行廢立,直接促成了軍閥間的對立,轟轟烈烈的軍閥混戰就這麼開場了。
而王允卻在董卓手下身居高位,漢獻帝繼位時他就升任太僕、尚書令,相當於國家總理。之後又升任司徒,兼任尚書令。
這些都是王允用依附董卓換來的,董卓遷都長安後,自己仍留洛陽對付關東聯軍,長安的大小事務都交給王允處理,足可見他對王允的信任。
董卓回到長安後,要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推辭不過,只接受了兩千戶。
明面上,王允是董卓的心腹,背地裡,他卻在聯絡士孫瑞、楊瓚、呂布等人,謀劃刺殺董卓。
這次謀劃很成功,董卓被殺,朝廷沒了大敵,如果王允能夠妥善處理各派勢力的關係,安排好涼州兵馬,漢室或許還有那麼一絲復興的希望。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後,為手中的權力所醉,既與呂布及董卓舊部不和,又與反董群臣不睦。
此時的漢朝,已經弱到了極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全都亂成一鍋粥。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各方妥協,建立最大的盟友團,重新恢復朝廷的實力和權威。
王允不聽呂布的勸說,沒有赦免近在咫尺的涼州兵,又殺了為董卓嘆息的大儒蔡邕,更增加了涼州兵的疑慮,嘆息都殺,更何況手下?於是李傕、郭汜殺向長安,呂布抵擋不住走了,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王允拒絕了:“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既然不能復興國家,那就以身殉職,這大概是王允作為一個忠臣最後能夠做的,畢竟以當時的情況,他就算走了也不可能再復興漢朝,一手好牌都打爛了,更何況從頭再來?
涼州兵殺入長安後,王允被殺,三個兒子和族人幾乎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
12 # 帝國烽火
王允設下連環計,利用呂布和貂蟬,最後斬殺了權傾朝野的董卓。王允也因此成為了漢朝的當家人,但是在掌握朝政大權、擁有呂布輔佐的情況下,王允卻很快又身死人手,故事的情節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這一切都是因為王允的性格所致。
王允出生在官宦世家,深受漢恩,19歲就開始擔任朝廷官員,十年左右的時間就擔任了地方刺史,後來又進入朝廷中樞,擔任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劫持漢帝到長安的時候,王允也被迫一統前往,但是深受皇恩的王允,沒有一刻不考慮斬殺董卓,復興漢室。
最終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王允利用連環計斬殺了董卓,並且配合呂布,控制了長安城。斬殺董卓的王允本來是迎來了他興復漢室的大好機會,但是他此時卻開始飄飄然,這種自大最後將他送上了末日。
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覺得自不可一世,也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而這種情況下他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斬殺文學家蔡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最為關鍵的是他的這種自大延伸到對董卓部將的處理之上。
董卓的部將在聽到董卓被殺之後,也是亂套了,這些將領出於本能反應開始逃生,很快各自有了歸宿,段穎、徐榮、胡軫投降王允;董卓的女婿牛輔,逃跑被殺;而牛輔的手下校尉李傕、郭汜同樣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狀態,準備逃跑。
在面對董卓部將混亂的時候,應該是王允最好掌控局勢的時候,但是此時王允卻選擇了最差的一種方案,那就是沒有方案。因為並沒有把這些散兵遊勇放在頭等大事上,王允覺得自己的勝券在握,他就等著叛軍自己來投降。
當時有人建議王允派遣朝廷大將皇甫嵩接管這些董卓舊部先控制住他們,但是王允覺得董卓的部隊是叛軍,而自己是漢室正統,不能將這批叛軍收編,所以沒有選擇接受這個建議。
正當王允不將叛軍當回事的時候,叛軍首領李傕派了代表來找王允,自大的王允的信心滿滿的以為叛亂是來投降的,但是實際上李傕是來求王允赦免。王允聽到是要求赦免的時候,氣不可遏對使者說“要麼降,要麼滾,休想赦免!”,將和談的道路徹底斬斷。
使者回到李傕的處時,不僅僅說了赦免不可能,而且還帶來了朝廷要將董卓的舊部全部殺死的訊息,這讓李傕等人更加恐慌。此時賈詡站出來了,他本身是董卓舊部,也是要被朝廷誅殺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是目前唯一清醒人,他對李傕說現在只有聚集大軍,反攻長安,才是唯一的出路,李傕也聽了他的 建議。
於是李傕郭汜再次拉起軍隊的時候,而此時王允竟然還派人去申斥叛軍,而此時李傕郭汜等人根本不屌王允。李傕郭汜出兵之後不到十天,長安陷落,呂布出逃,王允家族被全部殺死。
-
13 # 青史回聲
這兩者好像沒有因果關係吧?王允能夠除掉董卓,很大程度依靠呂布,因為在長安,西涼軍並不多,大部分駐守在外,董卓身邊只有呂布一人,也就是說只要搞定呂布、策反呂布,董卓這大胖子必死。
事實上的確如此,王允使用美人計,使呂布和董卓這對“表面上”的父子反面成仇,正所謂奪妻之恨、殺父之仇,雖然貂蟬還不是呂布的妻子,但在呂布看來,已經是他的女人,自己的義父竟然納貂蟬為妾,呂布自然就要反了。這時候王允在旁邊順便挑撥,自然就把呂布給拉他這邊。利用董卓想稱帝的野心,將他騙至宮中,董卓必死。
可是董卓死了,他的西涼軍還在。如果王允同意西涼軍投降,王允也不會死,長安也不會破。可是王允太過於自信,認為長安的兵馬就能夠打敗李榷郭汜的西涼軍,拒絕了他們的投降。走投無路的西涼軍顯然就要反抗,一不留神,就輕易地拿下了長安,而王允只能被迫自殺。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是王允太固執了,非要將董卓的舊系除個一乾二淨,殊不知李榷郭汜不是一個兩個人,手上可是有二十多萬西涼軍。本來李榷郭汜有投降的意思,可是王允卻拒絕,非要派兵滅了他們。結果呢?不僅兵敗,反而城破人亡。
-
14 # AL世界觀
王允是連環計的發起者,連環計的使用著也是王允,他直接讓當時權傾一時的董卓,死於非命,不過王允並沒有享福的命,在掌權後不久,被董卓部將反噬被逼死在長安城,從此一代才子王允去了另一個世界。這兩件事情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首先從王允設計殺董卓說起王允十九歲時已經開始做官,當時的王氏家族在山西地界算得上一個比較龐大的家族,只可惜生不逢時,亂世之中文人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王允的政治能力很強,靈帝駕崩後,王允落到了下野的地步。
原因竟然是與宦官張讓爭權,鬥其不過,因此下野,可見漢王朝內部鬥爭的黑暗,一位鼎鼎有名的大臣居然要向宦官臣服,這樣的王朝怎麼可能繼續鼎盛,更為可氣的是大將軍何進密詔董卓進京,想要剷除宦官,不料提前被宦官殺死。
漢末的掌權者居然落到了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董卓手裡,真可謂讓人心痛。不過此時的王允成功回到了朝廷之中,成為眾多大臣的主心骨,王允是有召集大臣的實力的,可這些人大多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根本不能相信。
況且根本不知道,這批大臣中有沒有董卓的鷹犬走狗,如若有一個這些人都得玩完,因此王允選擇了挑撥董卓與其義子呂布的關係,想法是好的,但用什麼挑撥又難倒了王允,最終根據二人相同的特徵好色定下了用王允女兒貂蟬去挑撥二人的關係。
呂布是天下第一猛將,董卓是天下第一奸臣,二人聯手袁紹都不一定能夠討伐成功因此必須讓二人心口不一才能平穩的將大局穩定下來,王允透過貂蟬挑撥離間讓呂布殺死了董卓,自己坐上了權臣的位子。
董卓下臺天下依舊很亂,不過此時王允手中有了一張王牌呂布,呂布當時手下有不少的兵馬,可相比董卓的部隊還是太少了,董卓部將想要投降漢朝也就是投降王允,可王允由於殺死董卓後膨脹,不接受投降以至於被董部將打敗。
其次從王允兵敗後說起王允驕傲自滿,戰敗後根本沒有逃脫的機會,漢王朝從苟延殘喘到了搖搖欲墜,王允有想過逃出長安,將漢獻帝帶到洛陽,從新建都,復興大漢,這一切都是王允的幻想,這些幻想都隨著他跳下長安城樓結束。
試想王允當初如若接受了董卓部將的歸降,自己不光實力大增還能留下一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美譽,可膨脹的他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的方式足以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合格掌權者,他看不清當時天下的格局。
各路軍閥割據佔地,自己手中沒有一支可以自保的力量,那是絕對不可能復興漢室的,當時呂布手中只有數千鐵騎,而董卓部將足足有十萬,要將這十萬人全部交給呂布統領,天下何愁不平,漢室何愁不興?
這一切與王允脫不了干係,大漢王朝是有可能會重新一統的,就是由於王允這個愚蠢的人,葬送了這次至關重要的機會,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5 # 江水趣談
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
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
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
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
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
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
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
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
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
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
16 # 正史漫談
王允是把自己作死的。屠龍者變惡龍,往往就在一念間。
在三國故事中登場較早的王允,是一位傳統概念中計程車大夫,他身上展現了所處階層的優點,但也體現出了人性固有的弱點:
作為東漢後期的名臣,王允身上帶有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高貴品格,敢於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匡扶社稷而努力;
面對兇蠻無理的強權人物時,他能極盡忍讓、委曲求全,並尋找曲線救國的機會;
但當他終於扳倒了“惡人”、把對方手裡的權力收歸己有時,卻把以往的隱忍拋諸腦後,甚至變得跟當初的“惡人”極為相似,併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這就是所謂的“屠龍者終成惡龍”。王允確實是敗於李傕、郭汜的圍攻,但如果他保持當初與董卓博弈期間的堅忍,而不是體現出諸如殺害一代大儒蔡邕的“惡”,結果很有可能會有所不同。
王允家族世世代代擔任州郡長官,堅實的底蘊、優越的教育,讓他自小就獲得“王佐之才”的評價。
成年後,王允繼承祖業進入仕途。彼時漢桓帝在位,宦官亂政、政治黑暗,甚至還發生了針對士大夫的“黨錮之禍”。王允性格剛直、不畏權貴,由此得罪了宦官,甚至還連累了自己的上司丟了性命;罷官三年再度出仕後,卻又因為得罪太守差點人頭落地。
在那個時期,出於對黑暗政壇的不滿,像王允這樣敢於硬剛權貴計程車人往往會得到士大夫階層的讚賞。因此,雖連續兩次遭遇仕途坎坷,但王允卻由此聲名鵲起、逐漸被視為新興的名士。而他自己也一直對自己保持較高的要求,不僅持續苦讀儒家經典,還經常練習騎射,立志建立一番功業。
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正式敲響了東漢帝國滅亡的喪鐘。此時的王允以豫州刺史的身份參與平亂,同時還與愈演愈烈的宦官一黨作鬥爭。但在中常侍張讓的迫害下,他毫無意外地敗下陣來,還連續兩次入獄、距離被誅殺僅有一步之遙,在朝廷三公(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的力保下才保住了性命。
為了避免不明不白地死在宦官之手,隨後王允改名換姓,活動在河內、陳留之間,直到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才趕回京師奔喪,被掌權的大將軍何進重用。
隨後,隨著何進被殺害、袁紹等人將宦官集團誅殺殆盡、董卓進入洛陽,東漢朝廷一片狼藉、混亂不堪,隨之進入了軍閥亂權時代。
在這個百年不遇的時代節點,已經身居三公之列、擔任司徒的王允保持了頭腦的清醒,他沒有像年輕時那樣血氣方剛、直來直去,而是對董卓“矯情屈意,每相承附”,說白了就是奉承、拍馬屁,由此得到了這位以殘暴聞名的軍閥的信任,將朝政悉數委託於他。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東漢朝廷才得以勉強維持;無論漢獻帝,還是朝野群臣,都對王允極為依仗。
正是這樣一邊委曲求全、虛與委蛇,一邊暗中策劃、清除漢賊,王允成功地拉攏了呂布的支援,上演了一出堪稱經典的宮廷政變,一舉誅殺暴虐成性、天怒人怨的董卓,讓人們看到了東漢王朝再度振興的曙光。
元兇雖已伏誅,但要消除多年動亂帶來的危害、將東漢政權帶至正軌,可能並非王允一人力所能及;但是,假如他保持之前那種務實、堅忍,利用人們對禍亂的痛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計劃、分階段地處置董卓餘黨,將東漢的中樞引至正常狀態、從而創造為王朝續命的機會,其實並非不可能。
可惜的是,此時的王允與之前完全判若兩人。
按照《後漢書》的解釋,“性情剛烈,疾惡如仇”才是王允的本性,他之前與董卓虛與委蛇,主要是因為對方確實太殘暴了,沒有給任何人任性的機會。
但這種說法有個BUG:假如王允對董卓只是懼怕,他怎麼可能冒著巨大風險發動政變?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他太驕傲了,而且經過長期的壓抑後,也需要釋放自己的本性。
因此,在扳倒董卓後,王允完全拋棄了之前的風格,儼然一副“權臣”的模樣:
首先,有“過河拆橋”之嫌。王允雖然依仗呂布才掀翻董卓,但在他的內心,一直把這位功臣當成了一個打手而已。說白了,他認為自己是個文化人,跟呂布並非同一階層。因此,雖然呂布久經軍旅、洞悉董卓部將心思,但王允對於他提出的一系列拉攏將士的方案全盤否定,如同為局面的穩定埋下了一顆巨雷;
其次,剛愎自用、悍然誅殺一代名儒蔡邕。
蔡邕的經歷與王允有些許相似。他出身儒家名門,在桓帝時即已名動天下;宦官亂政期間,也曾險些遭受毒手。而董卓掌權後,在“滅族”的威脅下,蔡邕不得已出仕,和王允一樣在朝廷中服務。
但蔡邕並沒有助紂為虐,他利用董卓對自己的敬重,多次成功打消了對方的僭越念頭。比如他曾勸阻董卓自稱尚父的想法,還以天象為由勸說董卓降低車馬規格。在注重君臣之別的封建倫理下,這些看似務虛之舉對阻止董卓更進一步篡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當誅董事件後,蔡邕曾在談起董卓的過程中表達過一絲嘆息之意,就被勃然大怒的王允逼死在獄中。
更讓人心寒的是,蔡邕曾苦苦哀求、請求“黥首斷腳”之刑,以便自己能完成自己正在編撰的《後漢史》,一眾朝臣也極力說情。但王允身為儒生、名士,竟然聲稱“昔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才導致他寫出了誹謗之書”(指《史記》),堅決將蔡邕迫害而死。
這是對文人階層的否定,幾乎等同於文化毀滅之舉,跟當初推行黨錮的宦官有何區別?因此,在蔡邕死後,天下士大夫莫不流淚惋惜;失去了儒生、世家階層支援的王允,想要有所作為談何容易?
其三,錯判形勢、逼成了亂軍。
董卓死後,雖然餘部勢力不小,但自其女婿牛輔被部下背叛、殺害後,西涼軍其實已群龍無首,如同一盤散沙;他們害怕關東諸侯的報復,無不戰戰兢兢。
為了消除隱患,同時制衡居心叵測的關東諸軍,有人建議由董卓的老上司皇甫嵩安撫西涼軍,將其作為威懾袁紹等人的有生力量。
但王允卻在迷之自信下作出了巨大誤判,犯下了幼稚病:他認為關東“義軍”都是自己的門生,不會有壞心思。因此,他反對循序漸進,主張以強硬的舉動一舉解除董卓將校的兵權。
在以上多重錯誤的疊加下,西涼軍被逼走向了叛亂之路。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連蔡邕那樣德高望重的大儒,只是因為被董公敬重過就遭受毒手;我們這些人既沒被赦免,如今又要被強制解散,豈不更成了案板上的魚肉?”
於是,為了自保,董卓餘部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下了長安,王允功敗垂成、宗族慘遭誅殺,原本漸趨穩定的東漢政權也隨之陷入了更加看不到邊的黑暗之中。
假如王允沒有剛愎自用,繼續保持在董卓手下的隱忍與腹黑,極有可能躍升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名臣而流芳千古。然而,性格決定命運,自以為是帶來的一系列錯誤決策,不僅斷送了他自己,更禍害了天下。
這不禁讓人感嘆:成年人的字典裡沒有任性倆字,越是看似風光時,越是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回覆列表
為什麼說王允若不死,將會是下一個董卓?
在歷史上,漢末國賊董卓是被王允設計殺死的,殺死董卓后王允成為了東漢名副其實的救國功臣,甚至早在王允少年時期,就有人評價王允具有“王佐之才”,那麼當王允坐上了漢朝實至上的第一把交椅後,他又做了哪些大事呢?為什麼現在人對於王允的歷史功過評價不一,有人認為他是功臣,而有人認為他是權臣,而還有人更離譜了,坦言若王允不早死,將變成下一個個董卓,究竟有何依據了呢?
功臣說:董卓把持漢朝朝政時,欺負皇帝年幼儒弱,大肆在朝中培植親信排除異己,而這時的王允雖然位列三公且忠於漢室,但他懂得忍辱負重的道理,暫時表示屈從來麻痺董卓,而反觀董卓卻智商掉線的認為王允是自己的親信,反而讓王允參與自己的軍國大事,還對王允封官進爵。
可王允暗地裡時刻不忘復漢重任,常常與親信在私下裡暗謀如何除掉董卓。最後,經過王允等人的密謀,一個可怕的計劃由此誕生,這個計劃就是離間董卓與呂布父子,王允希望利用呂布來完成自己的計劃。
結果,王允扮演的這出“雙璜”完美無暇,透過一個伎女果然讓呂布和董卓反目成仇,最終得以短暫的光復了漢朝天下。但是不久後,董卓舊部西涼兵造反,王允為了保護漢獻帝說了這樣一段話“臣無做威做福,而將軍乃放縱”,還請皇上不要珍惜後跳樓自盡,這種慷慨赴死的勇氣和決心,恐怕在當時的環境下沒有第二個大臣能做出來。因此王允在跳樓後被人認定為忠臣,就連漢獻帝在多年後還對王允進行了追封,認為他是漢朝最大的忠臣,他的死是重於泰山的。
權臣說:還有人認為王允算不上一個忠臣,但也不是奸臣,頂多算是一個權臣。因為王允在除掉董卓後整個人都開始變了,他變得不愛與群臣以平等的身份討論國家大事了,他反而常常自己正襟危坐起來且“一言堂”,任何事情都獨斷專行起來。
就在處理董卓財富以及善後問題上,常常都是王允一人說了算,因此董卓全家被殺而且財產充公,但財產並沒有進國庫,反而被王允賞賜給了三軍將士。另外,蔡邕聽聞董卓死訊,不過時表情一時失態,竟被王允治罪獲刑,眾朝臣勸詛都被駁回,最終蔡邕死在大牢。
此時的王允掌握著朝政,手下又有呂布這員猛將,因此他越來越驕傲,常常做事都憑個人喜好說了算,完全當漢獻帝和太后不存在,甚至沒有歸政的想法。因此,有人認為他與董卓相比,除了不太殘暴外,幾乎是一樣的權臣。
王允:下一個董卓?有人將王允比做是下一個董卓,因為王允手握著漢朝軍政大權,而且都沒有還政於皇帝,似乎此時的漢朝已經滅亡,皇親國戚成為了局外人士,而王允在得到權利後一系列的表現也讓人失望,比如他不聽呂布意見,堅持消滅西涼兵團,又比如他將對他不利的經典書籍銷燬,這種做法和梟雄的表現無差別,如果任由王允的權力慾望進一步擴大,很有可能會變成下一個董卓,最後不得不“皇袍加身”同王允的經歷相同,董卓和曹操當初也都經歷過同樣的事情。
董卓進京誅殺宦官是奉了何進大將軍的命令,而他臨時時只從邊關帶走了少部分兵馬,可能初心也真的是為了清除“國賊”,然而當漢朝廷內鬥後,董卓很輕鬆就揀個大便宜,獲得了漢朝最高權利後,董卓開始排除異己大展淫威,做事開始飄飄然了,這和王允掌權後有點相似。
漢朝人評價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可見曹操早期沒有得到更大權勢時,也是希望做一個忠於漢朝的能臣的,可是恰逄天下大亂,對於曹操來說是個機會,讓他一下子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他的心理就變了,他再也不願意受制於人,成為了現在人們口中的“奸雄”。
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王允不早死,繼續掌握漢朝實權,那麼很可能會變成第二個董卓,而漢獻帝依然會是傀儡皇帝,因為對權力的慾望會讓人迷失本心,而反觀王允在掌握權力前後的表現差距,也不得不讓人為此擔憂。